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日早朝,聖人當眾誇讚淮瑾此前江南道糧荒一案辦得好,頗有些抬舉他的意思。近幾日更是接連宿在了長平宮。
澄盈公主的伴讀人選已經確定,一位是孟平山的孫女孟玄暉,今年七歲,已熟讀《千字文》。孟平山是孟鶴山的哥哥,如今正在尚書省任尚書左丞。另一位則是翰林學士曾學英的重孫女曾禕。孟淑妃很滿意兩位伴讀,更盼著孟玄暉能常常入宮代家人陪伴她,因而對著聖人也和顏悅色了幾天。
這一日,秦貴妃在宮中設荔枝宴,遍邀都中命婦主母娘子們。聽聞孟淑妃也出席之後,那些人揣度著聖人意思,竟都帶了自家適齡的小娘子入宮赴宴,想來是存了叫孟淑妃相看的意思。
前些日子孟淑妃就召了母親張氏入宮。張氏年少與孟鶴山成親,婚後雖隻育有兩女,但二人琴瑟和鳴,不曾有過什麽爭吵。孟鶴山也未曾納妾,夫婦二人攜手至今,故而張氏雖年近五十,卻保養得宜,身康體健。
“母親,瑾兒的親事都耽誤到了如今了,”孟淑妃滿目愁容,蘇英遣走了內殿伺候的宮人,“鄭王已經大婚,可聖人還是沒有給瑾兒賜婚的意思。”孟淑妃近來尤其著急此事。“想當初鄭王十六歲便定了親,隻是範家寵愛女兒,想多留女兒兩年,因此約好鄭王殿下十八歲迎娶範家女。後來又遇上了東湖水利一事,耽擱了大半年,十九歲方才成親。咱們可不能讓瑾兒也重蹈覆轍。瑾兒如今已經十七歲,馬上就十八了,我這做母親的可真真是急壞了。雖說也有不少人家主動拋來枝頭,可要麽是些落魄的侯門,要麽便是些小吏,實在是有些配不上。”
說來,孟家在江南雖稱得上是望族,但在雲都卻根基不深。孟家兩兄弟中隻孟家大哥孟平山在官場上略為順遂,他為人和善大方,性情敦厚,同僚有事找他幫忙都是無有不應的。為官上勤勉有加,對上忠誠對下寬厚,說起他來都是稱讚的多,因此雲都中結交了不少好友,仕途雖不算平步青雲,但也是穩步升遷。
孟鶴山卻是幾年前才遷來雲都。他不善交際,更懶得與同僚交往應酬,下了朝便悶在家中,在弘文館做學士恐怕是他為官最高點了。若非看在他是孟淑妃的父親份上,恐怕那些同僚都不樂意搭理他。
而孟淑妃雖添了一位公主,但平日裏深居簡出,性子冷傲,既不與後宮眾人交往,也不花心思在籠絡帝心上,這一點倒是和她的父親孟鶴山如出一轍。因而雲都眾人看來,聖人很少去長平宮,便是不喜孟淑妃的表現。
一個母家平平、不得帝心的妃子,和一個資質能力樣樣不如二哥的三皇子,確實不是一門值得費心去求的好親事。
張氏性子頗為軟綿,聞言也隻能拉著孟淑妃的手細細勸解:“自古以來呢,為著傳宗接代、繼承財產,往往都是宗子成婚最早。鄭王殿下當初是為了拉攏範家,才同意等範家女兒兩年的,不然他也是十六歲便成了親了。咱們三殿下即將十八歲,聖人卻還沒有賜婚的意思,確實是耽誤了。”
想到這裏孟淑妃就有些不得意:“那範家祖上經營得當,到了如今範曾當家,已是潑天的富貴,又隻有兩個女兒,範思語乃家中幺女,嫁妝不知凡幾,鄭王即便是等了兩年卻也是得了便宜的。都中那些人原先都盯著鄭王妃的位置,見他們已成了婚才肯搭理咱們,都打量著咱們瑾兒不受寵,沒有繼承的可能,這才眼高於頂。可若是給瑾兒相看其他地方的人選,雖說也有望族,可咱們不清楚那小娘子的品性,卻是不敢貿然給瑾兒娶迴來做正妻,便隻能都中相看。”她說著猶為氣憤,“可我怎能不恨?若是他早早地成了婚,我兒也不至於被耽誤至今。”
