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用完飯後便一道去了書房。
朝華早得了月明的信,烹了新茶又製了時下最時興的桃花糕,擇素色瓷器擺上。奉茶畢後見人多便要退守門外,淮瑾照舊將她留下。
岑望呷了口茶讚道:“朝華這一手烹茶的手藝當真是愈發精進了,說是外頭飲茶博士製的茶也有人信。”
“是嗎?那我可要細細品嚐。”餘危四處留心。
他來了這幾次都見淮瑾甚是信任這個奉茶丫鬟,談話並不避著她;又見岑望也對其讚不絕口,再觀其出塵氣韻,便知不是普通丫鬟,當下飲了一口也忙讚道:“茶香悠遠,確是好茶,烹茶的火候也是恰到好處。”
淮瑾見這二人一唱一和,便說道:“也是二位有心喝茶,若是尋常不懂茶的,隻怕覺得朝華這茶也就一般。能尋得知音,才是這茶最好的風味佐料。”
話外之音,餘危必是聽見了的,低頭道:“正是正是。”
三人閑談片刻,餘危知道此番自己仍是主角,便率先開口道:“我關注江南道水利一事許久。實話說,若要修好東湖,必要清淤;若要保證灌溉,必要修複堤壩。兩相加起來,材料人手一應齊備,恐怕五萬兩白銀都打不住。”
“可朝廷每年撥給水利一項上的銀兩是有定數的,”淮瑾如今在戶部度支司,對這類預算問題很是敏感。“總計不過三萬兩白銀,還要囊括每年各地旱災、水患等救災費用;若要單純用於興修水利,怕是隻有兩萬兩白銀預算,這恐怕就是你前些年屢屢遞折子上來卻沒有迴信的原因了。”
淮瑾已拉攏餘危入門下,說話便不再藏著,所謂用人不疑。
餘危頓首道:“銀錢固然是首要因素,人手卻也不得不關注。清淤一項所需的人手便已經超出了杭州城中所有工匠並碼頭勞力數量。還有一點,那就是城中百姓的用水問題亟待解決,城中並無地下水源,若要飲水必要去東湖;每三日各家各戶便要去一趟東湖取水,這些年東湖水已經不適於飲用了,蓋因淤泥深厚,導致東湖水變成了黑水,煮沸後仍有鹹味,用於烹飪更是影響糧食的口感。這三項問題實屬老大難,曆任司馬都曾試圖修複,奈何迫於各類現實形勢皆不得行。”
淮瑾沉吟:“竟是如此……”
“殿下可有解法?”
岑望笑吟吟地看著淮瑾,淮瑾便知岑望也有了想法。當下心中也有了計較,便說道:“銀兩與人手問題都可解決,隻要先解決好城中百姓飲水問題即可。”
餘危一驚,問道:“何解?”
他原本認為,城中百姓飲水問題乃是三個問題中最不顯眼的問題。
淮瑾笑笑,也不藏私,一氣說道:“若是開挖數條地下渠道通往城中幾個固定的點,引東湖水進城,城中百姓便可不再受取水路遠之苦,各家可從城中幾處固定的取水點免費取水。城中百姓苦取水問題久矣,更別說有些老人家年事已高,再挑著扁擔去城外取水,那當真是危險重重,摔了跌了都是要命的。”
“可東湖水是黑水,便是引進城中也是無用。”餘危還是不明白淮瑾所說,岑望卻也是讚賞地點了點頭。
片刻後,他恍然大悟道:“難道是?!”
淮瑾喝口茶道:“正是。引東湖水進城一是為了造福百姓,二是為了號召他們前往東湖參與清淤工程。城內取水點位開放後,城中百姓便得了就近取水的好處,屆時咱們再對全城百姓發起號召:自願入東湖清淤者,官府允其從固定取水點開挖渠道入自家院中。我相信隻要他們去城中挑上幾次水便會依賴上這水井,與自身利益相關的話他們自會願意出力,也自會想辦法化東湖黑水為清泉。此時再來號召清淤、告知利害關係,必是一唿百應。”
“如此一來,人手問題便得以解決,所需銀兩便不再那麽多,”餘危很是興奮,更搓起了手,“百姓們為了引井入自家,也都是自發去清淤的,必不會要銀錢,如此一石二鳥之計,當真是絕妙!”
短短幾日,餘危對淮瑾的印象一變再變,如今他可以說是心甘情願入其門下效力,說不定當真能混出個名堂來。
淮瑾又道:“為今之計便要先勘測好開挖渠道的幾處點位與路線,務必要確保路線最短且點位最多,如此一來剩下的問題便都能迎刃而解。”
“正是,正是!”
