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張銘把握良機
三國:智誘劉皇叔,軍師乃神人 作者:偉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刻見到江東士兵如打了 般,他們更是鬥誌昂揚。
當定安軍追擊過來時,有序撤退已變得遙不可及。孫權明白,若不阻擋敵人的衝擊,撤離根本不可能!
事到如今,唯有背水一戰!
尋陽城下,混戰爆發,江東軍與荊州軍交織在一起,比拚的不再是將領的勇猛,而是部下士兵的堅韌意誌。
在這方麵,劉備的荊州軍無疑占據上風!
劉備目睹戰局變化,表麵上波瀾不驚,內心卻暗自欣喜。
“多虧了知漢的訓練方法,盡管定安軍人數少於江東軍,但依然能穩占優勢!”
想到這裏,劉備決定進一步 局勢。
“傳令,文長、仲業,率領各自部隊,從兩側插入戰場!”
“遵命!”
魏延、文聘接令離去。
此時劉備本陣隻剩下五千親衛和陳到的白毦親衛。
就在這時,東南方向忽然傳來喊殺聲。
劉備凝神望去,隻見一支打著“周”字大旗的軍隊,正向他們疾馳而來。
看到周字大旗,劉備身邊的諸葛亮敏銳察覺。
“主公,看來軍師之前的預測沒錯,‘放一批’的人就是周瑜。”
劉備點頭道:“應該是,周瑜還真是個棘手的人物。”
“孔明,近衛營就交給你了。”
諸葛亮在江夏之戰中的領軍能力已得到充分展現,劉備對此深信不疑,於是放心地將指揮權交給他,自己則全身心投入正麵戰場。
諸葛亮恭敬應允,立即著手調兵遣將。
在正麵戰場上,原本士氣逐漸低落的江東軍在見到援軍後,重新振奮起來,與荊州軍拚死搏鬥。
孫權看到周瑜前來支援,頓時覺得有了依靠。
“眾將士堅持住,公瑾和幼平來了!”
“堅持下去,勝利必定屬於我們!”
同時,他還派出自己的親衛加入戰鬥。
孫權親自督戰,確實提升了江東軍的士氣。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劉備竟比他更狠,直接帶領白毦親衛殺入敵群。
“嘶!”
這時孫權才意識到,劉備如同他的父兄一樣,是一位能在戰場上自由馳騁的諸侯。
劉備親臨戰場,荊州軍的士氣更是如虹。
此外,他寄予厚望的周瑜也被諸葛亮的人馬牽製住。
在諸葛亮精心策劃和部署下,近衛營嚴陣以待,使周瑜一時難以突破,形成膠著狀態。
另一邊,
張銘攜同裴元紹,從容不迫地向尋陽進發。
他們的身後,綿延的隊伍足有兩萬人之眾。
“公子,我們為何不加快行軍速度呢?”裴元紹抓了抓腦袋,對於援助行動為何不急切前進感到不解。
他的疑問吸引了周圍將士們的關注,因為他們同樣疑惑,隻是等級較低,不敢提出。
要知道,尋陽城內的統帥可是他們的主將張飛張翼德!
這些破虜軍將士個個渴望插翅飛往尋陽,與他們的張將軍並肩戰鬥。
張銘看在眼裏,卻依然保持著冷靜。
“老裴,你說說,我們援助的目的何在?”他刻意提高音量,好讓周圍將士也能清晰聽到,以免那些早已接到命令,在長沙疫情結束後北上的破虜軍殘部過於焦慮。
裴元紹一愣,苦笑著暗自責怪自己多嘴。
“唉,我這張臭嘴,公子這樣安排自然有其道理。”
“這下好了,公子又要考我了。”
看著張銘不知從何處取出的戒尺,裴元紹的手心不由一陣抽搐。
“額,讓我想想。”
裴元紹急忙迴答,腦海裏迅速迴憶起張銘贈送的那本古今戰役手冊中的內容,那些戰役分析猶如電影般快速閃過。
“嗯?有了!”突然,裴元紹靈光一閃,臉上露出了喜悅。
“公子,我們援助是為了給敵人致命一擊!我記得那本手冊曾提及,如果過早到達,敵人可能會逃逸;但如果太遲,他們也可能撤離。”
“因此,行軍不能急躁,要多派偵察兵,根據戰況靈活調整行軍節奏。這樣,我們才能在最佳時刻,出現在戰場上,一舉奪勝!”
