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神宗變法盜匪四起,皆因保甲法
穿越之我是大宋小地主 作者:順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本章還有兩個標題可以選:“民富國強還是國富民強?”“秦李冰的都江堰vs宋劉彝的福壽溝”)
公元1076年3月29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在前天的熱烈討論中,以工代賑的方案獲得了饑民們的全票通過。張三從眾多饑民中精心挑選出20名鄉老作為隊長。這些鄉老都是各宗族的代表人物,深受族人的尊敬與信賴。按照宗族的劃分,張三將饑民們編成了20個隊伍。而對於那些並非周邊宗族的饑民,張三則鼓勵他們自行推選出一名德高望重的領導者,擔任隊長一職。若無法選出合適的隊長,這些人便隻能領取幾個饅頭作為暫時的救濟,然後返迴各自的家鄉。
經過一天的籌備,昨日共接收了近600餘名饑民。在這群人中,擁有手藝者約占總數的六分之一,而剩餘的大部分則是農戶出身,他們普遍樸實勤勞,渴望通過辛勤的勞動換來安穩的生活。
今早,城東的百草園學堂廣場上熱鬧非凡。在鄉老們的組織下,饑民們井然有序地分成了21個隊伍。他們滿懷期待地等待著趙令畤等人的安排。在周同的精心策劃下,所有饑民被分配到不同的工匠營地安置。張三則負責整個饑民營地的安防工作,確保每個人的安全無虞。周同還負責營地的衛生管理和饑民的個人衛生處理工作,一個幹淨整潔的環境對於預防疾病至關重要。
此外,巢穀還組織醫館人員進駐營地,對饑民們進行身體疾病的檢查。饑民們長期飽受饑餓與困苦的折磨,身體狀況堪憂。因此,他帶領團隊仔細為每個人進行檢查,確保他們在進入工地前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而陳煮則負責饑民營地的夥食安排。食物對於饑民們來說意味著生命的延續,因此他竭盡全力確保每個人都能吃上飽飯。在他的精心安排下,營地內的夥食既營養又美味,讓饑民們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與關懷。
所有饑民三天不能走出營地,饑民們需要剔除毛發,以確保無虱子、跳蚤等寄生蟲的侵擾。同時,營地還會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身體檢查,確保無各類疾病後方可放出營地做工。雖然很多人對被關、剃發這一規定頗有微詞,但在美食和吃飽麵前,他們都選擇了服從與配合。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要選擇鄉老作為隊長,並強調德高望重者為隊長的重要性?這背後的原因,與我國古代的社會結構密切相關。直到20世紀,我國鄉間才逐漸打破宗族勢力的統治。在此之前,無論是秦皇漢祖還是唐宗明祖,皇權隻能觸及到縣級層麵。在縣級以下,鄉村基層的治理則完全依賴於,宗族鄉老們的權威與血脈約束。除非通過考取功名進入官場,否則無論貧富,每個人都得受到民間宗族的約束與影響。
在鄉村基層,民間宗族組織依靠“家法”、“鄉規”、“義約”等民間習慣,來處理宗族內部的各種問題。這些規定與習俗既是對族人的約束,也是對他們行為的指導。它們確保了鄉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也促進了宗族內部的團結與發展。
以前文提到的婁應為例,當他為女兒舉辦婚禮時,婁家宗族便要求婁員外,過繼一個兒子來繼承家產。在婁家宗族看來,婁應的家產並非僅屬於他個人,而是整個婁家的共同財產。婁應去世後,這份家業必須由婁家的血脈來繼承。這種觀念在當時的鄉村社會中普遍存在,它體現了宗族組織,對於家族財產與血脈傳承的高度重視。
因此,在古代社會中,同宗之間都受到宗族組織的約束與影響。在這種背景下,貧富矛盾並不突出,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緩解。當宗族中有人獲得高官厚祿時,整個宗族都會為之歡欣鼓舞,因為這將為整個宗族帶來庇佑和富貴。那些在族中有名望的鄉紳們,更是會積極開辦學堂,培養優秀的宗族子弟考取功名,以期在朝廷中為家族謀取更多的利益與福利。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考取功名、為宗族謀取福利、保證宗族不被欺負,以及人丁興旺才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的一切,都需遵從家法、鄉規為宗族服務。這種觀念深入人心,成為當時鄉村社會的一種普遍價值觀。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張三等人所推行的以工代賑方案,得到了饑民們的廣泛支持與認可。他們相信在宗族組織的幫助與約束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一定能夠擺脫當前困境,迎來新的生活希望。
……………………………………………………………………………………………
茶館二樓,趙令畤、呂公著、龐安時三人並肩而立,目送著那些因饑餓而疲憊不堪的百姓隊伍漸行漸漸遠。趙令畤不禁感慨萬分,他驚歎道:“真是難以置信,僅僅21名鄉老,竟然能夠駕馭住如此龐大的3000人隊伍!這份力量,簡直超乎想象。”
呂公著點頭附和道:“在鄉間,宗族的力量確實強大且高效,遠勝於官府。可惜,這種力量難以在朝堂之上發揮作用。相比之下,你那套錢莊的管理方法,對於國家來說,更具有實際意義。”
龐安時則眉頭緊鎖,他搖頭說道:“宗族力量雖強,但用得好可以助力官府,用不好則可能成為禍患。一旦有人揭竿而起,造反的力量往往是通過宗族迅速串聯和蔓延的。甚至一些大族,僅憑一己之力便能攻下一縣一州,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
趙令畤聞言,心中疑惑頓生,他問道:“不是有保甲法嗎?如果有人造反,難道不怕被人告發?”
呂公著歎了口氣,解釋道:“造反的往往都是地主、富戶,他們因為遭遇災難、土地欠收而無法交上稅賦,便聯合宗族揭竿而起。如果沒有地主、富戶和宗族勢力的參與,那些饑民最多成為流民,或者落草為寇。他們大字不識幾個,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武器,長期饑餓之下,又如何能與官府、地主、富戶的家丁相抗衡呢?”
趙令畤聽後,若有所思地說道:“如此看來,保甲法似乎並非完全利國利民,反而可能帶來一些負麵影響。”
呂公著望著遠去的饑民隊伍,沉思片刻後說道:“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初衷是除盜、與募兵相參、恢複征兵製、省養兵財費;以及鄰裏之間互相監督、互相依靠。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農閑時操練、每年十月至來年正月,義勇保甲分批往州縣參加教閱,每期“教閱一月”。這其實不等同於徭役嗎?還要自帶錢糧參與操練和教閱。尤其是在災年,組織饑民進行操練,你說是福是禍?”
