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明月幾時
全球鍛煉,開局水滸我來選 作者:大師來了啊焦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創作過程中,角色名稱最好不要變動,畢竟李清照這個名字可是教材上的常客,無數學生都被要求朗誦並背誦她的作品,這讓很多學習困難的學生記憶猶新。
就算那些從小學到中學一路逃課過來的人,或多或少也應該聽說過這個名字。
提到曆史上知名的才女,確實有很多傑出的人物,像班昭續寫了《漢書》,蔡文姬創作了《胡笳十八拍》,謝道韞有著出眾的才情和品格,還有上官婉兒更是被稱為能夠評定天下英才的女性。
然而,“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譽,則屬於眼前這位溫文爾雅、如同大姐姐般的女子——李清照。
她的知名度無疑是頂尖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名人。
在所有角色中,李清照似乎是唯一一位以作家身份進入語文教科書的人物。如果不是作者身份的話,恐怕也就隻有那個“武鬆打虎”的故事了。
此時的故事主角李清照,正醉得如一團爛泥。
看到這一幕,蘇墨不禁有點出神。
“你的那首《青玉案·元夕》,僅僅幾個字就已經把詩詞的韻味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我鼓起勇氣與你討論詩詞之道,希望你能接受。”
見蘇墨陷入沉思,李清照顯得有些擔憂,開口說道。
“你覺得詩詞難嗎?”
蘇墨微笑反問。
“當然難啊!詩詞隻是區分平仄,而歌詞則涉及五音、五聲、六律以及清濁輕重的區別,完全是兩碼事。”
李清照哼了一聲,明顯有些不滿。
她提出的這個問題,實際上牽扯到一個時代爭論的話題:詞究竟是以“唱”為主,還是以“文”為主?
詞最初的形態自然是用來唱的,源自古樂府歌的演變。早期的詞以旋律為主,輔以文字表達進行傳唱。
特別要提的是柳永。他不僅豐富了詞牌的內容,並且精通音樂,每首詞都是為了唱得悅耳而創作。因此,宋詞的興盛在一定程度上是從他開始的。
那個時候,“有井水處,皆歌柳詞”的景象十分普遍。
然而,到了北宋中期,蘇軾、王安石等大師輩出。相較於柳永,他們的音樂造詣略遜一籌,於是蘇軾等人選擇了另辟蹊徑,嚐試以詩入詞的方法。
這種做法無疑降低了創作詞的門檻,但也使得詞的傳唱難度加大。即使是廣為流傳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無法嚴格遵循當時的韻律,令當時的歌女們十分頭疼。
至此,詞與傳唱開始逐漸分離,很多詞已經無法再唱了。
對於詞的理解,李清照主張強調協律,崇尚典雅,甚至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理論,堅決反對用寫詩文的方式來創作詞。
在當時的大家中,周邦彥既懂音樂又規範了詞曲的音律,他的觀點與李清照的觀點較為接近。
這時,蘇墨的《青玉案·元夕》忽然流傳開來,雖然這首詞依然能唱,但顯然也是走以文入詞的道路。
這引起了李清照的高度警惕,她害怕會出現第二個蘇軾。
“原來你是擔心這個啊。”
看著認真表情的李清照,蘇墨有些哭笑不得。據說在幾年後,李清照的不滿達到了頂點,直接撰寫了一篇《詞論》,化身大噴子,把宋代諸多大家噴了個遍,人送外號“李懟懟”。
例如,她說柳永的詞雖適合音律,但詞句過於俗氣;王安石、曾鞏的文章有西漢古風,非常高雅,但如果他們寫詞,恐怕隻會“讓人倒胃口”,因為那樣的詞根本沒法唱!
“不應該擔心嗎?”
李清照氣鼓鼓地反問:“公子您天賦異稟,以文入詞或許也能流傳千年。但如果人人都去學你,該怎麽辦呢?”
“那就讓他們學吧,創新才能推動發展。如果詞與曲調不合,為何不去調整曲調來適應詞呢?”
蘇墨笑著迴答,神情灑脫。
辛棄疾確實是采取以文入詞的方式,還經常暗諷朝政,引用典故之多令人驚歎。但他不同於蘇軾的是,辛棄疾懂音樂,他的詞是可以唱的。
遺憾的是,辛棄疾的影響實在太大,後來的辛派弟子們雖沒有辛棄疾的才華,卻盲目效仿他以文入詞,結果新詞完全失去了傳唱性,詞與曲子徹底分道揚鑣,詞傳播的基礎也隨之消失。
盡管如此,即便詞的唱法在曆史長河中漸漸消亡,但蘇軾、歐陽修、辛棄疾等人的詞作因其文以載道的魅力,仍然名垂青史。
“推陳出新?你說的是借鑒淮陰侯韓信的故事吧?真是讓我耳目一新。”
“至於調整曲調來適應詞,豈不是一件難事?”
