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當年徐州的繁榮,極少有人會婉拒這樣的邀請。


    更何況,不聽他的勸告的人,劉備並非唯一一個。


    盡管漢代以孝治天下,按規定,子在父喪期間必須守孝三年,但在兵荒馬亂的時代,禮儀簡化了不少,很多朝廷 也不再恪守古訓,但這並未導致輿論的譴責。


    正是因為在曹操那裏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陳群選擇離職守喪。


    當年,有人向曹操推薦了樂安人王模和下邳人周逵為官員,他本已諫言他們的品性有所欠缺,而曹操並未采納。


    最後,這些人的確做出了有違倫理的事情,受到法辦處斬。


    所以當劉備重新提起並立即道歉時,他已經放下了芥蒂。


    “文長,先父元方的靈位在哪裏?煩請你帶我去拜祭他。”


    “昔日先父全家遷往徐州以避戰亂,本期望與您結盟,可惜我劉備不爭氣,先後敗於呂布,曹操之手,無法與元方先父相見。”


    “這是我一生未能達成的憾事。


    如今略有些根基,又恰逢佳機,無論如何,請允許我向元方先父點燃三支香。”劉備誠摯的表情,深深打動了陳群,後者點了點頭表示讚同。


    “皇叔恩德無量,我會轉達父親對此的心意。”


    “請跟我來,這邊走,皇叔。”說完,陳群引領劉備和張明前往祠堂方向走去。


    行進途中,他才得以抽空詢問道:“皇叔,那位撰寫了《規程》的張知漢先生便是這眼前這位嗎?”


    劉備微笑著答道:“沒錯,就是知漢。”


    張明聞言也向陳群行禮道:“聽說文長先生對《規程》有所了解,這是真的嗎?”


    陳群迴了一禮笑道:“當然,我家子侄輩的學習都由此書入門。


    不隻是啟蒙孩子們,家族長者,甚至是我也非常欣賞這本書。”


    “有了這部《規程》,張知漢必將會永垂不朽。”


    聽到陳群的高度評價,張明不禁紅了臉,這並非虛偽,畢竟他的作品是從別人那裏抄襲而來的,即使他的臉皮厚,但還是堅守著一些底線和原則。


    於是,和陳群簡短寒暄了幾句後,張明決定巧妙地轉開話題:“既然先生您精通法律,現在我所在的地區日漸興隆,但也滋生了許多違法之輩。


    按您的見解,應當如何防範及處理這些問題呢?”


    張明深知陳群不僅創設了九品中正製度,同時也是魏律的主要推手。


    陳群的興趣顯然在於律令方麵,這一點在他的對話中得到了驗證。


    提起律法,陳群立即打開話匣子。


    敬過亡父的牌位後,更邀請劉備與張明進入書齋進行深入探討。


    針對如今荊州的繁榮景象——特別是商界的蓬勃發展和相關律法製定的新挑戰——陳群表達了強烈的好奇和關心。


    士、農、工、商四民之中,商人地位雖然最低,但創造的稅額最多。


    作為治國者的陳群深諳其中道理,對此感歎道:“沒料到今日的荊州商業如此繁茂,還有知漢提到的大典活動,實在向往一探究竟。”


    見陳群主動提及,劉備順勢發言道:“我劉備也想著日後有朝一日能向文長請教,在文長守喪完畢後,我想邀請他一同到荊州任職,但不知文長大人是否有意願?”


    劉備鄭重其事向陳群提出邀請,伸出善意的橄欖枝。


    陳群僅略微遲疑了一下,便整理衣裳,深鞠一躬道:“既然這樣,陳群願意為您效力。”


    劉備倍感喜悅,急忙攙扶陳群,眼中的淚光使陳群深感激動,更加確信自己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


    看到陳群表明心跡,張明對此早有預期。


    因為深知在曹操帳下,陳群並未完全發揮其才華,直到曹丕成年之後,陳群才慢慢得到曹操的重點信任和使用。


    換言之,陳群更像是曹丕而非曹操的麾下人才。


    收納陳群需要等待的時間還有整整一年,等他孝順完期,才將前往荊州赴任。


    為強化陳群效忠之心,也為後續布局考量,劉備領軍繼續在潁川駐紮多日,確保消息能在江東路途上傳至東吳。


    建安六年中旬三月,各地開始忙於春耕播種。


    揚州吳郡吳縣,魯肅滿臉振奮地找到孫權。


    “主公,瑾有急報!”


    “好消息來了!”


    疲態可見的孫權從文書堆裏抬起疲憊的臉龐,這一冬讓他備受煎熬。


    幸運的是,北狄南侵,曹操向劉備求助,劉備用親自率領騎兵援救的機會,就連張明都參與其中,這讓孫權稍感寬慰。


    隨後,在艱難的調停下,好不容易平息了針對他殺害孫策的說法,避免了內部紛爭,使得江東艱難地撐過寒冬,期盼春天的農作物種植,以便招新軍補充實力。


    招募新兵以後,孫權將信心滿滿堅守江東土地。


    而等到北部有所變化,他會將目標轉向徐州;短時間內荊州不可急於攻取,首要關注的仍是牢固柴桑。


    此刻,聽見魯肅帶來的信息,孫權急切問道:“子敬,有何喜事?”