趙令畤聽後,興趣盎然地說道:“呂大人是說,王安石主張國富民強,而呂大人則是力主民富國強囉?”
呂公著和龐安時聞言,紛紛向趙令畤投去讚許的目光。並隨之默念:“國富民強,民富國強?”
呂公著思索片刻後說道:“確實如此。隻有百姓都能吃飽飯,過上殷實的日子,願意為大宋效忠,大宋才能真正強大起來。民富國強,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他目光轉向趙令畤,帶著一絲探究的神色問道:“你又是如何想的呢?”
趙令畤微微一笑,他指著窗外熙熙攘攘的街景,說道:“我始終堅信,隻有讓工匠們吃得飽、吃得好,他們才會有足夠的力氣去幹活。因此,我為他們提供了豐盛的飯菜,每位工匠每月都能領到五兩銀子的工錢,還為他們提供了醫療和住宿保障。未來,我還會為他們提供學習識字的機會,讓他們不僅能在體力上有所貢獻,更能在智慧上得到提升。”
他頓了一頓,繼續說道:“吃得飽、有力氣幹活,就能鍛煉出強健的體魄;有了醫療和住宿的保障,他們的生活就能更加安定;幾年後,這些工匠稍加訓練,就會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到那時,又有哪夥賊人敢來這裏撒野呢?”
趙令畤豪邁地舉起雙手,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假以時日,我在潁州,若有誰敢動我一根毫毛,無須我動嘴,必有壯士幫我滅之!”
呂公著聞言,不禁啞然失笑。他輕輕一巴掌扇在趙令畤的後腦勺上,笑罵道:“你這小子,真是不把你師伯放在眼裏了是吧!”說完,對著趙令畤的腦門上就是一頓栗子,語重心長地說道:“年紀輕輕,說話如此張揚!以後要學會低調、謙遜,知道嗎?”
趙令畤抱頭求饒道:“知道了!師伯,我知道錯了!下迴不敢了!都聽師伯的!”
呂公著宣泄一番後,臉色稍微緩和了一些。他說道:“雖然你的做法還不夠成熟,但方向是對的。我有三個兒子,長子呂希哲、次子呂希績、三子呂希純。過幾日他們會來潁州,屆時你在城東給他們安排份差事,讓他們曆練曆練。”
這時,龐安時插話道:“民富國強,這錢從何而來呢?”他顯然對趙令畤的設想感到困惑。
呂公著瞥了龐安時一眼,捋了捋胡須,說道:“這錢嘛,自然是從城東來的。”
趙令畤接過話茬,說道:“醫貫古今,妙手仁心,懸壺濟世,多子多壽。”
龐安時聽得一愣一愣,顯然還是未能完全領悟其中深意。他皺著眉頭,試圖從趙令畤的話語中捕捉更多信息。
此時,呂公著望了望天空,見日頭已高,便催促道:“時辰不早了,我還有要事處理,速度把醫館開業儀式辦了吧!”
在呂公著的催促下,眾人來到百草園醫館前。隻見醫館門前張燈結彩,鞭炮齊鳴,喝彩聲此起彼伏。在眾人的矚目下,呂公著和龐安時共同揭開了醫館的牌匾,露出了金光閃閃的“百草園醫館”四個大字。隨後,他們又撤去了大門兩邊對聯的上紅綢,露出了工整的對聯:上聯“醫術譽千秋,濟民專著傷寒論”,下聯“聖功昭九域,壽世廣征金匱方”。
對聯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著醫者的信仰與追求,寓意著百草園醫館將秉承千年醫術,以仁愛之心救治百姓,為民眾帶來健康和長壽。
呂公著送上賀禮後,便匆匆離開了城東。在離開前,為了確保城東的安定,他又調集了200名廂兵在城東各處布防,以防饑民鬧事。這樣,張三手裏便有了100名巡城差役和400名廂兵可調用的兵力,這無疑是一股強大的武力保障。
望著呂公著離去的轎子,龐安時仍未搞明白財富從何處來。他愣愣地說道:“民富國強,不偷不搶,這錢從何來呢?財富是固定的,民多拿點,國家不就少拿了嗎?”
趙令畤聽後,輕輕歎了口氣,解釋道:“多多研究醫術,培養一批有醫德和憐憫之心的良醫,擴大醫館的影響力,救治更多的人;想賺錢就在壯陽、生子、延壽上下功夫。隻要城東人人都這樣,還怕沒錢?還怕民不富?人比財富更重要!多做多思,時間長了,你就明白了!”
說完,趙令畤便不再理會龐安時,朝錢莊而去。他知道,要想讓百草園醫館在大宋立足並發展壯大,還需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他相信,隻要他們堅持醫者仁心的宗旨,不斷提高醫術水平和服務質量,就一定能夠突破現有醫學水平,打造出新的中醫體係。
……………………………………………………………………………………………
昨日的饑民圍堵錢莊事件,猶如一塊巨石投入了平靜的湖麵,激起了趙令畤內心的波瀾。他深感錢莊的位置存在嚴重問題,一旦遭遇突發狀況,增援力量缺乏迅速到達的通道。為此,他緊急召集李誡,一同前往錢莊東麵的二進宅院區進行實地考察。
趙令畤指著眼前的宅院說道:“這兩套臨街宅院的位置相當不錯,我們可以將它們進行一番改造。將錢莊的大門建在宅院的胡同處,這樣進錢莊就必須通過這條獨有的胡同。在錢莊尾部的胡同處,我們再設置一個暗門,這樣侍衛們就可以隱藏在暗門後,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出動。再增加些安防措施,昨日的事,嚇得我一身冷汗,生怕被搶。大哥多召集些工匠,4月1日前要搞好!錢莊可是我等的死穴,不容有失!”
李誡聽後哈哈大笑,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我就喜歡有挑戰的事情!這件事情交給我來辦吧!我這就安排人去改造宅院。”
看著李誡有些瘋魔般的熱情,趙令畤不禁問道:“潁河的西岸河堤的界畫改完了?”此話一出,仿佛觸及了李誡的痛處,他頓時收斂了笑容,有些尷尬地說道:“這個……我實在不會。我已經把你的要求和潁河西岸河堤工程的界畫,快馬送往桂州(桂林)的劉彝劉知州那裏了,他是我大宋的水利大家。”
趙令畤對這位劉彝劉知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好奇地問道:“此人很牛嗎?他有什麽代表性的水利營造工程嗎?”
