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劉秀這幫兄弟們都想親身嚐試一下住在火炕上的感覺,於是大家一起在大炕上擠了一宿。
隻有王文竹,推說家中有事要先走一步,才戀戀不舍的離去,走之前還再三跟劉秀說等火炕全都搭好一定要給她留一個屋子。
以前她在劉秀家過夜時,就曾推說自己習慣一個人睡,別人在旁她睡不著為理由,反正劉秀家屋子也夠用,也就由著她隨便了。
王文竹離開劉秀家,走了很遠後,迴頭看向那座院子,隻見那裏炊煙嫋嫋飄散,她眼中閃過羨慕神色,他真是太優秀了,他怎麽什麽都知道呢?難道他真的讀過天書嗎?
一迴到太師府,王文竹便跑去書房找她爹去了。
老太師王舜正在書房裏凝神想著今天朝堂上的事。
此次山東遭災,官府卻不作為,還縱容地主富紳兼並百姓的土地,導致大量災民四處流浪成為流民。
這些流民為了生存,都往富庶地區遷徙,現在長安城外的流民越來越多,官府雖然一直把控城門不讓流民進城,可是還是不時有人能夠偷偷混進來。
進城的流民官府監管不到位,他們在城中找不到工作,便會四處偷雞摸狗,現在城中治安案件頻發,百姓怨聲載道。
而且城外因為流民太多,已經設置了幾處安置點讓他們集中住下,每日裏官府派人按時施些稀粥,勉強讓這些人能糊口,可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怕時間長了這些流民會生變。
王莽對這些事也是頭疼的緊,他想不出什麽有用的政策,早朝上便讓眾臣商議該怎麽辦。
國將哀章等人建議朝廷對這些流民采取強硬手段,驅趕他們離開長安城,讓他們迴到戶籍所在地去,由當地官府管理,違令者就抓起來去充軍戍邊。
就他的這個餿主意竟然還引來不少朝臣附議,看的王舜直搖頭。
如果真的這麽簡單粗暴的去對待流民百姓,恐怕這些流民就離暴動不遠了。
想當年秦朝時的例子可是曆曆在目呢,這才過去多少年,難道朝廷一點教訓都沒吸取到?
王舜眼見這些大臣跟著哀章胡鬧,再也看不下眼去,於是出列駁斥起來。
他拿秦朝暴政舉例,建議王莽不能這樣簡單粗暴對待百姓,不然民心一失,恐怕國體不穩,此事還得再想辦法解決。
劉歆竟然十分出人意料的出列跟著附議,還說王舜此舉是為國為民著想,不想某些官員,隻想著自己加官進爵,不顧百姓死活。
聽出話外音的哀章氣的晃著小腦袋,胡子亂翹,他陰陽怪氣的反問劉歆,國師覺得我的主意不好,那你有好主意你倒是拿出來啊。
國師劉歆想了一下,便上奏說朝廷可以按照之前給百姓分土地的政策,再次給流民劃分一塊土地,安置他們,想來朝廷此舉定能讓百姓對皇上感恩戴德,安定下來。
可是哀章那派的大臣們立馬跳出來反對,這些流民早就已經在戶籍地分過土地了,現在他們賣了土地跑到了長安城,如果在這裏還能分到土地,那消息傳出去了,不是會有更多的人都往這邊跑了?
再說了,這麽多人土地從哪來?安置這些人的費用從哪出?還有後續的糧食,也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這些問題,劉歆也都解決不了,隻得悻悻的迴到自己位置。
王莽坐在龍椅上聽著這些問題,感覺頭都要大了,隻好再次看向王舜。
王舜也是感到這些事情非常棘手,他也是理不清個頭緒。
但是他還是堅持哀章的主意決不可用,王莽對王舜向來十分信任,既然他極力反對哀章的建議,便順水推舟沒有采納。
再次詢問了幾遍,有沒有人能為朝廷解決這個大問題,要是真能有好的主意,朝廷肯定會有大大的封賞。
可是眾大臣都是麵麵相覷,沒有一人能拿出個章程。
氣的王莽摔杯大罵下麵的人都是飯桶,隻知道要封賞,真正有事時一個個都跟縮頭烏龜似的。
王舜見王莽生氣,忙站出來說此事事關重要,還是容大家迴去好好想想,想出一個萬全之策才好。
王莽見王舜出來打圓場了,隻好退朝,讓大家三天內給他拿出一個解決方案來。
王舜到府中之後,一直在書房冥思苦想解決方案,卻是不得其法。
直到寶貝女兒迴來,人還未見,便聞其聲聽見。
老太師慈愛的看著女兒,笑著說道:“女孩子家家的,要穩重一些,天天這麽風風火火的成什麽樣子,以後哪家的貴公子敢娶你呦!”
