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候們不停前來給文齊稟報匈奴殘部的動向,得知匈奴人已經西撤後,接下來幾天裏文齊乘勝追擊,一路勢如破竹將先前被匈奴人占領的城池全都奪了迴來。
捷報傳到長安城,傳令兵縱馬在長安街上馳騁大喊,“文齊大將軍首戰告捷,解武威之困,斬匈奴首級三萬~~~”
一路喊聲震天,長安城百姓聞聽喜訊,頓時滿城沸騰……
雖然這幾年被朝廷今天這麽改明天那麽改搞得生活每況愈下,百姓苦不堪言。
但是在戰勝外敵這種大事上,百姓是不吝於表達歡喜之情的,已經有百姓自發的在街上載歌載舞起來。
消息傳到大殿之上,滿朝文武也是一片沸騰,這文齊將軍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每日裏就是巡個街維持下治安,竟然如此勇猛!
那可是匈奴人啊,誰不知道那些人如同野人一般強悍,實在沒想到竟然這麽輕鬆就被文齊將軍打迴了老家。
王莽和眾文武也是喜氣洋洋,唯有哀章皮笑肉不笑的站在人群中,心中暗自腹誹這匈奴人怎麽這麽不經打,本想借著匈奴人的手除掉文齊,不曾想卻讓文齊立了大功。
消息傳達了太學,學院裏也是一片沸騰,瞬間成了歡樂的海洋!
天地會的一眾兄弟們齊聚在劉秀的宿舍裏,熱烈討論著此次文將軍大敗匈奴人的事跡。
都是熱血沸騰的年紀,腦海中浮現著金戈鐵馬,驅除蠻夷的畫麵,眾人隻感到氣血上頭,真想隨著文將軍一起去保家衛國。
劉秀鄧禹等人聽著這些消息自然也是打心底為文齊感到高興。
有人想起大家送別文將軍時,劉秀所做的詩句,頓時輕聲吟誦出來,
“殺盡匈奴百萬兵,腰間寶刀血猶腥!”
聽見這詩句後更多的人也跟著重複念了起來。
突然門外有人鼓掌叫好,“好詩,好詩啊!此詩何人所作?”
隨著聲音的到來,一人踏步走了進來。
正是許老夫子,大家一看老師到來,急忙起身行禮讓座,待許老夫子落座,旁邊才有學生小聲說起這詩的出處。
許老夫子鼓掌大笑,“我一猜此詩就當是劉叔文所作,如此氣勢磅礴的詩句,正應了現在的大捷。寫的好,寫的妙啊!”
說完更用欣賞讚歎的目光灼灼看向劉秀,這可是他的得意門生。
這邊文齊驅除匈奴立下大功,卻說那邊王邑率軍迎戰高句麗。
王邑率軍比文齊早走了好多天,可是到了幽州這邊卻發現,高句麗軍隊早已撤走。
這些高句麗人特別狡猾,在幽州邊境一通搶掠後,得知新朝大軍將至,便丟下占領的城池,一路向著高句麗國的方向撤了。
這可讓王邑鬱悶的不行,雖然收複了幾座城池,可是自己勞師遠征,一仗未開啊。
部下的將士們卻開心的很,畢竟不打仗就不會死傷,出來轉上一圈,就能混個得勝迴朝,也不錯。
到了漁陽郡的王邑在郡守的迎接之下入了城,到了府衙後王邑在上首入座,那郡守姓李,在下首率領當地官員立即跪倒在地,
“下官率漁陽郡官吏恭迎大司空,大司空英明神武,下溝裏蠻夷望風而逃,漁陽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王邑卻並不買賬,沉著臉看了李郡守一眼,手輕輕向上一擺,“起來迴話吧!”
“是,謝過大司空!”李郡守帶著眾人站起,候在一旁。
王邑問道:“我且問你,下溝裏部隊什麽時候撤的,你可知他們的去向?”
