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師已逝,不知朝廷打算如何治哀?”
霍光與韋賢互望一眼,澓中翁確實是皇帝師長,而且還是唯一之師,然而從法統角度論,澓中翁無官無爵,他死了也就死了,管朝廷什麽事?
但是法理之外還有人情,澓中翁就算收一千個弟子都不如收一個皇帝弟子,身為皇帝之師,便是無可爭議的帝師,那麽帝師亡故,朝廷治喪也合情合理。
“不知陛下打算如何處斷?”
麵對天子之問不但不答,還反問一句,這嚴格算起來就是不敬,然而誰讓反問的人是霍光呢……
“追封,賜諡,蔭子。”劉病已吐出六字說道:“朕也知道唯有三公及侯爵才有資格獲取諡號,那麽朕追封夫子為太傅,如此一來,夫子便有資格獲諡,不知大司馬意下如何?”
霍光從皇帝的話音當中聽到了不容置疑,感受到了什麽是乾綱獨斷!
對此霍光並沒有什麽反感,對他而言,這天下終究是劉氏的天下,這天下也本該是皇帝說了算,他就算是權臣那也是臣,君臣大義就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山。
質疑和反駁皇帝的決定並不能抬高他的地位和威望,甚至會讓滿朝覺得皇帝是賢君聖主的大臣更生不滿,怎麽算都是得不償失。
所以現在霍光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就是對皇帝的決斷拾遺補缺,指出皇帝的不足之處,讓其在自己的輔佐下成為如孝武皇帝那樣的一代聖君。
讓已然已經頓悟到準備卸權的霍光再去和皇帝唱對台戲,甚至為了反駁而反駁,那純粹是沒事找事。
皇帝說的沒錯,按製無三公之位非侯爵之人死後沒有諡號,但是現在皇帝要追封澓中翁而太傅可不可以?
當然可以,那麽澓中翁就是三公,就可以擁有諡號,這完全沒毛病,至於蔭其子,那更是小事,隨便在禁衛軍中安排一個低層軍職,或者打發出去當縣令即可,算不得大事,也沒有和皇帝抬杠的必要。
“老臣沒有意見。”霍光頓首。
劉病已微笑,如今的朝堂隻要霍光不反對,那麽這事基本上就成了。
不過想想大漢朝的諡號劉病已就頭疼。
帝王諡號還好點,畢竟周禮有一整套現成的規製。
簡單來說帝王諡號就三類,美諡、平諡、惡諡。
美諡如莊、武、文、恭、明、景、睿等等。
平諡如懷、悼、閔、哀、思等等。
惡諡如厲、靈、煬、謬、醜等等。
簡單明了,一目了然。
但是大臣的諡號就比較混亂了,比如大漢第一位丞相蕭何諡號‘文終’,比如張良諡號文成,還有諡號為這個侯那個侯的,比如剛死幾個月的楊敞諡號敬侯……
諡號是帝王對於大臣一生功績的肯定,基本上就是蓋棺定論,是官員最看中的身後名,曆史上為了身後名不惜和皇帝戰鬥到底的大臣多如過河之鯽,數都數不清。
那麽如何肯定,如何能讓後世一目了然,以蕭何的文終舉例,這算幾個意思?
“朕覺得帝王之諡固有成法,然大臣之諡並不能體現出褒獎肯定之意,因此……”劉病已微笑著從書案上取出一本薄薄的冊子讓梁瀚遞給霍光道:“朕以為,大臣之諡當成定製,朕擬定了臣子諡號之規,大司馬看看如何?”
霍光在認真看,越看越是震撼!
皇帝給出的諡號分為文武兩部分。
文臣諡號以文正為最高等,正字後麵則是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等等……
武臣諡號武寧為首,寧字後麵依次是毅,敏,惠,襄,順,肅,靖等等……
另外,文武皆可適用於忠字打頭,忠字後麵跟文,武,定,烈,簡,肅,毅,敬,憲,節,貞等等……
另外這本冊子當中還詳細的寫明了每一個字的諡因。
比如文正的正,何為正?
