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宗派了趙匡胤斷後,自領著大軍安然班師,途中聞得原來已經歸降自己的州縣重又歸附劉崇,大感失落,覺得勞師動眾損人耗物,白辛苦了一番,到頭來一無所得,實在心有不甘,一路之上,時而不禁仰天長歎。


    範質深知上意,便宛轉進言道:“劉崇一介庸夫罷了,此役功虧一簣,全因我軍缺糧之故,待秋後糧草充足之時再行###,晉陽早晚必下也。”


    世宗知範質力主班師,故也不欲多言,隻悶悶不語便了。想起與漢軍交戰之初,已接得朝臣報知父皇山陵經已竣工,隻待皇上前來視察,便可將先帝靈柩入壙。因此,皇師來至鄭州時,世宗即下旨擺駕來至嵩陵,率領百官,舉行合龍大典。將父皇(郭威)靈柩移入壙中,尊上廟號為太祖。但陪葬物品卻極其簡單,隻用大行皇帝隨身袍服,並無任何金寶珠玉器物陪葬。朝臣見狀,背後議論紛紛,都說:“皇者之葬,自有規矩,曆朝如是,我朝太祖創朝開國,功德巍巍,怎可如此薄葬呢?”


    世宗得知眾議,便召集群臣道:“太祖皇帝病危時,曾再三對朕叮囑說:‘我當年西征平三叛時,見唐代十八陵全皆遭人盜掘。無它,因為裏麵多藏金玉珠寶之故也。我死之後,當以紙衣瓦棺為斂,陵前更樹石碑,上刻‘周天子生平節儉,遺令用紙衣瓦棺為斂,嗣天子謹遵遺訓,不敢有違,’等字,庶幾可免後人盜掘。’故朕如今一一遵命照辦,就用太祖生前所穿衣物入斂,槨內不置珠寶,不敢有違遺訓也,”諸人聽了,非議頓息。


    太師馮道原奉旨監修嵩陵,於五日前病逝。世宗雖甚鄙其為人,但念開國至今,亦多有為朝廷效力,就命將之葬於陵前左側,加其諡號為“瀛文懿王”。


    因念史彥超曾有功於先皇,此次忻州一役,死於遼人之手,屍首無存,就把他的衣冠棺柩葬於太祖陵前右側,亦賜以太師之銜,以彰顯其功,更又厚恤其妻子家人。


    皇師返京後,世宗因見此次戰役空耗大量人力物力,無功而返,但心中值得慶幸的是這一仗雖然沒得到土地,但卻證實了趙匡胤英勇善戰,可倚為國之棟梁。他心中已決定,要把大周的兵權盡可能的多交一些給他了。


    周帝郭榮為什麽如此寵信趙匡胤,一而再,再而三的給他加官晉爵,最後還要把兵權大部交給他呢?在這裏我且把這五代交替的過程,列成圖表,讀者一看便自然理解其中奧秘了。且看:


    ……朱溫堪稱一代梟雄,起自綠林,後來叛黃巢,投唐室,篡奪帝位,建立了殘唐五代第一代的“後梁”皇朝。可是,他賊性難改,狡詐兇殘,**悖倫,當然,罪魁禍首還是他自己,致使身邊全無親信,最後還死於自己兒子手下。遺下的一群孽子又生鬩牆之變,到頭來家國俱亡,被李存?奪去他辛辛苦苦奪來的錦繡江山。


    ……李存?年輕有為,頗具聰明才智,也堪稱一時英傑,曾因朱溫“生子當如李亞子”一語讚歎而流傳千古。他滅了後梁,遵從父訓,撐起大唐的旗號,建立了殘唐五代第二代的“後唐”皇朝。可惜,當了皇帝之後的李存?卻沉迷聲色,荒廢政務,結果是眾叛親離,禍起蕭牆,國亡家傾,好好的一座江山讓石敬瑭奪去。


    ……石敬瑭是曆史上臭名昭著的漢奸、走狗、賣國賊。他為了與李從珂爭奪帝位,不惜出賣國家民族利益,把幽雲十六州雙手拱奉送給了遼人,且是年年向遼國進貢三十萬匹布,自己也認遼作父,甘當“兒皇帝”,建立了殘唐五代第三代的“後晉”皇朝,他也成為曆史上最厚顏無恥的統治者。