郡守忙躬身迴道:“那些蠻夷圍困漁陽多日,我守城將士奮起反抗,才保住城池,前幾日的晚上突然聽聞敵軍大營發出騷亂,天亮以後便見那些敵軍不見了蹤影。”
“下官派了斥候前去打探,發現他們是朝著下溝裏國內撤走,也許是聽聞大司空即將率軍來到,嚇得跑了!”
王邑卻不被這馬屁所動,他一直疑惑,兩軍一直還沒接觸,這些高句麗人怎麽會突然就撤了呢?
這時王邑手下的將官卻都興奮的紛紛站出來請戰,都要乘勝去追擊撤退的敵軍,生怕這大好的軍功飛走了。
王邑思考良久,才下定決心派了手下心腹大將陳風率前鋒軍去追擊撤退的敵軍,務必要大勝一場,才不枉自己出征這一迴。
陳風得了帥令更是興奮異常,立馬跪下接令。
心中更是竊喜那下溝裏不過彈丸小國,聽見新朝大軍到來就已經嚇得屁滾尿流跑了,能有什麽戰力。
這不是大司空白給自己的軍功嗎?
李郡守帶領城中軍民帶著好酒美食狠狠地犒勞了一頓來馳援的大軍後,陳風立功心切,急忙點起五千騎兵便匆匆往敵軍撤退的方向追擊而去。
卻不想這一追就是兩天過去,路上沿途到處都有高句麗人撤退留下的印記,倒是很好辨認,可是他們晝夜追擊就是始終沒追上那些敵軍。
當他們終於見到遠處有炊煙升起的時候,這些新軍騎兵已然是疲憊不堪,馬匹也是累的不行。
可是陳風卻急於立功,不斷催促大家快馬加鞭趕上。卻不知這兩天他們的所有行動都在高句麗斥候的監視之下。
自從他們從漁陽郡出來,他們的一舉一動就都已經在高句麗人的視線之中,高句麗人甚是狡猾,他們之所以撤退,就是為了使王邑的援軍輕敵,好誘敵深入。
孤軍深入的陳風遠遠的望見敵軍已經要被追上,連連催促大家快些追趕,手下騎兵不敢有任何怨言,隻得跟在他的身後縱馬猛衝。
可是就在他們快要追到那片冒著炊煙的營地時,跑在前麵的戰馬突然全都慢了下來,
當陳風發現時這五千騎兵已經全都衝了過來,這時大家才看清楚,這片地方遠看是一片草地,可是戰馬跑過來才發現這下麵全是泥沼,馬蹄踏上去就會陷在泥裏跑不起來速度。
陳風立馬感覺事情不大對頭,馬上拉轉馬頭朝後麵對著手下騎兵們喊道:“不好,這裏有詐,快撤~~”
可是話音剛落,就聽見四周傳來一陣弓弦的聲音,“嗖、嗖”的箭矢如飛蝗般向著他們射來。
陳風因為處在最前麵,人在馬上又無處躲閃,瞬間便被射成了刺蝟,一行的騎兵們也都紛紛中箭落馬,一時間新軍這五千騎兵大亂,被亂馬擠落踩踏,中箭落馬者皆有,死傷無數。
沒了將領指揮的騎兵們混亂不堪各自為戰,後麵見前麵遭襲,有人便縱馬迴撤,可是他們的後方已被高句麗騎兵截斷,早就已經被高句麗人包了餃子。
這些高句麗人騎著矮馬,揮舞著手中長刀,嘴中嗚嗷著衝向了混亂的新軍騎兵。
被逼入絕境的新軍騎兵倉促應戰,一部分騎兵催馬與高句麗騎兵戰在了一起。
在附近一處山坡上了望戰場的高句麗大將高文德看著這一幕,冷峻的麵容沒有一絲表情。
好像這些新軍騎兵就是一群待宰羔羊,完全激不起他的興趣。
可是當兩軍騎兵交戰到一起之後,他的眼神卻變了。
在他看來這些新軍騎兵應該和之前那些城池的士兵一樣拉胯,那些新軍的騎術屬實是讓高句麗騎兵大開眼界,自己騎馬都騎不穩,更別說拿武器打仗了,一個照麵就能被高句麗騎兵衝落馬下。
