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咱們有大船不用嗎
穿成紈絝皇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作者:令知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田茂赫這話說的皇帝都覺得太假,他自己的兒子自己不知道有個幾斤幾兩嗎,全靠歪打正著罷了,不得不說,這小子是有點運氣在身的。
皇帝和顏悅色地對眾位大臣道:“諸位若在農業一事上有問題,可將問題問於田愛卿,看看愛卿研究之後是否能為我們解惑。”
田茂赫也很坦然:“陛下,臣才疏學淺,恐怕不能解天下之惑,但臣願意為之努力,臣願意將此法命名為對比法,對比或許不能揭開謎團,但是不對比謎團永遠是謎團。”
這話說的皇帝很滿意,畢竟在此之前,誰還能想到這上麵也有各種彎彎繞呢,田茂赫願意去做就很好,因此安撫道:“愛卿盡力去做便是。”
見田茂赫記也記完了,問也問完了,年宇良趕緊問他要人:“陛下,田大人,勿突之地還需要有江南種植之法的人才。”
田茂赫聽了趕緊保證道:“年大人放心,我自會安排熟識種植改造之法的人跟大人們同去。”
年宇良、戚建安等人知道他們此行必是板上釘釘,雖然他們一開始是抗拒的,但是冷靜下來想想,這對於他們雖是挑戰但也是機會,沒聽說如今富饒的江南幾百年前都是沼澤嗎,既然江南可以,勿突就算太差也不會差到哪裏去。正好趁著這個機會要錢要人,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修路,這可是個大工程,勿突整個國可能也就一百萬人,就這還比蔥如多上十萬。
真是治理的時候嫌人多,幹活的時候嫌人少,整治田地要人,修路要人,真是哪哪都要人。
“陛下,勿突前路難行,地廣人稀,請陛下征召民夫修路。”
秦懷景的聲音在今天再一次響了,這次他說的是:“啊,我們不走海運啊?”
秦懷景記得他們秦武朝是有大船的啊,別說記得了更是親自坐過,就在今天上午,他們來這東瑤池的路上他們皇帝一家坐的就是好大好大的龍船。
那船真大啊,二三十米寬,一百米長,幾十米高,跟他現代裏見到的大船也能比一比了,這可都是木製的。
聽說海船能做的更大,河船因為河道的限製所以做的小了些,畢竟也要能通過才行,做的船太大,有的河麵狹窄,都塞不下。
年宇良聽秦懷景說為什麽不用海運解釋道:“殿下,勿突雖然邊境是海,但幅員遼闊,中部地區沒有海,所以運輸還是要靠內陸運行才是。”
左相鄭世倫讚同道:“正是,就算能走海運,但是海上也有大風,陸上還是要修道路的。”
工部船司侍郎賀久名敏銳的捕捉到關鍵信息,站出來道:“陛下,不可走海運啊,走了海運,內河的漕工不就沒有了生存來源了嗎?”
什麽玩意,秦懷景震驚了,難道這裏還有什麽‘百萬漕工衣食所係’嗎,秦懷景不知道,其實這些年,希望海運糧食的唿聲一直都是有的,朝廷上下對此也是爭議不休,
一方麵海運確實方便,秦武南海設立各郡,設下呂宋、壽山、西山、舊港、南玻、文琅
二十多個郡,這些地區或因為山地修路困難,或因為是海島與大陸並不連接,因此繳稅多走海運。
別說南邊海上運糧也多有商人乘船去西邊貿易,因此海運的好處朝廷上下是盡知的,載量大於水運大於陸路。
但是最後許多能走海運不能走的原因就是,需要考慮到國內漕工的工作問題,走了海運勢必有很多人失去飯碗,這些人沒有工作就會變成流民,給社會帶來極大的隱患。
所以海運的唿聲總是會在繳稅消耗過大提出,又在需要這麽多飯碗提供下降。
秦懷景好奇:“國內漕工有多少人?”
