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撫使衙門前,洪天澤與羅剛先後下馬,通報姓名官職,在一名親兵的引導之下直入大堂。
樊忠四十歲上下,麵皮黝黑、體態微胖,頜下剛硬的短髭讓他顯得不怒自威,聽聞親兵通報來人身份之後,放下手中的公文,昂首闊步從高高的幾案之後走出。
洪天澤和羅剛一起單膝跪地,高聲道:“武鋒軍統領洪天澤參見鎮撫使大人。”
“前軍校尉羅剛參見鎮撫使大人。”
樊忠上前兩步,將洪天澤攙扶起來,用眼神示意羅剛起身,然後拉住洪天澤的手,上下打量了這位年輕的武鋒軍統領幾眼,嘿嘿笑道:“洪大人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初次見麵便被主官如此褒獎,洪天澤不禁有些惶恐,忙道:“大人謬讚了。”
“坐下說話。”
樊忠擺擺手,特意衝著羅剛說道:“你也坐下吧。”
羅剛不過是個統兵一百的普通校尉,連品級都沒有,而洪天澤是正九品,樊忠則是從六品,按規矩莫說賜座,連站著旁聽的資格都沒有。
落座之後,親兵奉上茶,樊忠徐徐說道:“洪統領,武鋒軍清河口一戰,擊破蒙元精騎五百,此等戰績,已經堪與我兩淮精銳相提並論,可喜可賀。”
洪天澤忙道:“多謝大人厚愛!此次獲勝,委實是敵軍過於托大,有些僥幸。”
樊忠哈哈大笑幾聲,“勝便是勝了,哪裏管他甚麽僥幸不僥幸的,倘若我大宋官軍隔三差五都能如此僥幸一次,何愁敵軍勢大?”
“我已將你的戰報呈送給揚州製置使府,想來不日便有獎賞下來。”
洪天澤正要起身致謝,樊忠連連擺手,“洪大人,你們讀書人禮數多,我老樊乃是行伍出身,喜歡直來直去,咱們就不用繞彎子了。論公,我是你的主官,可論私的話,你是製置使大人的親眷,我呢是李大人一手提拔起來的,說起來都是一家人。”
“此番製置使大人將你武鋒軍調到我淮安軍麾下,原本是想借你等新銳之氣,打破僵局,前日一戰,足以證明大人沒有看錯人!唉,隻是委實可惜啊!”
樊忠在幾案上猛擊一掌,恨恨道:“製置使府轉來樞密院軍令,讓我將淮安軍治所南遷五河縣,如此一來,這洪澤湖東北一線,連保全都難,更不消說反擊了,白白浪費了武鋒軍的勝利。”
“好端端的,為何要遷呢?”
“說是為了節省錢糧——淮陰左近人煙稀少,地多荒蕪,難以就地籌措軍糧,我大軍駐紮在此,隻能靠從揚州和江南運糧,靡費甚巨。遷到五河縣,便少了兩日水路和一日陸路的路程。”
洪天澤愕然道:“守江必守淮,我大軍一退,淮河難保,敵軍隨時可以飲馬長江,則臨安危矣!”
樊忠冷笑幾聲,“樞密院那些書生,隻知紙上談兵,以為我大宋水軍無敵,又有長江天險,便能高枕無憂。果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早已不記得搜山檢海的往事了。”
搜山檢海乃是靖康之變後,金將完顏宗弼率軍南下,連跨淮河長江,一路追殺高宗皇帝趙構,迫其最後不得不揚帆入海暫避鋒芒的糗事。
羅剛是土生土長的淮陰人,自然更是義憤填膺,忘記了自己官職卑微,怒道:“百年戰亂,黃河以北之漢民早已沒有了家國之念,倘若再將淮河丟棄了,江淮之間的百姓會做何想?”
洪天澤同樣不想洪家莊隨時處在蒙元兵鋒之下,忙問:“大人,事情是否還有轉機?”
樊忠迴道:“製置使大人已經上書朝廷和賈太師,力陳守江必守淮,淮河萬萬不可舍棄。此外,製置使大人命我虛與委蛇,隻命副將帶領一軍人馬遷移到五河縣,大軍和帥府與我一起,托辭元軍來襲,留駐於此,所以你暫且不用擔心。”
洪天澤稍感放心,看了看羅剛,見後者悄悄點頭,便試探著問:“大人,卑職有個不情之請,不知道當不當講?”
“是不是想將羅剛調入你武鋒軍啊?”