    他當皇帝的時間也不算長,隻做了那麽六七年就死了。他想讓他的親生兒子繼位,可是身邊缺乏親信,他這邊剛剛咽氣,那邊他侄子石重貴就把這皇帝寶座奪走了。


    石重貴當皇帝、本來也無可厚非,他也是石家的人嘛,而且他還是名正言順的過繼到石敬瑭名下的兒子。他當皇帝之後還實施了一個很有民族氣節的措施:不稱遼人為父了,不做遼人的“兒皇帝”了,不向遼國進貢了。這是一項很得民心的政策。可是,這卻把遼皇耶律德光惹火了,立即興師問罪。


    還好,朝中一群具有民族氣節的大將撐了他的腰,替他打了幾場勝仗,把遼兵趕了迴去大漠,國家暫時得到安寧。


    不料這個石重貴卻是個極其胡塗的大笨蛋。他以為從此天下太平了,他就是太平天子了。於是,大興土木建宮殿,終日沉迷酒聲色不理朝政……最致命的就是把軍權交給了他的姑父杜威,把朝政交給了他的大舅馮玉。他們兩個也都是漢奸、走狗、賣國賊,第二年耶律德光又興兵入侵,答應讓杜威當兒皇帝,杜威馬上就投降了,而且還帶著遼兵入汴京。這樣,耶律德光兵不血刃就得了汴京,還把石重貴擄去了遼國。就這樣,後晉也就亡了。


    後晉亡了,耶律德光沒讓杜威當這個皇帝,卻是他自己當了。不過,他不懂得怎樣治理這個國家,沒弄上幾天就搞得一團糟,他看著不好辦,索性丟手不管,帶著人馬迴他的上京去了。也是身邊的人靠不住,他沒能迴到上京,走到半路上就毒死了,他的寶座讓兀欲奪了,這中原大好河山,倒讓劉知遠撿了個便宜。


    劉知遠很有心計,他原是石敬瑭派在太原的晉陽留守。石敬瑭死後,看到石重貴越搞越不是話,他就索性不預朝政,擁兵自重。當看到石重貴被擄國亡,他就在晉陽自立為王。當看到耶律德光也死了,他就率兵南下,沒花多少功夫就得了汴京,坐了龍庭。


    兩班文武都是他的親信,很聽從他的指揮。他的威望也蠻高的,前朝留下的將領們也不大敢跟他叫板,看起來、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了。


    可惜,他欠缺這個福氣。就在他當了皇帝這年的冬天,他的大兒子劉承訓患病死了。據說他的這個兒子很有聰明才智,是他認為是自己事業最佳的接班人。可是,這個兒子突然死了,這個打擊太重了,他受不了,病倒了,第二年春天也死了。他的皇位隻能給第二個兒子劉承?去坐了。


    劉知遠很有眼光,他早就評價劉承?“愚頑魯劣”,但是,事到如今已是不容選擇了,隻得臨終前向四位大臣托孤,叫他們好好扶助劉承?登基。


    受到托孤的四位大臣都是他可靠的親信,也厥盡職守,兩位文臣替這位新皇帝內理朝綱,武將史弘肇統領禁軍衛戌京師,郭威統領全國兵馬外平叛亂。第一年下來,也可算是得到昊天的眷顧,一切都很順利,郭威西征大獲全勝,平定了“三叛”。為國家的統一安定打下了基礎。


    第二年,遼人又來擾邊,侵襲河北一路,郭威又受命統領大軍出鎮澶州,憑著郭威的聲威,來犯邊的遼兵也收斂了一些,這樣,國家也漸趨安定了。


    不料,朝廷上卻出亂子了。罪魁禍首就是那個“愚頑魯劣”的劉承?。他本來就因為哪些顧命大臣把持朝政,輪不到自己說話而十分惱火,他身邊的一群皇親國戚狐群狗黨因為妒恨哪些顧命大臣位高權重,老是在劉承?耳邊說那些輔政大臣的壞話,說這幾個大臣謀反。這個“愚頑魯劣”的劉承?都相信了。於是合謀定計,在朝會的時候伏兵殺了楊?,史弘肇等三位大臣。接著,又派人前往澶州殺郭威、王峻等幾位將領。同時還把楊?,史弘肇,王峻和自己父皇等人在京家眷全家抄斬。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劉承?失盡民心,無人相助,父皇的大軍勢不可擋,很快就殺入汴京,劉承?死在城外。父皇便登上了皇帝寶座,建立了如今的大周皇朝了。


