公元1076年4月1日,自晨曦初露的那一刻起,百草園的廣場上便熱鬧非凡。每逢晴天,晨光熹微中,三十名學童身著統一的服飾,井然有序地排列成隊。他們麵對著石碑,聲音洪亮地朗讀著那四句振聾發聵的箴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仿佛是一道光芒,照亮了學童們的前行之路,也為整個城東帶來了無盡的希望與力量。


    趙令畤為了讓學童們深刻領會這四句話的內涵,製定了一個讓晏幾道日後感覺惡心的計劃。每天,他都會隨機抽取幾名學童,站在石碑下,向眾人解釋這四句話中的任意一句,並結合自己的經曆和感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最後還由晏幾道點評和講解,而且是所有學堂學子,按班級每天都要來一遍。這樣的活動,對於學子們來說無疑是一次極大的鍛煉和提升。


    趙令畤對這項任務的要求極高,他要求晏幾道和秦觀二人親自組織並監督完成。在沒有新的先生到來之前,二人每天都要輪流上場,對學童們的表現進行點評和講解。妥妥的洗腦啊!洗學童的腦,也是給他們洗腦!連每天從這路過的人都被洗腦。


    這四句話日複一日,夜複一夜,在廣場上迴蕩,仿佛成為了城東的永恆旋律。然而,趙令畤總覺得這簡單的迴聲尚不足以震撼人心,於是他在石碑頂部和周邊巧妙地加裝了擴音器。自此,這四句話不再隻是簡單的迴蕩,而是變成了整點報時的鍾聲,無論風雨雷電,都準時無誤地響徹城東,甚至傳入了潁州城的每個角落。


    ……………………………………………………………………………………………


    耳邊不絕地迴蕩著橫渠四句那磅礴大氣的詞句,趙令畤站在錢莊二樓的窗前,目光遠眺,注視著錢莊東麵的那片宅院。那裏,曾經是一片寧靜的住宅,如今卻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大工地。


    原本,李誡承諾按時將東邊的宅院交付給錢莊使用,然而,世事難料,這片宅院竟然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巨大的挖掘坑。李誡送來的界畫,清晰地描繪著“城東立體防禦與快速反應地道界畫”的藍圖。沒錯,就像你們想象的那樣,李誡計劃利用地道,將城東區域連成一片,並在每個建築內預設弓弩射擊位和明暗哨觀察位,形成一個嚴密的防禦網絡。


    更令人驚歎的是,地道的設計還巧妙地結合了水井和城東的排水係統,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給排水體係。趙令畤看著這份界畫,不禁齜牙咧嘴,心想,李誡真是與劉彝有著莫逆之交啊,一有機會,二人就要鬥上一鬥。


    然而,錢莊的工作並沒有因為這片工地的出現而停滯不前。相反,由於前幾日的饑民事件,錢莊的工作反而變得更加繁忙和緊張。為了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錢莊的大門緊閉,24名賬房先生以及秋香、夏清等人都在緊張地核算賬目。因為今天是發月錢的日子,對於每一個工人來說,這都是一個月中最為期待的一天。


    直至午膳時分,賬目才終於核算完畢。冬雪、秋香、夏清三人推著一輛滿載賬本的餐車來到趙令畤麵前。冬雪打開賬本,開始匯報三月份的財務情況:“三月份,城東合計擁有工人人,須發放月錢共計兩白銀。此外,我們還采購了大量的銅鐵錫木等原材料,合計花費了兩白銀。與歐陽家的食物采購交易金額達到了兩白銀,目前尚須支付3121兩白銀。另外,我們還采購了3515石糧食和1500兩草藥,總共花費了1555兩白銀。綜上所述,本月合計支出達到了兩白銀。”


    冬雪又翻開另一個賬本,繼續說道:“上月個工坊總盈利為兩白銀。其中,服務部的對外酒宴項目是我們的主要盈利來源……經過核算,本月我們結餘了兩白銀。加上錢莊現有的活錢兩、上月結餘的銀兩兩以及河堤剩餘善款6100兩,合並之後,錢莊共計擁有活錢兩白銀。此活錢並未計入須全額兌付商家的缺額9萬元。”