心思被樊忠一眼看破,讓洪天澤頗為意外,前者哈哈大笑,“羅剛武藝、見識和人品都是上好的,隻是運氣不太好,總是立不下像樣的軍功,是故提拔不上來,讓他去守清河口,原本就是想看看他與你武鋒軍有沒有緣分。”
樊忠接著又說:“武鋒軍雖為鄉勇轉來的,可你洪家原本富庶,再加上李大人關照,軍械士卒原本就不比一般官軍差,騎軍占比還要多些,唯一短缺的便是久經沙場的老兵悍將。此前製置使大人吩咐過我代為謀劃,我便想到了羅剛,既然你也看上了他,那便將他連同所部軍卒全都調撥給你吧。”
“多謝大人成全。”
洪天澤和羅剛離席躬身行禮,樊忠先擺擺手,接著看了看羅剛,想了一會,方才說道:“也罷,從今日起你便是武鋒軍的人了,早晚是要知曉的。”
說到此處,樊忠刻意壓低聲音,“昨日海州守軍來報,有三艘海船靠岸,一艘乃是大宋海舟,其餘兩艘來自倭國,中有倭人數百。”
羅剛知道內有玄機,將目光投向洪天澤,後者剛想說話,沒想到樊忠輕笑幾聲,繼續說道:“海州既非大港,又無市舶司,哪裏會有什麽倭人過來貿易?分明是港口戍卒頭昏眼花,將這些替蒙古人打探軍情的高麗探子看成了倭國人。本官聽聞武鋒軍中有高麗人,所以想由洪統領將細作帶去,嚴加看管細細審問,不知可否?”
洪天澤臉露喜色,急忙迴稟:“能替大人分憂,卑職求之不得!”
“如此甚好。”
羅剛雖聽的如墜五裏雲霧,但端倪還是看出來幾分,正在冥思苦想之際,樊忠突然點了他的名字,“羅剛,你等下便帶上一隊騎兵,趕赴海州,拿我的將令,將一幹細作押送到清河口。切記,一路之上要嚴加看管,小心照料,閑雜人等一概不準接近。”
“屬下得令。”
洪天澤忙道:“大人,卑職有些話要同羅校尉交代一下。”
樊忠點點頭,起身步入內堂,高聲道:“我去方便一下,迴來之後再商談軍機大事。”
洪天澤心下了然,連忙上前,將前因後果細細說了一遍,羅剛搞明白了前因後果,欣然領命而去。
樊忠四十歲上下,麵皮黝黑、體態微胖,頜下剛硬的短髭讓他顯得不怒自威,聽聞親兵通報來人身份之後,放下手中的公文,昂首闊步從高高的幾案之後走出。
洪天澤和羅剛一起單膝跪地,高聲道:“武鋒軍統領洪天澤參見鎮撫使大人。”
“前軍校尉羅剛參見鎮撫使大人。”
樊忠上前兩步,將洪天澤攙扶起來,用眼神示意羅剛起身,然後拉住洪天澤的手,上下打量了這位年輕的武鋒軍統領幾眼,嘿嘿笑道:“洪大人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初次見麵便被主官如此褒獎,洪天澤不禁有些惶恐,忙道:“大人謬讚了。”
“坐下說話。”
樊忠擺擺手,特意衝著羅剛說道:“你也坐下吧。”
羅剛不過是個統兵一百的普通校尉,連品級都沒有,而洪天澤是正九品,樊忠則是從六品,按規矩莫說賜座,連站著旁聽的資格都沒有。
落座之後,親兵奉上茶,樊忠徐徐說道:“洪統領,武鋒軍清河口一戰,擊破蒙元精騎五百,此等戰績,已經堪與我兩淮精銳相提並論,可喜可賀。”
洪天澤忙道:“多謝大人厚愛!此次獲勝,委實是敵軍過於托大,有些僥幸。”
樊忠哈哈大笑幾聲,“勝便是勝了,哪裏管他甚麽僥幸不僥幸的,倘若我大宋官軍隔三差五都能如此僥幸一次,何愁敵軍勢大?”
“我已將你的戰報呈送給揚州製置使府,想來不日便有獎賞下來。”
洪天澤正要起身致謝,樊忠連連擺手,“洪大人,你們讀書人禮數多,我老樊乃是行伍出身,喜歡直來直去,咱們就不用繞彎子了。論公,我是你的主官,可論私的話,你是製置使大人的親眷,我呢是李大人一手提拔起來的,說起來都是一家人。”
“此番製置使大人將你武鋒軍調到我淮安軍麾下,原本是想借你等新銳之氣,打破僵局,前日一戰,足以證明大人沒有看錯人!唉,隻是委實可惜啊!”
