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十五,陸陸續續下了十數日的雪終於徹底停歇了下來。天空逐漸放晴,那許久未曾露麵的太陽,此刻也慢慢地升了起來。它那溫暖而柔和的光芒,輕輕地灑落在這片被皚皚白雪覆蓋著的大地上。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皆是一片潔白無瑕的景象。陽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讓人有些睜不開眼睛。
杜壆這一路上抓了十幾個韃靼人,都是傳信的傳令兵,說是西夏人正在攻打偏頭關。
原本以為是輕鬆的一戰,誰知道還能遇到西夏人。
不過,他的任務是奪取哪裏,誰跟他搶,就是敵人。他把西夏人出現的事上報上去後,便繼續前進。
並快速找出一些西軍出身的士卒加上各級將官,將西夏人的作戰特點,在隊伍裏傳播…………
為了方便行軍,他一路上都打著韃靼人的旗幟,並沿途占領點著狼煙的烽火台,帶兵來到偏頭關五裏外時,就隱約聽見裏麵的喊殺聲。
望著眼前白茫茫大雪覆蓋的大地,有數道騎兵留下來的馬蹄印子,確認自己截住的韃靼傳令兵沒漏掉。
杜壆扭頭喊道:“兄弟們,記住西夏人的作戰方式了嗎?”
“記住了!”
“殺!”
他一揮手,率先衝了出去,後麵的都頭開始催促著手下加快速度,打旗的士卒把韃靼旗和遼軍旗高高舉起,七千大軍向前衝去。
說是衝鋒,可地上鋪著一尺多厚的雪,馬奮力抬蹄,再踏進去,抬蹄,再踏進去,卻跑不起來,速度並不快。
好在他們已經習慣,從中京一路來到這裏,基本都是這麽過來的,連馬兒也早已經習慣………
吳乞買決定把韃靼部的地盤送給西夏人的時候,便隻在這偏頭關留下三千老弱病殘,所以這時的偏頭關是真的危在旦夕。
西夏人和耽羅國人交戰,也是吳乞買精心設計的一環,把韃靼人的地盤推出去,西夏人肯定會來。
他也算準了李乾順的心理,無非就是想占便宜又不想得罪人,表麵上保持中立。
大遼死灰複燃的可能還是有的,他李乾順也是大遼的女婿。這樣對於西夏來說,他是打著援助遼國的旗幟來的,打韃靼人也算是援助。
對於他吳乞買來說,就是給大耽羅國增加一個敵人,給自己增加一個比韃靼人更強大的盟友。
因為耽羅國和西夏現在可都是打著援助遼國的旗幟來的,很有可能聯合起來,再聯合殘餘的遼軍勢力把他給滅了。
可他壓根沒想到耽羅國人來的這麽快,還冒著大雪來這裏。在他的計劃裏,可是西夏人先拿下偏頭關進來的,畢竟西夏離的近嘛。
這要是讓西夏人先占領這裏,耽羅國人的突襲隊伍想要從這邊突破就得先和西夏遭遇,打贏西夏才能和他們交手。
不打西夏,這李乾順也不可能借道給耽羅國。就算最壞的結果出現,兩方和解,再談共同討伐吳乞買,那也是各打各的,絕不會借道。
這樣他也能輕鬆應付,想讓他們再結仇,有的是辦法。
其實,王力壓根沒算這麽多,他就是單純的想出其不意突襲這邊的。
他唯一知道的是,要出其不意,要快。也許,這也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了吧。
杜壆他們艱難的來到偏頭關北關城下時,西夏人剛好突破南門殺進城中。
進攻的是西夏先鋒,約一萬多人,後續還有中軍、後軍,約四萬多人在趕來的路上,西夏這次出兵共計六萬大軍,由大將李良輔帶領。
西夏的編製很有意思,西夏最小的作戰單位隻有兩人,比後世我兔的三三製的戰鬥小組還少。
當初李元昊規定,黨項男子隻要年齡達到十五歲就要服兵役,為一丁,在兩丁裏選取一人作為“正軍”(“正軍”是直接參與作戰的士兵),同時,一個“正軍”配備一個“負贍”(“負贍”是擔負隨軍勞役的士兵),一個“正軍”加一個“負贍”即為一“抄”,這“抄”就是最小的軍事作戰單位了。
從這個規定中可以看出,李元昊已經使他的國家達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了。
這一抄的兩個人多是親兄弟或者父子,而且這個負贍是沒有軍餉的,打仗還得自己帶幹糧。由於照顧的是家人,所以他們也會盡心盡責。
戰場上一抄中的一人戰死後,另一人也會拚命報仇。北宋的折家將就是黨項人,知道這種編製的厲害之處,因此宋軍也了解西夏。
要不然西夏總共五十萬兵力,防禦弱宋的就有十萬,且隨時增兵。防禦更強的遼國卻隻有七萬,防備吐蕃和迴鶻就更少了,隻有三萬………
所以這次出兵,西夏賬麵上隻是出兵三萬,實際上有六萬。
梁山就有很多西軍出身的人,自然也了解西夏,每個士卒都記在心裏,隻要不是以抄為單位的俘虜,直接控製起來,或者殺死。
杜壆在衝鋒時,又再一次提醒了一遍…………
咱們言歸正傳,偏頭關城牆上的韃靼人見有援軍趕到,立即打開城門,梁山軍也二話不說殺了進去。
城頭上的韃靼人興奮的大喊著:“援軍到了,把西夏狗賊殺迴去!”
