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院線經理們的會麵,主要還是給院線方一個台階下。


    由周夏跟他們談談,敘敘舊,隨便聊聊,多少也能化解他們對夏華影視此次強勢操作的不滿情緒。


    但這個事情本來就是市場行為,當年張韋平能憑借老謀子強勢跟院線方要求提高票房分賬比例。


    如今夏華做的這個事情也無可厚非。


    畢竟夏華影視可是比新花麵強大太多了。


    再者,怎麽排片、怎麽返點,這是相互的。


    隻不過夏華影視現在不想給返點,還想依舊保持高排片,這才有了談判的前提。


    否則的話,夏華影視不找院線方談判,那院線方就會根據電影的表現來排片。


    亦或者,根據他們自身的安排,因為其他一些電影給返點優惠高,就給其他片子排片高。


    這樣的話,對夏華影視來說,肯定會造成一定的損失。


    現在雙方爭論的關鍵就是誰得到的應該更多。


    影院的建設投入、迴本時間是基本能夠計算和預期的。


    先期的建設投資,加上後續的租金、水電費、員工薪酬這些都是由市場上的人力、物力等成本價格決定的,風險相對較低。


    而影視公司製作電影的風險那可就要高得多了。


    去年全國故事影片產量662部;在院線上映的隻有265部,其中68部電影票房過億,其餘的絕大多數都是賠本。


    這其中那些沒在影院上映的近400部影片,即便可以通過一些其他渠道獲得收入,那也是十分有限的,很難實現迴本。


    這還隻是說的全國故事影片,沒有算上其他近兩百部其他類型和用途的電影。


    所以從整個產業鏈承擔風險的角度來看,影視公司製作方承擔的風險大得多,應該提升分賬比例。


    畢竟國內的院線方分賬相對北美,確要高不少。


    但這個問題也不是絕對的,畢竟國情不同。


    現在國內形成的分賬比例是,發行方拿43%~45%,剩下的55%左右歸院線方。


    55%的比例看似很多,但實際這其中有5%元要上交給國家作為電影基金,3.3%用來繳營業稅,另外有7%由管理的院線獲得,最終剩下的39.7%才會落到真正放映電影的影院手裏。


    因此對於影院來說,他們實際上分賬並不太高,跟全球影院平均分賬比例40%是接近的。


    所以當年張韋平那樣野蠻操作,硬逼著院線給製作方提高分賬比例,才引起了那麽大的風波。


    夏華影視如果這麽野蠻,也可能導致院線方的不滿,甚至一起對抗夏華。


    夏華影視有底氣麵對院線方,但這樣的話。夏華也會承受一定的損傷,並不是最佳的方案。


    這次夏華影視跟院線方的交涉主要是想將電影的強力表現轉化成院線對電影無償的高排片,從而變相地獲得更高的票房收入。


    院線方當然是不願意這麽做,以前高排片是要靠返點激勵他們才能獲得,現在什麽都沒用給高排片,憑什麽?


    但他們也不敢跟夏華影視談崩。


    張韋平隻有一個老謀子都能迫使全國院線讓步,夏華影視可不是有一個周夏。


    試想雙方談崩的話,一些院線旗下的影院不能放映夏華的電影,那將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這將直接影響影院的收入,影院經理們肯定會鬧翻天。


    如果是院線自身的影院還好,如果是加盟的影院,那可能導致這些影院脫離這家院線,加入其它的院線。


    畢竟國內現在新興的院線管理公司大小要五六十家,跟哪一家合作,跟誰恰飯,在這方麵,影院是主動的一方。


    而沒有夏華影視的電影放映,那才是致命的。


    夏華影視從去年開始,接下來每年上映的電影近20部,票房比例占到了全國的一半以上。


    特別是周夏和夏華影視幾位大導演的影片幾乎是包賺不賠的,影院就指望這些電影賺錢了。


    如果沒了熱賣電影的拷貝,不能放映電影,影院的一些老用戶甚至會選擇去別家影院,這個影響對影院來說是十分壞的,他們可不會跟院線公司一起扛。


    因此夏華影視最終成功地達成了跟國內院線的談判,為周夏的新電影,還有夏華影視其他大導演以後電影放映排片獲得了優越的條件。


    院線方將會按照談判的合同,根據電影的表現,無償提升對電影的排片。


    對於這個談判結果,周夏還是十分滿意的。


    但是沒想到結束之後,張釗便來跟他報告,打算等到《炎黃後裔》放映結束,等到他們跟院線談判的事情被外界知曉後,就著手推動另外一項跟院線的談判計劃,那個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聽完張釗的報告後,周夏十分心動,卻又有些吃不準。


    一旦夏華影視跟院線的談判被國內其他影視公司知道,那有資本和實力公司肯定也會去跟院線談判,要求獲得同樣的待遇。


    相信院線最終還是會退讓的。


    畢竟這個讓步還是取決於電影是否熱賣,如果電影狗屁不是,連目前的排片都滿足不了,再增加排片也是沒多大用。


    等到這個事情基本形成行業潛規則後,張釗便想啟動另一個談判計劃,將好萊塢的靈活分賬方式引進到國內,特別是夏華影視一些大製作電影跟院線的分賬形式上。


    許多人隻知道米國影院分成比例比國內低,但是這個情況也不是一刀切的。


    誠然,電影產業的風險絕大多數壓在製片方頭上,分成比例向製片方傾斜是應當的。


    但目前國內一線城市影院的房租居高不下,大約占票房的20%,2002年時才5%,加上約占票房10%的人員工資,也就是說,影院獲得的39.7%票房中,大約還有30%要被抽走,隻剩下不足10%的才是他們的收入。


    這還不算要用來支付設備、維修和水電費用等,那到最後能剩下的利潤就更加低了。


    這隻是影院一方叫苦的說法,不能作準。


    但就算許多影院通過售賣飲料、爆米花、冰淇淋、周邊等,會獲得一定的收入,相比而言,還是沒有北美影院賺錢。


    米國影院的房租隻占票房的5%,還不用交5%的電影基金,單是這兩項,就讓米國影院的利潤高出國內約20個百分點。


    國內的影院分賬比例看似高,其實還是沒有別人賺錢的。


    所以不管從那種情況下來說,就算夏華影視強勢,通過去強行壓榨影院的分賬比例,這都是不可取的,會導致影院拚命。


    因此好萊塢另外一種動態調整分賬比例的形式,就是最好的選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文娛新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曲不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曲不曲並收藏文娛新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