一口氣說完,裴元紹對自己的表現有些驚訝。
張銘微微點頭,不得不承認,經過一年多的學習,裴元紹的進步顯著。
然而,裴元紹的解釋還不完整。
“伸出手來。”
裴元紹一驚,下意識地伸出手。
“啊?公子,我說的不對嗎?”
啪的一聲,張銘打過後,微笑著說:“對,但還不夠全麵,所以還得罰。”
接著,他提高聲音,大聲道:“除了你剛才提到的決定勝負的因素,還有重要一點,那就是盡可能多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無論我們何時抵達,江東軍必將敗退。早到一分鍾,讓主公能多消滅一些江東軍,對來年乃至將來征服和治理江東,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最後一句話,張銘說得深奧,裴元紹雖然有所思考,卻未能完全領悟其中的深意。
這時,前方偵察兵迴報。
“報告!”
“軍師,尋陽城西南方向,趙將軍的龍膽騎兵已成功突圍,不過敵軍已開始撤退,正前往東南戰場。”
張銘眼前豁然開朗,意識到此刻正是行動的最佳時機。
\"傳令趙雲,實施遊擊戰術,盡量減少騎兵的損失。\"
\"時機已至,全軍加速行進,目標難尋!\"
說完,大軍如離弦之箭,疾馳向陽尋城。
當張銘帶著親衛營和破虜軍殘部到達戰場時,原本因孫邵加入而稍顯緊張的戰況,迅速傾向於劉備一方。
近兩萬人湧入並分割戰場後,最先作出反應的是周瑜的增援部隊。
他果斷撤退,與周泰一同向柴桑撤離。
緊接著是孫權,看到張銘的大旗,他心中擔憂如何安全退迴皖縣。
毫無疑問,江東軍敗北,幸虧韓當、孫邵等名將指揮有方,才未致全麵潰敗。
最終,這場戰鬥持續到夕陽西下,劉備方麵才放棄追擊,返迴陽尋。
再次見到張銘,即使一向沉穩的劉備也難以抑製內心的激動。隻有在麵對張銘時,他才會毫無保留地表達情感,緊緊挽住張銘,慰問不斷,甚至沒有立即聽取戰報。
待激動的心情平複後,他與張銘一起,在城外大營中詳查戰報。
陽尋一役,堪稱劉備南征以來,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
此役,劉備的荊州軍陣亡將士超過八千,傷者更是多達六千,趙雲的龍膽騎此刻僅剩數百。
每一名騎兵對劉備來說都是珍寶,聽到傷亡數字,他的眼角都忍不住抽搐。
然而戰果顯著,江東軍孫權的四萬兵馬,陣亡過半,被俘至少一萬,盡管多數為傷員,但估計能逃迴皖縣的戰鬥力已不足萬人。
唯一損失較小的,可能是周瑜的一萬援軍。
聽完戰報,劉備安排好戰後的撫恤事宜,然後讓人帶陳武前來,目光轉向張銘。
以其傑出的軍師之力如同神仙般令人敬畏。
此刻,陳武徹底震驚,並非在戰場被張飛擊暈,而是在他被帶至此處之前,僅僅見過一個人的身影。
他遇到的是孫尚香!