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直道不撓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霍光微微動容,這次皇帝召見,是因為澓中翁之死,他們也知道皇帝打算讓澓中翁備極哀榮,但是做夢也沒想到皇帝會玩出這麽多花樣。
而且肯定是早有成算,否則澓中翁才死多久,皇帝又怎麽可能會製定如此詳細的諡號之製。
“陛下思慮之周祥,老臣歎服。”霍光走馬觀花將冊子看了一遍。
帝王諡號是臣子對皇帝一生功績的肯定或者是貶低,這權在臣而不在君。
臣子諡號則是皇帝對臣子一生政績的褒獎,一般而言不存在惡諡,能被評上惡諡的多半也不會有諡號。
比如上官桀,以上官桀輔政大臣的地位,死了以後被諡是可行的,但是上官桀是被卷入燕王謀反而被族誅,皇帝怎麽可能給這樣的亂臣賊子諡號。
既然是皇帝對已故大臣的褒獎,那麽自然就是皇帝的權利,現如今皇帝拿出這麽詳實的諡法,霍光也好,韋賢也罷,乃至滿朝公卿都沒有反對之權,最多也就是拾遺補缺,進行完善罷了。
現在霍光直接把澓中翁給扔到了腦後,身為政客,他立即意識到這一套臣子諡法當中的巨大價值,同時也非常明白若是死了以後能諡文正、武寧、忠文、忠武意味著什麽!
那是誰都無法忽視的,巨大的身後之名!
能獲得第一序列諡號的故臣,也必然會名垂千古,萬世流芳!
霍光表麵上不動聲色,但是內心卻已翻滾如潮,因為他太在意自己的身後名了,比任何人都要在乎!
因為他身上有汙點,廢劉賀雖是皇太後詔書,但是世人都知道是他霍光的意思,這是根本不可能洗刷掉的汙點。
這也將成為他身後之名上最大的汙點,跳進黃河都洗不清的那種。
可如果皇帝在他死了以後為他諡‘文正’‘武寧’或者忠字打頭,那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他是真正的大漢忠臣,為大漢社稷江山做出不朽貢獻的一代賢臣。
意味著即便他廢了劉賀,也是正確的,不容詬病詆毀!
霍光與韋賢互望一眼,澓中翁確實是皇帝師長,而且還是唯一之師,然而從法統角度論,澓中翁無官無爵,他死了也就死了,管朝廷什麽事?
但是法理之外還有人情,澓中翁就算收一千個弟子都不如收一個皇帝弟子,身為皇帝之師,便是無可爭議的帝師,那麽帝師亡故,朝廷治喪也合情合理。
“不知陛下打算如何處斷?”
麵對天子之問不但不答,還反問一句,這嚴格算起來就是不敬,然而誰讓反問的人是霍光呢……
“追封,賜諡,蔭子。”劉病已吐出六字說道:“朕也知道唯有三公及侯爵才有資格獲取諡號,那麽朕追封夫子為太傅,如此一來,夫子便有資格獲諡,不知大司馬意下如何?”
霍光從皇帝的話音當中聽到了不容置疑,感受到了什麽是乾綱獨斷!
對此霍光並沒有什麽反感,對他而言,這天下終究是劉氏的天下,這天下也本該是皇帝說了算,他就算是權臣那也是臣,君臣大義就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山。
質疑和反駁皇帝的決定並不能抬高他的地位和威望,甚至會讓滿朝覺得皇帝是賢君聖主的大臣更生不滿,怎麽算都是得不償失。
所以現在霍光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就是對皇帝的決斷拾遺補缺,指出皇帝的不足之處,讓其在自己的輔佐下成為如孝武皇帝那樣的一代聖君。
讓已然已經頓悟到準備卸權的霍光再去和皇帝唱對台戲,甚至為了反駁而反駁,那純粹是沒事找事。
皇帝說的沒錯,按製無三公之位非侯爵之人死後沒有諡號,但是現在皇帝要追封澓中翁而太傅可不可以?