李誡聞言,兩眼頓時放光,他興奮地介紹道:“贛州福壽溝城市排水雨汙合流綜合工程就是他的傑作,據說今年就能完工。我有幸看過工程的界畫,那簡直可以與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齊名!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宋城市排水工程之典範。等工程完工後,贛州城將千年無水患之虞!我這次搞潁河西岸工程,就是想與他較量一下。”說到這裏,李誡不禁歎息一聲:“可惜三弟你的要求太高,我能力有限,隻能求助於他了。”
趙令畤聽後,心中一動,他追問道:“你跟他很熟嗎?”
李誡點點頭,說道:“我們神交已久,經常書信來往,可以說是莫逆之交。”
趙令畤聞言,心中一喜,他說道:“那正好,你趕緊走急遞鋪,加急去信一封,請他在桂州推廣種植甘蔗,並把聖散子一並郵遞過去。我可以用藥材換取他們的甘蔗或白砂糖。”
李誡遠眺著遠方的桂州,心中充滿了疑惑。他轉過頭來,向身邊的趙令畤問道:“桂州也能種植甘蔗嗎?”
趙令畤一聽,頓時拍著胸脯,自信滿滿地說道:“種不出來?吾包賠!”他心想,這簡直是開玩笑!甘蔗可是廣西的明星產品,而桂州又是甘蔗的高產區,怎麽可能種不出來呢?
然而,李誡似乎還有些猶豫。趙令畤見狀,便進一步說道:“如若不信,我們可以定下文契!我包種包銷包賠,隻要種甘蔗,且細心照顧,並將甘蔗送至潁州者每50畝,吾願每年支付100兩銀錢。”
聽到趙令畤如此認真的承諾,李誡終於放下了心中的疑慮。他點了點頭,說道:“成!稍後吾立即寫信,並把藥坊清單一並附上。”
趙令畤心中一陣歡喜,他知道這次合作對於他來說意義重大。白砂糖作為當前的一種珍貴物品,市場需求量極大,而廣西的甘蔗又是製作白砂糖的優質原料。此外,廣西的土司俍兵也是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如果能夠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那麽對於他未來的事業發展無疑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想到這些,趙令畤不禁心花怒放。他似乎已經看到了未來的美好前景,不僅白砂糖的銷路暢通無阻,而且還能夠借助土司俍兵的力量,在桂州地區大展拳腳。
……………………………………………………………………………………………
以下為相關史料或資料,可跳閱
……………………………………………………………………………………………
在宋代鄉村社會, 多數情況下, 鄉村基層社會關係是以宗族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宗族本質上是以血緣親屬關係為紐帶而成立的民間組織, 其目的是要協調宗族內外的各種社會關係。具體說來, 宗族對外需要處理與國家及其代表國家利益的各級官員、與其他宗族之間的關係, 對內則主要處理宗族成員之間的各種複雜關係, 尤其是後者, 它是維係宗族發展的關鍵所在。
通常而言, 宋代民間家族組織依靠“ 家法”、“鄉規”、“義約” 等民間習慣來處理宗族內部的問題。隨著宋代新型家族製度的建立, 鄉規民約也隨之流行。北宋中期, 張載的門生呂 大鈞製定了“鄉約”, 至南宋時期, 大儒朱熹又依據呂氏 鄉約 並加以增加或刪減, 成為5增損呂氏“鄉約”,較為詳細地記錄了鄉民應當遵循的條款, 其大致內容包括四項, 現分述如下。
(一) 德業相勸
它要求每個人無論是居家, 還是在外, 都要做有益之事。更重要的是, 凡是自願加入鄉約者, 都要相互勉勵, 並在鄉裏集會之日評比先進, 樹立榜樣, 以警示鞭策落後者。
(二)過失相規
過失總共包括十六項, 其中 犯義之過 六條: ( 1)酗酒、 賭博、謾罵、打架鬥毆、誣告他人, 等等; ( 2) 行為舉止違背禮法, 為眾人所惡; ( 3)行不恭遜 , 如侮慢尊長, 恃強淩弱, 持人短長, 知錯不改, 等等; ( 4) 言不忠信 , 如受人之托而不忠人之事、 與人約定卻暗中背叛、 說是道非以混淆視聽等; ( 5) 造言誣毀 , 無中生有地誣陷他人, 口是心非,當麵一套背後一套,誇大他人隱私,喜歡談論過去的錯誤, 將小事說成大事, 寫匿文書嘲弄他人, 等等; ( 6) 營私太甚,包括以下各種行為, 與人交易, 傷於掊克者, 專務進取, 不恤餘事者,無故而好幹求假貸者, 受人寄托而有所欺者。
“犯約之過”四條, 就是違反四條鄉約的行為, 一曰德業不相勸, 二曰過失不相規, 三曰禮俗不相成,四曰患難不相恤。這不過是重複鄉約的標題而已, 涵蓋標題之下的各種錯誤。不修之過包括五條: ( 1) 交非其人,交朋友可以不分士庶, 但不可長期與兇惡或遊手好閑而為眾人所不齒者來往; ( 2) 遊戲怠惰,遊是指無故出入他人之門, 無所事事者, 戲指玩笑過度, 傷害他人, 怠惰指不幹事業、不理家事、門庭髒亂; ( 3) 動作無儀, 進退動作粗野或不恭敬者,不當說而說或應當說而不說者,衣冠不整或過於華麗,不穿戴衣冠就進入街市,等等; ( 4)臨事不恪,主事廢忘, 期會後時, 臨事怠慢者; ( 5)用度無節,不管有無錢財, 都過度花費, 或是不能安於貧窮, 以非法手段獲取財物。凡是加入鄉約之人都要用以上五條反省自身, 相互監督, 若有違反,小則密規之, 大則眾戒之,設若受到警戒而不改正, 可以開除約籍。
(三)禮俗相交
(四) 患難相恤七條
( 1) 水火: 小則派人救助, 大則親自前往。( 2) 盜賊: 距離近的要協力追捕, 有力者向官府報案, 若家貧者, 同約之人予以適當幫助, 或募集懸賞捉拿之費用。( 3) 疾病: 小病可派人問候, 大病則為其訪醫問藥, 幫助貧困之人一些養病的費用。( 4) 死喪: 事主缺人力則幫助幹辦, 無財力則相互借貸, 或以賻錢形式贈送。( 5) 孤弱: 孤遺無依者, 若能自贍, 則為之區處, 稽其出內, 或聞於官司, 或擇人教之, 及為求婚姻, 貧者協力濟之, 無令失所, 若有侵欺之者, 眾人力為之辨理, 若稍長而放逸不檢, 亦防察約束之, 無令陷於不義。( 6)誣枉: 遇到遭人誣陷, 或是有冤不能申訴, 同約之人中有勢力者可向官府申辯, 有方略者為其出謀劃策, 以解救事主, 若因此而家人流離失所, 大家要以財周濟。( 7) 貧乏: 有安貧守分而生計大不足者, 眾以財濟之, 或為之假貸置產, 以歲月償之。
引用文章《從宋朝的鄉約製度看家族與鄰裏關係的協調》。
……………………………………………………………………………………………
保甲法,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之一。熙寧三年(1070年)司農寺製定《畿縣保甲條例頒行》。
