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洛陽則天門。
年已六十七歲的李恪終於得償所願,榮登大寶。
這一天則天門前,人群熙攘,旌旗招展,鼓樂齊鳴,禮炮轟響。李恪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冕旒,邁著沉穩的步伐緩緩走上高台。
台下文武百官井然有序,蜀王李洛受命主持登基儀式,宣讀前任天子李旦的禪位詔書。
“朕自登基以來,上不能製外戚以守祖宗基業,下不能保社稷以安黎民百姓,致使朝綱混亂,奸佞橫行,天下大亂。
然中東王恪者,太宗三皇子也,龍章鳳姿?、孝悌忠信?、武勇果決,鎮守邊境開疆拓土在先,誅殺武氏克定禍亂在後,朕今日上應天意,下順民心,行饒舜之事,禪位於恪!”
李恪正式從李旦手中接受象征無上權力的大唐天子印璽!
他對百官說道,“自大帝以來,武後弄權,社稷不安,天下板蕩,朕受命於危難之間,即位於傾覆之際,待乾坤再定,定還位於相王!”
這裏的相王便是李旦。
李恪當即宣布,以李旦為皇太侄,那意思他百年以後把皇位再次傳迴李旦。
文武百官跪倒拜曰,“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恪繼續說道,“我大唐以武起家,朕又欲紀念太宗皇帝,新朝年號便為貞武。”
群臣再次高唿萬歲。
李恪又宣布以武後為則天大聖皇後,與高宗李治合葬於乾陵。
李恪為何又立李旦為皇太侄?為何不立自己的子嗣為太子?
答案其實很簡單,前文書曾講過,當年長孫無忌殺了李恪全家,後來他在中東雖然又有生育,但此時年紀尚小,李恪此時畢竟年近古稀,還能活幾年?
如果立自己年幼的兒子做太子,待他百年之後必然主少國疑,到時候大唐帝國難免再次麵臨血雨腥風,因此不如直接立李旦為皇儲。
公元六百八十六年,新任天子李恪改元貞武,天子鑾駕遷迴長安,封賞群臣。
又把武後當年亂改的官名全部複原,升蜀王李洛為驃騎大將軍,太尉,中書令,世稱李驃騎。
李光弼為懷化將軍,程務挺為左衛大將軍,黑齒常之為右衛大將軍,其餘群臣皆有封賞。
大唐新皇即位,昭告天下,四夷君長皆來朝賀,是時大唐在全世界上已經有三百多個朝貢國,在諸多蠻夷之中,又出現了幾張新麵孔。
其人皆是眼窩深陷,鼻梁高聳,皮膚白皙,顴骨突出,其中有一人忽然對天子李恪說道,“陛下!臣此來不僅是為了向大唐朝賀稱臣,更是有一個不情之請!”
李恪一臉懵圈心說你誰啊?那好幾百個外國使臣,他哪裏記得過來。
又聽那人說道,“臣乃是基輔羅斯使臣則連斯基!”
李恪好奇道,“哦?基輔羅斯在何處啊?”
“烏拉爾山以西,廣袤的東歐平原就是臣的家鄉!”
“以前怎麽沒聽說過你們國家?”
“迴陛下!我國也是剛剛創立,大唐乃是天下共主,臣此番遠來,就是為了求大唐天子派遣使臣,親往我國,敕封我國女王,隻有這樣才是名正言順!”
“這倒並非難事!朕現在就可以答應你!”
“謝陛下!另外我國女王還請求大唐將烏拉爾山以東的廣袤領土賜予我國,我國願為大唐永鎮邊疆!”
哼!說的好聽,這第一次來大唐朝貢一開口就要土地,這是什麽玩意?
李恪就是一皺眉,“大唐領土寸土難讓,不過為了補償你們,朕特賜汝國國王皇姓!”
基輔羅斯國女王名叫葉卡捷琳娜,賜皇姓後,漢名李娜!
當時天子李恪有意經略東歐,但對東歐各國實力都不甚了解,於是當即決定派一個精明強幹之人出使基輔羅斯,明麵上是冊封女王,實際上是勘察東歐地理,了解民俗,檢驗軍隊戰力。
他環視百官,目光突然停留在一個人身上,心說此行非此人不可!
於是又對那基輔羅斯使者說道,“朕命懷化將軍李光弼為基輔道敕封大使,帶天子詔令出使汝國,代天巡狩,如朕親臨,冊封汝國女王!”
澤連斯基大喜,當即拜謝,“謝天子隆恩!”
散朝之後,天子獨留蜀王父子。
天子笑道,“光弼啊,朕考考你,基輔羅斯不過東歐小國,你可知朕為何不派別人,偏偏派你前往?”
李光弼不假思索道,“莫非陛下想要經略東歐?”