當他從孫尚香口中得知,自己已經屬於張明之後,陳武已驚得不知所措。
但更令他震撼的是,孫尚香揭示了一個驚人事實,暗示孫策的死亡很可能出於孫權之手。
這讓陳武從震驚踏入了恍惚的狀態。
直至被引入營帳中,見到劉備和張明時,陳武的心情如春風拂過般的緩和。
劉備親自解開他的束縛,關懷備至,那份天生的親近讓他內心倍感暖意。
而張明的話語,則動搖了他的根基。
“子烈啊,你的忠誠淳厚,不應該被人操縱用於惡意之行。” 張明繼續說著:“或許你現在無法完全相信尚香之言,但 終將大白於天下。
現在我隻問你一件事,如果孫策真是孫權下的毒手,你會選擇投降嗎?”
聽聞這話,陳武魁梧的身體不禁顫抖。
他對孫權臣服源於孫策的遺願,他真正視為主公的,始終隻有孫策一人!因此,他堅定了迴答:“若是果真如此,我願意投降!不過在此之前,我希望成為保衛大軍的重要力量。”
對於這個請求,張明毫無異議,劉備也表示讚同。
處理好陳武的問題後,劉備的心情明顯愉悅許多。
察覺到身旁無旁人,他的疑惑難耐,趕緊向張明尋求策略指導。
“知漢,眼下我們應如何行動?” 長時間的大戰之後,劉備雖確定江東是下一步的目標,但對於如何執行,他對張明的戰略並無太多理解。
自長江陵別過後已有一個多月光景,這段日子裏劉備深深想念著老部下們。
難得有機會單獨與張明細談,他渴望了解詳情。
同樣感受到天氣的嚴峻變化,以及冬季不再適合大規模作戰的現實,張明思索片刻,開始了詳細的計劃:
“這場戰鬥過後,廬江已唾手可得。
江東所有軍隊總計不超過十萬,僅憑一次攻勢,我們就損失了一半左右的兵力。”
“柴桑失守後,江東不可能不派遣重兵駐守,估計最起碼需要三四萬兵馬。”張明又道:“丹陽、會稽、吳郡等地也需一萬多名士兵分守各地。
如此一來,廬江留下的軍隊隻能約一萬上下。”
當定安軍追擊過來時,有序撤退已變得遙不可及。孫權明白,若不阻擋敵人的衝擊,撤離根本不可能!
事到如今,唯有背水一戰!
尋陽城下,混戰爆發,江東軍與荊州軍交織在一起,比拚的不再是將領的勇猛,而是部下士兵的堅韌意誌。
在這方麵,劉備的荊州軍無疑占據上風!
劉備目睹戰局變化,表麵上波瀾不驚,內心卻暗自欣喜。
“多虧了知漢的訓練方法,盡管定安軍人數少於江東軍,但依然能穩占優勢!”
想到這裏,劉備決定進一步 局勢。
“傳令,文長、仲業,率領各自部隊,從兩側插入戰場!”
“遵命!”
魏延、文聘接令離去。
此時劉備本陣隻剩下五千親衛和陳到的白毦親衛。
就在這時,東南方向忽然傳來喊殺聲。
劉備凝神望去,隻見一支打著“周”字大旗的軍隊,正向他們疾馳而來。
看到周字大旗,劉備身邊的諸葛亮敏銳察覺。
“主公,看來軍師之前的預測沒錯,‘放一批’的人就是周瑜。”
劉備點頭道:“應該是,周瑜還真是個棘手的人物。”
“孔明,近衛營就交給你了。”
諸葛亮在江夏之戰中的領軍能力已得到充分展現,劉備對此深信不疑,於是放心地將指揮權交給他,自己則全身心投入正麵戰場。
諸葛亮恭敬應允,立即著手調兵遣將。
在正麵戰場上,原本士氣逐漸低落的江東軍在見到援軍後,重新振奮起來,與荊州軍拚死搏鬥。
孫權看到周瑜前來支援,頓時覺得有了依靠。
“眾將士堅持住,公瑾和幼平來了!”
“堅持下去,勝利必定屬於我們!”
