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太學位於長安城南門外,占地麵積差不多千畝,跟後世那些高等學府比起來還是小了不少。
原先劉病已打算將太學位置定在長安城內,劃出一片土地先搞拆遷,後來想想還是算了……
漢代的長安城還是太小了,而且裏麵還有長樂宮和未央宮兩個龐然大物,城內更是權貴雲集,官宦如雨,在城裏玩拆遷,難度係數不是一般的大,他才登基就弄這麽大動作,很明顯不太合適。
另外,放在城內就等於是將太學放在權貴、儒家的眼皮子底下,這對於劉病已準備大力發展雜學不太合適,放城外,這關注度自然要小很多。
而且按照劉病已的規劃,長安城是肯定需要擴建的,在曆史上長安城也因為戰火毀滅過數次,又數次重建,方才有了後世這樣的規模。
一旦擴建,那麽現如今的長安城基本上可以算做內環,而太學所在地也就成了二環,同樣很合理。
為了盡量低調,劉病已並沒有乘坐天子鑾駕,一輛用厚實木板,內裏裹夾鋼板,看上去很普通的馬車緩緩駛出了南門。
這年頭沒有彈簧減震器,馬車行駛在不算太平整的道路上有些顛簸,顛的劉病已屁股不太舒服,好在有厚厚的墊子,倒也算不上太難受。
出了南門徑直向東,遠遠眺望就能看到三裏外太學的厚實的圍牆,整座太學都被圍在其內,圍牆高達丈五,壘土而成,看上去有些簡陋,但這麽長的圍牆還是給人無與倫比的厚重壓迫感。
太學正門用巨木雕刻而成,畢竟是皇家之學,門頭就是臉麵,豈能不盡顯皇家威儀,那門頭上則是劉病已親書製匾的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皇家太學!
占地千畝的太學和陽陵邑的學校一樣同樣分為幾大區,簡而言之就是教學區、食宿區、休閑區和健體區。
教學區又分為四大片區,東片區也稱之為啟蒙區,顧名思義,所有新入學的孩童都會進駐此區接受啟蒙教育,啟蒙教育為期三年,分小中大三班,每年都會進行一次大的考核,考核成績合格升入上一班或者晉級釋義區,不合格直接清退!
太學是劉病已花費大量內帑為帝國培養人才的地方,不僅僅是義務教育,而且還全日製供給衣食住行,開銷不可謂不大,在裏麵讀書的孩童沒有半點負擔,隻需要一心一意撲在學業上即可。
這等待遇簡直亙古未有,就這樣要是還偷奸耍滑,要是還抗拒學習,或者就不是讀書的料子,那就注定不可能達到劉病已需要的人才標準,那麽為什麽還要浪費納稅人的錢來培養?
當然,劉病已也相信,這些窮苦人家的孩子七八歲之前飽受苦難,他們一定會無比珍惜這衣食無憂,來之不易的機會,哪怕是玩命也一定會認真學習,天天向上。
但是劉病已更相信,隨著太學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甚至於到了以後出現非太學出身難以入朝的時候,屆時這天下士族、權貴肯定會不遺餘力的把家中子弟往太學裏麵塞。
豪門子弟沒有吃過什麽苦,卻擁有遠超一般人的社會資源,當他們大量充斥太學的時候必然會出現良莠不齊的局麵,屆時如何,自有別論。
不過按照劉病已的設想,這太學還是盡量打造為平民學府,那些貴族豪門子弟要入學,他可以再把國子監和皇家學宮弄出來,不過這兩個可不免費,想入學……得交讚助費,很多很多讚助費!