餘危幾乎要跳起來,困擾他多年的越杭水係問題居然如此簡單便能解決,他都想鼓掌,但片刻後又擔心道:“可是……如今鄭王殿下是聖人派去江南道的,正是師出有名,若我們橫插一腳,隻怕是不好,恐怕還會惹來聖人猜忌。”
岑望卻笑道:“非也。”
淮瑾也道:“非也,我並不打算橫插一腳,這差事本就是二哥的,功勞也隻能是他的,咱們不過是助其一臂之力罷了。”
餘危不解,居然有人能放著奇功不居,還想著去幫對手的,當真是不解。但他現在更願意相信淮瑾是另有打算。淮瑾今年不過十七歲,自己也隻說了水係情況,他便能有化解之法,當真有智謀。
餘危便問道:“殿下此言何解?”
淮瑾自信一笑,眉宇間閃過一絲少年意氣,道:“不過十日,二哥必定無功而返;屆時我再將你引薦給二哥,席間由你將此法詳細講解給二哥,再由你跟隨二哥下江南道幫助他解決東湖困境。你對那一片熟悉,有你去必能成事。況且這也是你多年心病,若此舉能解越杭百姓之困、能解你心病,便不枉我與老師籌謀一番。”
餘危雖不甚解,但如今已是對淮瑾智謀深信不疑。便道:“是,屬下願為殿下解憂,定把此事辦得漂亮。”
“無咎不必客氣,咱們都是自己人,再嚐嚐這道點心,也是朝華的拿手絕活,最是可口。”
幾人談妥後便在書房喝起茶來。朝華中途換了一道茶與點心,都是甜而不膩的,最適合春天。
三人複又談了些細節,至晚飯時分方歇。
不過三日,戶籍司那邊就放了一批解憂閣娘子們的文書,對外隻說她們的身契非死契乃活契,存夠了銀子便自行贖身了。
餘危自悄悄地抬了緋娘入府,淮瑾又將雲都南市一兩進小院歸到了餘危名下,餘危這下才真的算是入了淮瑾門下,三人利益一體,正是籌謀的好時候。
又過了幾日,城外傳來消息稱鄭王不日將歸來,此行帶迴了東湖水體的重要情況,正打算呈與聖人。餘危自在新宅中感歎淮瑾料事如神。
兩日後,鄭王一行抵達雲都城外。晚些時候淮瑾身邊的載義來餘危府上送帖子,說是淮瑾將於三皇子府擺宴為鄭王接風,邀他明日中午前去赴宴,預備正式將他引薦給鄭王。餘危自接下不提。
朝華早得了月明的信,烹了新茶又製了時下最時興的桃花糕,擇素色瓷器擺上。奉茶畢後見人多便要退守門外,淮瑾照舊將她留下。
岑望呷了口茶讚道:“朝華這一手烹茶的手藝當真是愈發精進了,說是外頭飲茶博士製的茶也有人信。”
“是嗎?那我可要細細品嚐。”餘危四處留心。
他來了這幾次都見淮瑾甚是信任這個奉茶丫鬟,談話並不避著她;又見岑望也對其讚不絕口,再觀其出塵氣韻,便知不是普通丫鬟,當下飲了一口也忙讚道:“茶香悠遠,確是好茶,烹茶的火候也是恰到好處。”
淮瑾見這二人一唱一和,便說道:“也是二位有心喝茶,若是尋常不懂茶的,隻怕覺得朝華這茶也就一般。能尋得知音,才是這茶最好的風味佐料。”
話外之音,餘危必是聽見了的,低頭道:“正是正是。”
三人閑談片刻,餘危知道此番自己仍是主角,便率先開口道:“我關注江南道水利一事許久。實話說,若要修好東湖,必要清淤;若要保證灌溉,必要修複堤壩。兩相加起來,材料人手一應齊備,恐怕五萬兩白銀都打不住。”
“可朝廷每年撥給水利一項上的銀兩是有定數的,”淮瑾如今在戶部度支司,對這類預算問題很是敏感。“總計不過三萬兩白銀,還要囊括每年各地旱災、水患等救災費用;若要單純用於興修水利,怕是隻有兩萬兩白銀預算,這恐怕就是你前些年屢屢遞折子上來卻沒有迴信的原因了。”
淮瑾已拉攏餘危入門下,說話便不再藏著,所謂用人不疑。
餘危頓首道:“銀錢固然是首要因素,人手卻也不得不關注。清淤一項所需的人手便已經超出了杭州城中所有工匠並碼頭勞力數量。還有一點,那就是城中百姓的用水問題亟待解決,城中並無地下水源,若要飲水必要去東湖;每三日各家各戶便要去一趟東湖取水,這些年東湖水已經不適於飲用了,蓋因淤泥深厚,導致東湖水變成了黑水,煮沸後仍有鹹味,用於烹飪更是影響糧食的口感。這三項問題實屬老大難,曆任司馬都曾試圖修複,奈何迫於各類現實形勢皆不得行。”
淮瑾沉吟:“竟是如此……”
“殿下可有解法?”
