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兩位皇子爭奪權力,實際上就是在代表背後支持他們的勢力爭鬥。一旦其中一方獲勝,恐怕朝廷必將陷入一片混亂。秦毅分析完後,曹操點頭表示讚同,他認為無論是哪個皇子最後登上高位,都會帶來動蕩。


    秦毅接著提起了去年的事情:“何進推薦董卓接管虎牢關的事,孟德兄你肯定還記得吧。”


    曹操點點頭:“當然記得。”


    “董卓這個人野心勃勃,他接管虎牢關絕非表麵那麽簡單。據我推測,他是想隨時能趕往京城。我最近觀察天象,發現董卓的運勢越來越旺盛,看來這次局勢難以逆轉。”


    曹操聽罷歎了口氣,因為他內心深處還是忠於漢室的,明白秦毅所說的意味著什麽。


    不久後,漢靈帝去世並安葬後的第三天,清晨的朝會上,文武官員們明顯分為兩派:一方是以皇子劉辯的母親何皇後為首的一派,另一方則是以皇子劉協以及董太後為主的大臣群體。


    皇宮侍衛總管蹙碩站在大殿中央,對著滿朝文武大聲宣布:“先帝離世前,特意將皇子劉協托付給我,並留下遺言,稱皇子劉辯性格輕浮,缺乏威儀,不堪重任,所以他決定立劉協為太子,繼承皇位。各位大人,請聽旨意!”


    盡管蹙碩的話語並無破綻,但文武百官並未有任何響應,畢竟僅憑口頭遺願實在難以服眾,而一旁的何皇後立即反擊。


    “蹙碩總管,冊立太子這樣的大事,為何先帝未曾告知哀家,反而隻告訴你?難道你是假傳聖旨不成?”何皇後直戳要害,一下子讓蹙碩陷入了被動。


    蹙碩此刻已有些慌亂,畢竟那份遺詔是他捏造的。但他隻能硬著頭皮狡辯:“皇後娘娘作為大皇子的母親,必然更為親近大皇子,所以先帝才會將二皇子交托給微臣來輔佐。”


    “若擔心哀家偏袒大皇子,那為何不公開宣讀旨意?”何皇後抓住他的矛盾之處嚴厲地質問他,但她也知道再多爭論也沒用,直到她同父異母的大將軍哥哥何進踏入宮殿,情況才會有所轉變。


    但蹙碩怎會不知何進早晚要進宮,早已在宮內布下了埋伏。然而他沒想到的是,自己手下的一個親信與何進交情匪淺,竟提前把這個消息泄露給了何進。


    於是何進巧妙地避過了埋伏,順利進入朝堂。他冷眼掃過癱倒在地的蹙碩,隨後轉向文武百官,嚴肅地說:“得知先帝仙逝,我心裏悲痛萬分。然而,群龍不可一日無首,國家不能一日無君。先帝在世時未確立太子人選,但卻為我們留下了兩位皇子,分別是劉辯和劉協。”


    何進走向何皇後,從她手中接過劉辯。“論年齡,大皇子比二皇子年長三歲,且臨機應變、處理事務的能力更強;論出身,大皇子是嫡子,二皇子僅為庶子,按照慣例,除非先帝親自指定,否則庶子無權成為太子。”


    說到這兒,何進帶著劉辯來到龍椅下方,一手抱起他走上龍台,然後將劉辯放在龍椅上,自己則站在劉辯身後,繼續講道:“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大皇子都比二皇子更適合坐這個位置。”


    此言一出,便如同鐵證般確認了劉辯的地位。何進的這段話也使朝堂上大多數大臣傾向於支持他們,畢竟這些傳統的老臣們最為重視血脈傳承。


    看到這一切的何皇後露出滿意的笑容,而蹙碩則徹底癱倒在地上,再也不敢去看何太後等人。


    可是隔天早朝時,文武百官驚奇地發現,新帝劉辯身後居然還設有一個座位,掛滿了珠簾,雖看不清座位上的人是誰,但從輪廓來看正是新帝的母親何皇後,或者說,何太後!


    這讓滿朝文武炸開了鍋。對於劉辯這位嫡出的大皇子繼位,他們並無異議,加上何進的支持,他們更加確信無疑。但現在何太後竟然坐在新帝背後垂簾聽政,這顯然是違反了後宮不得幹預朝政的規定。


    但也有一些人認為何太後這麽做或許情有可原,畢竟新帝年紀尚幼,可能無法妥善處理朝政,而何太後作為先帝多年的伴侶,在許多事情上都能輔助新帝。


    正當雙方爭吵得不可開交之際,何進大將軍出麵打斷了他們。


    “先帝在位期間,受製於宦官,導致百姓生活困苦,進而引發了黃巾起義的發生。如今新帝即位,以往那些不好的狀況也應該改一改了。不能再讓宦官掌權,政務應當由新帝統一安排。”


    說完這些,何進停頓了一下,環顧四周,接著說道:“所以從今往後,太後可以垂簾聽政,但嚴禁宦官幹預朝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和貂蟬喝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發發5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發發5並收藏三國:和貂蟬喝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