東區啟蒙,教孩童識字斷文,南區則是釋義區,說白了就是學習儒家經典,明析聖人的微言大義,學製依舊是三年,當然想要在三年內把儒家經典學一個遍,那幾乎是扯淡,於是又分必修和選修。
必修論語、詩經,選修就是在周易、尚書、禮記、春秋,這四門當中選一,屆時開選修班。
或許有人會覺得既然主角是穿越者,還擁有那麽多的知識儲備,那麽就應該徹底拋棄儒學,全力發展現代學科才對。
這一點沒毛病,但是根本不現實……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天下思想,從此儒家徹底占據了王朝的朝堂,曆經兩千年而不衰,期間還締造了一個個人文盛世。
可以說儒家的存在至少在封建時代是非常合理的,儒家學術中的大一統思想原本就是華夏一統的道德基礎,其中的君權神授,更是皇權統治,維持穩定的基礎!
至少從皇帝的角度出發,沒有任何皇帝會反對儒家對於皇帝代天牧民的法理性、正統性去表示質疑,要不然咋滴,自己否定自己是不合理不合法?
另外儒家的忠君思想也是皇帝非常需要的,這一點無需解釋,沒有必要。
總之,一門學術能在曆史長河當經久不衰,哪怕在異族統治下的華夏都能對異族進行同化,這種本事,還沒有任何一家學術能夠完美做到。
想要讓儒家淘汰,除非民族覺醒,工業時代取代農耕社會,科技思想真正萌芽,當儒學跟不上時代的進步,便自然而然的會消失掉,而這根本不需要皇帝出手。
儒學是不是經世致用不好說,但是培養人才的周期太長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到最後把自己讀成書呆子的儒家人多到難以計數,所以在劉病已看來就該求同存異。
這個同就是儒,異就是雜。
以儒學來鞏固皇權,控製思想體係,以雜學來推動社會進步,才是當前時代最合適的發展道路。
至於百家爭鳴,這似乎能促進思想大爆發,但是弊端同樣明顯,幾百種不同的學術思想碰撞在一起固然能爆發出炫酷的思想火花,可同樣也會帶來恐怖的災難。
無休無止的學術爭論引發綿延不絕的黨派鬥爭是必然會出現的。
真到了那個時候,為了攬權,為了自己門派的學術占據製高點,好吧,那也不用幹別的事了……
原先劉病已打算將太學位置定在長安城內,劃出一片土地先搞拆遷,後來想想還是算了……
漢代的長安城還是太小了,而且裏麵還有長樂宮和未央宮兩個龐然大物,城內更是權貴雲集,官宦如雨,在城裏玩拆遷,難度係數不是一般的大,他才登基就弄這麽大動作,很明顯不太合適。
另外,放在城內就等於是將太學放在權貴、儒家的眼皮子底下,這對於劉病已準備大力發展雜學不太合適,放城外,這關注度自然要小很多。
而且按照劉病已的規劃,長安城是肯定需要擴建的,在曆史上長安城也因為戰火毀滅過數次,又數次重建,方才有了後世這樣的規模。
一旦擴建,那麽現如今的長安城基本上可以算做內環,而太學所在地也就成了二環,同樣很合理。
為了盡量低調,劉病已並沒有乘坐天子鑾駕,一輛用厚實木板,內裏裹夾鋼板,看上去很普通的馬車緩緩駛出了南門。
這年頭沒有彈簧減震器,馬車行駛在不算太平整的道路上有些顛簸,顛的劉病已屁股不太舒服,好在有厚厚的墊子,倒也算不上太難受。
出了南門徑直向東,遠遠眺望就能看到三裏外太學的厚實的圍牆,整座太學都被圍在其內,圍牆高達丈五,壘土而成,看上去有些簡陋,但這麽長的圍牆還是給人無與倫比的厚重壓迫感。
太學正門用巨木雕刻而成,畢竟是皇家之學,門頭就是臉麵,豈能不盡顯皇家威儀,那門頭上則是劉病已親書製匾的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皇家太學!