同時,他還派出自己的親衛加入戰鬥。
孫權親自督戰,確實提升了江東軍的士氣。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劉備竟比他更狠,直接帶領白毦親衛殺入敵群。
“嘶!”
這時孫權才意識到,劉備如同他的父兄一樣,是一位能在戰場上自由馳騁的諸侯。
劉備親臨戰場,荊州軍的士氣更是如虹。
此外,他寄予厚望的周瑜也被諸葛亮的人馬牽製住。
在諸葛亮精心策劃和部署下,近衛營嚴陣以待,使周瑜一時難以突破,形成膠著狀態。
另一邊,
張銘攜同裴元紹,從容不迫地向尋陽進發。
他們的身後,綿延的隊伍足有兩萬人之眾。
“公子,我們為何不加快行軍速度呢?”裴元紹抓了抓腦袋,對於援助行動為何不急切前進感到不解。
他的疑問吸引了周圍將士們的關注,因為他們同樣疑惑,隻是等級較低,不敢提出。
要知道,尋陽城內的統帥可是他們的主將張飛張翼德!
這些破虜軍將士個個渴望插翅飛往尋陽,與他們的張將軍並肩戰鬥。
張銘看在眼裏,卻依然保持著冷靜。
“老裴,你說說,我們援助的目的何在?”他刻意提高音量,好讓周圍將士也能清晰聽到,以免那些早已接到命令,在長沙疫情結束後北上的破虜軍殘部過於焦慮。
裴元紹一愣,苦笑著暗自責怪自己多嘴。
“唉,我這張臭嘴,公子這樣安排自然有其道理。”
“這下好了,公子又要考我了。”
看著張銘不知從何處取出的戒尺,裴元紹的手心不由一陣抽搐。
“額,讓我想想。”
裴元紹急忙迴答,腦海裏迅速迴憶起張銘贈送的那本古今戰役手冊中的內容,那些戰役分析猶如電影般快速閃過。
“嗯?有了!”突然,裴元紹靈光一閃,臉上露出了喜悅。
“公子,我們援助是為了給敵人致命一擊!我記得那本手冊曾提及,如果過早到達,敵人可能會逃逸;但如果太遲,他們也可能撤離。”
“因此,行軍不能急躁,要多派偵察兵,根據戰況靈活調整行軍節奏。這樣,我們才能在最佳時刻,出現在戰場上,一舉奪勝!”
一口氣說完,裴元紹對自己的表現有些驚訝。
張銘微微點頭,不得不承認,經過一年多的學習,裴元紹的進步顯著。
然而,裴元紹的解釋還不完整。
“伸出手來。”
裴元紹一驚,下意識地伸出手。
“啊?公子,我說的不對嗎?”
啪的一聲,張銘打過後,微笑著說:“對,但還不夠全麵,所以還得罰。”
接著,他提高聲音,大聲道:“除了你剛才提到的決定勝負的因素,還有重要一點,那就是盡可能多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無論我們何時抵達,江東軍必將敗退。早到一分鍾,讓主公能多消滅一些江東軍,對來年乃至將來征服和治理江東,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最後一句話,張銘說得深奧,裴元紹雖然有所思考,卻未能完全領悟其中的深意。
這時,前方偵察兵迴報。
“報告!”
