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幽州之亂
作為盟主的袁紹都玩兒起了花招,一切為自己作打算,這聯盟還能有什麽前途?
鮑信對曹操說:
“袁紹堂堂盟主,卻這麽利用職權,奪人之地,害人之命。這家夥的事業要是做大做強了,恐怕比董卓還要難對付。我們現在沒有力量去跟他叫板,阻止他的發展。但我們也可以去壯大自己的力量,等待形勢的變化。”
曹操說你這個意見對,不過現在還沒有機會。
可是,機會是說來就來。這個機會是一群亂匪製造出來的。當時,黑山,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人進攻東郡。現任東郡太守叫王肱,看到十多萬人喊殺連天地衝來過,就大叫支持不下去了。
曹操說,你支持不下去了,那我就過去了。他帶著自己的部隊進入東郡,然後在濮陽與白繞作戰。白繞當然不是曹操的對手,被他打了個大敗。
曹操把勝利的消息向袁紹進行了匯報。袁紹就讓曹操當了東郡太守。曹操本來也跟袁紹一樣,手下隻有幾個兵,但連一塊地皮沒有。直到這時才有了立足之地。
繼後,曹操又成了兗州牧。
這個頭一開,其他的諸侯也都紛紛大力向曹操學習,個個都去努力壯大自己的力量,早把倒董大業丟到曆史的垃圾箱裏了。
還有的就是,之前說過的,袁紹當時想要擁立新的皇帝,就推舉幽州牧劉虞,但其他人反對,袁紹還是不死心,自己選出一個代表團對遊說劉虞。
但劉虞卻不吃他這一套。劉虞明白,知道現在自己去當皇帝,肯定沒有什麽好果子吃,當場就果斷地拒絕了。
袁紹他們看到劉虞的態度真的很堅決,就退了一步,說讓他來全麵主持朝廷工作,代表皇帝發放一些委任狀。可劉虞仍然不幹。他說,要是再這麽搞下去,他就向北方逃走,去匈奴算了。
劉虞的名聲因此很好,袁紹卻失敗了,但袁紹並未有放過他。
幽州的情況在關東各州裏算最特殊的。
冀州如今的主人是袁紹、兗州的主人是曹操,荊州的主人是劉表,徐州的主人是陶謙;袁術剛剛坐上揚州牧的位置。
幽州特殊的地方在於,名義上的幽州歸劉虞管理,但因為幽州的北邊可是有很多的少數民族,例如烏桓。
而幽州的兵馬,由公孫瓚一直帶著。
因為袁紹算是利用了公孫瓚奪得了冀州,公孫瓚對袁紹極為不滿,和他掐來掐去。
可公孫瓚的職位是降虜校尉,依照這個關係,好像公孫瓚應該聽劉虞的,可真實情況沒那麽簡單。
當初,漢靈帝劉宏,聽取劉焉建議設立州牧取代刺史,統領地方的軍、政、民大權。這個安排在別的州都沒太大的問題,州牧統領一切,可在幽州卻有個大bug。幽州因為地處邊地,北邊就是烏桓、鮮卑,針對這些少數民族,朝廷設有專門的降虜校尉、破虜校尉,也就是公孫瓚現在當的這個官。
這個降虜校尉雖然一直都待在幽州,可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雖然名義上幽州牧比降虜校尉官職大,可是降虜校尉並不是幽州牧的直接下屬,因此幽州的主要軍權並不掌握在幽州牧劉虞手上。
而且更為過分的是,之前的幽州刺史有為降虜校尉、破虜校尉帶領的軍隊供應軍需的職責。劉虞當了幽州牧之後這個職責自然也延續了下來。之前公孫瓚攻打烏桓、鮮卑,劉虞供應軍需那是理所應當的事。可是如今你公孫瓚和袁紹他們大打出手,劉虞自然覺得我沒有義務為這個事給你公孫瓚供應糧草。
公孫瓚去打袁紹,打不過,但死腦筋、倔脾氣的勁又上來了。而幽州並不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地方,頻繁的打仗,劉虞吃不消、供應不上是一方麵。
當然最重要還是劉虞對他和袁紹打仗的不認同。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還有的是,兩個人之間的不斷深化的矛盾和積怨。
劉虞上任幽州牧之後,對烏桓、鮮卑采取的招撫優待,與已經和烏桓人結下仇、一心堅持剿滅政策的公孫瓚就有衝突。
如今劉虞看公孫瓚和袁紹互相攻伐,要斷公孫瓚軍隊的糧草,也是情理中事。
劉虞這樣做,公孫瓚很生氣,雙方的對峙開始升級。
於是,公孫瓚就放縱軍隊在幽州地麵上劫掠,你劉虞不給我糧草,那我就自籌,看誰能管的住誰。
公孫瓚縱兵搶劫,劉虞哪能製止得住,於是就上表朝廷告發公孫瓚“暴掠之罪”。
而公孫瓚這邊則上表朝廷告發劉虞的“稟糧不周”。於是兩人就這樣,像受了冤枉的小朋友,頻繁的向東漢朝廷這個老師揭發對方,
可如今的東漢中央朝廷,眼皮底下的事情都管不了,那管的了遠在天邊的幽州呢,隻能在兩人之間和稀泥。
公孫瓚一看這樣,自己如今再待在幽州的治所薊的話太危險了,於是就在薊城東南修築了一個小城自己居住。
在公孫瓚搬到自己的小城居住之後,劉虞幾次以公事要公孫瓚到薊來,公孫瓚找各種理由死活推脫不來。
心中發狠的劉虞,就謀劃著除掉公孫瓚,畢竟這麽一個不聽話帶兵的主,如果不除掉,不定會怎麽樣呢?