況且這支騎兵的領頭將領已經死了,而且已經被包圍的情況下,應該是一個個如過街老鼠一般,不是下馬投降就是被高句麗騎兵砍殺才對。
卻不想這些新軍騎兵竟然個個都是騎術高手,一個個雙手持著兵器穩坐馬上,對著高句麗騎兵就是一頓輸出,一時間包圍攻擊他們的高句麗騎兵竟然落了下風。
特別是那些新軍騎兵騎在馬上飛奔還能使用強弩,那強弩的射擊距離可不是高句麗這邊普通弓箭所能比的。
拉開距離後,新軍騎兵們穩住陣腳,一輪強弩齊射竟然幹倒一大片高句麗騎兵,嚇得高句麗騎兵一時之間竟然無人再敢上前。
高句麗大將軍高文德臉上這才顯露怒容,手中馬鞭指著被圍在那裏的那些新軍騎兵命令道:
“前排盾牌兵防守逼近他們,用弓箭射,一個都不能放走,違令者斬!”
“得令!”傳令兵起身上馬向著山下跑去。
可是就在這時,戰場突然起了變化,要說王邑的軍隊戰鬥力在新朝還是十分強悍的,這就要源於王邑本就是武將出身,訓練士兵他十分在行。
這些騎兵都是訓練有素,一穩住陣腳後,雖然沒了陳風指揮,可是陳風下麵還有副將,這副將雖然中了兩箭但是沒有致命,他馬上就組織起了指揮係統。
見此時高句麗軍隊懼怕強弩,隻是圍著他們不敢上前,心中明白若是再耽擱下去,等敵人布置完了反製之法後,自己這幾千人馬恐怕就要兇多吉少。
這片泥沼的方向肯定是行不通的,隻有往迴殺才有一線生機。
於是他舉刀開始下令,朝著來時方向命令全軍猛衝。於是新軍剩餘的四千多騎兵像一把尖錐一樣迅猛的衝向了高句麗軍隊的包圍圈。
高句麗大將高文德的命令還未傳到,下麵的形勢已經急轉直下。
捷報傳到長安城,傳令兵縱馬在長安街上馳騁大喊,“文齊大將軍首戰告捷,解武威之困,斬匈奴首級三萬~~~”
一路喊聲震天,長安城百姓聞聽喜訊,頓時滿城沸騰……
雖然這幾年被朝廷今天這麽改明天那麽改搞得生活每況愈下,百姓苦不堪言。
但是在戰勝外敵這種大事上,百姓是不吝於表達歡喜之情的,已經有百姓自發的在街上載歌載舞起來。
消息傳到大殿之上,滿朝文武也是一片沸騰,這文齊將軍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每日裏就是巡個街維持下治安,竟然如此勇猛!
那可是匈奴人啊,誰不知道那些人如同野人一般強悍,實在沒想到竟然這麽輕鬆就被文齊將軍打迴了老家。
王莽和眾文武也是喜氣洋洋,唯有哀章皮笑肉不笑的站在人群中,心中暗自腹誹這匈奴人怎麽這麽不經打,本想借著匈奴人的手除掉文齊,不曾想卻讓文齊立了大功。
消息傳達了太學,學院裏也是一片沸騰,瞬間成了歡樂的海洋!
天地會的一眾兄弟們齊聚在劉秀的宿舍裏,熱烈討論著此次文將軍大敗匈奴人的事跡。
都是熱血沸騰的年紀,腦海中浮現著金戈鐵馬,驅除蠻夷的畫麵,眾人隻感到氣血上頭,真想隨著文將軍一起去保家衛國。
劉秀鄧禹等人聽著這些消息自然也是打心底為文齊感到高興。
有人想起大家送別文將軍時,劉秀所做的詩句,頓時輕聲吟誦出來,
“殺盡匈奴百萬兵,腰間寶刀血猶腥!”