“軍師,尋陽城西南方向,趙將軍的龍膽騎兵已成功突圍,不過敵軍已開始撤退,正前往東南戰場。”
張銘眼前豁然開朗,意識到此刻正是行動的最佳時機。
\"傳令趙雲,實施遊擊戰術,盡量減少騎兵的損失。\"
\"時機已至,全軍加速行進,目標難尋!\"
說完,大軍如離弦之箭,疾馳向陽尋城。
當張銘帶著親衛營和破虜軍殘部到達戰場時,原本因孫邵加入而稍顯緊張的戰況,迅速傾向於劉備一方。
近兩萬人湧入並分割戰場後,最先作出反應的是周瑜的增援部隊。
他果斷撤退,與周泰一同向柴桑撤離。
緊接著是孫權,看到張銘的大旗,他心中擔憂如何安全退迴皖縣。
毫無疑問,江東軍敗北,幸虧韓當、孫邵等名將指揮有方,才未致全麵潰敗。
最終,這場戰鬥持續到夕陽西下,劉備方麵才放棄追擊,返迴陽尋。
再次見到張銘,即使一向沉穩的劉備也難以抑製內心的激動。隻有在麵對張銘時,他才會毫無保留地表達情感,緊緊挽住張銘,慰問不斷,甚至沒有立即聽取戰報。
待激動的心情平複後,他與張銘一起,在城外大營中詳查戰報。
陽尋一役,堪稱劉備南征以來,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
此役,劉備的荊州軍陣亡將士超過八千,傷者更是多達六千,趙雲的龍膽騎此刻僅剩數百。
每一名騎兵對劉備來說都是珍寶,聽到傷亡數字,他的眼角都忍不住抽搐。
然而戰果顯著,江東軍孫權的四萬兵馬,陣亡過半,被俘至少一萬,盡管多數為傷員,但估計能逃迴皖縣的戰鬥力已不足萬人。
唯一損失較小的,可能是周瑜的一萬援軍。
聽完戰報,劉備安排好戰後的撫恤事宜,然後讓人帶陳武前來,目光轉向張銘。
以其傑出的軍師之力如同神仙般令人敬畏。
此刻,陳武徹底震驚,並非在戰場被張飛擊暈,而是在他被帶至此處之前,僅僅見過一個人的身影。
他遇到的是孫尚香!
當他從孫尚香口中得知,自己已經屬於張明之後,陳武已驚得不知所措。
但更令他震撼的是,孫尚香揭示了一個驚人事實,暗示孫策的死亡很可能出於孫權之手。
這讓陳武從震驚踏入了恍惚的狀態。
直至被引入營帳中,見到劉備和張明時,陳武的心情如春風拂過般的緩和。
劉備親自解開他的束縛,關懷備至,那份天生的親近讓他內心倍感暖意。
而張明的話語,則動搖了他的根基。
“子烈啊,你的忠誠淳厚,不應該被人操縱用於惡意之行。” 張明繼續說著:“或許你現在無法完全相信尚香之言,但 終將大白於天下。
現在我隻問你一件事,如果孫策真是孫權下的毒手,你會選擇投降嗎?”
聽聞這話,陳武魁梧的身體不禁顫抖。
他對孫權臣服源於孫策的遺願,他真正視為主公的,始終隻有孫策一人!因此,他堅定了迴答:“若是果真如此,我願意投降!不過在此之前,我希望成為保衛大軍的重要力量。”
對於這個請求,張明毫無異議,劉備也表示讚同。
處理好陳武的問題後,劉備的心情明顯愉悅許多。
察覺到身旁無旁人,他的疑惑難耐,趕緊向張明尋求策略指導。
“知漢,眼下我們應如何行動?” 長時間的大戰之後,劉備雖確定江東是下一步的目標,但對於如何執行,他對張明的戰略並無太多理解。
自長江陵別過後已有一個多月光景,這段日子裏劉備深深想念著老部下們。
難得有機會單獨與張明細談,他渴望了解詳情。
同樣感受到天氣的嚴峻變化,以及冬季不再適合大規模作戰的現實,張明思索片刻,開始了詳細的計劃:
“這場戰鬥過後,廬江已唾手可得。
江東所有軍隊總計不超過十萬,僅憑一次攻勢,我們就損失了一半左右的兵力。”
“柴桑失守後,江東不可能不派遣重兵駐守,估計最起碼需要三四萬兵馬。”張明又道:“丹陽、會稽、吳郡等地也需一萬多名士兵分守各地。
如此一來,廬江留下的軍隊隻能約一萬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