樊忠在幾案上猛擊一掌,恨恨道:“製置使府轉來樞密院軍令,讓我將淮安軍治所南遷五河縣,如此一來,這洪澤湖東北一線,連保全都難,更不消說反擊了,白白浪費了武鋒軍的勝利。”
“好端端的,為何要遷呢?”
“說是為了節省錢糧——淮陰左近人煙稀少,地多荒蕪,難以就地籌措軍糧,我大軍駐紮在此,隻能靠從揚州和江南運糧,靡費甚巨。遷到五河縣,便少了兩日水路和一日陸路的路程。”
洪天澤愕然道:“守江必守淮,我大軍一退,淮河難保,敵軍隨時可以飲馬長江,則臨安危矣!”
樊忠冷笑幾聲,“樞密院那些書生,隻知紙上談兵,以為我大宋水軍無敵,又有長江天險,便能高枕無憂。果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早已不記得搜山檢海的往事了。”
搜山檢海乃是靖康之變後,金將完顏宗弼率軍南下,連跨淮河長江,一路追殺高宗皇帝趙構,迫其最後不得不揚帆入海暫避鋒芒的糗事。
羅剛是土生土長的淮陰人,自然更是義憤填膺,忘記了自己官職卑微,怒道:“百年戰亂,黃河以北之漢民早已沒有了家國之念,倘若再將淮河丟棄了,江淮之間的百姓會做何想?”
洪天澤同樣不想洪家莊隨時處在蒙元兵鋒之下,忙問:“大人,事情是否還有轉機?”
樊忠迴道:“製置使大人已經上書朝廷和賈太師,力陳守江必守淮,淮河萬萬不可舍棄。此外,製置使大人命我虛與委蛇,隻命副將帶領一軍人馬遷移到五河縣,大軍和帥府與我一起,托辭元軍來襲,留駐於此,所以你暫且不用擔心。”
洪天澤稍感放心,看了看羅剛,見後者悄悄點頭,便試探著問:“大人,卑職有個不情之請,不知道當不當講?”
“是不是想將羅剛調入你武鋒軍啊?”
心思被樊忠一眼看破,讓洪天澤頗為意外,前者哈哈大笑,“羅剛武藝、見識和人品都是上好的,隻是運氣不太好,總是立不下像樣的軍功,是故提拔不上來,讓他去守清河口,原本就是想看看他與你武鋒軍有沒有緣分。”
樊忠接著又說:“武鋒軍雖為鄉勇轉來的,可你洪家原本富庶,再加上李大人關照,軍械士卒原本就不比一般官軍差,騎軍占比還要多些,唯一短缺的便是久經沙場的老兵悍將。此前製置使大人吩咐過我代為謀劃,我便想到了羅剛,既然你也看上了他,那便將他連同所部軍卒全都調撥給你吧。”
“多謝大人成全。”
洪天澤和羅剛離席躬身行禮,樊忠先擺擺手,接著看了看羅剛,想了一會,方才說道:“也罷,從今日起你便是武鋒軍的人了,早晚是要知曉的。”
說到此處,樊忠刻意壓低聲音,“昨日海州守軍來報,有三艘海船靠岸,一艘乃是大宋海舟,其餘兩艘來自倭國,中有倭人數百。”
羅剛知道內有玄機,將目光投向洪天澤,後者剛想說話,沒想到樊忠輕笑幾聲,繼續說道:“海州既非大港,又無市舶司,哪裏會有什麽倭人過來貿易?分明是港口戍卒頭昏眼花,將這些替蒙古人打探軍情的高麗探子看成了倭國人。本官聽聞武鋒軍中有高麗人,所以想由洪統領將細作帶去,嚴加看管細細審問,不知可否?”
洪天澤臉露喜色,急忙迴稟:“能替大人分憂,卑職求之不得!”
“如此甚好。”
羅剛雖聽的如墜五裏雲霧,但端倪還是看出來幾分,正在冥思苦想之際,樊忠突然點了他的名字,“羅剛,你等下便帶上一隊騎兵,趕赴海州,拿我的將令,將一幹細作押送到清河口。切記,一路之上要嚴加看管,小心照料,閑雜人等一概不準接近。”
“屬下得令。”
洪天澤忙道:“大人,卑職有些話要同羅校尉交代一下。”
樊忠點點頭,起身步入內堂,高聲道:“我去方便一下,迴來之後再商談軍機大事。”
洪天澤心下了然,連忙上前,將前因後果細細說了一遍,羅剛搞明白了前因後果,欣然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