李清照愣了一下,眼中閃爍著驚喜的光芒,卻又立刻歎了口氣:“這些曲調都是曆代名家的傑作,哪那麽容易改動?”
“有琴嗎?琵琶也可以。”
蘇墨詢問道。
之前他說“推陳出新”這個詞在這個時期尚未發明,不過李清照的文化底蘊深厚,一聽就知道蘇墨的意思,省去了他不少解釋的工夫。
“有!”
李清照笑著從身邊的包裹裏取出一把古琴放在桌子上。這把古琴造型古樸,由梧桐木製成,琴尾還有一片焦痕,像是曾經被大火焚燒過。
“原來是焦尾古琴。”
蘇墨笑了笑:“那我就以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試著唱一曲吧,請李女士不要笑話我。”
他雖以前不會彈琴,但在成為武道宗師後,對自己身體的掌控已經達到了微妙的地步。雖然對於“琴道”的理解尚且不如那些一代國手,但是尋常的專業琴師也未必能超越蘇墨。
“東坡居士才華橫溢,這首詞意境深遠,即便是與唐朝李白、杜甫的詩歌相比,也不遜色。”
“但如果強行將其配上唱腔,難免有些……”
“嗯,這個調子……?”
李清照原本帶著些許嘲諷的目光,在聽到蘇墨調試了幾下琴弦後,頓時變了臉色,臉上閃過一絲複雜而又迷茫的神情。
“明月幾時有……”
不同於宋詞傳統唱法的新穎唱腔在李清照耳邊響起。
她臉色變幻不定,似乎有些生氣,又似乎有些困惑。
“這首歌原本是由一位女子演唱的,她的嗓音比我好得多,經曆的事情也比我豐富,更能貼近東坡居士寫詞時的心情。”
蘇墨輕輕歎息。這首歌後來被眾多歌手翻唱,其中不乏天後級別的歌手,她們用自己的聲音詮釋出了各自對這首詞的理解。
就算那些從小學到中學一路逃課過來的人,或多或少也應該聽說過這個名字。
提到曆史上知名的才女,確實有很多傑出的人物,像班昭續寫了《漢書》,蔡文姬創作了《胡笳十八拍》,謝道韞有著出眾的才情和品格,還有上官婉兒更是被稱為能夠評定天下英才的女性。
然而,“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譽,則屬於眼前這位溫文爾雅、如同大姐姐般的女子——李清照。
她的知名度無疑是頂尖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名人。
在所有角色中,李清照似乎是唯一一位以作家身份進入語文教科書的人物。如果不是作者身份的話,恐怕也就隻有那個“武鬆打虎”的故事了。
此時的故事主角李清照,正醉得如一團爛泥。
看到這一幕,蘇墨不禁有點出神。
“你的那首《青玉案·元夕》,僅僅幾個字就已經把詩詞的韻味表現得淋漓盡致。所以我鼓起勇氣與你討論詩詞之道,希望你能接受。”
見蘇墨陷入沉思,李清照顯得有些擔憂,開口說道。
“你覺得詩詞難嗎?”
蘇墨微笑反問。
“當然難啊!詩詞隻是區分平仄,而歌詞則涉及五音、五聲、六律以及清濁輕重的區別,完全是兩碼事。”
李清照哼了一聲,明顯有些不滿。
她提出的這個問題,實際上牽扯到一個時代爭論的話題:詞究竟是以“唱”為主,還是以“文”為主?