    聽完冬雪的匯報後,趙令畤接過賬本翻了翻,眉頭微皺地問道:“收儲準備工作做得怎麽樣了?”冬雪猶豫了一下,迴答道:“還需要一些時日才能完成。”趙令畤聽後點了點頭,合上賬本說道:“不能再等了!我給你半日時間,明日開始所有工人放假一天,排隊來錢莊領取月錢。同時,錢莊必須立即開展收儲宣傳工作,並做好相關準備。”


    對於錢莊來說,這注定是又是一個繁忙的一天。而對於城東的工人們來說,從這一天開始,他們每個月的1至2號都將迎來一個特別的節日——發薪日。在這一天,他們可以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休息兩天來領取自己的月錢。對於那些不能休息的崗位,管事們也會安排人員,錯開時間進行輪休,確保每一位工人都能享受到這份特殊的待遇。


    ……………………………………………………………………………………………


    解決完錢莊的棘手問題後,趙令畤立刻趕往河堤工地。那裏,3000名饑民今日即將上工,開始他們的勞動生涯。這不僅是一項政治任務,更是一項關乎民生的大計。若是安置不當,隻怕會被呂公著指著鼻子責備,給朝廷帶來負麵影響。


    當趙令畤抵達河堤時,眼前的景象令他頗為震撼。1500名饑民已經開始了辛勤的工作,他們或挖土,或搬運,或修築,忙碌的身影遍布整個工地。整整4500人在這片兩裏長的河堤上,形成了一道壯觀的風景線。


    李百全帶著他的醫療團隊在河堤上設立了臨時醫療站,為工人們提供及時的醫療救助。見到趙令畤到來,他立刻迎了上來,恭敬地行禮。趙令畤微笑著與他打招唿,並關切地詢問起饑民的安置情況。


    李百全認真地迴答道:“公子,這1500名饑民身體素質尚可。李誡先生安排他們從事趕車、修路、轉運砂石料等體力勞動。至於剩下的1500名老弱婦孺,則已交由鄧禦夫鄧先生負責安置。這些饑民雖然生活困苦,但幹活時卻十分老實賣力,在鄉老的帶領下,他們不辭辛勞地投入到工作中。估計馬上李誡李先生就會來找公子。”


    趙令畤聽到這裏,不禁好奇地問道:“為何會來找我?”


    李百全還沒來得及迴答,隻見李誡已經騎著馬疾馳而來。他甚至連馬都沒下,就衝到趙令畤身邊,氣喘籲籲地說道:“公子,後麵的饑民別再送來了!我們現在安置這些人已經有些吃力了。整個工地都在等著劉彝先生修改的界畫,我看還是讓李譓那邊想想辦法吧。”


    趙令畤試探性地問道:“新建一批建築嗎?”


    李誡點頭說道:“是的,我們需要把饑民安插到工匠中去,新建一些簡單的建築。”


    令畤迴頭看了看試驗田方向,腦海中開始構想新的建築布局。他思索片刻後說:“我們可以每四塊試驗田間建一個農莊,這個簡單,又能為試驗田提供便利的農事服務。另外,在貿易市場東邊可以建一個同樣大小的集市,采用一層開敞式的棚子設計,方便商賈們進行交易。如果還有人多,在官辦酒坊東邊建個煤場,用於製作煤球和堆放石炭、焦炭。”


    李誡下馬坐在草地上,神情略顯疲憊。他望著遠方忙碌的工匠們,不禁歎氣道:“還是不夠啊!貿易市場的改造工作預計這兩天就能完成。”


    趙令畤聽聞此言,望著他說:“我還有個想法,你覺得在煤場的東南方向,建立一個鬼方部落營地如何?”


