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原來我才是大魔王
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國家還要大了 作者:楚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今日一戰,雖然最後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故。
但總的來說還是取得了極大的戰果。
如若不是吾魯不兒的邀請,李銘也不會傾巢而出,帶領驍州的主力趕赴戰場。
龍不祥也絕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掃平驍州的主力。
他手下的精兵強將們從來都不懼怕野戰。
他們擔心的是敵方堅壁清野,固城而守。
如此逐一攻奪,曠日持久,真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
大散關下一戰,瓦穀一戰。
如今梧州、驍州兩地主力皆已被滅。
這兩州之地已然盡已在龍不祥的掌中。
此後龍不祥與趙雲、孫策、夏侯惇三大將四處出擊,攻城掠地。
逐步開始吞食消化兩州之地。
一眾金兵俘虜四萬餘人也被收編成營,盡歸烏古論統率。
攻城之時,常驅之以為前鋒。
不知道是不是想要向龍不祥表達忠心。
又或者是如今叛金歸宋,他們自知再也沒有了退路。
烏古論攻城時其手段之狠辣暴戾程度常常令龍不祥都為之側目。
不算大散關和瓦穀之戰。
死在烏古論手上的金國軍民可能比之龍不祥四人加起來還要多。
他在麵對龍不祥時,溫順的就像一條狗。
可是轉身麵對本國軍民時又能毫不留情的揮舞著屠刀。
烏古論性格的複雜多麵性龍不祥一時也不好評價。
龍不祥雖然不喜此人,但還是不得不重用他。
烏古論被封為了梧州太守。
龍不祥需要將此人作為一個標杆。
給所有還在觀望或者想要拚死搏鬥的金國人看一看。
隻要誠心歸降的,無論何人他都能一概重用。
龍不祥重賞烏古論的行為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兩州內越來越多的城池開始主動投降。
當然就算想抵抗,如今他們手上也沒了可用之兵。
兩州的精銳早前幾乎已被吾魯不兒和李銘消耗光了。
龍不祥這一路行軍稱的上望風披靡。
可沒想到在攻取驍州最後一座城池剛城時,卻發生了一件意外的插曲。
剛城不過是一座小城,城中守兵也不過兩千餘人。
負責前往攻城的烏古論根本就沒有把這座小小的城池放在眼裏。
但城中守將韓士信在得知烏古論大軍來犯之時卻沒有絲毫的退縮。
他召集兩千兵將,沉重的說道:“梧、驍兩州皆已落入敵手,朝中援兵又遲遲不至,整個國家都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除了我等為其死外,再無其他辦法可尋。”
他的語氣中充滿了絕望和堅毅。
兩千名士兵齊聲高叫道:“我等誓死追隨將軍,願與敵寇決一死戰。”
當日韓士信便率領著兩千名一心赴死的將士出城迎戰烏古論。
之所以沒有據城而守,是因為韓士信知道守不住。
反而會連累城中百姓。
他們此去隻為赴死,為了國家與信仰而戰。
當烏古論看到區區兩千名士兵就敢擋在自己的大軍麵前時。
他由最初的不屑又轉為了深深的震撼。
因為他在這些人身上看不到一絲的懼怕和猶疑,有的隻有為國慷慨赴死的決心。
沒來由的,他突然莫名的煩躁暴怒起來。
他立刻下令大軍發起了衝鋒,甚至連俘虜都不肯接受。
仿佛隻要這些人還活著,對他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但實際上也並沒有俘虜。
經過一場血戰,自韓士信以下兩千名士兵全部戰死,無一投降。
他們雖然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和視死如歸的勇氣。
但在絕對的軍力麵前最終也改變不了什麽。
這一役,兩千人迎戰四萬人,仍然重創了七、八百名敵軍。
可稱的上悲壯了。
龍不祥在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
立刻派人把烏古論給召了迴來。
劈頭蓋臉就把他罵的狗血淋頭。
烏古論被罵的瑟瑟發抖,高大的身軀在地上縮成一團顫抖不止。
最後等龍不祥終於罵夠了,才哭喪著臉問道:
“主子,奴才是哪裏做錯了才惹的您這麽生氣,還請您明示奴才下次一定注意,但您得告訴我我到底是哪裏做錯了啊。”
龍不祥一愣,才突然發覺自己突然的暴怒似乎毫無來由。
他雖然敬重韓士信等人的忠義,但對方的身份到底還是敵人。
烏古論殺他們有什麽錯?
是烏古論的手段太殘忍了?
趕盡殺絕,無一活口。
可是對方直到戰鬥到最後的那刻也沒有放下武器投降。
隻要他們沒有放下武器就仍然還是敵人。
烏古論的行動實在合情合理。
他的暴怒大抵還是身份上的轉變。
龍不祥雖然自認不是什麽好人,但終究是長在紅旗下、生在春風裏的五好青年。
可如今他的手下是諂媚反複的小人,而敵人卻是為國捐軀的壯士。
原來我才是反叛大魔王。
但這些都不能對烏古論明說。
龍不祥臉一板,說道:“你居然連我為什麽罵你都不知道?你說你該不該罵?”