聽見這詩句後更多的人也跟著重複念了起來。
突然門外有人鼓掌叫好,“好詩,好詩啊!此詩何人所作?”
隨著聲音的到來,一人踏步走了進來。
正是許老夫子,大家一看老師到來,急忙起身行禮讓座,待許老夫子落座,旁邊才有學生小聲說起這詩的出處。
許老夫子鼓掌大笑,“我一猜此詩就當是劉叔文所作,如此氣勢磅礴的詩句,正應了現在的大捷。寫的好,寫的妙啊!”
說完更用欣賞讚歎的目光灼灼看向劉秀,這可是他的得意門生。
這邊文齊驅除匈奴立下大功,卻說那邊王邑率軍迎戰高句麗。
王邑率軍比文齊早走了好多天,可是到了幽州這邊卻發現,高句麗軍隊早已撤走。
這些高句麗人特別狡猾,在幽州邊境一通搶掠後,得知新朝大軍將至,便丟下占領的城池,一路向著高句麗國的方向撤了。
這可讓王邑鬱悶的不行,雖然收複了幾座城池,可是自己勞師遠征,一仗未開啊。
部下的將士們卻開心的很,畢竟不打仗就不會死傷,出來轉上一圈,就能混個得勝迴朝,也不錯。
到了漁陽郡的王邑在郡守的迎接之下入了城,到了府衙後王邑在上首入座,那郡守姓李,在下首率領當地官員立即跪倒在地,
“下官率漁陽郡官吏恭迎大司空,大司空英明神武,下溝裏蠻夷望風而逃,漁陽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王邑卻並不買賬,沉著臉看了李郡守一眼,手輕輕向上一擺,“起來迴話吧!”
“是,謝過大司空!”李郡守帶著眾人站起,候在一旁。
王邑問道:“我且問你,下溝裏部隊什麽時候撤的,你可知他們的去向?”
郡守忙躬身迴道:“那些蠻夷圍困漁陽多日,我守城將士奮起反抗,才保住城池,前幾日的晚上突然聽聞敵軍大營發出騷亂,天亮以後便見那些敵軍不見了蹤影。”
“下官派了斥候前去打探,發現他們是朝著下溝裏國內撤走,也許是聽聞大司空即將率軍來到,嚇得跑了!”
王邑卻不被這馬屁所動,他一直疑惑,兩軍一直還沒接觸,這些高句麗人怎麽會突然就撤了呢?
這時王邑手下的將官卻都興奮的紛紛站出來請戰,都要乘勝去追擊撤退的敵軍,生怕這大好的軍功飛走了。
王邑思考良久,才下定決心派了手下心腹大將陳風率前鋒軍去追擊撤退的敵軍,務必要大勝一場,才不枉自己出征這一迴。
陳風得了帥令更是興奮異常,立馬跪下接令。
心中更是竊喜那下溝裏不過彈丸小國,聽見新朝大軍到來就已經嚇得屁滾尿流跑了,能有什麽戰力。
這不是大司空白給自己的軍功嗎?
