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奪聖皇太後之位,平反胡皇後
大明:我朱祁鈺不是代班皇帝! 作者:張開雙眼做場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且不說邊關之事也先利用喜寧之計,朝中對於孫若微暴斃一事多有微詞,朱祁鈺想著保留皇家顏麵,可架不住朝臣議論,上朝拿這事說事。
“陛下,聖皇太後身體尚佳,為何在皇陵之中突然暴斃,孫氏一脈雖有肆意妄為,但終究是小打小鬧,陛下流之依臣所見卻有不妥。”
朱祁鈺頭疼不已,這已經是第三次有人這麽說了,前麵兩個這麽說的北鎮撫司的牢飯都已經吃上了。
史書載曰:帝大怒,凡言及聖皇太後者皆下詔獄,曰反省也!
可是明朝那幫子臣子們是出了名的骨頭渣子硬,前麵已經有人下獄了,可是還是有頭鐵份子。
絲毫不怕詔獄的黑暗陰暗。
他朱祁鈺雖然很想要公布孫若微的事情,但是四個字,茲事體大,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的皇位縱然是當時一幫子大臣的努力結果,但是沒有孫若微的點頭。
這皇位來的終究是名不正言不順。
思來想去,朱祁鈺最終還是決定將孫若微的事情告知朝堂眾人,裏麵有知道內幕的一些人,可這件事情朱祁鈺不說,誰吃飽了沒事撐著說?
那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嗎,誰知道那些神出鬼沒的錦衣衛那天聽到了,自己少不得一頓被調查。
“也罷,今日朕就告訴你們聖皇太後所為!朕豈會無緣無故的將聖皇太後囚禁至皇陵,言父皇思也?既然各位三番五次試探與朕,朕索性就說了,以免咱們君臣二心!”
說完之後,他幽幽說了一聲:“成敬,此事你最清楚,就由你和諸位大人說說吧,有些大人心知肚明,今日公開之後,朕不想再聽到有人再言此事!否則,定斬不饒!”
這句話無疑是皇帝的最後通牒,你們要是再不識好歹,那麽就別怪自己不客氣了。
成敬見朱祁鈺如此,言語之中卻是異常謹慎,雖沒有掐頭去尾,但是也非常注重實事求是,大臣們聽著成敬的話。
臉色也有些不好看,頓時在罵娘不已,這些事情是我們能聽的嘛。
待到成敬說完,這些大人們,包括於謙都是麵麵相覷。
朱祁鈺卻是歎了一口氣:“朕本不想將這件事情公之於眾,然而,是諸位大人屢次試問,既然說了,大家說說,朕是不是做錯了!”
“陛下,是臣等僭越了,隻是皇家發生如此之事,依臣所見,孫家流放簡直是陛下之仁德!”
“臣等以為,陛下此事處理,乃是仁厚之君,聖皇太後百死難贖其罪,難怪陛下不許聖皇太後入皇陵!”
是的,朱祁鈺雖然表麵上沒有撤銷孫若微的聖皇太後封號,但是卻沒有讓她入皇陵,與其他太後一般,其罪名不是因為她謀害自己,而是孫家的事情。
這也是眾多臣子認為朱祁鈺小題大做的一方麵。
可現在公開之後,這些人才發現原來自己的陛下一路如此坎坷。
朱祁鈺就看著底下這幫子臣子不斷向自己表明忠心,一時之間竟感覺荒唐不已。
“夠了!今日之事,既然說出來了,朕也不想多說什麽,這件事情交給禮部去辦!朕有意為胡皇後平反,同時,還請禮部擬旨,追諡胡皇後封號,同時,廢除聖皇太後封號!”