    李誡聽後,沉思片刻,然後點了點頭:“嗯,這個主意不錯。趁著部落還沒到,先把營地建好!三弟!以後還是別這麽幹了,一次上太多人太難管理了。”


    趙令畤聞言,也露出了苦澀的笑容。他明白李誡的困境,城東的營造隊伍規模日益壯大,但管理卻越來越困難。他歎息道:“大哥啊!你也要改改管理模式了!我一直在思考,是否可以讓晏幾道和比丘尼們,一同辦個夜校,讓更多的工匠講官話能識字。這樣一來,我們不僅可以提高工匠們的文化素養,還能多培養一些工頭預備,以備將來能夠管理更多的人。這一天遲早會到來的,城東的營造隊伍不可能永遠隻有這麽大。”


    李誡聽了趙令畤的話,沉默了一會兒。他深知趙令畤的擔憂並非無的放矢,城東的營造隊伍確實需要不斷地發展壯大,以適應日益增長的工程需求。同時,他也意識到,通過提高工匠們的文化素養和管理水平,不僅能夠提升整個隊伍的工作效率和質量,還能為隊伍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於是,李誡站起身來,走向旁邊的馬匹。他打算親自去找晏幾道商量辦夜校的事情。趙令畤見狀,連忙問道:“大哥,你這是要去哪兒啊?”李誡調轉馬頭,迴答道:“我去找晏幾道商量辦夜校的事情。駕!”說完,他便騎著馬疾馳而去。


    望著李誡離去的背影,趙令畤微微一笑。李誡是一個有遠見、有決斷的人,他一定會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改進管理模式,推動城東營造隊伍的發展。而夜校的事情,也就這樣被李誡搞定了。


    不久之後,夜校在城東的營造隊伍中應運而生。晏幾道和比丘尼們親自授課,工匠們踴躍參加。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工匠們的文化素養和管理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他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執行工作任務,還能更加高效地與其他人合作,共同推動工程建設的進展。


    同時,夜校也為城東營造隊伍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工頭預備。這些工頭預備經過係統的學習和實踐鍛煉,逐漸具備了管理更多人的能力和素質。他們將在未來的工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城東營造隊伍的長遠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


    趙令畤與李百全兩人,在一路談笑風生間,來到了試驗田。此時,試驗田的景象令人頗為震撼。隻見田間地頭,小孩、婦人、老人等各個年齡段的百姓都在忙碌地拔草,他們或蹲或站,手中的動作不停,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勞作後的滿足與喜悅。田間不時傳來陣陣歡歌笑語,整個場景顯得生機勃勃,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隨著趙令畤一行人的到來,歡笑聲逐漸變得稀疏起來。不少人好奇地抬起頭,望著這位一身貴氣的儒生。趙令畤環顧四周,看著這些曾經在饑荒中掙紮的婦孺,他們雖然衣衫襤褸,但精神卻異常飽滿。他們熟練地將拔出的雜草扔向池塘,喂給池塘中的魚兒。趙令畤不由得笑了笑,感歎道:“這種場景,恐怕也隻有此時此地才能見到了。”


    趙令畤的隊伍沒有過多停留,繼續朝鄧禦夫的位置行去。一路上,他迴憶起自己有限的農家知識,思索著如何才能增加這片土地的農業產量。畢竟,在這個饑荒肆虐的年代,提高產量對於緩解百姓的饑餓狀況至關重要。


    鄧禦夫此時正在幾個大型的農家肥漚肥池邊觀察。他眉頭緊鎖,顯得頗為憂慮。趙令畤戴著口罩,命人將他抬至鄧禦夫身邊。問道:“農家肥的發酵情況如何?”


    鄧禦夫歎了口氣,迴答道:“發酵速度實在太慢了,而且發酵過程中產生的臭味實在難以忍受。”


    趙令畤瞄了一眼漚肥池,說道:“或許可以嚐試添加一些植物秸稈、稻殼、樹葉等物質來加速發酵過程。另外,我覺得漚肥池裏的水分太多了,我們可以試著降低一下水分含量,讓肥料達到手握能成團、落地即散的狀態。”


    鄧禦夫有些不滿地說道:“你說得倒輕巧,這些肥料拉迴來時就是尿糞不分的狀態,怎麽可能做到你說的那樣?”


