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孝武皇帝,霍光是絕對的忠誠,這一點滿朝上下無人質疑,現如今霍光權傾天下,手握重兵,他要是想謀反,固然未必一定會取大漢江山而代之,但是威力和造成的災難必然要比上官桀等人策劃的燕王謀反強上無數倍。
但是霍光從來沒有動過這樣的念頭,哪怕外間有人罵他是亂臣賊子,說他必有一天會篡奪漢室天下,他也僅僅隻是一笑了之。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周公當初和他一樣權傾天下,同樣也是謠言四起,可最後呢?時間終會證明他之清白,會讓那些愚民知道他霍光的鐵膽忠心!
衛太子矯詔起兵是鐵打的事實,孝武帝一不曾將衛太子平反,二沒有赦免衛太子之罪,那麽衛太子這一脈就是罪臣之後,如今的劉病已自然也是罪民!
對於劉病已,他一直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因為過於棘手,霍光很清楚在民間有無數百姓同情衛太子的遭遇,甚至朝中不少大臣對衛太子含冤而死感到憤慨,隻不過很多話隻敢放在心裏不敢表露出來罷了。
衛太子平反是遲早的事,但是肯定不可能是當今陛下。
從儒家角度而言,帝位傳承當遵守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基本原則,衛太子劉據不但是嫡子還是皇長子,天生的儲君,板上釘釘的大漢下一位帝王。
也就說衛太子的儲君地位是這天底下任何皇族都不可能撼動的了的,而且孝武帝年事已高,劉據根本沒有半點需要造反的理由,他隻需要等,等上幾年就能坐上那至高無上的大位,號禦天下,莫敢不從。
當今陛下是孝武帝幼子,在其前麵還有三位在世的兄長,也就是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和昌邑王劉髆。
也就是說按照立嫡立長的規則,皇嫡長子劉據死了,那麽最應該繼承皇位的乃是燕王劉旦,就算劉旦不為孝武帝所喜,那還有劉胥和劉髆,輪天輪地也輪不到今上劉弗陵,更何況當時的皇帝才幾歲,一旦繼位便是主少國疑。
但有時候事就是這麽扯淡,孝武帝當初也是絕無可能繼承大位,但是偏偏以一出金屋藏嬌獲得了長公主的絕對支持,最終成為雄霸天下,一生功業蓋世的漢武大帝。
不管是劉弗陵是不是傳聞中的所謂堯帝轉世,也不管鉤弋夫人能不能擔得起堯母這樣的雅稱,總之劉弗陵成了繼孝武帝之後的大漢皇帝。
原本與皇位近在咫尺的燕王劉旦自然不服,於是一直蠢蠢欲動想要奪迴屬於他的寶座,正好利用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對霍光的不滿,想要裏應外合,最後被早已經洞察一切的霍光不費吹灰之力撲滅。
現如今皇帝駕崩隻在朝夕之間,皇位承繼問題已然迫在眉睫,那麽誰夠資格成為下一代帝王?
皇位傳承,自有法度,今上無嗣,那麽就往上代追溯,也就是孝武帝子嗣,今上至親兄弟當中去選,兄終弟及,那麽弟終兄及自然也是順理成章。
如果親兄弟死光了,就從親兄弟的子孫當中過繼一個到自己名下來承嗣,進而繼承皇位。
孝武帝六個兒子,皇長子劉據被逼謀反最終自盡,幾個兒子一同罹難皇次子齊王劉閎,少年早亡,無嗣除國,皇三子燕王劉旦,兩度意欲謀反不成,自殺,謀逆宗室自然不可能入繼大統,所以沒得考慮。
還有皇五子劉髆,不過劉髆剛死沒幾年,也不用考慮,最後剩下的就隻有皇四子廣陵王劉胥。
按照兄終弟及的傳承法度,那麽劉胥儼然已經成了今上無嗣而終前提下唯一繼承皇位的人選。
但是霍光不喜歡劉髆,甚至是非常厭惡,劉髆力大無窮,自比秦武王,也就是曆史上那個舉鼎把自己砸死的家夥,而且喜歡和猛獸搏鬥,事無法度,兇殘暴戾,十足一個匹夫!
