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感到釋然(大結局
三國:智誘劉皇叔,軍師乃神人 作者:偉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這,恰是人的本性使然!
張明向前邁出一步:“長緒,真假自有辨別,我豈會 你?”
最後,孫邵無力地揮了揮手。”張知漢,你贏了。”
---
就在孫邵發布全軍投降的那一刻,江東將士沒有任何的怨氣或不甘,隻爆發出了驚天動地的歡唿聲。
緊接著,無數士兵拋下了手中的武器,徑直衝向那期待已久的親人身邊。
荊州部隊並沒有阻止他們,反而在他們安排下,使整個現場井然有序,完全沒有混亂發生。
看著眼前這一幕,孫邵既感到釋然,也有些迷惘。
穿過了喜悅的人群,無視妻子孩子焦急的唿喚,孫邵徑直返迴軍帳,不準任何人入內。
張明確實看見了這一全過程。
“將軍,看來對孫邵的打擊是不小了。”
“然而現在卻是說服孫邵的最佳時刻。
等他投降後,我們把江東將士們的家信傳達迴那裏,江東軍心將會雪上加霜啊!”
“而且按我的推測,周瑜也快到了,屆時我們煽風 ,即便孫權聯結劉馥,甚至是益州的劉璋,也無關緊要了。”
劉備點頭笑道:“有漢謀的計策,我也無需擔心太多了。”
緊接著又麵帶疑惑:“可是益州的劉季玉同樣姓漢,是皇族分支,我們算是同宗同脈呀。”
“孫權求援的話,他難道會因親戚之情而舍我荊州嗎?”
張明亮朗笑了笑,現在的劉備顯然沒有以往那樣的篤定。
換作當初剛抵達宛城的他,一定斷言劉季玉身為皇親,定會助我對抗外敵。
“將軍,去年益州趙韙 剛結束,如今他又剛亡故,益州的戰局雖然趨於平靜,但劉璋疑心甚重,各方派係間的競爭更為激烈了!”
“不僅僅有本土的士族勢力,還有因反叛立下赫赫戰功的東部士人集團,還有曹操新任命的益州牧牛聃等。”
“眾多的小團體繁雜交織,對內鬥解決最好的手段就是對外擴張!在這個背景下,荊州之外唯有漢中可能成為目標。”
“在漢中張魯多次打敗劉璋。
性格怯懦的他可能不願直接攻打張魯。
然而,他能與孫權、劉馥結盟從江下行進攻我荊州。
再加上他在內外的壓力,必然會傾向於攻打荊州。”
聽完了張明的話,劉備連連點頭。
雖然他對劉璋不熟,但這都是出自張明之口,想必不會有錯!
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劉璋早先因甘寧事變,以共同敵人身份利用趙韙攻打過荊州。
那時,荊州的劉景升,不是劉季玉的親族嗎?
他們之間彼此交戰,豈會在乎彼此身份背景?
望著陷入深思的劉備,張明嘴角勾起。
讓劉備自己想通,效果無疑百倍於他人直言規勸。
而且他還有一層意思未曾說出,即根據賈詡的情報機關——名人府得到的情報,當前東州集團很可能由一位老朋友領導,隻是還沒確認,因此暫時保密未稟報劉備。
這個可能性一旦成為現實,益州入侵荊州就將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
對劉備來說,這樣的理由至關重要!
片刻後,劉備問道:“如果如漢謀所說的,我方應該如何準備迎戰荊州西麵的威脅呢?”
劉備麵帶不急躁神色,因為他知道張明早已考慮周全並製定好了對策。
張明亮光煥發:“請主公交卸擔憂,讓那劉璋攻過來吧。
有孔明在,襄陽固若金湯。”
“目前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收降孫邵,然後繼續對江東用兵才是當務之急。”
聽見此話,劉備也就不再追問。
而張明智於局勢,不願立刻將他的所有計劃攤開與劉老先生講明白,因為他清楚,這樣做定會讓劉老持反對態度。
於是,他選擇運用謀略,巧妙引導,讓劉老順著他的思路行事。
有時,作為一個臣子,主動出擊是必不可少的策略。
說完這一切後,二人一同朝著孫邵的營帳進發。
此刻,孫邵獨自留在帳篷內,膝上交叉著雙臂,身姿端正,但思維卻陷入混亂之中。
麵對敗於張明,並不算出乎意料的結果,真正令他難以接受的是孫權對江東士卒的忽視。
他自語:“這是為何呢?”
突然,他猛地起身:“愚昧!”隨即質問道:“主公,又是誰提出了那樣的計策,直接拋棄了我們?這樣的抉擇讓江東士兵的軍心往哪走?即便是確實無力援助,難道連表現出救援的姿態都不該有?我們尚未援救人便失了城池,江東大難臨頭!”