“女兒才不要嫁人呢,女兒要永遠陪在爹爹身邊!”王文竹撒嬌的說道。
“傻孩子,哪有姑娘大了不嫁人的!成天跟在爹身邊,像什麽話!”
“不嘛,就不嫁人,哎?爹在忙什麽呢呀?”王文竹看著桌子上寫的亂七八糟的紙,問她爹道。
王舜歎了口氣,便將早朝上遇到的難題跟王文竹說了一遍,這不皇上要解決流民安置的問題,現在想不出合適的辦法嗎。
總不能如哀章那個奸臣所說,一言不合就抓人流放充軍去吧,那還不得激起民變來啊。
王文竹聽見哀大頭他爹又不幹人事了,氣的罵了半天,然後又安慰她爹道:
“爹爹別急,不如我明天上學去問問文哥吧,他懂的可多了,沒準兒他能有好主意呢!要是他真有好主意,女兒立馬迴來告訴您老人家!”
王舜苦笑著點頭,心中卻沒寄太大希望。
劉叔文一個太學生而已,年紀輕輕能搗鼓出一些新玩意已經不容易,可是論起處理國家大事來,他肯定差遠了。
在王舜眼裏,劉叔文就是個孩子,又沒做過官,他能給出什麽好主意呢!朝廷裏那麽多的大臣處理了多年政事,對此事都解決不了,極為頭疼呢。
隻是他看王文竹十分推崇劉叔文,不忍掃了王文竹的興而已。
第二天一大早,王文竹便跑到了劉秀家中與眾人匯合。
眾位兄弟昨夜睡在火炕上,同睡一鋪炕,同蓋一床被,睡的那叫一個熱乎,見到王文竹後,紛紛跟她吹起了牛x,這火炕多麽多麽暖和,多麽多麽舒服,羨慕的王文竹找劉秀墨跡了一早上,把正事都給忘了。
上學路上走到半路了王文竹才想起來老爹的難題,於是在車廂中問劉秀:“文哥,我有個問題想聽聽你的想法可否?”
劉秀說道:“有話就說…”
王文竹:額,我記得文哥之前跟人說過這話,好像還有下一句來著……
“嗯,你說城外現在來了那麽多的流民,時間長了還不得出事啊?”
劉秀聽她竟然說的是這事,好奇的瞥了她一眼,“你個小孩子家家的,沒事關心這些事幹嘛,你又管不了!這些事不是朝廷應該去想的嗎?”
“哎呀,我這不就是好奇嘛,自從這些流民來了之後,聽說城裏治安都不好了,總丟東西!文哥你說,朝廷會怎麽安置這些流民呀?”
王文竹好不容易才找了個理由遮掩自己的意圖,將心中問題問了出來。
擠在車廂裏的眾兄弟們聽見這個議題,也都十分感興趣,畢竟大家出來上學讀書就是為了以後能夠做官,而王文竹提的這件事,恰恰是當官的需要去解決的事情。
大家開始七嘴八舌的出主意,有說應該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的,有說應該追究當地官府責任的………
劉秀隻是默默聽著,一直沒發表意見。
王文竹聽大家亂糟糟說了半天,也沒聽見一個能解決問題的具體建議。
她見劉秀一直在聽大家說,始終沒說話,便問他:“文哥你怎麽不說話啊,你到底怎麽看這個問題啊?”
劉秀隨口說道:“這事兒其實好辦,非常容易解決,我早就有個主意,隻是我覺得朝廷裏能臣眾多,肯定有人能夠想到,所以我才沒說。”
眾人一聽頓時呆住,這問題文哥剛才說什麽?非常容易?咱們沒聽錯吧?
王文竹聽了卻十分開心,就知道你會有辦法。
“那文哥你快說說啊,我想知道到底是什麽辦法!”她拉著劉秀的袖子央求著。
“好吧,你想聽那我就說說,這個辦法就叫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眾兄弟都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於是都聚精會神的聽劉秀接著往下說,這也是難得的一次學習的機會呢。
“以往朝廷賑災,無非就是開倉放糧,施舍些稀粥什麽的,我覺得那樣治標不治本,老百姓隻能被動的等著朝廷施舍,一旦朝廷動作慢了或者停了,百姓還是活不下去,甚至是開始鋌而走險。”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認為當下能給這些流民百姓找到一份能夠養家糊口的工作才是正途,這些流民有了活幹,能賺了錢能夠養家,就不會生變。”
“可是文哥,這工怕是不好找啊,城裏哪有那麽多工作可做啊,你忘了阿倫和秀兒啦,他們進了城根本找不到什麽活兒啊!”王文竹插口道。
隻有王文竹,推說家中有事要先走一步,才戀戀不舍的離去,走之前還再三跟劉秀說等火炕全都搭好一定要給她留一個屋子。
以前她在劉秀家過夜時,就曾推說自己習慣一個人睡,別人在旁她睡不著為理由,反正劉秀家屋子也夠用,也就由著她隨便了。
王文竹離開劉秀家,走了很遠後,迴頭看向那座院子,隻見那裏炊煙嫋嫋飄散,她眼中閃過羨慕神色,他真是太優秀了,他怎麽什麽都知道呢?難道他真的讀過天書嗎?