張氏也很無奈:“誰說不是呢?都瞧著聖人不喜咱們三殿下,因而雲都中的豪紳命婦們瞧著聖人的臉色行事,不敢貿貿然地拋來枝頭。我和你姐姐這些日子一刻不歇地參加宴會,適齡的小娘子倒是看了不少,她們的態度不似原先冷淡,但也說不上熱絡,數得上的人家說話說一半,餘地倒留了大半,什麽‘三殿下尚還年幼,婚事暫且不急’,真真是愁煞人。若是聖人肯為三殿下賜婚,倒是免了咱們相看了。”
母女二人少不得繼續相看。
卻說今日荔枝宴,都中所有的適齡女都來了,眼瞧著聖人多次嘉獎三殿下,態度似有轉圜,那些人便迫不及待聞風而動,孟淑妃卻覺得這些人未免表裏不一、前倨後恭。又在心裏惱恨,自己為了一時之氣與聖人負氣那麽多年,不僅累得兒子不受聖人重視喜愛,更讓都中人都瞧輕了他們,那些人都瞧著聖人眼色行事,竟是生生耽誤了兒子的親事。
想到這裏,她又不得不打起精神來親自相看那些閣中娘子。
秦貴妃滿麵春風地坐於上首。如今她的兒子鄭王深得帝心,越製冊封,這一點就叫多少人在心裏高看他們。自己又打理著合宮事務,大事小情都經她的手問她的意見。哥哥更是手握重權,她簡直是快活得要升天。
荔枝宴設在含涼殿,這是宮中大型宴會的專用場所,又因著天熱每五步就擱了一隻冰桶,更有宮女在側搖著扇送涼風。雖是七月,殿中卻是涼風陣陣、香氣清幽。
眾人到了先是寒暄,片刻後便有序落座,人人麵前都是些用荔枝製成的特色美食,酥山更是如半人高,著實氣派非凡。
楊皇後借口暑熱未曾出席,此時殿中秦貴妃最尊,坐於上首,孟淑妃右下。劉美人有孕六月卻忽然難產,以後恐難有孕,此時正在承歡殿休養。
“今日呢,天光甚好,本宮見今年供上來的荔枝品相絕佳,遂遍邀大家前來赴宴,雖是有些暑氣,但靠著冰桶,想來無礙。”
秦貴妃開場白一樣地說著話,底下的娘子們無一不附和的,席間一派平和。一半的人奉承著秦貴妃。另一半的便是拉了自家女兒到孟淑妃麵前請安的。
其中薛家頗為顯貴,吳家的女兒嫻靜貞和。隻是吳家上趕著來搭話,薛家夫人卻不很熱絡。也難怪,薛家夫人姓崔,娘家是清河崔氏的旁支,家世顯赫,夫家又手握實權,且隻有一個女兒,名喚薛氏卓玉的,自然不樂意女兒嫁給一個不受寵的皇子,還要被迫卷入權力爭鬥中,因而不甚熱絡。吳家的女兒名喚韻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席間作了幅畫獻給孟淑妃,倒是叫人憐愛,她有些猶豫。
含涼殿中熱鬧非凡,黃昏時分方歇。
待迴到長平宮,聖人又來了,孟淑妃隻得繼續強撐精神應對接待。為了兒子的親事,她少不得溫柔小意些,倒叫聖人想起了她初初入宮時二人的恩愛時光,竟是一連七日都宿在了長平宮。
這一日晚間,孟淑妃向聖人提起此事。
“陛下,妾身鬥膽,想求陛下為咱們瑾兒賜婚。”
聖人卻是如夢初醒般:“瑾兒今年……快十八歲了吧……”
“是啊,”孟淑妃柔柔地靠在聖人的臂彎裏,“瑾兒是冬至的生日,也就不到五個月就滿十八了。”
聖人沉吟片刻,似有些內疚:“朕居然把這件大事給忘在了腦後。”
“是妾身這個做母親的失職了,沒有早些同聖人商議此事。”她給聖人拋去台階。聖人果然放鬆了神色。
“華音可有人選?”
選兒媳婦這種事,自然是母親來做最為恰當。
“今日貴妃姐姐在含涼殿辦了荔枝宴,席間見到了薛家與吳家的兩位女兒,俱都是鍾靈毓秀的人物,且年歲相當,隻是倒有些難以取舍。”
聖人從中分析:“薛家家世不錯,母親娘家給力,很有實力,與瑾兒尚算般配。隻是這吳家……是哪個吳家?”