詞最初的形態自然是用來唱的,源自古樂府歌的演變。早期的詞以旋律為主,輔以文字表達進行傳唱。
特別要提的是柳永。他不僅豐富了詞牌的內容,並且精通音樂,每首詞都是為了唱得悅耳而創作。因此,宋詞的興盛在一定程度上是從他開始的。
那個時候,“有井水處,皆歌柳詞”的景象十分普遍。
然而,到了北宋中期,蘇軾、王安石等大師輩出。相較於柳永,他們的音樂造詣略遜一籌,於是蘇軾等人選擇了另辟蹊徑,嚐試以詩入詞的方法。
這種做法無疑降低了創作詞的門檻,但也使得詞的傳唱難度加大。即使是廣為流傳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無法嚴格遵循當時的韻律,令當時的歌女們十分頭疼。
至此,詞與傳唱開始逐漸分離,很多詞已經無法再唱了。
對於詞的理解,李清照主張強調協律,崇尚典雅,甚至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理論,堅決反對用寫詩文的方式來創作詞。
在當時的大家中,周邦彥既懂音樂又規範了詞曲的音律,他的觀點與李清照的觀點較為接近。
這時,蘇墨的《青玉案·元夕》忽然流傳開來,雖然這首詞依然能唱,但顯然也是走以文入詞的道路。
這引起了李清照的高度警惕,她害怕會出現第二個蘇軾。
“原來你是擔心這個啊。”
看著認真表情的李清照,蘇墨有些哭笑不得。據說在幾年後,李清照的不滿達到了頂點,直接撰寫了一篇《詞論》,化身大噴子,把宋代諸多大家噴了個遍,人送外號“李懟懟”。
例如,她說柳永的詞雖適合音律,但詞句過於俗氣;王安石、曾鞏的文章有西漢古風,非常高雅,但如果他們寫詞,恐怕隻會“讓人倒胃口”,因為那樣的詞根本沒法唱!
“不應該擔心嗎?”
李清照氣鼓鼓地反問:“公子您天賦異稟,以文入詞或許也能流傳千年。但如果人人都去學你,該怎麽辦呢?”
“那就讓他們學吧,創新才能推動發展。如果詞與曲調不合,為何不去調整曲調來適應詞呢?”
蘇墨笑著迴答,神情灑脫。
辛棄疾確實是采取以文入詞的方式,還經常暗諷朝政,引用典故之多令人驚歎。但他不同於蘇軾的是,辛棄疾懂音樂,他的詞是可以唱的。
遺憾的是,辛棄疾的影響實在太大,後來的辛派弟子們雖沒有辛棄疾的才華,卻盲目效仿他以文入詞,結果新詞完全失去了傳唱性,詞與曲子徹底分道揚鑣,詞傳播的基礎也隨之消失。
盡管如此,即便詞的唱法在曆史長河中漸漸消亡,但蘇軾、歐陽修、辛棄疾等人的詞作因其文以載道的魅力,仍然名垂青史。
“推陳出新?你說的是借鑒淮陰侯韓信的故事吧?真是讓我耳目一新。”
“至於調整曲調來適應詞,豈不是一件難事?”
李清照愣了一下,眼中閃爍著驚喜的光芒,卻又立刻歎了口氣:“這些曲調都是曆代名家的傑作,哪那麽容易改動?”
“有琴嗎?琵琶也可以。”
蘇墨詢問道。
之前他說“推陳出新”這個詞在這個時期尚未發明,不過李清照的文化底蘊深厚,一聽就知道蘇墨的意思,省去了他不少解釋的工夫。
“有!”
李清照笑著從身邊的包裹裏取出一把古琴放在桌子上。這把古琴造型古樸,由梧桐木製成,琴尾還有一片焦痕,像是曾經被大火焚燒過。
“原來是焦尾古琴。”
蘇墨笑了笑:“那我就以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試著唱一曲吧,請李女士不要笑話我。”
他雖以前不會彈琴,但在成為武道宗師後,對自己身體的掌控已經達到了微妙的地步。雖然對於“琴道”的理解尚且不如那些一代國手,但是尋常的專業琴師也未必能超越蘇墨。
“東坡居士才華橫溢,這首詞意境深遠,即便是與唐朝李白、杜甫的詩歌相比,也不遜色。”
“但如果強行將其配上唱腔,難免有些……”
“嗯,這個調子……?”
李清照原本帶著些許嘲諷的目光,在聽到蘇墨調試了幾下琴弦後,頓時變了臉色,臉上閃過一絲複雜而又迷茫的神情。
“明月幾時有……”
不同於宋詞傳統唱法的新穎唱腔在李清照耳邊響起。
她臉色變幻不定,似乎有些生氣,又似乎有些困惑。
“這首歌原本是由一位女子演唱的,她的嗓音比我好得多,經曆的事情也比我豐富,更能貼近東坡居士寫詞時的心情。”
蘇墨輕輕歎息。這首歌後來被眾多歌手翻唱,其中不乏天後級別的歌手,她們用自己的聲音詮釋出了各自對這首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