將大漢江山社稷交到這樣的匹夫手裏肯定不行,這不僅僅是為了大漢考慮,霍光還要為自己乃至霍家考慮。
這樣一個以勇武自詡的匹夫要是當了皇帝,就絕無可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大權旁落,那麽皇權和霍光的臣權必然爆發衝突,一邊掌握大義,一邊手握強權,兩者爭鋒,輸的那一方必然死的慘不堪言。
事實上霍光覺得自己不可能輸,他要輸了,滅族是板上釘釘的事,可他要是贏了,劉胥必然被掀翻皇座,屆時他頭上亂臣賊子的帽子想摘都別想摘的掉。
到時候他就是廢了國君太甲的伊尹……
所以立廣陵王劉胥根本就不在霍光的考慮範圍之內,至於秉承傳承有序的那些官員要是非要和他據理力爭,那麽就該死去哪就死去哪。
不考慮劉胥,就隻能從孝武帝孫子輩當中去選,而這同樣隻有一個選項,就是昌邑王劉賀。
至於劉病已,那是重孫,根本沒有考慮的空間。
“掖庭令如何?”
小吏一怔道:“掖庭令已經醒了,據為掖庭令醫治的馮郎中說當時掖庭令已經沒救了,並且已經讓張家安排後事,可劉病已趕來之後,胡亂折騰了一番,竟然真給折騰活了,馮郎中說這是掖庭令福大,命不該絕。”
霍光冷哼道:“無非就是為自己無能找借口罷了,傳我的命令,劉病已當街縱馬,原本當下獄論罪,念在其是皇族,且事出有因,故罰錢三千,以儆效尤,若有下次,嚴懲不貸。”
小吏領命而去。
這樣處置,沒有什麽可指摘的地方,難不成真要按律殺了劉病已,那是不可能的。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劉病已不是大夫,他確實是庶人,但人家是有皇籍的庶人,霍光再如何權霸天下,也不可能因為縱馬這種可大可小的事就殺戮皇族。
更何況現如今他也確實沒這心思去管劉病已的屁事。
當今陛下若是駕崩,如何讓皇權承繼,如何安天下臣民之心,如何讓那些心生野望的王族滅了不該有的念頭,才是他這位輔政大臣該去考慮的事。
“是時候下詔書了……”突然間,霍光自言自語了一句。
但是霍光從來沒有動過這樣的念頭,哪怕外間有人罵他是亂臣賊子,說他必有一天會篡奪漢室天下,他也僅僅隻是一笑了之。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周公當初和他一樣權傾天下,同樣也是謠言四起,可最後呢?時間終會證明他之清白,會讓那些愚民知道他霍光的鐵膽忠心!
衛太子矯詔起兵是鐵打的事實,孝武帝一不曾將衛太子平反,二沒有赦免衛太子之罪,那麽衛太子這一脈就是罪臣之後,如今的劉病已自然也是罪民!
對於劉病已,他一直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因為過於棘手,霍光很清楚在民間有無數百姓同情衛太子的遭遇,甚至朝中不少大臣對衛太子含冤而死感到憤慨,隻不過很多話隻敢放在心裏不敢表露出來罷了。
衛太子平反是遲早的事,但是肯定不可能是當今陛下。
從儒家角度而言,帝位傳承當遵守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基本原則,衛太子劉據不但是嫡子還是皇長子,天生的儲君,板上釘釘的大漢下一位帝王。
也就說衛太子的儲君地位是這天底下任何皇族都不可能撼動的了的,而且孝武帝年事已高,劉據根本沒有半點需要造反的理由,他隻需要等,等上幾年就能坐上那至高無上的大位,號禦天下,莫敢不從。
當今陛下是孝武帝幼子,在其前麵還有三位在世的兄長,也就是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和昌邑王劉髆。
也就是說按照立嫡立長的規則,皇嫡長子劉據死了,那麽最應該繼承皇位的乃是燕王劉旦,就算劉旦不為孝武帝所喜,那還有劉胥和劉髆,輪天輪地也輪不到今上劉弗陵,更何況當時的皇帝才幾歲,一旦繼位便是主少國疑。
但有時候事就是這麽扯淡,孝武帝當初也是絕無可能繼承大位,但是偏偏以一出金屋藏嬌獲得了長公主的絕對支持,最終成為雄霸天下,一生功業蓋世的漢武大帝。
不管是劉弗陵是不是傳聞中的所謂堯帝轉世,也不管鉤弋夫人能不能擔得起堯母這樣的雅稱,總之劉弗陵成了繼孝武帝之後的大漢皇帝。
原本與皇位近在咫尺的燕王劉旦自然不服,於是一直蠢蠢欲動想要奪迴屬於他的寶座,正好利用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對霍光的不滿,想要裏應外合,最後被早已經洞察一切的霍光不費吹灰之力撲滅。
現如今皇帝駕崩隻在朝夕之間,皇位承繼問題已然迫在眉睫,那麽誰夠資格成為下一代帝王?