杜壆能聽見他們人不多,立即讓一部分人上城牆支援。剩下的剛衝了兩百步,就和西夏人遭遇,可見情況之危急,這要是再晚來一會,西夏人占領北門關上城門,就完犢子了。
此時的西夏大軍已經在關城裏鋪開了,在四處殺人,原本一麵倒的韃靼人,見援軍殺來,頓時又恢複了士氣。
他們雖然不認識這些援軍,可梁山士卒不說話,戴著麵甲。但打著韃靼旗幟是對的,他們也沒多問,就和梁山人一起殺西夏人。
梁山大軍加上韃靼人守軍不足一萬,西夏先鋒經過攻城的損耗,也就一萬出頭了。
雙方兵力差不多,這些韃靼人雖說是老弱病殘,但戰鬥意誌和戰鬥經驗還是挺豐富的,隻是無法高強度行軍和野戰而已,打這種守城戰還是可以的,他們的表現甚至比杜壆帶著的這些韃靼俘虜要強,知道沒有戰馬,他們逃不掉,故而都在關城裏廝殺。
關牆隻有南北兩麵,而且互不相連,上去的二百來個人有一個向導,他喊了一句:“你們下去給大軍指路!”
“是!”
這幾十個守軍也來不及問他們是什麽人就下去了,這幫人把城門關上後,守住口子,也留下幾十人後,便下來廝殺。
西夏人已經占領了南麵關牆,自然不肯放棄,可眼看這幫人這麽生猛,殺的他們節節敗退,一時間讓他有種和宋朝西軍最精銳的隊伍作戰的錯覺,不,比他們還厲害。
一個家夥更是單人獨騎,手持丈八蛇矛和自己隊伍脫節殺在最前麵,如入無人之境。
站在關牆上的李良輔不得不親自下場,他騎上戰馬,提著一杆門板刀殺向單人獨騎的杜壆這裏。
圍攻杜壆的西夏人給他讓開路,可和杜壆對上時,僅僅一個迴合,他就後悔了,這人自己不是對手。
他開始後退,計劃讓士卒消耗一下他的力氣。
他退,西夏士卒也跟著退,杜壆依舊往前麵殺。
他的殺戮像是藝術表演,一矛一個,絕不拖泥帶水,這要是耗死他,得死多少人隻有天知道。
沒一會,杜壆的親兵殺了上來,見圍著一堆人,就用轟天雷開路。幾聲爆炸後,殺過來的梁山人越來越多,他們都知道,有爆炸聲就是戰鬥最激烈的地方………
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時辰,梁山人開始攻占南城牆,還是轟天雷開路,弓箭手掩護。
進度很快,李良輔知道守不住了,立即指揮人退出去。
可這一會兒的功夫梁山人就殺向城牆,西夏人開始拚命守護閘機。這樣的戰鬥,對於梁山來的在熟悉不過。
你們越聚集越是好事,幾個雷過去便消停了,隻要放下千斤閘便是,又不怕炸壞,遠比拚命升起千斤閘要快的多。
最後,當千斤閘放下的時候,隻跑出去數十個西夏人,連李良輔也被關在了翁城裏………
…………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皆是一片潔白無瑕的景象。陽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讓人有些睜不開眼睛。
杜壆這一路上抓了十幾個韃靼人,都是傳信的傳令兵,說是西夏人正在攻打偏頭關。
原本以為是輕鬆的一戰,誰知道還能遇到西夏人。
不過,他的任務是奪取哪裏,誰跟他搶,就是敵人。他把西夏人出現的事上報上去後,便繼續前進。
並快速找出一些西軍出身的士卒加上各級將官,將西夏人的作戰特點,在隊伍裏傳播…………
為了方便行軍,他一路上都打著韃靼人的旗幟,並沿途占領點著狼煙的烽火台,帶兵來到偏頭關五裏外時,就隱約聽見裏麵的喊殺聲。
望著眼前白茫茫大雪覆蓋的大地,有數道騎兵留下來的馬蹄印子,確認自己截住的韃靼傳令兵沒漏掉。
杜壆扭頭喊道:“兄弟們,記住西夏人的作戰方式了嗎?”