保甲法規定,鄉村住戶,每十家組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以住戶中最富有者擔任保長、大保長、都保長。用以防止農民的反抗,並節省軍費。
王安石實行保甲法的目的:
第一是“除盜”;
第二是“與募兵相參”,部分恢複征兵製
第三是“省養兵財費”;
熙寧八年(1075),又令河北、河東、陝西五路實行農閑操練,每年十月至來年正月,義勇保甲分批往州縣參加教閱,每期“教閱一月”。
上番,特別是教閱,給保丁們帶來非常深重的苦難,不僅嚴重影響家庭的農業生產,還受盡保正、保長、巡檢、巡檢部屬的指使和提舉保甲司的指使、勾當公事的欺淩和勒索。有些保丁自毀肢體,以求免於教閱,逃亡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保甲一司,上下官吏無毫發愛百姓意,故百姓視其官司,不啻虎狼,積憤銜怨,人人所同”,遂起而反抗,“執指使,逐巡檢,攻提舉司〔勾〕當官”
到宋神宗末年,“諸路盜賊蜂起,皆保甲為之,本欲禦寇,乃自為寇”。
事實上,盡管保甲教閱多年,宋廷卻從未將保甲當作正規軍使用。
不過,隨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保甲的軍事職能隨之淡化,民政職能成為其主要的職能。
……………………………………………………………………………………………
保甲、經界、地圖三合一:宋代鄉村人地關聯管理的細化
保甲與都保並不完全相同,都保是保甲的核心內容,但側重強調鄉村區劃特性,保甲則側重強調編排形製,在都保之外,保甲還存在於政府放貸、民防、賑災等許多領域,如青苗法,“使十戶為甲,甲中須有上三等一人充保”。(1)保甲之甲是宋朝所新創,但保甲之保則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記載:“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2)在保甲之前,基層互保的組織稱為保伍。“五家為伍,五伍為保,伍謂相參比也,保謂相保任也。”(3)保伍,伍是編排的形製,保原本是互相擔保的意思,但因為保伍長期連稱,保也逐漸成為編排形製。
從保伍到保甲,不僅僅是名稱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鄉村組織發生了巨大的跨越。保伍強調五伍相保,主要目的是使鄰裏之間互相監督、互相依靠,保伍內部、保伍之間關係都是比較鬆散的,不屬於正式的鄉村組織。保甲與保伍雖然隻是一字之差,但一個“甲”字充分突顯了保甲的獨特之處。保甲之“甲”源自於魚鱗的啟示。“鱗,魚甲也,甲者,鎧也,魚鱗似鎧。”(4)保甲的編排不再是簡單的五伍相保,而是像魚鱗一樣鱗次櫛比,每片魚鱗看似獨立,但又與其他魚鱗一起構成一個整體。“挨門鱗次,編為保甲”,(5)“書其保甲,編次鱗集”,(6)“各保甲人戶……一體次第編號,如魚鱗格式”。這種“鱗次挨編”,即“排門保甲”,“必不遺漏一戶一丁”。(7)宋代保甲之甲有雙重意義:其一,編排形式上,與魚甲(魚鱗)相似;其二,甲本身有鎧甲之義,表明保甲具有軍事職能,“以家聯保,以丁聯兵”,“寓兵於農”,即是出於軍事需要。不過,隨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保甲的軍事職能隨之淡化,民政職能成為其主要的職能。
引用文章《走向細化:宋代的鄉村組織與鄉村治理》
……………………………………………………………………………………………
劉彝,字執中,北宋著名水利專家、官員,福州人。公元1017年出生,去世於1086年。著有《七經中議》170卷、《明善集》30卷、《居陽集》30卷。
其最具代表的水利工程是,與都江堰齊名的福壽溝排水係統;該排水工程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老城區,是北宋時期贛州古城地下大規模磚石排水管溝係統。福壽溝利用地勢高差,連通城內坑塘水係蓄洪,通往城牆處的水窗,以單向水窗阻擋贛江洪水,並在洪水消退時向贛江排澇。
贛州古城“千年不澇”,劉彝的福壽溝功不可沒。
福壽溝因排水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下水道,比巴黎排水係統、東京排水係統分別早了800多年和900多年,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奇跡,也是世界城市建設的典範。
這套千年前古人創設的地下排水係統,仍是贛州舊城區的排水幹道,是一個至今還在發揮作用的“活文物”,被譽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
據《贛州府誌》記載,贛州城三麵環水,曾屢遭水患,尤其是貢江發洪水時,江水每每倒灌入城,嚴重危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擁有豐富治水經驗的劉彝到任後,決定規劃建造一套全新的排水係統。
在他的計劃中,工程由三個部分組成:
一是疏浚改造原有的城市下水道,築成寬約1米、高2米的磚石下水道,並利用贛州老城地勢中間高、江邊低的特點,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有意增加溝的坡度,加快了排水速度,使城市的雨水、汙水自然排入江中。
二是通過排水溝將贛州古城內的鳳凰池、金魚池、嘶馬池等數十口水塘連接起來,以便在暴雨時蓄積雨水。
三是設計12個水窗(排水口),防止洪水季節江水沿排水渠倒灌入城。水窗的閘門借水力自動啟閉,原閘門均為木閘門,門軸裝在上遊方向。當江水低於下水道水位時,借下水道水力衝開閘門;江水高於下水道水位時,借江中水力關閉閘門,以防江水倒灌。
建設這項工程花了整整9年,直到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才完工。
劉彝在贛州古城修建的這套極富創意的綜合性排水係統,在排水溝、福壽溝和水塘、水窗的四重保護下,既起到了防洪、抗洪的作用,又解決了城市汙水排放的問題,贛州古城此後基本不再內澇,至今幾乎“千年不澇”。
引用文章《修建世界最早城市下水道 長樂人劉彝創造“千年不澇”傳奇》
……………………………………………………………………………………………