“是太仆寺上牧監吳佼越的女兒吳韻寧。”
聖人卻搖搖頭:“他官職不顯,妻族沒落,倒是配不上咱們瑾兒。”
孟淑妃有些可惜道:“但這個孩子倒是不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擅作畫,還送了幅畫給妾身。長得更是十足的標致,與咱們瑾兒也算是誌趣相投。”
聖人沉吟片刻,忽笑道:“這好辦,便兩個都娶了就是。薛氏為大,吳氏為小。”
“這……”孟淑妃有些猶豫,“這怕是薛家不會同意。”
聖人笑起來:“說起來,我有個驚喜要告訴你。此事一出,那薛家必定答應。”
第二日,聖人便下了一道聖旨,正巧解了孟淑妃之憂。
澄盈公主的伴讀人選已經確定,一位是孟平山的孫女孟玄暉,今年七歲,已熟讀《千字文》。孟平山是孟鶴山的哥哥,如今正在尚書省任尚書左丞。另一位則是翰林學士曾學英的重孫女曾禕。孟淑妃很滿意兩位伴讀,更盼著孟玄暉能常常入宮代家人陪伴她,因而對著聖人也和顏悅色了幾天。
這一日,秦貴妃在宮中設荔枝宴,遍邀都中命婦主母娘子們。聽聞孟淑妃也出席之後,那些人揣度著聖人意思,竟都帶了自家適齡的小娘子入宮赴宴,想來是存了叫孟淑妃相看的意思。
前些日子孟淑妃就召了母親張氏入宮。張氏年少與孟鶴山成親,婚後雖隻育有兩女,但二人琴瑟和鳴,不曾有過什麽爭吵。孟鶴山也未曾納妾,夫婦二人攜手至今,故而張氏雖年近五十,卻保養得宜,身康體健。
“母親,瑾兒的親事都耽誤到了如今了,”孟淑妃滿目愁容,蘇英遣走了內殿伺候的宮人,“鄭王已經大婚,可聖人還是沒有給瑾兒賜婚的意思。”孟淑妃近來尤其著急此事。“想當初鄭王十六歲便定了親,隻是範家寵愛女兒,想多留女兒兩年,因此約好鄭王殿下十八歲迎娶範家女。後來又遇上了東湖水利一事,耽擱了大半年,十九歲方才成親。咱們可不能讓瑾兒也重蹈覆轍。瑾兒如今已經十七歲,馬上就十八了,我這做母親的可真真是急壞了。雖說也有不少人家主動拋來枝頭,可要麽是些落魄的侯門,要麽便是些小吏,實在是有些配不上。”
說來,孟家在江南雖稱得上是望族,但在雲都卻根基不深。孟家兩兄弟中隻孟家大哥孟平山在官場上略為順遂,他為人和善大方,性情敦厚,同僚有事找他幫忙都是無有不應的。為官上勤勉有加,對上忠誠對下寬厚,說起他來都是稱讚的多,因此雲都中結交了不少好友,仕途雖不算平步青雲,但也是穩步升遷。
孟鶴山卻是幾年前才遷來雲都。他不善交際,更懶得與同僚交往應酬,下了朝便悶在家中,在弘文館做學士恐怕是他為官最高點了。若非看在他是孟淑妃的父親份上,恐怕那些同僚都不樂意搭理他。
而孟淑妃雖添了一位公主,但平日裏深居簡出,性子冷傲,既不與後宮眾人交往,也不花心思在籠絡帝心上,這一點倒是和她的父親孟鶴山如出一轍。因而雲都眾人看來,聖人很少去長平宮,便是不喜孟淑妃的表現。
一個母家平平、不得帝心的妃子,和一個資質能力樣樣不如二哥的三皇子,確實不是一門值得費心去求的好親事。
張氏性子頗為軟綿,聞言也隻能拉著孟淑妃的手細細勸解:“自古以來呢,為著傳宗接代、繼承財產,往往都是宗子成婚最早。鄭王殿下當初是為了拉攏範家,才同意等範家女兒兩年的,不然他也是十六歲便成了親了。咱們三殿下即將十八歲,聖人卻還沒有賜婚的意思,確實是耽誤了。”
想到這裏孟淑妃就有些不得意:“那範家祖上經營得當,到了如今範曾當家,已是潑天的富貴,又隻有兩個女兒,範思語乃家中幺女,嫁妝不知凡幾,鄭王即便是等了兩年卻也是得了便宜的。都中那些人原先都盯著鄭王妃的位置,見他們已成了婚才肯搭理咱們,都打量著咱們瑾兒不受寵,沒有繼承的可能,這才眼高於頂。可若是給瑾兒相看其他地方的人選,雖說也有望族,可咱們不清楚那小娘子的品性,卻是不敢貿然給瑾兒娶迴來做正妻,便隻能都中相看。”她說著猶為氣憤,“可我怎能不恨?若是他早早地成了婚,我兒也不至於被耽誤至今。”
張氏也很無奈:“誰說不是呢?都瞧著聖人不喜咱們三殿下,因而雲都中的豪紳命婦們瞧著聖人的臉色行事,不敢貿貿然地拋來枝頭。我和你姐姐這些日子一刻不歇地參加宴會,適齡的小娘子倒是看了不少,她們的態度不似原先冷淡,但也說不上熱絡,數得上的人家說話說一半,餘地倒留了大半,什麽‘三殿下尚還年幼,婚事暫且不急’,真真是愁煞人。若是聖人肯為三殿下賜婚,倒是免了咱們相看了。”