這才是一個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現在在這幫子大臣屢屢逼迫之下,他終於打破了這道枷鎖。
自己一直以來受這份名義鉗製,個人感情和矛盾夾雜在其中,直到最後,他才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孫若微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誰也不會允許一條毒蛇時刻在注視著自己。
一時間,遠在他鄉的朱祁鎮聽到朱祁鈺廢了自己母後的封號,也是鬱悶不過,心中萬般滋味湧上心頭。
他疲於應付爾沁格和錢寧兒兩人之間的宮鬥就已經很是疲累,如今自家母後在背地裏捅了自己一刀,讓他惶惶不可終日,一連番打擊下來,日益憔悴。
竟是病倒了。
這件事傳到朝裏去了,朱祁鈺當時就喊著mmp,朱祁鎮病了可是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直到這一天,鎮海關的事情隨著邊報傳到朱祁鈺批閱的折子上。
“這瓦剌看來是真的又想搞些事情啊,他們的士兵去了我邊關不通報,還倒打一耙,真是可笑!”
“陛下,這邊關之事,不過小打小鬧,您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麵對成敬的安慰,朱祁鈺卻沒把事情看的那麽簡單,後世的著名事件他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這讓他不得不防。
可是眼下本來就不是打仗的時候。
那件著名事情,是因為兩個製度不同而產生的巨大差距,才給了小日子有機會借題發難,但是眼下瓦剌新敗,他實在不明白,為什麽會找這麽拙劣的借口。
去年因為自家那不成器的哥哥,信任王振,找茬扣人家歲賜,才引發了土木堡大戰。
難道是自己想太多了?
朱祁鈺也就朝著成敬笑了笑,並沒有講種花家後麵的那些事情,他其實最想的就是清滅建州女真和自己心心念念的小日子。
對於瓦剌,這個注定在曆史上作死最後被沙俄和種花瓜分的蒙古汗國,確實沒有什麽很大的觀念。
他不同於五胡亂華,也不同於宋朝時代的靖康之辱,更不同於近代史上,對種花帶來了近三百年黑暗沉淪的蟎清。
因此朱祁鈺是真的不怎麽想要對瓦剌有什麽動作。
可是架不住有人上趕著送死。
思考片刻後,他決定還是防備一些,畢竟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曆史上因為大意而國破家亡的例子比比皆是,遠的不說。
就自家哥哥,二十萬大軍出征,不也是死傷慘重,險些滅國?
“成敬,傳朕諭,寧夏、大同、宣府各地務必嚴格練兵,另外,軍戶徹查製度,也要落實下去,京城已經統計完畢。”
他邊說成敬邊寫,要不怎麽說太監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呢,不說別的,這份敬業的工作精神,就值得表揚。
“陛下,聖皇太後身體尚佳,為何在皇陵之中突然暴斃,孫氏一脈雖有肆意妄為,但終究是小打小鬧,陛下流之依臣所見卻有不妥。”
朱祁鈺頭疼不已,這已經是第三次有人這麽說了,前麵兩個這麽說的北鎮撫司的牢飯都已經吃上了。
史書載曰:帝大怒,凡言及聖皇太後者皆下詔獄,曰反省也!
可是明朝那幫子臣子們是出了名的骨頭渣子硬,前麵已經有人下獄了,可是還是有頭鐵份子。
絲毫不怕詔獄的黑暗陰暗。
他朱祁鈺雖然很想要公布孫若微的事情,但是四個字,茲事體大,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的皇位縱然是當時一幫子大臣的努力結果,但是沒有孫若微的點頭。
這皇位來的終究是名不正言不順。
思來想去,朱祁鈺最終還是決定將孫若微的事情告知朝堂眾人,裏麵有知道內幕的一些人,可這件事情朱祁鈺不說,誰吃飽了沒事撐著說?
那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嗎,誰知道那些神出鬼沒的錦衣衛那天聽到了,自己少不得一頓被調查。
“也罷,今日朕就告訴你們聖皇太後所為!朕豈會無緣無故的將聖皇太後囚禁至皇陵,言父皇思也?既然各位三番五次試探與朕,朕索性就說了,以免咱們君臣二心!”
說完之後,他幽幽說了一聲:“成敬,此事你最清楚,就由你和諸位大人說說吧,有些大人心知肚明,今日公開之後,朕不想再聽到有人再言此事!否則,定斬不饒!”