船司侍郎賀九名見是三皇子在問,早已收起當初對三皇子紈絝子弟的印象恭敬的迴答:“約有一百二十萬人。”
這是個大數目,秦懷景又問:“他們工作是什麽呢?”
之前三皇子種種可以說是誤打誤撞,但是對於漕工這事,大家也覺得三皇子可能也沒有什麽太好的辦法,不過鑒於三皇子秦懷景總是能從刁鑽的角度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聽聽也不要緊,反正今天的晚宴已經晚了一個時辰了,不在乎再晚一點。
不知不覺大家都對三皇子起了一種微妙的期待,可以說,大家此刻都處於一種玄妙的想要思考工作的狀態。
如果秦懷景知道,秦懷景會說其實他們想要獲得的是那最後一層紗帳被揭開之時的暢快感,其實古人很多都極為聰明,但是思考的方式基本都是趨同的,很多有發明的人往往就是突然改變了一下思維方式,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然後豁然開朗。
秦懷景現在做的,就是站在另外一個角度,突然給他們一下子,讓他們醍醐灌頂。
船司侍郎賀九名道:“豐水期查驗貨船、收取船費、拉船行走,枯水期疏通河道。”
秦懷景有些疑惑:“別的我都能理解,這拉船行走是什麽意思?”
賀九名也很耐心的解釋道:“三殿下是這樣的,有些河道淤泥聚集,河水過淺,船便行走不通,因此需要纖夫站在兩岸拉船行走。”
秦懷景大為震撼,還有這種操作,不由驚奇:“這種情況很多嗎?”
賀九名點頭道:“豫地魯地情況較多。”
秦懷景了然,這些地區都是平原地區,又是黃河下遊,這黃河中的泥沙雖然不像後世那般多,還是會摻雜一定數量的。
秦懷景又問:“我記得,這是黃河經過的地區?隻是不知道這黃河沿途是何情景?”
賀九名曾經走過黃河一線,因此他侃侃而談:“黃河上遊多崇山峻嶺,山路難行,黃河氣勢十分洶湧,到了豫地魯地就成為平原,路途也就好走了,黃河的氣勢倒也平靜了些。”
秦懷景裝作不解的問:“為何山地黃河氣勢就大,平地反而變小了呢?”
皇帝和顏悅色地對眾位大臣道:“諸位若在農業一事上有問題,可將問題問於田愛卿,看看愛卿研究之後是否能為我們解惑。”
田茂赫也很坦然:“陛下,臣才疏學淺,恐怕不能解天下之惑,但臣願意為之努力,臣願意將此法命名為對比法,對比或許不能揭開謎團,但是不對比謎團永遠是謎團。”
這話說的皇帝很滿意,畢竟在此之前,誰還能想到這上麵也有各種彎彎繞呢,田茂赫願意去做就很好,因此安撫道:“愛卿盡力去做便是。”
見田茂赫記也記完了,問也問完了,年宇良趕緊問他要人:“陛下,田大人,勿突之地還需要有江南種植之法的人才。”
田茂赫聽了趕緊保證道:“年大人放心,我自會安排熟識種植改造之法的人跟大人們同去。”
年宇良、戚建安等人知道他們此行必是板上釘釘,雖然他們一開始是抗拒的,但是冷靜下來想想,這對於他們雖是挑戰但也是機會,沒聽說如今富饒的江南幾百年前都是沼澤嗎,既然江南可以,勿突就算太差也不會差到哪裏去。正好趁著這個機會要錢要人,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修路,這可是個大工程,勿突整個國可能也就一百萬人,就這還比蔥如多上十萬。
真是治理的時候嫌人多,幹活的時候嫌人少,整治田地要人,修路要人,真是哪哪都要人。
“陛下,勿突前路難行,地廣人稀,請陛下征召民夫修路。”
秦懷景的聲音在今天再一次響了,這次他說的是:“啊,我們不走海運啊?”