母女二人少不得繼續相看。
卻說今日荔枝宴,都中所有的適齡女都來了,眼瞧著聖人多次嘉獎三殿下,態度似有轉圜,那些人便迫不及待聞風而動,孟淑妃卻覺得這些人未免表裏不一、前倨後恭。又在心裏惱恨,自己為了一時之氣與聖人負氣那麽多年,不僅累得兒子不受聖人重視喜愛,更讓都中人都瞧輕了他們,那些人都瞧著聖人眼色行事,竟是生生耽誤了兒子的親事。
想到這裏,她又不得不打起精神來親自相看那些閣中娘子。
秦貴妃滿麵春風地坐於上首。如今她的兒子鄭王深得帝心,越製冊封,這一點就叫多少人在心裏高看他們。自己又打理著合宮事務,大事小情都經她的手問她的意見。哥哥更是手握重權,她簡直是快活得要升天。
荔枝宴設在含涼殿,這是宮中大型宴會的專用場所,又因著天熱每五步就擱了一隻冰桶,更有宮女在側搖著扇送涼風。雖是七月,殿中卻是涼風陣陣、香氣清幽。
眾人到了先是寒暄,片刻後便有序落座,人人麵前都是些用荔枝製成的特色美食,酥山更是如半人高,著實氣派非凡。
楊皇後借口暑熱未曾出席,此時殿中秦貴妃最尊,坐於上首,孟淑妃右下。劉美人有孕六月卻忽然難產,以後恐難有孕,此時正在承歡殿休養。
“今日呢,天光甚好,本宮見今年供上來的荔枝品相絕佳,遂遍邀大家前來赴宴,雖是有些暑氣,但靠著冰桶,想來無礙。”
秦貴妃開場白一樣地說著話,底下的娘子們無一不附和的,席間一派平和。一半的人奉承著秦貴妃。另一半的便是拉了自家女兒到孟淑妃麵前請安的。
其中薛家頗為顯貴,吳家的女兒嫻靜貞和。隻是吳家上趕著來搭話,薛家夫人卻不很熱絡。也難怪,薛家夫人姓崔,娘家是清河崔氏的旁支,家世顯赫,夫家又手握實權,且隻有一個女兒,名喚薛氏卓玉的,自然不樂意女兒嫁給一個不受寵的皇子,還要被迫卷入權力爭鬥中,因而不甚熱絡。吳家的女兒名喚韻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席間作了幅畫獻給孟淑妃,倒是叫人憐愛,她有些猶豫。
含涼殿中熱鬧非凡,黃昏時分方歇。
待迴到長平宮,聖人又來了,孟淑妃隻得繼續強撐精神應對接待。為了兒子的親事,她少不得溫柔小意些,倒叫聖人想起了她初初入宮時二人的恩愛時光,竟是一連七日都宿在了長平宮。
這一日晚間,孟淑妃向聖人提起此事。
“陛下,妾身鬥膽,想求陛下為咱們瑾兒賜婚。”
聖人卻是如夢初醒般:“瑾兒今年……快十八歲了吧……”
“是啊,”孟淑妃柔柔地靠在聖人的臂彎裏,“瑾兒是冬至的生日,也就不到五個月就滿十八了。”
聖人沉吟片刻,似有些內疚:“朕居然把這件大事給忘在了腦後。”
“是妾身這個做母親的失職了,沒有早些同聖人商議此事。”她給聖人拋去台階。聖人果然放鬆了神色。
“華音可有人選?”
選兒媳婦這種事,自然是母親來做最為恰當。
“今日貴妃姐姐在含涼殿辦了荔枝宴,席間見到了薛家與吳家的兩位女兒,俱都是鍾靈毓秀的人物,且年歲相當,隻是倒有些難以取舍。”
聖人從中分析:“薛家家世不錯,母親娘家給力,很有實力,與瑾兒尚算般配。隻是這吳家……是哪個吳家?”
“是太仆寺上牧監吳佼越的女兒吳韻寧。”
聖人卻搖搖頭:“他官職不顯,妻族沒落,倒是配不上咱們瑾兒。”
孟淑妃有些可惜道:“但這個孩子倒是不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擅作畫,還送了幅畫給妾身。長得更是十足的標致,與咱們瑾兒也算是誌趣相投。”
聖人沉吟片刻,忽笑道:“這好辦,便兩個都娶了就是。薛氏為大,吳氏為小。”
“這……”孟淑妃有些猶豫,“這怕是薛家不會同意。”
聖人笑起來:“說起來,我有個驚喜要告訴你。此事一出,那薛家必定答應。”
第二日,聖人便下了一道聖旨,正巧解了孟淑妃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