    世宗因見近代曆朝交替頻繁、除了帝主昏庸之外,身邊缺乏可靠的人也是個因素,如今父皇賓天,自己繼承了大位,第一件大事當然是消弭邊患,一統中原。但培養親信,建樹勢力更是刻不容緩的。巴公原一役,樊愛能,何徽臨陣逃跑,把自己丟在敵人陣內而不顧,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而郭榮既無兄弟姐妹,又缺親朋戚友,勢單力薄。若說是跟在自己身邊,沾親帶故,靠得住的,算來算去,也就隻有符彥卿,趙匡胤,慕容華,韓通他們幾個了……


    讀者也許要問,李重進、張永德兩個不是嗎?不是。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郭威姐姐的兒子。)張永德是郭威的外孫。(郭威女兒的兒子)他們隻能是郭威的親信、但不一定是郭榮的親信。而且,在血緣上他們跟郭威更親,他們在郭威身邊工作的時間更長,論理說他們繼承大位的機會要比郭榮大得多。但郭威沒把大位交給他們倆,卻交給郭榮,他們的心裏會舒服嗎?


    郭榮也很精明,他一麵除了繼續重用他們之外,還得起用一些自己的親信。郭榮來到郭威身邊的時間不長,親信也不多,就這麽三幾個:


    符彥卿是國舅,是當然的親信。


    趙匡胤是救命恩人,拜把兄弟,是絕對親信。


    慕容華也是救命恩人,自己在箭傷危重的時候,如果不是他延醫診治,精心調理,也就沒有今天的郭榮了,慕容華也很有才幹,當初太原招兵剿匪,如果不是他出謀劃策,協力操辦,那能如此順利湊集幾千人馬?如今他顯達了,富貴了,靠的是自己的提攜,他在朝中並無黨朋親故,因此,他是可靠的親信。


    韓通是個粗人,當日自己箭傷危重之時,他竟然扔下不顧,想起就令人火冒三丈。但他粗暴率直,不懂得機詐,他也知道是先皇與朕賞賜的,也很感恩戴德,


    他也算是個可以放心的親信。


    思量已定,迴到汴京,即立衛國夫人符映雲為皇後,進國舅符彥卿為太傅,加封魏王。郭崇義加兼中書令,劉詞移鎮長安,王彥超移鎮許州,豫州節度使李筠並加兼侍中。李重進移鎮宋州,加同平章事銜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張永德加檢校太傅,兼滑州節度使。藥元福移鎮陝州。白重讚移鎮河陽,並加檢校太尉。韓通移鎮曹州,趙匡胤因已入司禁衛,原來也已晉升禁軍都指揮使,現在也不再加官了,匡胤原來開封府尹一職,改由慕容華接替……由此以下的一些征戰有功的大小將校,也都一一得到封賞,這也算是從征有功,人人升官,皆大歡喜,


    最能帶兵打仗的看來也就數趙匡胤:因此他就得把兵權多交一些給他。最可靠的是符彥卿:就讓他駐節澶州,把守河北大門。慕容華可靠;就由他掌管開封府。韓通可以放心:讓他駐節曹州,把守南大門……


    皇後聽皇上說:趙匡胤有一位小妾名叫金墜兒的,不但武藝高強,且是箭法了得,此次在兩軍陣前射殺晉陽驍將立大功,朕不但賞她一頂紫金冠,還封她為金冠娘子軍.在保駕班師途中,金墜兒和她們娘子軍又主動請纓斷後,誘敵立功,連戰連捷,殺得遼兵丟盔棄甲,損兵折將,不敢再行躡蹤追襲……


    德妃聽了,忙插話道:“如此說來,這金墜兒殺敵立功,皇上賞了她一頂紫金冠,其他這些娘子誘敵立功,皇上也要重賞她們才是,不然的話,人家就要說你偏心,有一沒二,金墜兒立功就得賞,哪是因為她是二哥哥的人,其他人立功的就沒得賞,哪是因為……”


    不等她說完,皇後連忙接話道:“二丫,二丫,你說得有完沒完?皇上還在說呢,你就截了過來說個沒完沒了的,賞不賞皇上心裏自有主張,還用得著咱們後宮的去說三道四?終不成叫咱們倆去賞她們麽?”


    德妃聽了,心中不服,正要發話,皇上卻大笑說道:“正是這話!正是這話!梓童說對了。朕正是有意讓皇後和妃娘娘去封賞她們。”


    皇後忙說:“皇上說到哪兒去了呢?正經事開起玩笑來了。”


    皇上道:“朕不是開玩笑,是說正經的。”


    皇後道:“封賞功臣,乃國家大事,但賞功罰過,例應在朝廷施行,哪有由後宮掌管之理?”