一聲長長的歎息後,他慢慢閉上了眼睛。
事實上,他心中對孫權充滿感激,是他在這裏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然而此時,一陣熟悉的話語傳入耳中。
“長緒目光長遠,可惜孫權目光短淺。
留人失地,人和地都在;留地失人,則二者俱失。
既然孫權不懂用人,長緒何不尋求賢明的主上,實現心中所願呢!”
孫邵眼前一亮,重複念道:“留人失地,人和地都存?留地失人,則兩者皆失?”讚歎道:“此言甚佳!”
但他隨後發現,說話人是他的老對手、好友,也是智謀出眾的張明,知漢張良。
幾步之遙的前邊,是那位他敬佩的英雄,劉備劉玄德。
經過短暫的掙紮,孫邵決定站出來迴應張良:“我這一躬,感謝你的言論。
至於歸降我,勸你別打皇叔和張軍師的主意,我孫邵盡管算不上名士,但仍懂得從一而終的忠誠之道。
生殺之權,隨你處置,隻求皇叔手下留情於我兄弟和家人。”
說完這話,他對劉備深深鞠躬以示尊敬。
聞言,劉備伸手扶起孫邵,麵色微慍,顯得無比威嚴:“長緒,你以為我是何人?不管你是否投降,我的妻兒和麾下將兵都不會受任何傷害。
況且,你們精兵悍將是他們的榮耀,豈能成為困擾?倒是你……寧為權那寡恩背義之人為奴隸,也不肯效忠於我,著實讓人失望。”
聽著這些,孫邵一時語塞,畢竟孫權仁義的光環,劉備劉玄德才是公認典範。
孫邵勉強為自己辯解:“皇叔乃世人均知的仁義之士。”
“我家君王縱然不如您,但也絕不殘忍無義,懇請您收迴這番言論。”
然而,說出口的話似乎有些底氣不足。
麵對孫邵,劉備的表情更加嚴峻,沉思著凝視著他。
“長緒,我不習慣背後評論他人,但孫權所行之事,天下人都看得清楚。”接著,他遞給孫邵一封信:“這就是證明,孫策不幸的終結。
這封信詳細記載了他殺害親兄弟的所有證據,哪怕僅是副本,也能經得起驗證。”
看著猶如鐵證的文字記錄,即便不是孫策的直接將領,孫邵仍感到震驚。
這種骨肉相殘之舉無疑是 ,論孫權的不仁不義,簡直不存在辯解的空間。
他靜靜沉思之後,終於開口問道:“不知……這份證據是否可信?”
“既然皇叔握有確鑿證據,為何不在一開始就公之於眾呢?”
“江東不乏如周瑜一樣忠心於伯符的人,一旦得知此事,恐怕會對仲謀產生反抗情緒。”
“對皇叔來說,削弱江東勢力,豈不是更顯有利?”
孫邵心中的疑惑,也是劉備之前未曾想深的地方。
微微笑了一下,他迴首對張明道:“子明,解我困惑就交給你這位知漢了。”
張明並不推辭,直率道來:“其實相當簡單。”
“假如現在公開,孫權可能會反噬一口,無論我們怎麽說,他都能把一切歸咎為荊州的離間之計,原先確鑿的證據反而成為他人懷疑的對象,這樣得不償失。”
“然而用來爭取像長緒這樣的忠誠義士,則極為適合。”
“再者,你怎麽確定公瑾尚未歸屬我主?據我預計,此刻他很可能接近舒縣了,如你有疑,何不隨我一同去舒縣核實 ?”
“並且我堅信文舉先生的話語。
他曾言,你孫長緒,懷有治理天下的抱負,並非那種墨守成規之人。”張明的話語內涵深遠豐富。
孫邵身為聰明之人,稍加思索,已明白其中道理。
當證據越是確鑿,公開就越是多餘,在孫權 前無需任何公之於眾。
周瑜歸降劉備之言,令他難以置信並瞪大雙眼。
孔融被提及,更讓他感到驚訝。
他對孫權,雖感激其提供的廣闊舞台,但在孔融麵前,那是真正的識人之恩。
劉備隨即繼續發言:“長緒心憂天下民生,我備欲扶漢室,急需您這樣的英才。
領兵征戰,難以彰顯你的專長。
隻要你願意共輔漢室,將來揚州刺史之位非你莫屬。”
孫邵還在迴味張明剛才的話,聽到劉備又語重心長的話語,心中震動難以掩飾。
這是一種多麽深重的信任,盡管刺史無關軍事,但他所追求的,也是治國而非將兵。
“承蒙皇叔信任,邵願意投誠!”他屈膝跪在劉備跟前。”此後但隨主公交往,定會竭力追隨以振興大漢!”
劉備趕忙攙扶他起身,剛想行禮致謝,孫邵眼疾手快阻止。”主公萬萬不可,此舉折煞小人!”能侍奉這樣的心胸,是他孫邵的福分!