於是劉虞率領自己能統屬的軍隊合計有十萬,討伐剿滅公孫瓚。
但是,在劉虞興師動眾準備征討公孫瓚的時候,早有公孫瓚的同族同鄉,劉虞的部下公孫紀給公孫瓚通風報信去了。
另外劉虞的軍事能力確實比較拉胯,又因為愛惜百姓的屋舍,不敢使用火攻,公孫瓚則反過來利用風勢使用火攻,一舉將劉虞擊潰。劉虞逃到上穀郡居庸,被公孫瓚擒迴薊城。
本來公孫瓚並不想殺死劉虞,而是作為一個傀儡來使用。這個時候朝廷派使者到幽州,增加劉虞的封邑。
這個詔令還是刺激到公孫瓚。公孫瓚殺死劉虞,自己完全控製幽州。
公孫瓚殺死劉虞,給自己引來了禍端。劉虞曾經的故吏,聯合烏桓人擊敗了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之後又聯合烏桓、鮮卑的一些士兵,並且借助袁紹部將麴義以及劉和的力量和影響力,打著為劉虞複仇的旗號進攻公孫瓚。
公孫瓚在鮑丘與鮮於輔、麴義、劉和、閻柔、烏桓、鮮卑聯軍交戰失利,被迫退守易京。公孫瓚的失敗以及他個人名望的低下導致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等郡國發生叛亂,脫離公孫瓚的控製,公孫瓚的後方陷入一片混亂之中,隻能固守易京。這個時候公孫瓚雖然還有抵抗袁紹的力量,但也可以說是失去了掃平河北、爭奪天下的機會。
這是北方的情況,而劉星呢?!
... ...
作為盟主的袁紹都玩兒起了花招,一切為自己作打算,這聯盟還能有什麽前途?
鮑信對曹操說:
“袁紹堂堂盟主,卻這麽利用職權,奪人之地,害人之命。這家夥的事業要是做大做強了,恐怕比董卓還要難對付。我們現在沒有力量去跟他叫板,阻止他的發展。但我們也可以去壯大自己的力量,等待形勢的變化。”
曹操說你這個意見對,不過現在還沒有機會。
可是,機會是說來就來。這個機會是一群亂匪製造出來的。當時,黑山,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人進攻東郡。現任東郡太守叫王肱,看到十多萬人喊殺連天地衝來過,就大叫支持不下去了。
曹操說,你支持不下去了,那我就過去了。他帶著自己的部隊進入東郡,然後在濮陽與白繞作戰。白繞當然不是曹操的對手,被他打了個大敗。
曹操把勝利的消息向袁紹進行了匯報。袁紹就讓曹操當了東郡太守。曹操本來也跟袁紹一樣,手下隻有幾個兵,但連一塊地皮沒有。直到這時才有了立足之地。
繼後,曹操又成了兗州牧。
這個頭一開,其他的諸侯也都紛紛大力向曹操學習,個個都去努力壯大自己的力量,早把倒董大業丟到曆史的垃圾箱裏了。
還有的就是,之前說過的,袁紹當時想要擁立新的皇帝,就推舉幽州牧劉虞,但其他人反對,袁紹還是不死心,自己選出一個代表團對遊說劉虞。
但劉虞卻不吃他這一套。劉虞明白,知道現在自己去當皇帝,肯定沒有什麽好果子吃,當場就果斷地拒絕了。
袁紹他們看到劉虞的態度真的很堅決,就退了一步,說讓他來全麵主持朝廷工作,代表皇帝發放一些委任狀。可劉虞仍然不幹。他說,要是再這麽搞下去,他就向北方逃走,去匈奴算了。
劉虞的名聲因此很好,袁紹卻失敗了,但袁紹並未有放過他。
幽州的情況在關東各州裏算最特殊的。
冀州如今的主人是袁紹、兗州的主人是曹操,荊州的主人是劉表,徐州的主人是陶謙;袁術剛剛坐上揚州牧的位置。
幽州特殊的地方在於,名義上的幽州歸劉虞管理,但因為幽州的北邊可是有很多的少數民族,例如烏桓。
而幽州的兵馬,由公孫瓚一直帶著。
因為袁紹算是利用了公孫瓚奪得了冀州,公孫瓚對袁紹極為不滿,和他掐來掐去。
可公孫瓚的職位是降虜校尉,依照這個關係,好像公孫瓚應該聽劉虞的,可真實情況沒那麽簡單。
當初,漢靈帝劉宏,聽取劉焉建議設立州牧取代刺史,統領地方的軍、政、民大權。這個安排在別的州都沒太大的問題,州牧統領一切,可在幽州卻有個大bug。幽州因為地處邊地,北邊就是烏桓、鮮卑,針對這些少數民族,朝廷設有專門的降虜校尉、破虜校尉,也就是公孫瓚現在當的這個官。