一迴到太師府,王文竹便跑去書房找她爹去了。
老太師王舜正在書房裏凝神想著今天朝堂上的事。
此次山東遭災,官府卻不作為,還縱容地主富紳兼並百姓的土地,導致大量災民四處流浪成為流民。
這些流民為了生存,都往富庶地區遷徙,現在長安城外的流民越來越多,官府雖然一直把控城門不讓流民進城,可是還是不時有人能夠偷偷混進來。
進城的流民官府監管不到位,他們在城中找不到工作,便會四處偷雞摸狗,現在城中治安案件頻發,百姓怨聲載道。
而且城外因為流民太多,已經設置了幾處安置點讓他們集中住下,每日裏官府派人按時施些稀粥,勉強讓這些人能糊口,可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怕時間長了這些流民會生變。
王莽對這些事也是頭疼的緊,他想不出什麽有用的政策,早朝上便讓眾臣商議該怎麽辦。
國將哀章等人建議朝廷對這些流民采取強硬手段,驅趕他們離開長安城,讓他們迴到戶籍所在地去,由當地官府管理,違令者就抓起來去充軍戍邊。
就他的這個餿主意竟然還引來不少朝臣附議,看的王舜直搖頭。
如果真的這麽簡單粗暴的去對待流民百姓,恐怕這些流民就離暴動不遠了。
想當年秦朝時的例子可是曆曆在目呢,這才過去多少年,難道朝廷一點教訓都沒吸取到?
王舜眼見這些大臣跟著哀章胡鬧,再也看不下眼去,於是出列駁斥起來。
他拿秦朝暴政舉例,建議王莽不能這樣簡單粗暴對待百姓,不然民心一失,恐怕國體不穩,此事還得再想辦法解決。
劉歆竟然十分出人意料的出列跟著附議,還說王舜此舉是為國為民著想,不想某些官員,隻想著自己加官進爵,不顧百姓死活。
聽出話外音的哀章氣的晃著小腦袋,胡子亂翹,他陰陽怪氣的反問劉歆,國師覺得我的主意不好,那你有好主意你倒是拿出來啊。
國師劉歆想了一下,便上奏說朝廷可以按照之前給百姓分土地的政策,再次給流民劃分一塊土地,安置他們,想來朝廷此舉定能讓百姓對皇上感恩戴德,安定下來。
可是哀章那派的大臣們立馬跳出來反對,這些流民早就已經在戶籍地分過土地了,現在他們賣了土地跑到了長安城,如果在這裏還能分到土地,那消息傳出去了,不是會有更多的人都往這邊跑了?
再說了,這麽多人土地從哪來?安置這些人的費用從哪出?還有後續的糧食,也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這些問題,劉歆也都解決不了,隻得悻悻的迴到自己位置。
王莽坐在龍椅上聽著這些問題,感覺頭都要大了,隻好再次看向王舜。
王舜也是感到這些事情非常棘手,他也是理不清個頭緒。
但是他還是堅持哀章的主意決不可用,王莽對王舜向來十分信任,既然他極力反對哀章的建議,便順水推舟沒有采納。
再次詢問了幾遍,有沒有人能為朝廷解決這個大問題,要是真能有好的主意,朝廷肯定會有大大的封賞。
可是眾大臣都是麵麵相覷,沒有一人能拿出個章程。
氣的王莽摔杯大罵下麵的人都是飯桶,隻知道要封賞,真正有事時一個個都跟縮頭烏龜似的。
王舜見王莽生氣,忙站出來說此事事關重要,還是容大家迴去好好想想,想出一個萬全之策才好。
王莽見王舜出來打圓場了,隻好退朝,讓大家三天內給他拿出一個解決方案來。
王舜到府中之後,一直在書房冥思苦想解決方案,卻是不得其法。
直到寶貝女兒迴來,人還未見,便聞其聲聽見。
老太師慈愛的看著女兒,笑著說道:“女孩子家家的,要穩重一些,天天這麽風風火火的成什麽樣子,以後哪家的貴公子敢娶你呦!”