皇位傳承,自有法度,今上無嗣,那麽就往上代追溯,也就是孝武帝子嗣,今上至親兄弟當中去選,兄終弟及,那麽弟終兄及自然也是順理成章。
如果親兄弟死光了,就從親兄弟的子孫當中過繼一個到自己名下來承嗣,進而繼承皇位。
孝武帝六個兒子,皇長子劉據被逼謀反最終自盡,幾個兒子一同罹難皇次子齊王劉閎,少年早亡,無嗣除國,皇三子燕王劉旦,兩度意欲謀反不成,自殺,謀逆宗室自然不可能入繼大統,所以沒得考慮。
還有皇五子劉髆,不過劉髆剛死沒幾年,也不用考慮,最後剩下的就隻有皇四子廣陵王劉胥。
按照兄終弟及的傳承法度,那麽劉胥儼然已經成了今上無嗣而終前提下唯一繼承皇位的人選。
但是霍光不喜歡劉髆,甚至是非常厭惡,劉髆力大無窮,自比秦武王,也就是曆史上那個舉鼎把自己砸死的家夥,而且喜歡和猛獸搏鬥,事無法度,兇殘暴戾,十足一個匹夫!
將大漢江山社稷交到這樣的匹夫手裏肯定不行,這不僅僅是為了大漢考慮,霍光還要為自己乃至霍家考慮。
這樣一個以勇武自詡的匹夫要是當了皇帝,就絕無可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大權旁落,那麽皇權和霍光的臣權必然爆發衝突,一邊掌握大義,一邊手握強權,兩者爭鋒,輸的那一方必然死的慘不堪言。
事實上霍光覺得自己不可能輸,他要輸了,滅族是板上釘釘的事,可他要是贏了,劉胥必然被掀翻皇座,屆時他頭上亂臣賊子的帽子想摘都別想摘的掉。
到時候他就是廢了國君太甲的伊尹……
所以立廣陵王劉胥根本就不在霍光的考慮範圍之內,至於秉承傳承有序的那些官員要是非要和他據理力爭,那麽就該死去哪就死去哪。
不考慮劉胥,就隻能從孝武帝孫子輩當中去選,而這同樣隻有一個選項,就是昌邑王劉賀。
至於劉病已,那是重孫,根本沒有考慮的空間。
“掖庭令如何?”
小吏一怔道:“掖庭令已經醒了,據為掖庭令醫治的馮郎中說當時掖庭令已經沒救了,並且已經讓張家安排後事,可劉病已趕來之後,胡亂折騰了一番,竟然真給折騰活了,馮郎中說這是掖庭令福大,命不該絕。”
霍光冷哼道:“無非就是為自己無能找借口罷了,傳我的命令,劉病已當街縱馬,原本當下獄論罪,念在其是皇族,且事出有因,故罰錢三千,以儆效尤,若有下次,嚴懲不貸。”
小吏領命而去。
這樣處置,沒有什麽可指摘的地方,難不成真要按律殺了劉病已,那是不可能的。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劉病已不是大夫,他確實是庶人,但人家是有皇籍的庶人,霍光再如何權霸天下,也不可能因為縱馬這種可大可小的事就殺戮皇族。
更何況現如今他也確實沒這心思去管劉病已的屁事。
當今陛下若是駕崩,如何讓皇權承繼,如何安天下臣民之心,如何讓那些心生野望的王族滅了不該有的念頭,才是他這位輔政大臣該去考慮的事。
“是時候下詔書了……”突然間,霍光自言自語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