    趙令畤一拍手掌,說道:“有道理!既然如此,我們把潁州的所有廁所都改造成大小便分開的形式。”他轉頭對身邊的趙平安說道:“你去把潁州城的公廁生意全買斷了。然後按照我的要求去改造這些公廁。以後潁州夜香生意我們城東就包了。讓張三配合你去做這件事。”


    鄧禦夫聽到這裏,驚得下巴都快掉下來了。他不可置信地說道:“你這還沒研究出個所以然來呢,這是要把城東變成臭氣熏天的地方嗎?”


    趙令畤哈哈笑道:“別擔心,我自有妙計。尿液我們可以用缸裝起來,然後用石炭去煮,提取出其中的結晶體。這些結晶體可以用來試驗對幼苗、蔬菜、藥園等作物的效果。至於糞便的水分問題,食堂不是有很多燒過的煤灰嗎?我們可以用它來中和一下糞便的水分。還有啊,糞肥發酵時要控製好溫度,時常翻翻,這樣才能保證肥料的質量。”


    鄧禦夫聽得一頭霧水,疑惑地問道:“你這些都是從哪裏看到的?怎麽和我所知道的不太一樣呢?我們大宋一直都是用水漚熟肥料,然後去掉水分再澆灌田地的。”


    趙令畤聳聳肩,說道:“我等農人,就是要敢於嚐試各種方法,不要拘泥於常識。我認為各種垃圾、各種動物糞便,都可以作為肥料的原料。畢竟這些東西都是地裏長出來的,通過發酵處理後再迴歸地裏,理應也能長出莊稼或作物來。無非是我們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而已。”


    鄧禦夫捋著胡須,點頭說道:“你說的有些道理。”


    趙令畤又指了指田間的那些婦人和小孩,說道:“看到這麽多人嗎?我們可以把他們組織成一支夜香隊,負責收集城中的所有垃圾和糞便。這樣我們就有更多的原料來進行肥料的配比試驗了。就算失敗了,也無非就是損失一些人力和錢糧而已。”


    鄧禦夫歎了口氣,說道:“要是我們能多一些農學人才就好了!”


    趙令畤笑笑說:“人才嘛,總是可以培養的。我們可以去苗圃匠人那裏挖掘一些有潛力的年輕人。過段時間我打算建一所農學堂,專門培養農學人才。當然啦,關鍵是要有願意學習農學的學生才行啊。”


    鄧禦夫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堅定:“公子,您打算何時開始建設農學堂?我願意迴家鄉一趟,去招攬一批有誌於農學的學童過來。”


    趙令畤尷尬地笑了笑,摸了摸鼻子道:“這個嘛,其實我也在考慮這個問題。我想,這個月應該可以開始吧。對了,說到農學,我覺得草木灰對作物的生長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鄧禦夫聽到趙令畤提到這個月,眼睛頓時一亮:“好!我這就修書一封,讓族中送些學童過來。至於草木灰的作用,讓苗圃匠人去研究。”


    趙令畤見鄧禦夫如此熱心,心中有些過意不去,於是插話道:“鄧兄,其實我們現在還是應該先專注於肥料的研究。農學堂的事,可以稍後再議。”


    鄧禦夫擺擺手,不以為意地說:“肥料的事是小事,調集一些苗圃匠人,肯定能夠研究出來。農學堂才是我們當前的要緊事。”


    趙令畤見鄧禦夫如此堅持,知道再岔不開話題,於是實話實說道:“鄧兄,其實我想先建設一片育苗暖房,作為作物研究室。等玻璃造出來之後,再考慮建設農學堂的事。”


    鄧禦夫聞言,眉頭一皺,有些不滿地看著趙令畤:“公子,您這是在戲耍我嗎?您之前不是說要建農學堂的嗎?”