秦懷景記得他們秦武朝是有大船的啊,別說記得了更是親自坐過,就在今天上午,他們來這東瑤池的路上他們皇帝一家坐的就是好大好大的龍船。
那船真大啊,二三十米寬,一百米長,幾十米高,跟他現代裏見到的大船也能比一比了,這可都是木製的。
聽說海船能做的更大,河船因為河道的限製所以做的小了些,畢竟也要能通過才行,做的船太大,有的河麵狹窄,都塞不下。
年宇良聽秦懷景說為什麽不用海運解釋道:“殿下,勿突雖然邊境是海,但幅員遼闊,中部地區沒有海,所以運輸還是要靠內陸運行才是。”
左相鄭世倫讚同道:“正是,就算能走海運,但是海上也有大風,陸上還是要修道路的。”
工部船司侍郎賀久名敏銳的捕捉到關鍵信息,站出來道:“陛下,不可走海運啊,走了海運,內河的漕工不就沒有了生存來源了嗎?”
什麽玩意,秦懷景震驚了,難道這裏還有什麽‘百萬漕工衣食所係’嗎,秦懷景不知道,其實這些年,希望海運糧食的唿聲一直都是有的,朝廷上下對此也是爭議不休,
一方麵海運確實方便,秦武南海設立各郡,設下呂宋、壽山、西山、舊港、南玻、文琅
二十多個郡,這些地區或因為山地修路困難,或因為是海島與大陸並不連接,因此繳稅多走海運。
別說南邊海上運糧也多有商人乘船去西邊貿易,因此海運的好處朝廷上下是盡知的,載量大於水運大於陸路。
但是最後許多能走海運不能走的原因就是,需要考慮到國內漕工的工作問題,走了海運勢必有很多人失去飯碗,這些人沒有工作就會變成流民,給社會帶來極大的隱患。
所以海運的唿聲總是會在繳稅消耗過大提出,又在需要這麽多飯碗提供下降。
秦懷景好奇:“國內漕工有多少人?”
船司侍郎賀九名見是三皇子在問,早已收起當初對三皇子紈絝子弟的印象恭敬的迴答:“約有一百二十萬人。”
這是個大數目,秦懷景又問:“他們工作是什麽呢?”
之前三皇子種種可以說是誤打誤撞,但是對於漕工這事,大家也覺得三皇子可能也沒有什麽太好的辦法,不過鑒於三皇子秦懷景總是能從刁鑽的角度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聽聽也不要緊,反正今天的晚宴已經晚了一個時辰了,不在乎再晚一點。
不知不覺大家都對三皇子起了一種微妙的期待,可以說,大家此刻都處於一種玄妙的想要思考工作的狀態。
如果秦懷景知道,秦懷景會說其實他們想要獲得的是那最後一層紗帳被揭開之時的暢快感,其實古人很多都極為聰明,但是思考的方式基本都是趨同的,很多有發明的人往往就是突然改變了一下思維方式,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然後豁然開朗。
秦懷景現在做的,就是站在另外一個角度,突然給他們一下子,讓他們醍醐灌頂。
船司侍郎賀九名道:“豐水期查驗貨船、收取船費、拉船行走,枯水期疏通河道。”
秦懷景有些疑惑:“別的我都能理解,這拉船行走是什麽意思?”
賀九名也很耐心的解釋道:“三殿下是這樣的,有些河道淤泥聚集,河水過淺,船便行走不通,因此需要纖夫站在兩岸拉船行走。”
秦懷景大為震撼,還有這種操作,不由驚奇:“這種情況很多嗎?”
賀九名點頭道:“豫地魯地情況較多。”
秦懷景了然,這些地區都是平原地區,又是黃河下遊,這黃河中的泥沙雖然不像後世那般多,還是會摻雜一定數量的。
秦懷景又問:“我記得,這是黃河經過的地區?隻是不知道這黃河沿途是何情景?”
賀九名曾經走過黃河一線,因此他侃侃而談:“黃河上遊多崇山峻嶺,山路難行,黃河氣勢十分洶湧,到了豫地魯地就成為平原,路途也就好走了,黃河的氣勢倒也平靜了些。”
秦懷景裝作不解的問:“為何山地黃河氣勢就大,平地反而變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