當然可以,那麽澓中翁就是三公,就可以擁有諡號,這完全沒毛病,至於蔭其子,那更是小事,隨便在禁衛軍中安排一個低層軍職,或者打發出去當縣令即可,算不得大事,也沒有和皇帝抬杠的必要。
“老臣沒有意見。”霍光頓首。
劉病已微笑,如今的朝堂隻要霍光不反對,那麽這事基本上就成了。
不過想想大漢朝的諡號劉病已就頭疼。
帝王諡號還好點,畢竟周禮有一整套現成的規製。
簡單來說帝王諡號就三類,美諡、平諡、惡諡。
美諡如莊、武、文、恭、明、景、睿等等。
平諡如懷、悼、閔、哀、思等等。
惡諡如厲、靈、煬、謬、醜等等。
簡單明了,一目了然。
但是大臣的諡號就比較混亂了,比如大漢第一位丞相蕭何諡號‘文終’,比如張良諡號文成,還有諡號為這個侯那個侯的,比如剛死幾個月的楊敞諡號敬侯……
諡號是帝王對於大臣一生功績的肯定,基本上就是蓋棺定論,是官員最看中的身後名,曆史上為了身後名不惜和皇帝戰鬥到底的大臣多如過河之鯽,數都數不清。
那麽如何肯定,如何能讓後世一目了然,以蕭何的文終舉例,這算幾個意思?
“朕覺得帝王之諡固有成法,然大臣之諡並不能體現出褒獎肯定之意,因此……”劉病已微笑著從書案上取出一本薄薄的冊子讓梁瀚遞給霍光道:“朕以為,大臣之諡當成定製,朕擬定了臣子諡號之規,大司馬看看如何?”
霍光在認真看,越看越是震撼!
皇帝給出的諡號分為文武兩部分。
文臣諡號以文正為最高等,正字後麵則是成,忠,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等等……
武臣諡號武寧為首,寧字後麵依次是毅,敏,惠,襄,順,肅,靖等等……
另外,文武皆可適用於忠字打頭,忠字後麵跟文,武,定,烈,簡,肅,毅,敬,憲,節,貞等等……
另外這本冊子當中還詳細的寫明了每一個字的諡因。
比如文正的正,何為正?
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直道不撓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霍光微微動容,這次皇帝召見,是因為澓中翁之死,他們也知道皇帝打算讓澓中翁備極哀榮,但是做夢也沒想到皇帝會玩出這麽多花樣。
而且肯定是早有成算,否則澓中翁才死多久,皇帝又怎麽可能會製定如此詳細的諡號之製。
“陛下思慮之周祥,老臣歎服。”霍光走馬觀花將冊子看了一遍。
帝王諡號是臣子對皇帝一生功績的肯定或者是貶低,這權在臣而不在君。
臣子諡號則是皇帝對臣子一生政績的褒獎,一般而言不存在惡諡,能被評上惡諡的多半也不會有諡號。
比如上官桀,以上官桀輔政大臣的地位,死了以後被諡是可行的,但是上官桀是被卷入燕王謀反而被族誅,皇帝怎麽可能給這樣的亂臣賊子諡號。
既然是皇帝對已故大臣的褒獎,那麽自然就是皇帝的權利,現如今皇帝拿出這麽詳實的諡法,霍光也好,韋賢也罷,乃至滿朝公卿都沒有反對之權,最多也就是拾遺補缺,進行完善罷了。
現在霍光直接把澓中翁給扔到了腦後,身為政客,他立即意識到這一套臣子諡法當中的巨大價值,同時也非常明白若是死了以後能諡文正、武寧、忠文、忠武意味著什麽!
那是誰都無法忽視的,巨大的身後之名!
能獲得第一序列諡號的故臣,也必然會名垂千古,萬世流芳!
霍光表麵上不動聲色,但是內心卻已翻滾如潮,因為他太在意自己的身後名了,比任何人都要在乎!
因為他身上有汙點,廢劉賀雖是皇太後詔書,但是世人都知道是他霍光的意思,這是根本不可能洗刷掉的汙點。
這也將成為他身後之名上最大的汙點,跳進黃河都洗不清的那種。
可如果皇帝在他死了以後為他諡‘文正’‘武寧’或者忠字打頭,那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他是真正的大漢忠臣,為大漢社稷江山做出不朽貢獻的一代賢臣。
意味著即便他廢了劉賀,也是正確的,不容詬病詆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