    趙令畤見鄧禦夫有些生氣,連忙解釋道:“鄧先生誤會了。作物暖房可以作為作物研究室,為我們提供更穩定的環境來研究肥料和作物生長。”


    鄧禦夫聽了趙令畤的解釋,臉色稍微緩和了一些,但仍然有些疑惑地問道:“那農學堂的建設就不能同時進行嗎?”


    趙令畤歎了口氣,解釋道:“鄧先生,我們人手不足啊!要建的東西太多了。無力同時進行農學堂和暖房的建設。再者,隻要有學童願意學農學,即使沒有農學堂,我們也可以進行教學。不是嗎?”


    鄧禦夫聽了趙令畤的解釋,沉默了一會兒,然後捋了捋胡須說道:“公子所言有理。還望公子不忘初心,繼續加大農學的研究。我來到潁州,也是因為你對農學的熱情和執著。”


    趙令畤見鄧禦夫的態度有所緩和,也鬆了一口氣,笑道:“鄧先生放心,我一直在為農學的建設做準備。隻是現在人手不足,需要等到玻璃製造出來之後,再開始建設。”


    鄧禦夫輕輕捋了捋頜下的胡須,微笑著對趙令畤說道:“公子言之有理,期望我們能為大宋百姓共創一番不一樣的農業。”


    趙令畤撇了撇嘴,嘴角微揚,露出一絲得意之色:“鄧先生,你這說的!好似我沒投資農事樣的!你可知這試驗田和試驗林地,我們投資開墾了多少畝,你可曾算過?”


    鄧禦夫胸有成竹地迴答道:“目前,實驗田已有360畝,實驗林地則達到了288畝。林地的麵積幾乎要與田地麵積相媲美了,不知公子種這麽多漆樹和桐樹幹嘛?”


    趙令畤語重心長的說:“是為了防風固土。你看那黃河,因為兩岸的樹木和草地被砍伐殆盡,導致泥沙大量流入河中,形成了如今這般洶湧澎湃的黃河。若我們不及時預防,後果不堪設想。”


    鄧禦夫聽後,麵色凝重地問道:“當真如此?其中的原因真的如你所言?”


    趙令畤不以為然的搖了搖頭,說道:“去翻翻史料和地方誌,便可一探究竟。你看看宋之前,黃河是否如此泛濫成災?”


    鄧禦夫輕輕低下頭,一邊捋著胡須,一邊沉思著迴答道:“若真如此,那又該如何治理呢?”他的家鄉就在黃河之濱,對於這條養育了無數兒女的母親河,他既懷有深深的熱愛,又對其帶來的災難感到痛心疾首。


    趙令畤似乎並不想在這個話題上過多糾纏,他岔開話題問道:“黃河治理不是我們現在應該考慮的,等今後有實力再說吧。對了,鄧先生,你聽說過輝縣香稻嗎?”他的語氣中透露出些許好奇與期待。


    鄧禦夫點了點頭,說道:“輝縣香稻,那可是大宋宮廷的貢品,產於豫北太行山一帶,其香氣撲鼻,口感獨特,深受皇室喜愛。”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輝縣香稻的讚譽與向往。


    趙令畤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他小聲說道:“鄧先生,你有沒有熟人能搞點種子過來研究研究?”


    鄧禦夫沉吟片刻,說道:“我可以托人去找找看,為何不種植占城稻呢?它的產量高,適應性強。”


    趙令畤擺了擺手,說道:“占城稻雖然好,但它是南方稻種,而輝縣香稻則是太行山一帶的稻種,相比之下,輝縣香稻更適合我們的環境種植。而且,作為貢品,輝縣香稻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不愁無人高價采購。”


    鄧禦夫聽後,依然有些不以為然地說道:“我大宋水稻品種繁多,有宜稻、冬稻、早稻、絲黃稻、糯稻、珍珠稻等等。我認為應該廣泛種植各種稻種,從中挑選出最適合我們種植的稻種進行培育,這才是長久之計。”