    還未待魯肅行禮致意,他便急切地道:“周瑜收到了密探迴報,盡管河東戰事早已落幕,但劉備、張明等人仍未返抵襄陽。”


    “現時他們在穎川,這是上天賦予的天賜良機!”


    “也就是說,至少一個月內可以不用擔心荊州對江東的侵襲。”


    “數日後春耕結束,各地開始 擴編,江東路途危機將完全消散。”


    魯肅甚至未想至此層,繼續說:“也許,趁著荊州群龍無首,可以趁機奪取尋陽!”


    ----------------------


    聽見魯肅談論劉備、張明仍在穎川的情況,孫權滿心歡喜,內心感激上蒼保佑。


    然而聽魯肅提出欲趁機奪占尋陽,孫權連忙揮手阻止:“子敬,奪取之事需深思熟慮。”


    眼下緊迫的任務是著手 準備工作,數日後春播完成才是江東方麵的大事。


    “到時候,每個郡縣的征召事宜將是首先要解決的大事,我們必須募集不少於五萬人馬。


    子敬,這件事需要多加留意。”


    魯肅毫不知曉孫權內心深處的傷痛,關於失守尋陽、失去的那一城銀裝武士的印象如同夢魘。


    他以為孫權已然成熟穩健:“請主公安心,肅會全力以赴籌備此事。


    募兵準備工作已就緒,隻待播種完畢即刻開始。”


    片刻猶豫後,魯肅露出困擾的表情,引起孫權關心:“子敬,似乎有話想講?”


    九十四章


    “君我二人無需客氣,直言無妨!”看到孫權神色決然,加之他的心情看起來不錯,魯肅拱手說道:


    “確有一件事我想稟告,募兵在即,正是用人之際。”


    “子瑜天資過人,在募兵方麵也頗有經驗,現今居家無所事事,實在是浪費他的才能啊。”


    “我願意為子瑜背書,他在荊州毫無瓜葛,還望主公能啟用此人。”一番話說完,魯肅深深一鞠躬。


    魯肅、顧雍、諸葛瑾早先跟隨孫權,孫權兵敗之後對諸葛瑾漸生隔閡,先前顧雍為諸葛瑾求情,卻被派出至會稽巡查。


    魯肅知道,這源於孫權誤會諸葛瑾藏匿諸葛亮給的私書並未告知自己。


    但是,他堅信諸葛亮與諸葛瑾是兄弟之情,諸葛瑾斷無可能通敵或背叛。


    其實真正讓孫權對諸葛瑾產生質疑的原因在於那次貪功冒進的失誤,使得他們陷入了張明的圈套。


    如果非要說誰該負責,謀士們確實都有一定的過錯。


    看到魯肅臉上的自責越來越濃重,孫權心中雖不悅,卻也知道魯肅的才幹、智謀和出身都讓他首肯。


    目前有不少事宜需依賴魯肅去處理,他不願冷了他的心。


    於是,孫權微笑迴應:“子敬請放寬心,子瑜才華出眾,我又怎會輕易懷疑他?此舉實則是出於對他的保護。”


    “子敬無須過多擔心,艱難時刻過去,我親去向子瑜道歉便是。


    至於那邊的情況,若子敬得空,請轉達我對他的心意。”


    麵對誠意滿滿的話語,魯肅稍作考慮,孫權的話雖然有些道理。


    加上他得到的保證,魯肅決定不再深思,道了個謝。


    “如此多謝主公。”拱手一禮後,魯肅轉身退下。


    離去後的魯肅直接去了諸葛瑾宅邸,將孫權的意願全數傳達。”多謝子敬,你的正直值得信任。


    主公那裏……”


    “就隨它吧,真假時間會給出答案。”諸葛瑾接著說:“無論怎麽說,我問心無愧。


    如今在家閑居,品茶讀書自有其樂。


    隻是元歎,因我之故不能迴家過年,實在遺憾。”


    一聲長歎,表達了他對魯肅消息的保留態度以及對顧雍的感歎。


    “這……”魯肅一時沉默,他也承認,孫權剛剛的表現的確有許多疑點,如果真想啟用諸葛瑾,不必等到之後上門賠禮道歉。


    但現在隻能先安慰他。


    “子瑜不必擔心太多,孫權性子一貫如是。


    但他對人的真心實意,我們當時不也曾因而甘願生死共赴嗎?”他承諾:“募兵完畢,我會再次為其說話。”


    聽到這席話,諸葛瑾心中猶豫不定,魯肅的話語重新勾起了往日美好迴憶和對未來希望的夢想。


    “好吧!念在我們的初衷,那就讓這次破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智誘劉皇叔,軍師乃神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偉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偉棟並收藏三國:智誘劉皇叔,軍師乃神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