“女兒才不要嫁人呢,女兒要永遠陪在爹爹身邊!”王文竹撒嬌的說道。
“傻孩子,哪有姑娘大了不嫁人的!成天跟在爹身邊,像什麽話!”
“不嘛,就不嫁人,哎?爹在忙什麽呢呀?”王文竹看著桌子上寫的亂七八糟的紙,問她爹道。
王舜歎了口氣,便將早朝上遇到的難題跟王文竹說了一遍,這不皇上要解決流民安置的問題,現在想不出合適的辦法嗎。
總不能如哀章那個奸臣所說,一言不合就抓人流放充軍去吧,那還不得激起民變來啊。
王文竹聽見哀大頭他爹又不幹人事了,氣的罵了半天,然後又安慰她爹道:
“爹爹別急,不如我明天上學去問問文哥吧,他懂的可多了,沒準兒他能有好主意呢!要是他真有好主意,女兒立馬迴來告訴您老人家!”
王舜苦笑著點頭,心中卻沒寄太大希望。
劉叔文一個太學生而已,年紀輕輕能搗鼓出一些新玩意已經不容易,可是論起處理國家大事來,他肯定差遠了。
在王舜眼裏,劉叔文就是個孩子,又沒做過官,他能給出什麽好主意呢!朝廷裏那麽多的大臣處理了多年政事,對此事都解決不了,極為頭疼呢。
隻是他看王文竹十分推崇劉叔文,不忍掃了王文竹的興而已。
第二天一大早,王文竹便跑到了劉秀家中與眾人匯合。
眾位兄弟昨夜睡在火炕上,同睡一鋪炕,同蓋一床被,睡的那叫一個熱乎,見到王文竹後,紛紛跟她吹起了牛x,這火炕多麽多麽暖和,多麽多麽舒服,羨慕的王文竹找劉秀墨跡了一早上,把正事都給忘了。
上學路上走到半路了王文竹才想起來老爹的難題,於是在車廂中問劉秀:“文哥,我有個問題想聽聽你的想法可否?”
劉秀說道:“有話就說…”
王文竹:額,我記得文哥之前跟人說過這話,好像還有下一句來著……
“嗯,你說城外現在來了那麽多的流民,時間長了還不得出事啊?”
劉秀聽她竟然說的是這事,好奇的瞥了她一眼,“你個小孩子家家的,沒事關心這些事幹嘛,你又管不了!這些事不是朝廷應該去想的嗎?”
“哎呀,我這不就是好奇嘛,自從這些流民來了之後,聽說城裏治安都不好了,總丟東西!文哥你說,朝廷會怎麽安置這些流民呀?”
王文竹好不容易才找了個理由遮掩自己的意圖,將心中問題問了出來。
擠在車廂裏的眾兄弟們聽見這個議題,也都十分感興趣,畢竟大家出來上學讀書就是為了以後能夠做官,而王文竹提的這件事,恰恰是當官的需要去解決的事情。
大家開始七嘴八舌的出主意,有說應該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的,有說應該追究當地官府責任的………
劉秀隻是默默聽著,一直沒發表意見。
王文竹聽大家亂糟糟說了半天,也沒聽見一個能解決問題的具體建議。
她見劉秀一直在聽大家說,始終沒說話,便問他:“文哥你怎麽不說話啊,你到底怎麽看這個問題啊?”
劉秀隨口說道:“這事兒其實好辦,非常容易解決,我早就有個主意,隻是我覺得朝廷裏能臣眾多,肯定有人能夠想到,所以我才沒說。”
眾人一聽頓時呆住,這問題文哥剛才說什麽?非常容易?咱們沒聽錯吧?
王文竹聽了卻十分開心,就知道你會有辦法。
“那文哥你快說說啊,我想知道到底是什麽辦法!”她拉著劉秀的袖子央求著。
“好吧,你想聽那我就說說,這個辦法就叫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眾兄弟都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於是都聚精會神的聽劉秀接著往下說,這也是難得的一次學習的機會呢。
“以往朝廷賑災,無非就是開倉放糧,施舍些稀粥什麽的,我覺得那樣治標不治本,老百姓隻能被動的等著朝廷施舍,一旦朝廷動作慢了或者停了,百姓還是活不下去,甚至是開始鋌而走險。”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認為當下能給這些流民百姓找到一份能夠養家糊口的工作才是正途,這些流民有了活幹,能賺了錢能夠養家,就不會生變。”
“可是文哥,這工怕是不好找啊,城裏哪有那麽多工作可做啊,你忘了阿倫和秀兒啦,他們進了城根本找不到什麽活兒啊!”王文竹插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