這個降虜校尉雖然一直都待在幽州,可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雖然名義上幽州牧比降虜校尉官職大,可是降虜校尉並不是幽州牧的直接下屬,因此幽州的主要軍權並不掌握在幽州牧劉虞手上。
而且更為過分的是,之前的幽州刺史有為降虜校尉、破虜校尉帶領的軍隊供應軍需的職責。劉虞當了幽州牧之後這個職責自然也延續了下來。之前公孫瓚攻打烏桓、鮮卑,劉虞供應軍需那是理所應當的事。可是如今你公孫瓚和袁紹他們大打出手,劉虞自然覺得我沒有義務為這個事給你公孫瓚供應糧草。
公孫瓚去打袁紹,打不過,但死腦筋、倔脾氣的勁又上來了。而幽州並不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地方,頻繁的打仗,劉虞吃不消、供應不上是一方麵。
當然最重要還是劉虞對他和袁紹打仗的不認同。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還有的是,兩個人之間的不斷深化的矛盾和積怨。
劉虞上任幽州牧之後,對烏桓、鮮卑采取的招撫優待,與已經和烏桓人結下仇、一心堅持剿滅政策的公孫瓚就有衝突。
如今劉虞看公孫瓚和袁紹互相攻伐,要斷公孫瓚軍隊的糧草,也是情理中事。
劉虞這樣做,公孫瓚很生氣,雙方的對峙開始升級。
於是,公孫瓚就放縱軍隊在幽州地麵上劫掠,你劉虞不給我糧草,那我就自籌,看誰能管的住誰。
公孫瓚縱兵搶劫,劉虞哪能製止得住,於是就上表朝廷告發公孫瓚“暴掠之罪”。
而公孫瓚這邊則上表朝廷告發劉虞的“稟糧不周”。於是兩人就這樣,像受了冤枉的小朋友,頻繁的向東漢朝廷這個老師揭發對方,
可如今的東漢中央朝廷,眼皮底下的事情都管不了,那管的了遠在天邊的幽州呢,隻能在兩人之間和稀泥。
公孫瓚一看這樣,自己如今再待在幽州的治所薊的話太危險了,於是就在薊城東南修築了一個小城自己居住。
在公孫瓚搬到自己的小城居住之後,劉虞幾次以公事要公孫瓚到薊來,公孫瓚找各種理由死活推脫不來。
心中發狠的劉虞,就謀劃著除掉公孫瓚,畢竟這麽一個不聽話帶兵的主,如果不除掉,不定會怎麽樣呢?
於是劉虞率領自己能統屬的軍隊合計有十萬,討伐剿滅公孫瓚。
但是,在劉虞興師動眾準備征討公孫瓚的時候,早有公孫瓚的同族同鄉,劉虞的部下公孫紀給公孫瓚通風報信去了。
另外劉虞的軍事能力確實比較拉胯,又因為愛惜百姓的屋舍,不敢使用火攻,公孫瓚則反過來利用風勢使用火攻,一舉將劉虞擊潰。劉虞逃到上穀郡居庸,被公孫瓚擒迴薊城。
本來公孫瓚並不想殺死劉虞,而是作為一個傀儡來使用。這個時候朝廷派使者到幽州,增加劉虞的封邑。
這個詔令還是刺激到公孫瓚。公孫瓚殺死劉虞,自己完全控製幽州。
公孫瓚殺死劉虞,給自己引來了禍端。劉虞曾經的故吏,聯合烏桓人擊敗了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之後又聯合烏桓、鮮卑的一些士兵,並且借助袁紹部將麴義以及劉和的力量和影響力,打著為劉虞複仇的旗號進攻公孫瓚。
公孫瓚在鮑丘與鮮於輔、麴義、劉和、閻柔、烏桓、鮮卑聯軍交戰失利,被迫退守易京。公孫瓚的失敗以及他個人名望的低下導致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等郡國發生叛亂,脫離公孫瓚的控製,公孫瓚的後方陷入一片混亂之中,隻能固守易京。這個時候公孫瓚雖然還有抵抗袁紹的力量,但也可以說是失去了掃平河北、爭奪天下的機會。
這是北方的情況,而劉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