岑望笑吟吟地看著淮瑾,淮瑾便知岑望也有了想法。當下心中也有了計較,便說道:“銀兩與人手問題都可解決,隻要先解決好城中百姓飲水問題即可。”
餘危一驚,問道:“何解?”
他原本認為,城中百姓飲水問題乃是三個問題中最不顯眼的問題。
淮瑾笑笑,也不藏私,一氣說道:“若是開挖數條地下渠道通往城中幾個固定的點,引東湖水進城,城中百姓便可不再受取水路遠之苦,各家可從城中幾處固定的取水點免費取水。城中百姓苦取水問題久矣,更別說有些老人家年事已高,再挑著扁擔去城外取水,那當真是危險重重,摔了跌了都是要命的。”
“可東湖水是黑水,便是引進城中也是無用。”餘危還是不明白淮瑾所說,岑望卻也是讚賞地點了點頭。
片刻後,他恍然大悟道:“難道是?!”
淮瑾喝口茶道:“正是。引東湖水進城一是為了造福百姓,二是為了號召他們前往東湖參與清淤工程。城內取水點位開放後,城中百姓便得了就近取水的好處,屆時咱們再對全城百姓發起號召:自願入東湖清淤者,官府允其從固定取水點開挖渠道入自家院中。我相信隻要他們去城中挑上幾次水便會依賴上這水井,與自身利益相關的話他們自會願意出力,也自會想辦法化東湖黑水為清泉。此時再來號召清淤、告知利害關係,必是一唿百應。”
“如此一來,人手問題便得以解決,所需銀兩便不再那麽多,”餘危很是興奮,更搓起了手,“百姓們為了引井入自家,也都是自發去清淤的,必不會要銀錢,如此一石二鳥之計,當真是絕妙!”
短短幾日,餘危對淮瑾的印象一變再變,如今他可以說是心甘情願入其門下效力,說不定當真能混出個名堂來。
淮瑾又道:“為今之計便要先勘測好開挖渠道的幾處點位與路線,務必要確保路線最短且點位最多,如此一來剩下的問題便都能迎刃而解。”
“正是,正是!”
餘危幾乎要跳起來,困擾他多年的越杭水係問題居然如此簡單便能解決,他都想鼓掌,但片刻後又擔心道:“可是……如今鄭王殿下是聖人派去江南道的,正是師出有名,若我們橫插一腳,隻怕是不好,恐怕還會惹來聖人猜忌。”
岑望卻笑道:“非也。”
淮瑾也道:“非也,我並不打算橫插一腳,這差事本就是二哥的,功勞也隻能是他的,咱們不過是助其一臂之力罷了。”
餘危不解,居然有人能放著奇功不居,還想著去幫對手的,當真是不解。但他現在更願意相信淮瑾是另有打算。淮瑾今年不過十七歲,自己也隻說了水係情況,他便能有化解之法,當真有智謀。
餘危便問道:“殿下此言何解?”
淮瑾自信一笑,眉宇間閃過一絲少年意氣,道:“不過十日,二哥必定無功而返;屆時我再將你引薦給二哥,席間由你將此法詳細講解給二哥,再由你跟隨二哥下江南道幫助他解決東湖困境。你對那一片熟悉,有你去必能成事。況且這也是你多年心病,若此舉能解越杭百姓之困、能解你心病,便不枉我與老師籌謀一番。”
餘危雖不甚解,但如今已是對淮瑾智謀深信不疑。便道:“是,屬下願為殿下解憂,定把此事辦得漂亮。”
“無咎不必客氣,咱們都是自己人,再嚐嚐這道點心,也是朝華的拿手絕活,最是可口。”
幾人談妥後便在書房喝起茶來。朝華中途換了一道茶與點心,都是甜而不膩的,最適合春天。
三人複又談了些細節,至晚飯時分方歇。
不過三日,戶籍司那邊就放了一批解憂閣娘子們的文書,對外隻說她們的身契非死契乃活契,存夠了銀子便自行贖身了。
餘危自悄悄地抬了緋娘入府,淮瑾又將雲都南市一兩進小院歸到了餘危名下,餘危這下才真的算是入了淮瑾門下,三人利益一體,正是籌謀的好時候。
又過了幾日,城外傳來消息稱鄭王不日將歸來,此行帶迴了東湖水體的重要情況,正打算呈與聖人。餘危自在新宅中感歎淮瑾料事如神。
兩日後,鄭王一行抵達雲都城外。晚些時候淮瑾身邊的載義來餘危府上送帖子,說是淮瑾將於三皇子府擺宴為鄭王接風,邀他明日中午前去赴宴,預備正式將他引薦給鄭王。餘危自接下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