“正是!哈哈哈……朕聽說,東歐那裏有一塊大大的平原,土壤肥沃,不次於我大唐東北之地,這麽好的地方咱們不拿來種地,給那偏幫小國豈不可惜?”
別問,問就是種地。
李光弼迴道,“陛下所言極是!”
天子又說,“此去基輔,汝凡事可臨機決斷,切勿辱沒了我大唐威嚴!”
“陛下放心,臣定然不辱使命!”
三天後,李光弼作為基輔道敕封大使,率領五百人的使團隊伍在則連斯基的指引下,出使基輔羅斯。
就在使團出發不久之後,大唐帝國中東邊境傳來急報,以法蘭克王國、羅馬帝國、埃及為首的西歐與非洲各國組建了一支八十萬的聯軍,號稱百萬,以上帝為名,東侵大唐!誓要奪迴聖城耶路撒冷!
時光倒轉,就在李唐王朝內部紛亂不斷的時候,地球的另一邊也發生了許多大事!
不知道諸位是否記得阿史那欲穀那個突厥死胖子,李昭去世不久之後,他也哏屁,臨終前他對兒子阿史那默啜交代道,“我兒切記,我父子與大唐不共戴天,我兒要秉承父親遺命,覆滅李唐,恢複突厥汗國!”
阿史那默啜眼含熱淚,“父親放心,兒謹記在心!”
阿史那欲穀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說了句,“李昭,你怎麽能比死在我前麵?我……我還沒奪迴千裏驌驦駒……”
說罷,一翻白眼,兩腿一蹬,絕氣身亡。
此時距離唐滅東突厥,李昭陣前奪馬已經過去了四五十年,這阿史那欲穀倒也真是個癡人!
用他的話說那是,“殺父之仇奪馬之恨……”
再說這阿史那默啜長大之後,他全然不似欲穀醜態,竟生的一表人才,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深諳兵法,膂力過人,弓馬嫻熟,更是學習蘇秦張儀縱橫之術口若懸河。
他在歐洲苦心經營多年,帶著原有的突厥班底以及穆斯林信徒組建了一個流亡政府,名叫塞爾柱王朝。
近些年阿史那默啜聽說李唐內部紛爭不斷,便意識到機會到來!
於是遊走於歐非各國之間,曉以利害,說服各國組建一支聯軍!
一張巨大的包圍網已經向大唐帝國緩緩展開。
年已六十七歲的李恪終於得償所願,榮登大寶。
這一天則天門前,人群熙攘,旌旗招展,鼓樂齊鳴,禮炮轟響。李恪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冕旒,邁著沉穩的步伐緩緩走上高台。
台下文武百官井然有序,蜀王李洛受命主持登基儀式,宣讀前任天子李旦的禪位詔書。
“朕自登基以來,上不能製外戚以守祖宗基業,下不能保社稷以安黎民百姓,致使朝綱混亂,奸佞橫行,天下大亂。
然中東王恪者,太宗三皇子也,龍章鳳姿?、孝悌忠信?、武勇果決,鎮守邊境開疆拓土在先,誅殺武氏克定禍亂在後,朕今日上應天意,下順民心,行饒舜之事,禪位於恪!”
李恪正式從李旦手中接受象征無上權力的大唐天子印璽!
他對百官說道,“自大帝以來,武後弄權,社稷不安,天下板蕩,朕受命於危難之間,即位於傾覆之際,待乾坤再定,定還位於相王!”
這裏的相王便是李旦。
李恪當即宣布,以李旦為皇太侄,那意思他百年以後把皇位再次傳迴李旦。
文武百官跪倒拜曰,“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恪繼續說道,“我大唐以武起家,朕又欲紀念太宗皇帝,新朝年號便為貞武。”
群臣再次高唿萬歲。
李恪又宣布以武後為則天大聖皇後,與高宗李治合葬於乾陵。
李恪為何又立李旦為皇太侄?為何不立自己的子嗣為太子?
答案其實很簡單,前文書曾講過,當年長孫無忌殺了李恪全家,後來他在中東雖然又有生育,但此時年紀尚小,李恪此時畢竟年近古稀,還能活幾年?
如果立自己年幼的兒子做太子,待他百年之後必然主少國疑,到時候大唐帝國難免再次麵臨血雨腥風,因此不如直接立李旦為皇儲。
公元六百八十六年,新任天子李恪改元貞武,天子鑾駕遷迴長安,封賞群臣。
又把武後當年亂改的官名全部複原,升蜀王李洛為驃騎大將軍,太尉,中書令,世稱李驃騎。
李光弼為懷化將軍,程務挺為左衛大將軍,黑齒常之為右衛大將軍,其餘群臣皆有封賞。
大唐新皇即位,昭告天下,四夷君長皆來朝賀,是時大唐在全世界上已經有三百多個朝貢國,在諸多蠻夷之中,又出現了幾張新麵孔。
其人皆是眼窩深陷,鼻梁高聳,皮膚白皙,顴骨突出,其中有一人忽然對天子李恪說道,“陛下!臣此來不僅是為了向大唐朝賀稱臣,更是有一個不情之請!”