公元1076年3月29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在前天的熱烈討論中,以工代賑的方案獲得了饑民們的全票通過。張三從眾多饑民中精心挑選出20名鄉老作為隊長。這些鄉老都是各宗族的代表人物,深受族人的尊敬與信賴。按照宗族的劃分,張三將饑民們編成了20個隊伍。而對於那些並非周邊宗族的饑民,張三則鼓勵他們自行推選出一名德高望重的領導者,擔任隊長一職。若無法選出合適的隊長,這些人便隻能領取幾個饅頭作為暫時的救濟,然後返迴各自的家鄉。
經過一天的籌備,昨日共接收了近600餘名饑民。在這群人中,擁有手藝者約占總數的六分之一,而剩餘的大部分則是農戶出身,他們普遍樸實勤勞,渴望通過辛勤的勞動換來安穩的生活。
今早,城東的百草園學堂廣場上熱鬧非凡。在鄉老們的組織下,饑民們井然有序地分成了21個隊伍。他們滿懷期待地等待著趙令畤等人的安排。在周同的精心策劃下,所有饑民被分配到不同的工匠營地安置。張三則負責整個饑民營地的安防工作,確保每個人的安全無虞。周同還負責營地的衛生管理和饑民的個人衛生處理工作,一個幹淨整潔的環境對於預防疾病至關重要。
此外,巢穀還組織醫館人員進駐營地,對饑民們進行身體疾病的檢查。饑民們長期飽受饑餓與困苦的折磨,身體狀況堪憂。因此,他帶領團隊仔細為每個人進行檢查,確保他們在進入工地前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而陳煮則負責饑民營地的夥食安排。食物對於饑民們來說意味著生命的延續,因此他竭盡全力確保每個人都能吃上飽飯。在他的精心安排下,營地內的夥食既營養又美味,讓饑民們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與關懷。
所有饑民三天不能走出營地,饑民們需要剔除毛發,以確保無虱子、跳蚤等寄生蟲的侵擾。同時,營地還會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身體檢查,確保無各類疾病後方可放出營地做工。雖然很多人對被關、剃發這一規定頗有微詞,但在美食和吃飽麵前,他們都選擇了服從與配合。
或許有人會問,為何要選擇鄉老作為隊長,並強調德高望重者為隊長的重要性?這背後的原因,與我國古代的社會結構密切相關。直到20世紀,我國鄉間才逐漸打破宗族勢力的統治。在此之前,無論是秦皇漢祖還是唐宗明祖,皇權隻能觸及到縣級層麵。在縣級以下,鄉村基層的治理則完全依賴於,宗族鄉老們的權威與血脈約束。除非通過考取功名進入官場,否則無論貧富,每個人都得受到民間宗族的約束與影響。
在鄉村基層,民間宗族組織依靠“家法”、“鄉規”、“義約”等民間習慣,來處理宗族內部的各種問題。這些規定與習俗既是對族人的約束,也是對他們行為的指導。它們確保了鄉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也促進了宗族內部的團結與發展。
以前文提到的婁應為例,當他為女兒舉辦婚禮時,婁家宗族便要求婁員外,過繼一個兒子來繼承家產。在婁家宗族看來,婁應的家產並非僅屬於他個人,而是整個婁家的共同財產。婁應去世後,這份家業必須由婁家的血脈來繼承。這種觀念在當時的鄉村社會中普遍存在,它體現了宗族組織,對於家族財產與血脈傳承的高度重視。
因此,在古代社會中,同宗之間都受到宗族組織的約束與影響。在這種背景下,貧富矛盾並不突出,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緩解。當宗族中有人獲得高官厚祿時,整個宗族都會為之歡欣鼓舞,因為這將為整個宗族帶來庇佑和富貴。那些在族中有名望的鄉紳們,更是會積極開辦學堂,培養優秀的宗族子弟考取功名,以期在朝廷中為家族謀取更多的利益與福利。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考取功名、為宗族謀取福利、保證宗族不被欺負,以及人丁興旺才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的一切,都需遵從家法、鄉規為宗族服務。這種觀念深入人心,成為當時鄉村社會的一種普遍價值觀。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張三等人所推行的以工代賑方案,得到了饑民們的廣泛支持與認可。他們相信在宗族組織的幫助與約束下,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一定能夠擺脫當前困境,迎來新的生活希望。
……………………………………………………………………………………………
茶館二樓,趙令畤、呂公著、龐安時三人並肩而立,目送著那些因饑餓而疲憊不堪的百姓隊伍漸行漸漸遠。趙令畤不禁感慨萬分,他驚歎道:“真是難以置信,僅僅21名鄉老,竟然能夠駕馭住如此龐大的3000人隊伍!這份力量,簡直超乎想象。”
呂公著點頭附和道:“在鄉間,宗族的力量確實強大且高效,遠勝於官府。可惜,這種力量難以在朝堂之上發揮作用。相比之下,你那套錢莊的管理方法,對於國家來說,更具有實際意義。”
龐安時則眉頭緊鎖,他搖頭說道:“宗族力量雖強,但用得好可以助力官府,用不好則可能成為禍患。一旦有人揭竿而起,造反的力量往往是通過宗族迅速串聯和蔓延的。甚至一些大族,僅憑一己之力便能攻下一縣一州,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
趙令畤聞言,心中疑惑頓生,他問道:“不是有保甲法嗎?如果有人造反,難道不怕被人告發?”
呂公著歎了口氣,解釋道:“造反的往往都是地主、富戶,他們因為遭遇災難、土地欠收而無法交上稅賦,便聯合宗族揭竿而起。如果沒有地主、富戶和宗族勢力的參與,那些饑民最多成為流民,或者落草為寇。他們大字不識幾個,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武器,長期饑餓之下,又如何能與官府、地主、富戶的家丁相抗衡呢?”
趙令畤聽後,若有所思地說道:“如此看來,保甲法似乎並非完全利國利民,反而可能帶來一些負麵影響。”
呂公著望著遠去的饑民隊伍,沉思片刻後說道:“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初衷是除盜、與募兵相參、恢複征兵製、省養兵財費;以及鄰裏之間互相監督、互相依靠。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農閑時操練、每年十月至來年正月,義勇保甲分批往州縣參加教閱,每期“教閱一月”。這其實不等同於徭役嗎?還要自帶錢糧參與操練和教閱。尤其是在災年,組織饑民進行操練,你說是福是禍?”