    皇上道:“皇後說的不錯,這是曆朝常規的慣例,但……”


    德妃不等皇上說完,搶著說道:“既是曆朝有例在先,皇上如今何故要破例而行,難道就為了讓咱姐妹倆圖個開心,開開眼界,見一見咱大周的娘子軍而破例弄出來的?難道就不怕朝臣非議,說咱們後宮幹政,擾亂朝綱?”


    皇上笑道:“德妃說得也不錯,但爾等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朕既不是縱容後宮幹政,更不是要讓你們圖開心,開眼界,二卿亦知朕與匡胤情同手足,此次出兵河東,居功至偉,不但如此,連他麾下的女將也奮勇爭先不甘人後,尤其是二弟帳前侍衛金墜兒……”


    德妃忙問道:“是不是就是二哥哥的小妾這個?”


    皇上點頭道:“不錯,正是。她不單是武功高強,膽氣過人,更有一門超人絕活,這次兩軍陣前,二弟能夠力克敵酋,攀旗斬將,也有她助了一臂之力……”


    不待皇上說出,德妃早已鼓掌大笑道:“皇上不用賣關子,臣妾早已得知,就是這個金墜兒,一箭把哪個叫甚麽的賊將射中了,二哥哥接著把他一棍打翻的。”


    皇後搖頭歎道:“二丫!二丫!你到底有個禮別尊卑的沒有?皇上這裏說話呢,你老是這裏嘻嘻哈哈,不是搶先就是打岔,有個禮沒有呀?你可知道,衝犯皇上這可是個大逆不道的大罪。”


    德妃聽了,扯著皇上道:“皇上替臣妾作主!大姐這裏又欺負臣妾了……”


    皇上笑道:“沒事,沒事,皇後哪裏舍得欺負你?她統管三宮六院,這是教你規矩罷了……好了好了,咱們還是說正經事要緊……”接著,便把:


    ……此次河東一役,趙匡胤屢建戰功,應當重賞。


    ……趁此機會提升國舅符彥卿,禦弟趙匡胤,慕容華,韓通等幾個親信的職位,以鞏皇權,但四人之中,唯匡胤最遲來歸,雖是立功最多,但又是晉升最快最高的一個,(目前已是不好再升的了)再升唯恐會遭到李重進,張永德,李筠等勳舊的忌妒與非議。


    ……但是,此次河東一役,娘子軍功不可沒。不賞:不足以激勵後來。賞了:難免眾人說孤偏私。


    ……因此,由後宮出麵對娘子軍給予賞賜最為恰當,既可鼓勵她們士氣,又可免幾位皇親的非議……


    皇後、德妃聽了,連連點頭稱是,姐妹二人與皇上商量了獎賞的辦法,於是,傳下懿旨:宣金冠娘子軍等五員女將明早進入後宮,皇後娘娘另設禦宴賞賜。


    墜兒聽了,大吃一驚,手足失措,扯著公子道:“這後宮是什麽地方?怎麽皇後娘娘要叫咱們幾個到哪裏去領賞的?”


    匡胤笑道:“後宮是皇上和皇後娘娘們住的地方,皇後娘娘在哪裏設宴獎賞你們,哪可是天大的麵子。”


    曾秀英道:“哪些男的立了功就是皇上賞的.咱們女的立了功當然就由皇後賞的……”


    徐銀英道:“哪有這規矩?從前的花木蘭也是個女的,她打了勝仗迴來,還不是皇上賞的?就沒聽說是皇後娘娘賞的。”


    陶三春道:“還聽說這花木蘭在金殿領賞的時候,皇帝看見她生得漂亮,迴頭就把她接進後宮做小老婆呢。”


    匡胤大笑道:“你不用擔心,說不定皇上也正在後宮,待會也把你留下來做小老婆呢。”


    眾女將聽了,一陣哄笑,三春急得嚷道:“俺生得醜,皇上才不會要呢?你家墜兒生得悄,倒是小心皇上把她要去了!”


    眾女將聽了,又是一陣哄笑……


    次日寅初一刻,眾女將來到宮門外,由內侍帶領進入後宮謁見皇後去了,究竟皇上在不在哪兒,有沒有把誰留下來做小老婆等等,如今誰都不知道。


    正是:昔日江湖闖蕩客,如今飛上鳳凰池。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趙匡胤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秦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秦淮並收藏趙匡胤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