烏古論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主子分明就是在責備自己不能體察上意。
都怪自己平時行事太過於魯莽,從沒有好好的揣測過主子的聖意,果然該罵。
但總的來說還是取得了極大的戰果。
如若不是吾魯不兒的邀請,李銘也不會傾巢而出,帶領驍州的主力趕赴戰場。
龍不祥也絕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掃平驍州的主力。
他手下的精兵強將們從來都不懼怕野戰。
他們擔心的是敵方堅壁清野,固城而守。
如此逐一攻奪,曠日持久,真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
大散關下一戰,瓦穀一戰。
如今梧州、驍州兩地主力皆已被滅。
這兩州之地已然盡已在龍不祥的掌中。
此後龍不祥與趙雲、孫策、夏侯惇三大將四處出擊,攻城掠地。
逐步開始吞食消化兩州之地。
一眾金兵俘虜四萬餘人也被收編成營,盡歸烏古論統率。
攻城之時,常驅之以為前鋒。
不知道是不是想要向龍不祥表達忠心。
又或者是如今叛金歸宋,他們自知再也沒有了退路。
烏古論攻城時其手段之狠辣暴戾程度常常令龍不祥都為之側目。
不算大散關和瓦穀之戰。
死在烏古論手上的金國軍民可能比之龍不祥四人加起來還要多。
他在麵對龍不祥時,溫順的就像一條狗。
可是轉身麵對本國軍民時又能毫不留情的揮舞著屠刀。
烏古論性格的複雜多麵性龍不祥一時也不好評價。
龍不祥雖然不喜此人,但還是不得不重用他。
烏古論被封為了梧州太守。
龍不祥需要將此人作為一個標杆。
給所有還在觀望或者想要拚死搏鬥的金國人看一看。
隻要誠心歸降的,無論何人他都能一概重用。
龍不祥重賞烏古論的行為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兩州內越來越多的城池開始主動投降。
當然就算想抵抗,如今他們手上也沒了可用之兵。
兩州的精銳早前幾乎已被吾魯不兒和李銘消耗光了。
龍不祥這一路行軍稱的上望風披靡。
可沒想到在攻取驍州最後一座城池剛城時,卻發生了一件意外的插曲。
剛城不過是一座小城,城中守兵也不過兩千餘人。
負責前往攻城的烏古論根本就沒有把這座小小的城池放在眼裏。
但城中守將韓士信在得知烏古論大軍來犯之時卻沒有絲毫的退縮。
他召集兩千兵將,沉重的說道:“梧、驍兩州皆已落入敵手,朝中援兵又遲遲不至,整個國家都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除了我等為其死外,再無其他辦法可尋。”
他的語氣中充滿了絕望和堅毅。
兩千名士兵齊聲高叫道:“我等誓死追隨將軍,願與敵寇決一死戰。”
當日韓士信便率領著兩千名一心赴死的將士出城迎戰烏古論。
之所以沒有據城而守,是因為韓士信知道守不住。
反而會連累城中百姓。
他們此去隻為赴死,為了國家與信仰而戰。
當烏古論看到區區兩千名士兵就敢擋在自己的大軍麵前時。
他由最初的不屑又轉為了深深的震撼。
因為他在這些人身上看不到一絲的懼怕和猶疑,有的隻有為國慷慨赴死的決心。
沒來由的,他突然莫名的煩躁暴怒起來。
他立刻下令大軍發起了衝鋒,甚至連俘虜都不肯接受。
仿佛隻要這些人還活著,對他來說就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但實際上也並沒有俘虜。
經過一場血戰,自韓士信以下兩千名士兵全部戰死,無一投降。
他們雖然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和視死如歸的勇氣。
但在絕對的軍力麵前最終也改變不了什麽。
這一役,兩千人迎戰四萬人,仍然重創了七、八百名敵軍。
可稱的上悲壯了。
龍不祥在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
立刻派人把烏古論給召了迴來。
劈頭蓋臉就把他罵的狗血淋頭。
烏古論被罵的瑟瑟發抖,高大的身軀在地上縮成一團顫抖不止。
最後等龍不祥終於罵夠了,才哭喪著臉問道:
“主子,奴才是哪裏做錯了才惹的您這麽生氣,還請您明示奴才下次一定注意,但您得告訴我我到底是哪裏做錯了啊。”
龍不祥一愣,才突然發覺自己突然的暴怒似乎毫無來由。
他雖然敬重韓士信等人的忠義,但對方的身份到底還是敵人。
烏古論殺他們有什麽錯?
是烏古論的手段太殘忍了?
趕盡殺絕,無一活口。
可是對方直到戰鬥到最後的那刻也沒有放下武器投降。
隻要他們沒有放下武器就仍然還是敵人。
烏古論的行動實在合情合理。
他的暴怒大抵還是身份上的轉變。
龍不祥雖然自認不是什麽好人,但終究是長在紅旗下、生在春風裏的五好青年。
可如今他的手下是諂媚反複的小人,而敵人卻是為國捐軀的壯士。
原來我才是反叛大魔王。
但這些都不能對烏古論明說。
龍不祥臉一板,說道:“你居然連我為什麽罵你都不知道?你說你該不該罵?”
烏古論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主子分明就是在責備自己不能體察上意。
都怪自己平時行事太過於魯莽,從沒有好好的揣測過主子的聖意,果然該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