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苑!
此乃狩獵園林,內養禽獸無數,屬皇家禁地。
自永固元年始,上林苑駐紮進了一支軍隊,差不多三千人。
為首將領乃是永固帝表兄史丹!
大漢護翼京師之軍分為南軍和北軍,南軍步卒衛護宮城由衛尉統領,北軍精銳戍衛京師由中尉統禦。
南軍與北軍原本各有兩萬五千戰兵,也被稱之為漢軍正卒,至武帝時,兩軍編製被削減至萬人,防衛京師力量出現不足。
於是武帝組建侍從軍和禁衛軍。
侍從軍又分為羽林軍、孤兒軍和期門軍。
期門軍乃是由善騎射的良家子弟組成,羽林軍原本叫建章營騎,因守衛建章宮而得名,而以‘如羽之疾、如林之多’而改名為羽林,孤兒軍則是戰死之兵遺孤組成,故名孤兒軍。
三支侍從軍總編製三千人,事實上從未滿員過,一直維持在兩千出頭的規模,歸光祿勳統帥。
禁衛軍除了囊括南軍和北軍外還有八校尉兵,分別是中壘、虎賁、胡騎、屯騎、越騎、長水、步兵、射聲。
每支編製差不多七八百,總編製六千左右。
南軍、北軍、八校尉軍自成禁衛軍,歸大將軍統領。
霍光為何能權傾朝野,因為他是大司馬大將軍!
這大司馬可以理解為名義上的軍事統帥,差不多也就是六部當中的兵部尚書,而大將軍則是實際上的軍事統帥,若遇戰事,大將軍受天子詔令,持虎符調動軍隊,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虎符,哪怕是最高軍事統帥也無權調動軍隊,調動了就是謀反。
軍隊中的各級將領也是隻認虎符不認人!
然而孝武帝臨終殺母留子,托孤於霍光,年幼的漢昭帝哪裏能掌控的了虎符,於是本該是皇帝掌握的虎符也落在了霍光的手裏,至此虎符合一,霍光又有武帝詔令,已然擁有合法動兵的理由。
這才是霍光能權傾朝野的根本,其次才是霍光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前者是源,後者是水!
當初霍光想要將朝政大權交還劉病已,卻絕口不提虎符之事,所以劉病已根本沒法判斷霍光是真心還是假意,所以不接受便是理所當然。
但是皇帝沒有軍隊的效忠,就算再如何合乎法統,也是皇位不穩,而且身為後世人,劉病已對於虎符調兵製度一直持保留態度,因為他迫切的想要改變大漢軍隊。
必須要讓全天下的軍隊對皇帝本人,也唯獨對皇帝忠心耿耿!
他要的是全天下的將軍忠的是皇帝,而不是一塊冷冰冰的虎符!
當然並不是宋明時代那種以抬高文臣地位,拚命壓製武將的方式來達到控製軍隊的目的,而是要像後世那樣培養所有的高中低層乃至所有的兵,讓軍隊效忠皇帝成為一種本能。
這很難,非常非常難!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封建時代的兵沒有絕對忠君的理念,他們盲從,對於統帥自己的將領唯命是從,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將領說什麽就是什麽,將領讓他們幹什麽就是什麽,哪怕是謀反……
這其實也是不得已,曆代皇帝能如秦皇漢武那般雄才大略的有幾個,大多數皇帝精力有限,而且認知度不高,認為自己是皇帝,那麽軍隊效忠自己本身就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往往會不由自主的去忽略軍隊思想建設。
同是,這年頭當兵的一百個有九十九個都是文盲,想在軍隊開展思想教育,首先得要讓當兵的聽懂吧,說的太淺顯沒什麽效果,說太深了純粹是對牛彈琴。
而且如今的軍隊當中充斥著大量的罪囚、刑徒、贅婿、遊俠,說實話劉病已始終沒能明白為什麽人犯了罪會被充軍……
本該是國家保護人的軍人,成了罪犯收容所?
難道說戰爭死傷率太高,讓這些罪人換個方法去死?
這是放屁,那些良家子難道不需要衝鋒陷陣,難道他們就不會流血犧牲,這對於他們而言公平性何在!
還有人會說充軍是將重犯充到邊疆做苦役,而且邊疆蠻荒無處可逃,一旦逃了被抓迴去就是死刑。
這在劉病已看來同樣是扯淡,苦役什麽地方不能做?