“記住了!”
“殺!”
他一揮手,率先衝了出去,後麵的都頭開始催促著手下加快速度,打旗的士卒把韃靼旗和遼軍旗高高舉起,七千大軍向前衝去。
說是衝鋒,可地上鋪著一尺多厚的雪,馬奮力抬蹄,再踏進去,抬蹄,再踏進去,卻跑不起來,速度並不快。
好在他們已經習慣,從中京一路來到這裏,基本都是這麽過來的,連馬兒也早已經習慣………
吳乞買決定把韃靼部的地盤送給西夏人的時候,便隻在這偏頭關留下三千老弱病殘,所以這時的偏頭關是真的危在旦夕。
西夏人和耽羅國人交戰,也是吳乞買精心設計的一環,把韃靼人的地盤推出去,西夏人肯定會來。
他也算準了李乾順的心理,無非就是想占便宜又不想得罪人,表麵上保持中立。
大遼死灰複燃的可能還是有的,他李乾順也是大遼的女婿。這樣對於西夏來說,他是打著援助遼國的旗幟來的,打韃靼人也算是援助。
對於他吳乞買來說,就是給大耽羅國增加一個敵人,給自己增加一個比韃靼人更強大的盟友。
因為耽羅國和西夏現在可都是打著援助遼國的旗幟來的,很有可能聯合起來,再聯合殘餘的遼軍勢力把他給滅了。
可他壓根沒想到耽羅國人來的這麽快,還冒著大雪來這裏。在他的計劃裏,可是西夏人先拿下偏頭關進來的,畢竟西夏離的近嘛。
這要是讓西夏人先占領這裏,耽羅國人的突襲隊伍想要從這邊突破就得先和西夏遭遇,打贏西夏才能和他們交手。
不打西夏,這李乾順也不可能借道給耽羅國。就算最壞的結果出現,兩方和解,再談共同討伐吳乞買,那也是各打各的,絕不會借道。
這樣他也能輕鬆應付,想讓他們再結仇,有的是辦法。
其實,王力壓根沒算這麽多,他就是單純的想出其不意突襲這邊的。
他唯一知道的是,要出其不意,要快。也許,這也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了吧。
杜壆他們艱難的來到偏頭關北關城下時,西夏人剛好突破南門殺進城中。
進攻的是西夏先鋒,約一萬多人,後續還有中軍、後軍,約四萬多人在趕來的路上,西夏這次出兵共計六萬大軍,由大將李良輔帶領。
西夏的編製很有意思,西夏最小的作戰單位隻有兩人,比後世我兔的三三製的戰鬥小組還少。
當初李元昊規定,黨項男子隻要年齡達到十五歲就要服兵役,為一丁,在兩丁裏選取一人作為“正軍”(“正軍”是直接參與作戰的士兵),同時,一個“正軍”配備一個“負贍”(“負贍”是擔負隨軍勞役的士兵),一個“正軍”加一個“負贍”即為一“抄”,這“抄”就是最小的軍事作戰單位了。
從這個規定中可以看出,李元昊已經使他的國家達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了。
這一抄的兩個人多是親兄弟或者父子,而且這個負贍是沒有軍餉的,打仗還得自己帶幹糧。由於照顧的是家人,所以他們也會盡心盡責。
戰場上一抄中的一人戰死後,另一人也會拚命報仇。北宋的折家將就是黨項人,知道這種編製的厲害之處,因此宋軍也了解西夏。
要不然西夏總共五十萬兵力,防禦弱宋的就有十萬,且隨時增兵。防禦更強的遼國卻隻有七萬,防備吐蕃和迴鶻就更少了,隻有三萬………
所以這次出兵,西夏賬麵上隻是出兵三萬,實際上有六萬。
梁山就有很多西軍出身的人,自然也了解西夏,每個士卒都記在心裏,隻要不是以抄為單位的俘虜,直接控製起來,或者殺死。
杜壆在衝鋒時,又再一次提醒了一遍…………
咱們言歸正傳,偏頭關城牆上的韃靼人見有援軍趕到,立即打開城門,梁山軍也二話不說殺了進去。
城頭上的韃靼人興奮的大喊著:“援軍到了,把西夏狗賊殺迴去!”