李恪一臉懵圈心說你誰啊?那好幾百個外國使臣,他哪裏記得過來。
又聽那人說道,“臣乃是基輔羅斯使臣則連斯基!”
李恪好奇道,“哦?基輔羅斯在何處啊?”
“烏拉爾山以西,廣袤的東歐平原就是臣的家鄉!”
“以前怎麽沒聽說過你們國家?”
“迴陛下!我國也是剛剛創立,大唐乃是天下共主,臣此番遠來,就是為了求大唐天子派遣使臣,親往我國,敕封我國女王,隻有這樣才是名正言順!”
“這倒並非難事!朕現在就可以答應你!”
“謝陛下!另外我國女王還請求大唐將烏拉爾山以東的廣袤領土賜予我國,我國願為大唐永鎮邊疆!”
哼!說的好聽,這第一次來大唐朝貢一開口就要土地,這是什麽玩意?
李恪就是一皺眉,“大唐領土寸土難讓,不過為了補償你們,朕特賜汝國國王皇姓!”
基輔羅斯國女王名叫葉卡捷琳娜,賜皇姓後,漢名李娜!
當時天子李恪有意經略東歐,但對東歐各國實力都不甚了解,於是當即決定派一個精明強幹之人出使基輔羅斯,明麵上是冊封女王,實際上是勘察東歐地理,了解民俗,檢驗軍隊戰力。
他環視百官,目光突然停留在一個人身上,心說此行非此人不可!
於是又對那基輔羅斯使者說道,“朕命懷化將軍李光弼為基輔道敕封大使,帶天子詔令出使汝國,代天巡狩,如朕親臨,冊封汝國女王!”
澤連斯基大喜,當即拜謝,“謝天子隆恩!”
散朝之後,天子獨留蜀王父子。
天子笑道,“光弼啊,朕考考你,基輔羅斯不過東歐小國,你可知朕為何不派別人,偏偏派你前往?”
李光弼不假思索道,“莫非陛下想要經略東歐?”
“正是!哈哈哈……朕聽說,東歐那裏有一塊大大的平原,土壤肥沃,不次於我大唐東北之地,這麽好的地方咱們不拿來種地,給那偏幫小國豈不可惜?”
別問,問就是種地。
李光弼迴道,“陛下所言極是!”
天子又說,“此去基輔,汝凡事可臨機決斷,切勿辱沒了我大唐威嚴!”
“陛下放心,臣定然不辱使命!”
三天後,李光弼作為基輔道敕封大使,率領五百人的使團隊伍在則連斯基的指引下,出使基輔羅斯。
就在使團出發不久之後,大唐帝國中東邊境傳來急報,以法蘭克王國、羅馬帝國、埃及為首的西歐與非洲各國組建了一支八十萬的聯軍,號稱百萬,以上帝為名,東侵大唐!誓要奪迴聖城耶路撒冷!
時光倒轉,就在李唐王朝內部紛亂不斷的時候,地球的另一邊也發生了許多大事!
不知道諸位是否記得阿史那欲穀那個突厥死胖子,李昭去世不久之後,他也哏屁,臨終前他對兒子阿史那默啜交代道,“我兒切記,我父子與大唐不共戴天,我兒要秉承父親遺命,覆滅李唐,恢複突厥汗國!”
阿史那默啜眼含熱淚,“父親放心,兒謹記在心!”
阿史那欲穀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說了句,“李昭,你怎麽能比死在我前麵?我……我還沒奪迴千裏驌驦駒……”
說罷,一翻白眼,兩腿一蹬,絕氣身亡。
此時距離唐滅東突厥,李昭陣前奪馬已經過去了四五十年,這阿史那欲穀倒也真是個癡人!
用他的話說那是,“殺父之仇奪馬之恨……”
再說這阿史那默啜長大之後,他全然不似欲穀醜態,竟生的一表人才,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深諳兵法,膂力過人,弓馬嫻熟,更是學習蘇秦張儀縱橫之術口若懸河。
他在歐洲苦心經營多年,帶著原有的突厥班底以及穆斯林信徒組建了一個流亡政府,名叫塞爾柱王朝。
近些年阿史那默啜聽說李唐內部紛爭不斷,便意識到機會到來!
於是遊走於歐非各國之間,曉以利害,說服各國組建一支聯軍!
一張巨大的包圍網已經向大唐帝國緩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