張明向前邁出一步:“長緒,真假自有辨別,我豈會 你?”
最後,孫邵無力地揮了揮手。”張知漢,你贏了。”
---
就在孫邵發布全軍投降的那一刻,江東將士沒有任何的怨氣或不甘,隻爆發出了驚天動地的歡唿聲。
緊接著,無數士兵拋下了手中的武器,徑直衝向那期待已久的親人身邊。
荊州部隊並沒有阻止他們,反而在他們安排下,使整個現場井然有序,完全沒有混亂發生。
看著眼前這一幕,孫邵既感到釋然,也有些迷惘。
穿過了喜悅的人群,無視妻子孩子焦急的唿喚,孫邵徑直返迴軍帳,不準任何人入內。
張明確實看見了這一全過程。
“將軍,看來對孫邵的打擊是不小了。”
“然而現在卻是說服孫邵的最佳時刻。
等他投降後,我們把江東將士們的家信傳達迴那裏,江東軍心將會雪上加霜啊!”
“而且按我的推測,周瑜也快到了,屆時我們煽風 ,即便孫權聯結劉馥,甚至是益州的劉璋,也無關緊要了。”
劉備點頭笑道:“有漢謀的計策,我也無需擔心太多了。”
緊接著又麵帶疑惑:“可是益州的劉季玉同樣姓漢,是皇族分支,我們算是同宗同脈呀。”
“孫權求援的話,他難道會因親戚之情而舍我荊州嗎?”
張明亮朗笑了笑,現在的劉備顯然沒有以往那樣的篤定。
換作當初剛抵達宛城的他,一定斷言劉季玉身為皇親,定會助我對抗外敵。
“將軍,去年益州趙韙 剛結束,如今他又剛亡故,益州的戰局雖然趨於平靜,但劉璋疑心甚重,各方派係間的競爭更為激烈了!”
“不僅僅有本土的士族勢力,還有因反叛立下赫赫戰功的東部士人集團,還有曹操新任命的益州牧牛聃等。”
“眾多的小團體繁雜交織,對內鬥解決最好的手段就是對外擴張!在這個背景下,荊州之外唯有漢中可能成為目標。”
“在漢中張魯多次打敗劉璋。
性格怯懦的他可能不願直接攻打張魯。
然而,他能與孫權、劉馥結盟從江下行進攻我荊州。
再加上他在內外的壓力,必然會傾向於攻打荊州。”
聽完了張明的話,劉備連連點頭。
雖然他對劉璋不熟,但這都是出自張明之口,想必不會有錯!
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劉璋早先因甘寧事變,以共同敵人身份利用趙韙攻打過荊州。
那時,荊州的劉景升,不是劉季玉的親族嗎?
他們之間彼此交戰,豈會在乎彼此身份背景?
望著陷入深思的劉備,張明嘴角勾起。
讓劉備自己想通,效果無疑百倍於他人直言規勸。
而且他還有一層意思未曾說出,即根據賈詡的情報機關——名人府得到的情報,當前東州集團很可能由一位老朋友領導,隻是還沒確認,因此暫時保密未稟報劉備。
這個可能性一旦成為現實,益州入侵荊州就將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
對劉備來說,這樣的理由至關重要!
片刻後,劉備問道:“如果如漢謀所說的,我方應該如何準備迎戰荊州西麵的威脅呢?”
劉備麵帶不急躁神色,因為他知道張明早已考慮周全並製定好了對策。
張明亮光煥發:“請主公交卸擔憂,讓那劉璋攻過來吧。
有孔明在,襄陽固若金湯。”
“目前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收降孫邵,然後繼續對江東用兵才是當務之急。”
聽見此話,劉備也就不再追問。
而張明智於局勢,不願立刻將他的所有計劃攤開與劉老先生講明白,因為他清楚,這樣做定會讓劉老持反對態度。
於是,他選擇運用謀略,巧妙引導,讓劉老順著他的思路行事。
有時,作為一個臣子,主動出擊是必不可少的策略。
說完這一切後,二人一同朝著孫邵的營帳進發。
此刻,孫邵獨自留在帳篷內,膝上交叉著雙臂,身姿端正,但思維卻陷入混亂之中。
麵對敗於張明,並不算出乎意料的結果,真正令他難以接受的是孫權對江東士卒的忽視。
他自語:“這是為何呢?”
突然,他猛地起身:“愚昧!”隨即質問道:“主公,又是誰提出了那樣的計策,直接拋棄了我們?這樣的抉擇讓江東士兵的軍心往哪走?即便是確實無力援助,難道連表現出救援的姿態都不該有?我們尚未援救人便失了城池,江東大難臨頭!”