杜壆能聽見他們人不多,立即讓一部分人上城牆支援。剩下的剛衝了兩百步,就和西夏人遭遇,可見情況之危急,這要是再晚來一會,西夏人占領北門關上城門,就完犢子了。
此時的西夏大軍已經在關城裏鋪開了,在四處殺人,原本一麵倒的韃靼人,見援軍殺來,頓時又恢複了士氣。
他們雖然不認識這些援軍,可梁山士卒不說話,戴著麵甲。但打著韃靼旗幟是對的,他們也沒多問,就和梁山人一起殺西夏人。
梁山大軍加上韃靼人守軍不足一萬,西夏先鋒經過攻城的損耗,也就一萬出頭了。
雙方兵力差不多,這些韃靼人雖說是老弱病殘,但戰鬥意誌和戰鬥經驗還是挺豐富的,隻是無法高強度行軍和野戰而已,打這種守城戰還是可以的,他們的表現甚至比杜壆帶著的這些韃靼俘虜要強,知道沒有戰馬,他們逃不掉,故而都在關城裏廝殺。
關牆隻有南北兩麵,而且互不相連,上去的二百來個人有一個向導,他喊了一句:“你們下去給大軍指路!”
“是!”
這幾十個守軍也來不及問他們是什麽人就下去了,這幫人把城門關上後,守住口子,也留下幾十人後,便下來廝殺。
西夏人已經占領了南麵關牆,自然不肯放棄,可眼看這幫人這麽生猛,殺的他們節節敗退,一時間讓他有種和宋朝西軍最精銳的隊伍作戰的錯覺,不,比他們還厲害。
一個家夥更是單人獨騎,手持丈八蛇矛和自己隊伍脫節殺在最前麵,如入無人之境。
站在關牆上的李良輔不得不親自下場,他騎上戰馬,提著一杆門板刀殺向單人獨騎的杜壆這裏。
圍攻杜壆的西夏人給他讓開路,可和杜壆對上時,僅僅一個迴合,他就後悔了,這人自己不是對手。
他開始後退,計劃讓士卒消耗一下他的力氣。
他退,西夏士卒也跟著退,杜壆依舊往前麵殺。
他的殺戮像是藝術表演,一矛一個,絕不拖泥帶水,這要是耗死他,得死多少人隻有天知道。
沒一會,杜壆的親兵殺了上來,見圍著一堆人,就用轟天雷開路。幾聲爆炸後,殺過來的梁山人越來越多,他們都知道,有爆炸聲就是戰鬥最激烈的地方………
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時辰,梁山人開始攻占南城牆,還是轟天雷開路,弓箭手掩護。
進度很快,李良輔知道守不住了,立即指揮人退出去。
可這一會兒的功夫梁山人就殺向城牆,西夏人開始拚命守護閘機。這樣的戰鬥,對於梁山來的在熟悉不過。
你們越聚集越是好事,幾個雷過去便消停了,隻要放下千斤閘便是,又不怕炸壞,遠比拚命升起千斤閘要快的多。
最後,當千斤閘放下的時候,隻跑出去數十個西夏人,連李良輔也被關在了翁城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