把犯人集中起來管製去挖河道修水渠不行,讓他們去幹那些危險性無比高,動輒不是死就是殘的工程難道不行?
非但長途跋涉,千裏迢迢的把犯人押去邊疆,這不是脫褲子放屁?
更何況邊疆軍隊難道就沒有良家子?這對於邊疆的平民兵難道就公平?
軍隊需要改變,不光是對皇帝的忠誠還有別的因素。
軍隊也不僅僅隻是百姓的守護神,同樣也是開疆拓土,鎮守地方的中堅力量。
封建時代有句話叫做山高皇帝遠,因為交通和通訊的嚴重落後,皇帝對於地方的掌控力度會被無限削弱。
唐代的軍閥坐大,漢代的郡國武裝,都是叛亂之源,對於江山社稷的穩定和對皇權統治最大的威脅,其威脅性比起邊患都不差分毫!
所以劉病已迫切想要對軍隊改革,從內到外,換血式改革!
至少也要讓每一位軍人真正成為百姓的守護者,讓當兵的不會因為地域問題成為將領的私人武裝。
但是怎麽改,從何處入手,劉病已前前後後做過幾十種方案,最後修修改改,都沒能最終定論。
時代跟時代不同,各個時代有屬於自己的局限性和包容性,完全照搬後世那一套會不會有效果,劉病已不清楚,所以思來想去,他決定雜糅。
也就是將曆代的經驗混合後世現代軍隊理念來改造大漢的軍隊,然後在改進過程去慢慢修正不足,最終讓大漢軍隊形成蛻變。
諸代皆以弱亡,獨漢以強滅,這是說大漢的軍事力量在曆朝曆代都屬於巔峰存在,然而看看東漢末年那個群雄並起的年代,朝廷控製力衰弱到極致,地方武裝不斷崛起壯大,最後三國爭戰,魏興漢亡。
劉病已這一世是皇帝,那麽自然會從皇帝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加上他的後世思想,劉病已寧肯大漢亡在農民起義軍的手裏,他寧願是朱元璋那樣的泥腿子取了漢代江山,也不願意大漢亡在地方軍閥之手。
前者至少說明大漢民心喪盡,百姓已然民不聊生,這樣的政權……
當滅!
此乃狩獵園林,內養禽獸無數,屬皇家禁地。
自永固元年始,上林苑駐紮進了一支軍隊,差不多三千人。
為首將領乃是永固帝表兄史丹!
大漢護翼京師之軍分為南軍和北軍,南軍步卒衛護宮城由衛尉統領,北軍精銳戍衛京師由中尉統禦。
南軍與北軍原本各有兩萬五千戰兵,也被稱之為漢軍正卒,至武帝時,兩軍編製被削減至萬人,防衛京師力量出現不足。
於是武帝組建侍從軍和禁衛軍。
侍從軍又分為羽林軍、孤兒軍和期門軍。
期門軍乃是由善騎射的良家子弟組成,羽林軍原本叫建章營騎,因守衛建章宮而得名,而以‘如羽之疾、如林之多’而改名為羽林,孤兒軍則是戰死之兵遺孤組成,故名孤兒軍。
三支侍從軍總編製三千人,事實上從未滿員過,一直維持在兩千出頭的規模,歸光祿勳統帥。
禁衛軍除了囊括南軍和北軍外還有八校尉兵,分別是中壘、虎賁、胡騎、屯騎、越騎、長水、步兵、射聲。
每支編製差不多七八百,總編製六千左右。
南軍、北軍、八校尉軍自成禁衛軍,歸大將軍統領。
霍光為何能權傾朝野,因為他是大司馬大將軍!
這大司馬可以理解為名義上的軍事統帥,差不多也就是六部當中的兵部尚書,而大將軍則是實際上的軍事統帥,若遇戰事,大將軍受天子詔令,持虎符調動軍隊,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虎符,哪怕是最高軍事統帥也無權調動軍隊,調動了就是謀反。
軍隊中的各級將領也是隻認虎符不認人!
然而孝武帝臨終殺母留子,托孤於霍光,年幼的漢昭帝哪裏能掌控的了虎符,於是本該是皇帝掌握的虎符也落在了霍光的手裏,至此虎符合一,霍光又有武帝詔令,已然擁有合法動兵的理由。
這才是霍光能權傾朝野的根本,其次才是霍光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前者是源,後者是水!