一聲長長的歎息後,他慢慢閉上了眼睛。
事實上,他心中對孫權充滿感激,是他在這裏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然而此時,一陣熟悉的話語傳入耳中。
“長緒目光長遠,可惜孫權目光短淺。
留人失地,人和地都在;留地失人,則二者俱失。
既然孫權不懂用人,長緒何不尋求賢明的主上,實現心中所願呢!”
孫邵眼前一亮,重複念道:“留人失地,人和地都存?留地失人,則兩者皆失?”讚歎道:“此言甚佳!”
但他隨後發現,說話人是他的老對手、好友,也是智謀出眾的張明,知漢張良。
幾步之遙的前邊,是那位他敬佩的英雄,劉備劉玄德。
經過短暫的掙紮,孫邵決定站出來迴應張良:“我這一躬,感謝你的言論。
至於歸降我,勸你別打皇叔和張軍師的主意,我孫邵盡管算不上名士,但仍懂得從一而終的忠誠之道。
生殺之權,隨你處置,隻求皇叔手下留情於我兄弟和家人。”
說完這話,他對劉備深深鞠躬以示尊敬。
聞言,劉備伸手扶起孫邵,麵色微慍,顯得無比威嚴:“長緒,你以為我是何人?不管你是否投降,我的妻兒和麾下將兵都不會受任何傷害。
況且,你們精兵悍將是他們的榮耀,豈能成為困擾?倒是你……寧為權那寡恩背義之人為奴隸,也不肯效忠於我,著實讓人失望。”
聽著這些,孫邵一時語塞,畢竟孫權仁義的光環,劉備劉玄德才是公認典範。
孫邵勉強為自己辯解:“皇叔乃世人均知的仁義之士。”
“我家君王縱然不如您,但也絕不殘忍無義,懇請您收迴這番言論。”
然而,說出口的話似乎有些底氣不足。
麵對孫邵,劉備的表情更加嚴峻,沉思著凝視著他。
“長緒,我不習慣背後評論他人,但孫權所行之事,天下人都看得清楚。”接著,他遞給孫邵一封信:“這就是證明,孫策不幸的終結。
這封信詳細記載了他殺害親兄弟的所有證據,哪怕僅是副本,也能經得起驗證。”
看著猶如鐵證的文字記錄,即便不是孫策的直接將領,孫邵仍感到震驚。
這種骨肉相殘之舉無疑是 ,論孫權的不仁不義,簡直不存在辯解的空間。
他靜靜沉思之後,終於開口問道:“不知……這份證據是否可信?”
“既然皇叔握有確鑿證據,為何不在一開始就公之於眾呢?”
“江東不乏如周瑜一樣忠心於伯符的人,一旦得知此事,恐怕會對仲謀產生反抗情緒。”
“對皇叔來說,削弱江東勢力,豈不是更顯有利?”
孫邵心中的疑惑,也是劉備之前未曾想深的地方。
微微笑了一下,他迴首對張明道:“子明,解我困惑就交給你這位知漢了。”
張明並不推辭,直率道來:“其實相當簡單。”
“假如現在公開,孫權可能會反噬一口,無論我們怎麽說,他都能把一切歸咎為荊州的離間之計,原先確鑿的證據反而成為他人懷疑的對象,這樣得不償失。”
“然而用來爭取像長緒這樣的忠誠義士,則極為適合。”
“再者,你怎麽確定公瑾尚未歸屬我主?據我預計,此刻他很可能接近舒縣了,如你有疑,何不隨我一同去舒縣核實 ?”
“並且我堅信文舉先生的話語。
他曾言,你孫長緒,懷有治理天下的抱負,並非那種墨守成規之人。”張明的話語內涵深遠豐富。
孫邵身為聰明之人,稍加思索,已明白其中道理。
當證據越是確鑿,公開就越是多餘,在孫權 前無需任何公之於眾。
周瑜歸降劉備之言,令他難以置信並瞪大雙眼。
孔融被提及,更讓他感到驚訝。
他對孫權,雖感激其提供的廣闊舞台,但在孔融麵前,那是真正的識人之恩。
劉備隨即繼續發言:“長緒心憂天下民生,我備欲扶漢室,急需您這樣的英才。
領兵征戰,難以彰顯你的專長。
隻要你願意共輔漢室,將來揚州刺史之位非你莫屬。”
孫邵還在迴味張明剛才的話,聽到劉備又語重心長的話語,心中震動難以掩飾。
這是一種多麽深重的信任,盡管刺史無關軍事,但他所追求的,也是治國而非將兵。
“承蒙皇叔信任,邵願意投誠!”他屈膝跪在劉備跟前。”此後但隨主公交往,定會竭力追隨以振興大漢!”
劉備趕忙攙扶他起身,剛想行禮致謝,孫邵眼疾手快阻止。”主公萬萬不可,此舉折煞小人!”能侍奉這樣的心胸,是他孫邵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