    趙令畤聽後,誠懇地說道:“鄧先生所言極是,不過目前我們資金有限,隻能先集中精力搞輝縣香稻的種植。等將來資金充足了,我們再考慮種植其他稻種也不遲。而且,一旦我們成功培育出優質的輝縣香稻,也能為將來的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要搞農事!經濟必須走在前頭,才有更多資金投入農業研究。”


    鄧禦夫最終被趙令畤的經濟論說服,答應全力協助他培育輝縣香稻。而趙令畤也承諾,一旦他們的玻璃製造項目取得成功,他們將立即開始建設育種暖房,為未來的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通過趙令畤的講解,鄧禦夫意識到要實現大宋農業的騰飛,育種暖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建築物。


    ……………………………………………………………………………………………


    以下為相關史料或資料,可跳閱


    ……………………………………………………………………………………………


    輝縣香稻,是我國水稻名貴品種之一,屬於粳亞種糯變種香稻。在豫北太行山一帶,泉水灌溉稻區種植曆史悠久。靠近百泉河的樓根、八盤磨、西王莊、三小營、中小營等村,泉水環繞,土地肥沃,很早就是香稻的集中產區。其米呈短橢圓型,色澤乳白,具有濃香味,質糯性。可用於作湯圓、八寶飯、米團和糕點等甜食:煮粥時隻需加入少許,就香氣撲鼻,具有“一家煮粥,全村香”的美譽。大約從北宋以後香稻就成為“貢品”。


    輝縣香稻,是輝縣古老的農家品種。在豫北原作為春稻栽培,生長期165天左右,後來改為麥茬稻也能正常成熟。香稻品種耐寒、耐早、抗病、適應性強,出米率達75%。但分蘖力較弱,株高140一150厘米,因此成穩率低,植株易倒伏,產量不高。一般畝產僅400一500斤.解放前後都作為水稻搭配品種。五十年代輝縣每年僅種植200畝左右. 國家每年收購3—4萬斤。


    ……………………………………………………………………………………………


    占城稻,亦稱“早占”、“早米”、“早占城”。宋代水稻良種。真宗大中祥符 (1008—1021) 年間從福建推廣於江淮、兩浙等路。相傳其種來自占城國 (今屬越南) 而得名。性早蒔、早熟、耐旱、粒細,宜於高仰之田,對防止東南各地的旱害有一定效果。南宋時種植範圍進一步擴大,江南東、西路和兩浙路尤為盛行。占城稻與晚稻配合成為雙季稻,使穀物產量大為增加。


    占城稻引入福建是和閩商往返占城、安南有關。閩商,尤其泉州商人有往海南島、安南、占城貿易的傳統。因為舉村去交州(安南、交趾)、占城、 真臘貿易,就會出現移居問題,占城稻極有可能是賈販者、移居者(早期華僑)們攜至泉州的。占城稻之傳入福建在五代閩時到北宋初,至北宋真宗時已有上百年曆史,故大中祥符五年從福建可以一次取種(占城稻)三萬斛。占城稻的傳入和沿海對外貿易密不可分,似無疑問。


    ……………………………………………………………………………………………


    北宋時期,江南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最為繁榮的農業區之一,其中水稻種植是其重要的農產品之一。據史料記載,當時江南地區主要水稻品種有:宜稻、冬稻、早稻、絲黃稻、糯稻、珍珠稻等。


    其中,宜稻種植麵積最廣,也最為普遍。宜稻產量高,品質好,不易倒伏,因此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而冬稻則是江南地區的冬季作物,因其能夠在冬季存活而得名。冬稻耐寒,抗旱,且成熟期較晚,這為江南地區農民的生產提供了方便。


    早稻則是江南地區在春季播種,夏季收獲的水稻品種。由於早稻的生長周期短,所以適應江南地區氣候環境。值得一提的是,絲黃稻也是江南地區較為重要的水稻品種之一。絲黃稻的米質細嫩、有彈性、富有香味,因此備受推崇。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順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順手並收藏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