趙令畤聽後,興趣盎然地說道:“呂大人是說,王安石主張國富民強,而呂大人則是力主民富國強囉?”
呂公著和龐安時聞言,紛紛向趙令畤投去讚許的目光。並隨之默念:“國富民強,民富國強?”
呂公著思索片刻後說道:“確實如此。隻有百姓都能吃飽飯,過上殷實的日子,願意為大宋效忠,大宋才能真正強大起來。民富國強,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他目光轉向趙令畤,帶著一絲探究的神色問道:“你又是如何想的呢?”
趙令畤微微一笑,他指著窗外熙熙攘攘的街景,說道:“我始終堅信,隻有讓工匠們吃得飽、吃得好,他們才會有足夠的力氣去幹活。因此,我為他們提供了豐盛的飯菜,每位工匠每月都能領到五兩銀子的工錢,還為他們提供了醫療和住宿保障。未來,我還會為他們提供學習識字的機會,讓他們不僅能在體力上有所貢獻,更能在智慧上得到提升。”
他頓了一頓,繼續說道:“吃得飽、有力氣幹活,就能鍛煉出強健的體魄;有了醫療和住宿的保障,他們的生活就能更加安定;幾年後,這些工匠稍加訓練,就會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到那時,又有哪夥賊人敢來這裏撒野呢?”
趙令畤豪邁地舉起雙手,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假以時日,我在潁州,若有誰敢動我一根毫毛,無須我動嘴,必有壯士幫我滅之!”
呂公著聞言,不禁啞然失笑。他輕輕一巴掌扇在趙令畤的後腦勺上,笑罵道:“你這小子,真是不把你師伯放在眼裏了是吧!”說完,對著趙令畤的腦門上就是一頓栗子,語重心長地說道:“年紀輕輕,說話如此張揚!以後要學會低調、謙遜,知道嗎?”
趙令畤抱頭求饒道:“知道了!師伯,我知道錯了!下迴不敢了!都聽師伯的!”
呂公著宣泄一番後,臉色稍微緩和了一些。他說道:“雖然你的做法還不夠成熟,但方向是對的。我有三個兒子,長子呂希哲、次子呂希績、三子呂希純。過幾日他們會來潁州,屆時你在城東給他們安排份差事,讓他們曆練曆練。”
這時,龐安時插話道:“民富國強,這錢從何而來呢?”他顯然對趙令畤的設想感到困惑。
呂公著瞥了龐安時一眼,捋了捋胡須,說道:“這錢嘛,自然是從城東來的。”
趙令畤接過話茬,說道:“醫貫古今,妙手仁心,懸壺濟世,多子多壽。”
龐安時聽得一愣一愣,顯然還是未能完全領悟其中深意。他皺著眉頭,試圖從趙令畤的話語中捕捉更多信息。
此時,呂公著望了望天空,見日頭已高,便催促道:“時辰不早了,我還有要事處理,速度把醫館開業儀式辦了吧!”
在呂公著的催促下,眾人來到百草園醫館前。隻見醫館門前張燈結彩,鞭炮齊鳴,喝彩聲此起彼伏。在眾人的矚目下,呂公著和龐安時共同揭開了醫館的牌匾,露出了金光閃閃的“百草園醫館”四個大字。隨後,他們又撤去了大門兩邊對聯的上紅綢,露出了工整的對聯:上聯“醫術譽千秋,濟民專著傷寒論”,下聯“聖功昭九域,壽世廣征金匱方”。
對聯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著醫者的信仰與追求,寓意著百草園醫館將秉承千年醫術,以仁愛之心救治百姓,為民眾帶來健康和長壽。
呂公著送上賀禮後,便匆匆離開了城東。在離開前,為了確保城東的安定,他又調集了200名廂兵在城東各處布防,以防饑民鬧事。這樣,張三手裏便有了100名巡城差役和400名廂兵可調用的兵力,這無疑是一股強大的武力保障。
望著呂公著離去的轎子,龐安時仍未搞明白財富從何處來。他愣愣地說道:“民富國強,不偷不搶,這錢從何來呢?財富是固定的,民多拿點,國家不就少拿了嗎?”
趙令畤聽後,輕輕歎了口氣,解釋道:“多多研究醫術,培養一批有醫德和憐憫之心的良醫,擴大醫館的影響力,救治更多的人;想賺錢就在壯陽、生子、延壽上下功夫。隻要城東人人都這樣,還怕沒錢?還怕民不富?人比財富更重要!多做多思,時間長了,你就明白了!”
說完,趙令畤便不再理會龐安時,朝錢莊而去。他知道,要想讓百草園醫館在大宋立足並發展壯大,還需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他相信,隻要他們堅持醫者仁心的宗旨,不斷提高醫術水平和服務質量,就一定能夠突破現有醫學水平,打造出新的中醫體係。
……………………………………………………………………………………………
昨日的饑民圍堵錢莊事件,猶如一塊巨石投入了平靜的湖麵,激起了趙令畤內心的波瀾。他深感錢莊的位置存在嚴重問題,一旦遭遇突發狀況,增援力量缺乏迅速到達的通道。為此,他緊急召集李誡,一同前往錢莊東麵的二進宅院區進行實地考察。
趙令畤指著眼前的宅院說道:“這兩套臨街宅院的位置相當不錯,我們可以將它們進行一番改造。將錢莊的大門建在宅院的胡同處,這樣進錢莊就必須通過這條獨有的胡同。在錢莊尾部的胡同處,我們再設置一個暗門,這樣侍衛們就可以隱藏在暗門後,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出動。再增加些安防措施,昨日的事,嚇得我一身冷汗,生怕被搶。大哥多召集些工匠,4月1日前要搞好!錢莊可是我等的死穴,不容有失!”
李誡聽後哈哈大笑,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我就喜歡有挑戰的事情!這件事情交給我來辦吧!我這就安排人去改造宅院。”
看著李誡有些瘋魔般的熱情,趙令畤不禁問道:“潁河的西岸河堤的界畫改完了?”此話一出,仿佛觸及了李誡的痛處,他頓時收斂了笑容,有些尷尬地說道:“這個……我實在不會。我已經把你的要求和潁河西岸河堤工程的界畫,快馬送往桂州(桂林)的劉彝劉知州那裏了,他是我大宋的水利大家。”
趙令畤對這位劉彝劉知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好奇地問道:“此人很牛嗎?他有什麽代表性的水利營造工程嗎?”