占地千畝的太學和陽陵邑的學校一樣同樣分為幾大區,簡而言之就是教學區、食宿區、休閑區和健體區。
教學區又分為四大片區,東片區也稱之為啟蒙區,顧名思義,所有新入學的孩童都會進駐此區接受啟蒙教育,啟蒙教育為期三年,分小中大三班,每年都會進行一次大的考核,考核成績合格升入上一班或者晉級釋義區,不合格直接清退!
太學是劉病已花費大量內帑為帝國培養人才的地方,不僅僅是義務教育,而且還全日製供給衣食住行,開銷不可謂不大,在裏麵讀書的孩童沒有半點負擔,隻需要一心一意撲在學業上即可。
這等待遇簡直亙古未有,就這樣要是還偷奸耍滑,要是還抗拒學習,或者就不是讀書的料子,那就注定不可能達到劉病已需要的人才標準,那麽為什麽還要浪費納稅人的錢來培養?
當然,劉病已也相信,這些窮苦人家的孩子七八歲之前飽受苦難,他們一定會無比珍惜這衣食無憂,來之不易的機會,哪怕是玩命也一定會認真學習,天天向上。
但是劉病已更相信,隨著太學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甚至於到了以後出現非太學出身難以入朝的時候,屆時這天下士族、權貴肯定會不遺餘力的把家中子弟往太學裏麵塞。
豪門子弟沒有吃過什麽苦,卻擁有遠超一般人的社會資源,當他們大量充斥太學的時候必然會出現良莠不齊的局麵,屆時如何,自有別論。
不過按照劉病已的設想,這太學還是盡量打造為平民學府,那些貴族豪門子弟要入學,他可以再把國子監和皇家學宮弄出來,不過這兩個可不免費,想入學……得交讚助費,很多很多讚助費!
東區啟蒙,教孩童識字斷文,南區則是釋義區,說白了就是學習儒家經典,明析聖人的微言大義,學製依舊是三年,當然想要在三年內把儒家經典學一個遍,那幾乎是扯淡,於是又分必修和選修。
必修論語、詩經,選修就是在周易、尚書、禮記、春秋,這四門當中選一,屆時開選修班。
或許有人會覺得既然主角是穿越者,還擁有那麽多的知識儲備,那麽就應該徹底拋棄儒學,全力發展現代學科才對。
這一點沒毛病,但是根本不現實……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天下思想,從此儒家徹底占據了王朝的朝堂,曆經兩千年而不衰,期間還締造了一個個人文盛世。
可以說儒家的存在至少在封建時代是非常合理的,儒家學術中的大一統思想原本就是華夏一統的道德基礎,其中的君權神授,更是皇權統治,維持穩定的基礎!
至少從皇帝的角度出發,沒有任何皇帝會反對儒家對於皇帝代天牧民的法理性、正統性去表示質疑,要不然咋滴,自己否定自己是不合理不合法?
另外儒家的忠君思想也是皇帝非常需要的,這一點無需解釋,沒有必要。
總之,一門學術能在曆史長河當經久不衰,哪怕在異族統治下的華夏都能對異族進行同化,這種本事,還沒有任何一家學術能夠完美做到。
想要讓儒家淘汰,除非民族覺醒,工業時代取代農耕社會,科技思想真正萌芽,當儒學跟不上時代的進步,便自然而然的會消失掉,而這根本不需要皇帝出手。
儒學是不是經世致用不好說,但是培養人才的周期太長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到最後把自己讀成書呆子的儒家人多到難以計數,所以在劉病已看來就該求同存異。
這個同就是儒,異就是雜。
以儒學來鞏固皇權,控製思想體係,以雜學來推動社會進步,才是當前時代最合適的發展道路。
至於百家爭鳴,這似乎能促進思想大爆發,但是弊端同樣明顯,幾百種不同的學術思想碰撞在一起固然能爆發出炫酷的思想火花,可同樣也會帶來恐怖的災難。
無休無止的學術爭論引發綿延不絕的黨派鬥爭是必然會出現的。
真到了那個時候,為了攬權,為了自己門派的學術占據製高點,好吧,那也不用幹別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