當初霍光想要將朝政大權交還劉病已,卻絕口不提虎符之事,所以劉病已根本沒法判斷霍光是真心還是假意,所以不接受便是理所當然。
但是皇帝沒有軍隊的效忠,就算再如何合乎法統,也是皇位不穩,而且身為後世人,劉病已對於虎符調兵製度一直持保留態度,因為他迫切的想要改變大漢軍隊。
必須要讓全天下的軍隊對皇帝本人,也唯獨對皇帝忠心耿耿!
他要的是全天下的將軍忠的是皇帝,而不是一塊冷冰冰的虎符!
當然並不是宋明時代那種以抬高文臣地位,拚命壓製武將的方式來達到控製軍隊的目的,而是要像後世那樣培養所有的高中低層乃至所有的兵,讓軍隊效忠皇帝成為一種本能。
這很難,非常非常難!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封建時代的兵沒有絕對忠君的理念,他們盲從,對於統帥自己的將領唯命是從,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將領說什麽就是什麽,將領讓他們幹什麽就是什麽,哪怕是謀反……
這其實也是不得已,曆代皇帝能如秦皇漢武那般雄才大略的有幾個,大多數皇帝精力有限,而且認知度不高,認為自己是皇帝,那麽軍隊效忠自己本身就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往往會不由自主的去忽略軍隊思想建設。
同是,這年頭當兵的一百個有九十九個都是文盲,想在軍隊開展思想教育,首先得要讓當兵的聽懂吧,說的太淺顯沒什麽效果,說太深了純粹是對牛彈琴。
而且如今的軍隊當中充斥著大量的罪囚、刑徒、贅婿、遊俠,說實話劉病已始終沒能明白為什麽人犯了罪會被充軍……
本該是國家保護人的軍人,成了罪犯收容所?
難道說戰爭死傷率太高,讓這些罪人換個方法去死?
這是放屁,那些良家子難道不需要衝鋒陷陣,難道他們就不會流血犧牲,這對於他們而言公平性何在!
還有人會說充軍是將重犯充到邊疆做苦役,而且邊疆蠻荒無處可逃,一旦逃了被抓迴去就是死刑。
這在劉病已看來同樣是扯淡,苦役什麽地方不能做?
把犯人集中起來管製去挖河道修水渠不行,讓他們去幹那些危險性無比高,動輒不是死就是殘的工程難道不行?
非但長途跋涉,千裏迢迢的把犯人押去邊疆,這不是脫褲子放屁?
更何況邊疆軍隊難道就沒有良家子?這對於邊疆的平民兵難道就公平?
軍隊需要改變,不光是對皇帝的忠誠還有別的因素。
軍隊也不僅僅隻是百姓的守護神,同樣也是開疆拓土,鎮守地方的中堅力量。
封建時代有句話叫做山高皇帝遠,因為交通和通訊的嚴重落後,皇帝對於地方的掌控力度會被無限削弱。
唐代的軍閥坐大,漢代的郡國武裝,都是叛亂之源,對於江山社稷的穩定和對皇權統治最大的威脅,其威脅性比起邊患都不差分毫!
所以劉病已迫切想要對軍隊改革,從內到外,換血式改革!
至少也要讓每一位軍人真正成為百姓的守護者,讓當兵的不會因為地域問題成為將領的私人武裝。
但是怎麽改,從何處入手,劉病已前前後後做過幾十種方案,最後修修改改,都沒能最終定論。
時代跟時代不同,各個時代有屬於自己的局限性和包容性,完全照搬後世那一套會不會有效果,劉病已不清楚,所以思來想去,他決定雜糅。
也就是將曆代的經驗混合後世現代軍隊理念來改造大漢的軍隊,然後在改進過程去慢慢修正不足,最終讓大漢軍隊形成蛻變。
諸代皆以弱亡,獨漢以強滅,這是說大漢的軍事力量在曆朝曆代都屬於巔峰存在,然而看看東漢末年那個群雄並起的年代,朝廷控製力衰弱到極致,地方武裝不斷崛起壯大,最後三國爭戰,魏興漢亡。
劉病已這一世是皇帝,那麽自然會從皇帝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加上他的後世思想,劉病已寧肯大漢亡在農民起義軍的手裏,他寧願是朱元璋那樣的泥腿子取了漢代江山,也不願意大漢亡在地方軍閥之手。
前者至少說明大漢民心喪盡,百姓已然民不聊生,這樣的政權……
當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