李誡聞言,兩眼頓時放光,他興奮地介紹道:“贛州福壽溝城市排水雨汙合流綜合工程就是他的傑作,據說今年就能完工。我有幸看過工程的界畫,那簡直可以與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齊名!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宋城市排水工程之典範。等工程完工後,贛州城將千年無水患之虞!我這次搞潁河西岸工程,就是想與他較量一下。”說到這裏,李誡不禁歎息一聲:“可惜三弟你的要求太高,我能力有限,隻能求助於他了。”
趙令畤聽後,心中一動,他追問道:“你跟他很熟嗎?”
李誡點點頭,說道:“我們神交已久,經常書信來往,可以說是莫逆之交。”
趙令畤聞言,心中一喜,他說道:“那正好,你趕緊走急遞鋪,加急去信一封,請他在桂州推廣種植甘蔗,並把聖散子一並郵遞過去。我可以用藥材換取他們的甘蔗或白砂糖。”
李誡遠眺著遠方的桂州,心中充滿了疑惑。他轉過頭來,向身邊的趙令畤問道:“桂州也能種植甘蔗嗎?”
趙令畤一聽,頓時拍著胸脯,自信滿滿地說道:“種不出來?吾包賠!”他心想,這簡直是開玩笑!甘蔗可是廣西的明星產品,而桂州又是甘蔗的高產區,怎麽可能種不出來呢?
然而,李誡似乎還有些猶豫。趙令畤見狀,便進一步說道:“如若不信,我們可以定下文契!我包種包銷包賠,隻要種甘蔗,且細心照顧,並將甘蔗送至潁州者每50畝,吾願每年支付100兩銀錢。”
聽到趙令畤如此認真的承諾,李誡終於放下了心中的疑慮。他點了點頭,說道:“成!稍後吾立即寫信,並把藥坊清單一並附上。”
趙令畤心中一陣歡喜,他知道這次合作對於他來說意義重大。白砂糖作為當前的一種珍貴物品,市場需求量極大,而廣西的甘蔗又是製作白砂糖的優質原料。此外,廣西的土司俍兵也是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如果能夠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那麽對於他未來的事業發展無疑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想到這些,趙令畤不禁心花怒放。他似乎已經看到了未來的美好前景,不僅白砂糖的銷路暢通無阻,而且還能夠借助土司俍兵的力量,在桂州地區大展拳腳。
……………………………………………………………………………………………
以下為相關史料或資料,可跳閱
……………………………………………………………………………………………
在宋代鄉村社會, 多數情況下, 鄉村基層社會關係是以宗族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宗族本質上是以血緣親屬關係為紐帶而成立的民間組織, 其目的是要協調宗族內外的各種社會關係。具體說來, 宗族對外需要處理與國家及其代表國家利益的各級官員、與其他宗族之間的關係, 對內則主要處理宗族成員之間的各種複雜關係, 尤其是後者, 它是維係宗族發展的關鍵所在。
通常而言, 宋代民間家族組織依靠“ 家法”、“鄉規”、“義約” 等民間習慣來處理宗族內部的問題。隨著宋代新型家族製度的建立, 鄉規民約也隨之流行。北宋中期, 張載的門生呂 大鈞製定了“鄉約”, 至南宋時期, 大儒朱熹又依據呂氏 鄉約 並加以增加或刪減, 成為5增損呂氏“鄉約”,較為詳細地記錄了鄉民應當遵循的條款, 其大致內容包括四項, 現分述如下。
(一) 德業相勸
它要求每個人無論是居家, 還是在外, 都要做有益之事。更重要的是, 凡是自願加入鄉約者, 都要相互勉勵, 並在鄉裏集會之日評比先進, 樹立榜樣, 以警示鞭策落後者。
(二)過失相規
過失總共包括十六項, 其中 犯義之過 六條: ( 1)酗酒、 賭博、謾罵、打架鬥毆、誣告他人, 等等; ( 2) 行為舉止違背禮法, 為眾人所惡; ( 3)行不恭遜 , 如侮慢尊長, 恃強淩弱, 持人短長, 知錯不改, 等等; ( 4) 言不忠信 , 如受人之托而不忠人之事、 與人約定卻暗中背叛、 說是道非以混淆視聽等; ( 5) 造言誣毀 , 無中生有地誣陷他人, 口是心非,當麵一套背後一套,誇大他人隱私,喜歡談論過去的錯誤, 將小事說成大事, 寫匿文書嘲弄他人, 等等; ( 6) 營私太甚,包括以下各種行為, 與人交易, 傷於掊克者, 專務進取, 不恤餘事者,無故而好幹求假貸者, 受人寄托而有所欺者。
“犯約之過”四條, 就是違反四條鄉約的行為, 一曰德業不相勸, 二曰過失不相規, 三曰禮俗不相成,四曰患難不相恤。這不過是重複鄉約的標題而已, 涵蓋標題之下的各種錯誤。不修之過包括五條: ( 1) 交非其人,交朋友可以不分士庶, 但不可長期與兇惡或遊手好閑而為眾人所不齒者來往; ( 2) 遊戲怠惰,遊是指無故出入他人之門, 無所事事者, 戲指玩笑過度, 傷害他人, 怠惰指不幹事業、不理家事、門庭髒亂; ( 3) 動作無儀, 進退動作粗野或不恭敬者,不當說而說或應當說而不說者,衣冠不整或過於華麗,不穿戴衣冠就進入街市,等等; ( 4)臨事不恪,主事廢忘, 期會後時, 臨事怠慢者; ( 5)用度無節,不管有無錢財, 都過度花費, 或是不能安於貧窮, 以非法手段獲取財物。凡是加入鄉約之人都要用以上五條反省自身, 相互監督, 若有違反,小則密規之, 大則眾戒之,設若受到警戒而不改正, 可以開除約籍。
(三)禮俗相交
(四) 患難相恤七條
( 1) 水火: 小則派人救助, 大則親自前往。( 2) 盜賊: 距離近的要協力追捕, 有力者向官府報案, 若家貧者, 同約之人予以適當幫助, 或募集懸賞捉拿之費用。( 3) 疾病: 小病可派人問候, 大病則為其訪醫問藥, 幫助貧困之人一些養病的費用。( 4) 死喪: 事主缺人力則幫助幹辦, 無財力則相互借貸, 或以賻錢形式贈送。( 5) 孤弱: 孤遺無依者, 若能自贍, 則為之區處, 稽其出內, 或聞於官司, 或擇人教之, 及為求婚姻, 貧者協力濟之, 無令失所, 若有侵欺之者, 眾人力為之辨理, 若稍長而放逸不檢, 亦防察約束之, 無令陷於不義。( 6)誣枉: 遇到遭人誣陷, 或是有冤不能申訴, 同約之人中有勢力者可向官府申辯, 有方略者為其出謀劃策, 以解救事主, 若因此而家人流離失所, 大家要以財周濟。( 7) 貧乏: 有安貧守分而生計大不足者, 眾以財濟之, 或為之假貸置產, 以歲月償之。
引用文章《從宋朝的鄉約製度看家族與鄰裏關係的協調》。
……………………………………………………………………………………………