這句話無疑是皇帝的最後通牒,你們要是再不識好歹,那麽就別怪自己不客氣了。
成敬見朱祁鈺如此,言語之中卻是異常謹慎,雖沒有掐頭去尾,但是也非常注重實事求是,大臣們聽著成敬的話。
臉色也有些不好看,頓時在罵娘不已,這些事情是我們能聽的嘛。
待到成敬說完,這些大人們,包括於謙都是麵麵相覷。
朱祁鈺卻是歎了一口氣:“朕本不想將這件事情公之於眾,然而,是諸位大人屢次試問,既然說了,大家說說,朕是不是做錯了!”
“陛下,是臣等僭越了,隻是皇家發生如此之事,依臣所見,孫家流放簡直是陛下之仁德!”
“臣等以為,陛下此事處理,乃是仁厚之君,聖皇太後百死難贖其罪,難怪陛下不許聖皇太後入皇陵!”
是的,朱祁鈺雖然表麵上沒有撤銷孫若微的聖皇太後封號,但是卻沒有讓她入皇陵,與其他太後一般,其罪名不是因為她謀害自己,而是孫家的事情。
這也是眾多臣子認為朱祁鈺小題大做的一方麵。
可現在公開之後,這些人才發現原來自己的陛下一路如此坎坷。
朱祁鈺就看著底下這幫子臣子不斷向自己表明忠心,一時之間竟感覺荒唐不已。
“夠了!今日之事,既然說出來了,朕也不想多說什麽,這件事情交給禮部去辦!朕有意為胡皇後平反,同時,還請禮部擬旨,追諡胡皇後封號,同時,廢除聖皇太後封號!”
這才是一個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現在在這幫子大臣屢屢逼迫之下,他終於打破了這道枷鎖。
自己一直以來受這份名義鉗製,個人感情和矛盾夾雜在其中,直到最後,他才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孫若微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誰也不會允許一條毒蛇時刻在注視著自己。
一時間,遠在他鄉的朱祁鎮聽到朱祁鈺廢了自己母後的封號,也是鬱悶不過,心中萬般滋味湧上心頭。
他疲於應付爾沁格和錢寧兒兩人之間的宮鬥就已經很是疲累,如今自家母後在背地裏捅了自己一刀,讓他惶惶不可終日,一連番打擊下來,日益憔悴。
竟是病倒了。
這件事傳到朝裏去了,朱祁鈺當時就喊著mmp,朱祁鎮病了可是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直到這一天,鎮海關的事情隨著邊報傳到朱祁鈺批閱的折子上。
“這瓦剌看來是真的又想搞些事情啊,他們的士兵去了我邊關不通報,還倒打一耙,真是可笑!”
“陛下,這邊關之事,不過小打小鬧,您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麵對成敬的安慰,朱祁鈺卻沒把事情看的那麽簡單,後世的著名事件他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這讓他不得不防。
可是眼下本來就不是打仗的時候。
那件著名事情,是因為兩個製度不同而產生的巨大差距,才給了小日子有機會借題發難,但是眼下瓦剌新敗,他實在不明白,為什麽會找這麽拙劣的借口。
去年因為自家那不成器的哥哥,信任王振,找茬扣人家歲賜,才引發了土木堡大戰。
難道是自己想太多了?
朱祁鈺也就朝著成敬笑了笑,並沒有講種花家後麵的那些事情,他其實最想的就是清滅建州女真和自己心心念念的小日子。
對於瓦剌,這個注定在曆史上作死最後被沙俄和種花瓜分的蒙古汗國,確實沒有什麽很大的觀念。
他不同於五胡亂華,也不同於宋朝時代的靖康之辱,更不同於近代史上,對種花帶來了近三百年黑暗沉淪的蟎清。
因此朱祁鈺是真的不怎麽想要對瓦剌有什麽動作。
可是架不住有人上趕著送死。
思考片刻後,他決定還是防備一些,畢竟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曆史上因為大意而國破家亡的例子比比皆是,遠的不說。
就自家哥哥,二十萬大軍出征,不也是死傷慘重,險些滅國?
“成敬,傳朕諭,寧夏、大同、宣府各地務必嚴格練兵,另外,軍戶徹查製度,也要落實下去,京城已經統計完畢。”
他邊說成敬邊寫,要不怎麽說太監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呢,不說別的,這份敬業的工作精神,就值得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