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霍光突然間想要放權了……不是心灰意懶,而是放下了心。


    他確實老了,精力大不如前,整日裏操勞國事,已然有些力不從心,但是劉病已一天沒成長起來,他就放不心將大漢帝國交到他的手上。


    如今想來霍光覺得皇帝的能力已然足以挑起大梁,那麽既然這權力遲早一天會交出去,那為何還要死死攥著不放,平白讓君臣之間多了嫌隙。


    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霍光覺得劉病已你行,但是劉病已自己覺得自己不行啊。


    他的見識完全來源於後世書本和影視,要說抄詩玩詞,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科學發展,以及將大漢帶入最正確的道路上麵去,這沒大問題。


    可玩政治……他完全就是一政治小白!


    人家霍光可是在漢武大帝手下混了二十多年宮禁,都沒犯過一次錯誤的狠人,是昭帝時期輔政十三載,一次次政治鬥爭最後的勝利者,就這過程中還慢慢恢複了大漢帝國的元氣,讓飽受戰爭苦難的萬民得以休養生息的功臣。


    和霍光比政治手段,劉病已很有自知之明,那他麽純粹就是自欺欺人,更是自取其辱。


    當然,皇帝很好當,隻要你願意當個荒淫無度,整日裏醉生夢死的帝王,也不擔心大權旁落,那麽肯定當的很滋潤。


    可劉病已是想當明君,他不但想要超越秦皇漢武,更想成為後無來者的萬古一帝,那可就不是那麽容易的事了。


    所以劉病已並不排斥霍光擅權,因為現階段掌權的霍光對他有好處,而他充其量也就是有那麽一些被壓製的鬱悶罷了,算不得什麽大事。


    而且最關鍵的是有好幾件事,他還需要霍光替他扛雷,有一位權臣替他衝鋒陷陣,總比他自己擼袖子上去和諸臣打擂台強的多。


    “大將軍要卸任還政之事,至少五年之內休要再提!”


    霍光愕然,甚至感覺自己出現了幻聽,他要還政,皇帝竟然不許?


    “病已承認自己有些小聰明,也喜歡琢磨一些巧技之術,所以朕才會讓馬槐這個墨家門徒去建煉鐵廠,才會允許馬槐召集墨家子弟入長安來,開設墨院。


    朕對墨家學術不感興趣,但是對墨家的巧技興趣很大,因為朕知道有時候巧技之術對於這個天下的幫助會有多大,對於貧苦百姓作用會有多大。


    朕之才在精研不在理政,至少最近這幾年時間內還需要多多向大將軍請教治國理政之良方,病已也希望大將軍能時常督導朕,並且對朕要施展的巧技予以鼎立支持。”


    霍光能感受到皇帝的誠意,皇帝是確實不願意接權,這簡直讓他難以理解!


    “陛下建那煉鐵廠……每年當真能產三千多萬斤?”


    劉病已哈哈大笑道:“這個朕說的天花亂墜也沒用,事實終究會驗證一切,而且不怕告訴大將軍,朕的目標可不僅僅隻是讓大漢鋼鐵年產數千萬斤,而是數百萬萬斤!”


    這宏圖大誌可不是劉病已信口開河,數百萬萬斤聽起來很唬人,可實際上也就一兩千萬噸罷了,後世一個中大型鋼鐵廠就能完成。


    如今這時代沒轉爐沒電力,沒這個沒那個,想要達成這個目標靠一兩座煉鋼廠肯定沒可能,但是百座,千座呢?


    平攤一下,一座也就萬噸年產量罷了,輕輕鬆鬆……


    劉病已覺得輕鬆,霍光卻覺得皇帝在放屁,隻不過沒好意思直說罷了……


    “老臣還有一事疑惑。”霍光把腦海中關於煉鐵廠不切實際的念頭拋開了去。


    “大將軍有什麽話直說便是,朕當知無不言!”


    霍光笑道:“元光元年,孝武皇帝頒律,確立察舉製為大漢選拔人才之製,而今數十年已過,成效斐然,然而陛下開設皇家太學,很顯然是打算以後從諸如太學一類的大學院中提拔人才出仕,這與孝武皇帝之製即便不是背道而馳,也是相距甚遠,不知陛下究竟是如何打算的,是否打算廢除察舉製,改為書院選才製。”


    果然是政場上的老狐狸,一眼就看穿了劉病已的盤算,而且劉病已從霍光的語調當中還隱隱聽出了一絲不滿。


    想想也是,霍光這輩子最感激的必然是孝武皇帝無疑,或許他未必會覺得孝武皇帝所作所為就一定都是對的,比如晚年時候,他知道巫蠱之禍肯定有原因,而且多半是太子被陷害。


    可他也不敢勸暴怒之中的武帝,事實證明,武帝確實錯了,結果是賠上了無數人的性命,甚至連孝昭帝的生母鉤弋夫人之死都能算在巫蠱之禍的頭上。


    畢竟不是巫蠱之禍,太子劉據不會死,衛太子不死,劉弗陵就不可能成為皇帝,成不了皇帝,自然也不需要殺母留子……


    但是霍光覺得察舉製肯定沒錯,也正是因為察舉製,讓朝廷這幾年多了不少治國理政的良臣,既是良政,自然無需去改,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不過霍光也沒對劉病已設立皇家太學有什麽意見,要是有意見,太學都別想存在!


    主要原因還是這太學是皇帝私產,又沒動用國家的財政收入,頂多也就少府怨氣大一點罷了。


    另外,太學裏麵的學子幾乎都是從各地搜集而來的孤童,即便不是孤童也大多是被養不起太多孩子的父母給賣掉的,於情於理這都能算得上是皇帝的一項善舉。


    要不然把太學解散,那這五千孩童如何安置,用財政?


    現在霍光隻是想聽聽皇帝的想法,其實從造紙,他已然能猜出些許端倪。


    劉病已笑道:“先秦時期,官員乃是世官世襲製,祖為官,父為官,子子孫孫不管是否庸碌皆能承祖上福蔭而成官員,此製符合時代規律倒也無可厚非。


    大漢高祖皇帝崛起於微末,曾見始皇帝車駕便有‘大丈夫當如是’之感慨,與陳勝所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異曲同工之妙,故而世官製已然不適合於大漢!


    察舉之製是由地方官員推薦地方上的孝悌忠信之人,入京考核之後便可任命官職,孝武皇帝此舉堪稱雄才偉略,見微知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征服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千牧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千牧海並收藏大漢征服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