保甲法,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之一。熙寧三年(1070年)司農寺製定《畿縣保甲條例頒行》。
保甲法規定,鄉村住戶,每十家組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以住戶中最富有者擔任保長、大保長、都保長。用以防止農民的反抗,並節省軍費。
王安石實行保甲法的目的:
第一是“除盜”;
第二是“與募兵相參”,部分恢複征兵製
第三是“省養兵財費”;
熙寧八年(1075),又令河北、河東、陝西五路實行農閑操練,每年十月至來年正月,義勇保甲分批往州縣參加教閱,每期“教閱一月”。
上番,特別是教閱,給保丁們帶來非常深重的苦難,不僅嚴重影響家庭的農業生產,還受盡保正、保長、巡檢、巡檢部屬的指使和提舉保甲司的指使、勾當公事的欺淩和勒索。有些保丁自毀肢體,以求免於教閱,逃亡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保甲一司,上下官吏無毫發愛百姓意,故百姓視其官司,不啻虎狼,積憤銜怨,人人所同”,遂起而反抗,“執指使,逐巡檢,攻提舉司〔勾〕當官”
到宋神宗末年,“諸路盜賊蜂起,皆保甲為之,本欲禦寇,乃自為寇”。
事實上,盡管保甲教閱多年,宋廷卻從未將保甲當作正規軍使用。
不過,隨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保甲的軍事職能隨之淡化,民政職能成為其主要的職能。
……………………………………………………………………………………………
保甲、經界、地圖三合一:宋代鄉村人地關聯管理的細化
保甲與都保並不完全相同,都保是保甲的核心內容,但側重強調鄉村區劃特性,保甲則側重強調編排形製,在都保之外,保甲還存在於政府放貸、民防、賑災等許多領域,如青苗法,“使十戶為甲,甲中須有上三等一人充保”。(1)保甲之甲是宋朝所新創,但保甲之保則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記載:“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2)在保甲之前,基層互保的組織稱為保伍。“五家為伍,五伍為保,伍謂相參比也,保謂相保任也。”(3)保伍,伍是編排的形製,保原本是互相擔保的意思,但因為保伍長期連稱,保也逐漸成為編排形製。
從保伍到保甲,不僅僅是名稱發生了變化,更重要的是鄉村組織發生了巨大的跨越。保伍強調五伍相保,主要目的是使鄰裏之間互相監督、互相依靠,保伍內部、保伍之間關係都是比較鬆散的,不屬於正式的鄉村組織。保甲與保伍雖然隻是一字之差,但一個“甲”字充分突顯了保甲的獨特之處。保甲之“甲”源自於魚鱗的啟示。“鱗,魚甲也,甲者,鎧也,魚鱗似鎧。”(4)保甲的編排不再是簡單的五伍相保,而是像魚鱗一樣鱗次櫛比,每片魚鱗看似獨立,但又與其他魚鱗一起構成一個整體。“挨門鱗次,編為保甲”,(5)“書其保甲,編次鱗集”,(6)“各保甲人戶……一體次第編號,如魚鱗格式”。這種“鱗次挨編”,即“排門保甲”,“必不遺漏一戶一丁”。(7)宋代保甲之甲有雙重意義:其一,編排形式上,與魚甲(魚鱗)相似;其二,甲本身有鎧甲之義,表明保甲具有軍事職能,“以家聯保,以丁聯兵”,“寓兵於農”,即是出於軍事需要。不過,隨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保甲的軍事職能隨之淡化,民政職能成為其主要的職能。
引用文章《走向細化:宋代的鄉村組織與鄉村治理》
……………………………………………………………………………………………
劉彝,字執中,北宋著名水利專家、官員,福州人。公元1017年出生,去世於1086年。著有《七經中議》170卷、《明善集》30卷、《居陽集》30卷。
其最具代表的水利工程是,與都江堰齊名的福壽溝排水係統;該排水工程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老城區,是北宋時期贛州古城地下大規模磚石排水管溝係統。福壽溝利用地勢高差,連通城內坑塘水係蓄洪,通往城牆處的水窗,以單向水窗阻擋贛江洪水,並在洪水消退時向贛江排澇。
贛州古城“千年不澇”,劉彝的福壽溝功不可沒。
福壽溝因排水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下水道,比巴黎排水係統、東京排水係統分別早了800多年和900多年,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奇跡,也是世界城市建設的典範。
這套千年前古人創設的地下排水係統,仍是贛州舊城區的排水幹道,是一個至今還在發揮作用的“活文物”,被譽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
據《贛州府誌》記載,贛州城三麵環水,曾屢遭水患,尤其是貢江發洪水時,江水每每倒灌入城,嚴重危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擁有豐富治水經驗的劉彝到任後,決定規劃建造一套全新的排水係統。
在他的計劃中,工程由三個部分組成:
一是疏浚改造原有的城市下水道,築成寬約1米、高2米的磚石下水道,並利用贛州老城地勢中間高、江邊低的特點,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有意增加溝的坡度,加快了排水速度,使城市的雨水、汙水自然排入江中。
二是通過排水溝將贛州古城內的鳳凰池、金魚池、嘶馬池等數十口水塘連接起來,以便在暴雨時蓄積雨水。
三是設計12個水窗(排水口),防止洪水季節江水沿排水渠倒灌入城。水窗的閘門借水力自動啟閉,原閘門均為木閘門,門軸裝在上遊方向。當江水低於下水道水位時,借下水道水力衝開閘門;江水高於下水道水位時,借江中水力關閉閘門,以防江水倒灌。
建設這項工程花了整整9年,直到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才完工。
劉彝在贛州古城修建的這套極富創意的綜合性排水係統,在排水溝、福壽溝和水塘、水窗的四重保護下,既起到了防洪、抗洪的作用,又解決了城市汙水排放的問題,贛州古城此後基本不再內澇,至今幾乎“千年不澇”。
引用文章《修建世界最早城市下水道 長樂人劉彝創造“千年不澇”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