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太學與石經


    劉星當然沒有讓張飛再次去往河北之地,張飛販酒是愛喝酒,並不是做生意的料。


    之前劉星缺錢是張飛賣酒、典韋伐樹,現如今這兩個生意都可以繼續下去,但卻不能在大材小用了。


    要去收服衛覬,隻需要劉星簽署一道征辟的命令,他就會前來。


    不過,這種手段和自己想要的科舉製是不一樣的。


    自己不就是想要打破世家大族壟斷當官的通道嘛。


    但荀彧還是說了,這件事,是要有一個過渡期的,不能將自己說過的話來把自己給封殺掉,要靈活。


    而且未來的科舉製一定會有很多的壓力,未必能夠成功,自己的事業也是剛剛起步,不能固步自封。


    此時的雒陽城,雖然還是一片廢墟,但至少有了動向。


    可以見到很多的百姓、士卒在廢墟上勞作,人非常多,而且是越來越多,還有很多的民夫在不斷的往雒陽城運輸物資。


    到了夜晚時分,劉星並沒有實行宵禁,沒有必要,隻要官兵們守好關鍵的部位就行了。


    沒有必要如此的緊張,此時的雒陽城沒有什麽可以搶的。


    果然,到了夜晚,民夫和士卒是需要吃飯的,也是需要放鬆的,因此,一些不知道從何處來的商販們就聚到了雒陽,找到所在竟然露天的開起了各式的小吃攤。


    這算是地攤經濟嗎?


    那就要鼓勵!


    而自己重點關注的是教育,教育就需要大師,劉星可沒有這個本事,因此,這事兒就得讓荀彧去做。


    荀彧的想法很是功利,就是要盡快的恢複太學。


    太學是朝廷的重要教育機構,其在文化和教育方麵有著深遠的影響。


    光武中興時,在建武五年光武帝劉秀在雒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


    後來,明帝劉莊還到太學行禮講經。順帝的永建元年,對太學進行了重修和擴建,建成了兩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學生稱之為太學生,其後,太學生人數多至三萬人。


    到了靈帝時,為了刊正經書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經,樹立於太學門外。


    熹平石經是最早的官刻儒家石經,始刻於靈帝熹平四年,八年後,到了光和六年刻成後,才立於開陽門外的太學,故又稱太學石經。


    石經為隸書寫成,方平正直,中規中矩,故也稱“一字石經”


    這也算是靈帝時為數不多的他做的好事了。


    時任議郎的名士蔡邕和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等人,鑒於當時儒家經籍因輾轉傳抄,多生謬弊,乃“奏求正定六經文字”。


    靈帝同意後,蔡邕即開始書寫並使工鐫刻於碑,而堂溪典等人也參與了書寫。校正儒家書籍,包括:《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刻石,曆時八年,共成46石,石皆高3米多,寬1米多。


    熹平石經轟動當時京師雒陽,甚至全國。石經刻成,立於太學門前,“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交通堵塞的熱鬧場麵持續了很長時間。


    這就是官方確認的儒家經本的正式版本了。


    太學是設在首都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因為光武帝與明帝執政時,皇權比較鞏固,外戚和宦官不敢公開作惡,社會一度比較安定,太學也因之得到了正常發展。


    但到了章帝以後,政治進入了黑暗時期,太學教育一度衰落。至鄧太後把持朝政,她吸取了以往外戚失勢的教訓,既注意並用外戚和宦官,又注意表揚儒學,尊禮三公。


    直到順帝永建六年,太學不僅重修、擴建,又增加了太學生的來源,還增加了甲乙兩科學生及太學生的俸祿,於是太學生人數大增。


    但隨著政治的腐敗,太學生開始參與政治。熹平元年,太學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達一千餘人。


    之後又經過了何進、董卓的禍害,此時的太學早就人去樓空了。而太學荒廢,石經也開始遭受破壞。


    想要再複往日榮耀,劉星的需要下一番大的力氣整頓才是。


    但想要如此,必須要有一位的德高望重的人來主持太學才行,顯然,荀彧是不適合的。


    想要找當初的那些人,蔡邕、堂溪典、馬日磾如今在長安,被董卓控製,而楊賜已經過世。


    思來想去,劉星想到了一人,就是自己的義父盧植啊。


    通過司馬朗,劉星知道了義父的下落,在董卓為亂雒陽朝廷時,第一次提出要廢掉劉辯,立劉協為帝的時候,盧植出來辯駁,而董卓大怒。


    在當時是蔡邕求情,董卓才作罷。


    見到朝廷烏煙瘴氣,不久後,盧植就以年老身體不適為由,請求返迴家鄉涿縣。等董卓批準後,盧植便走小路離開雒陽,董卓果然派人追殺而不及。之後盧植便隱居在幽州上穀郡,不問世事。


    劉星反複思考之後,決定要將老師迎迴來到雒陽主持太學一事。


    因為他是“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幹”!


    但要不要自己親自去一趟呢?


    別人去恐怕不太合適吧。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漢家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拙言33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拙言33並收藏三國:漢家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