李郡守帶領城中軍民帶著好酒美食狠狠地犒勞了一頓來馳援的大軍後,陳風立功心切,急忙點起五千騎兵便匆匆往敵軍撤退的方向追擊而去。
卻不想這一追就是兩天過去,路上沿途到處都有高句麗人撤退留下的印記,倒是很好辨認,可是他們晝夜追擊就是始終沒追上那些敵軍。
當他們終於見到遠處有炊煙升起的時候,這些新軍騎兵已然是疲憊不堪,馬匹也是累的不行。
可是陳風卻急於立功,不斷催促大家快馬加鞭趕上。卻不知這兩天他們的所有行動都在高句麗斥候的監視之下。
自從他們從漁陽郡出來,他們的一舉一動就都已經在高句麗人的視線之中,高句麗人甚是狡猾,他們之所以撤退,就是為了使王邑的援軍輕敵,好誘敵深入。
孤軍深入的陳風遠遠的望見敵軍已經要被追上,連連催促大家快些追趕,手下騎兵不敢有任何怨言,隻得跟在他的身後縱馬猛衝。
可是就在他們快要追到那片冒著炊煙的營地時,跑在前麵的戰馬突然全都慢了下來,
當陳風發現時這五千騎兵已經全都衝了過來,這時大家才看清楚,這片地方遠看是一片草地,可是戰馬跑過來才發現這下麵全是泥沼,馬蹄踏上去就會陷在泥裏跑不起來速度。
陳風立馬感覺事情不大對頭,馬上拉轉馬頭朝後麵對著手下騎兵們喊道:“不好,這裏有詐,快撤~~”
可是話音剛落,就聽見四周傳來一陣弓弦的聲音,“嗖、嗖”的箭矢如飛蝗般向著他們射來。
陳風因為處在最前麵,人在馬上又無處躲閃,瞬間便被射成了刺蝟,一行的騎兵們也都紛紛中箭落馬,一時間新軍這五千騎兵大亂,被亂馬擠落踩踏,中箭落馬者皆有,死傷無數。
沒了將領指揮的騎兵們混亂不堪各自為戰,後麵見前麵遭襲,有人便縱馬迴撤,可是他們的後方已被高句麗騎兵截斷,早就已經被高句麗人包了餃子。
這些高句麗人騎著矮馬,揮舞著手中長刀,嘴中嗚嗷著衝向了混亂的新軍騎兵。
被逼入絕境的新軍騎兵倉促應戰,一部分騎兵催馬與高句麗騎兵戰在了一起。
在附近一處山坡上了望戰場的高句麗大將高文德看著這一幕,冷峻的麵容沒有一絲表情。
好像這些新軍騎兵就是一群待宰羔羊,完全激不起他的興趣。
可是當兩軍騎兵交戰到一起之後,他的眼神卻變了。
在他看來這些新軍騎兵應該和之前那些城池的士兵一樣拉胯,那些新軍的騎術屬實是讓高句麗騎兵大開眼界,自己騎馬都騎不穩,更別說拿武器打仗了,一個照麵就能被高句麗騎兵衝落馬下。
況且這支騎兵的領頭將領已經死了,而且已經被包圍的情況下,應該是一個個如過街老鼠一般,不是下馬投降就是被高句麗騎兵砍殺才對。
卻不想這些新軍騎兵竟然個個都是騎術高手,一個個雙手持著兵器穩坐馬上,對著高句麗騎兵就是一頓輸出,一時間包圍攻擊他們的高句麗騎兵竟然落了下風。
特別是那些新軍騎兵騎在馬上飛奔還能使用強弩,那強弩的射擊距離可不是高句麗這邊普通弓箭所能比的。
拉開距離後,新軍騎兵們穩住陣腳,一輪強弩齊射竟然幹倒一大片高句麗騎兵,嚇得高句麗騎兵一時之間竟然無人再敢上前。
高句麗大將軍高文德臉上這才顯露怒容,手中馬鞭指著被圍在那裏的那些新軍騎兵命令道:
“前排盾牌兵防守逼近他們,用弓箭射,一個都不能放走,違令者斬!”
“得令!”傳令兵起身上馬向著山下跑去。
可是就在這時,戰場突然起了變化,要說王邑的軍隊戰鬥力在新朝還是十分強悍的,這就要源於王邑本就是武將出身,訓練士兵他十分在行。
這些騎兵都是訓練有素,一穩住陣腳後,雖然沒了陳風指揮,可是陳風下麵還有副將,這副將雖然中了兩箭但是沒有致命,他馬上就組織起了指揮係統。
見此時高句麗軍隊懼怕強弩,隻是圍著他們不敢上前,心中明白若是再耽擱下去,等敵人布置完了反製之法後,自己這幾千人馬恐怕就要兇多吉少。
這片泥沼的方向肯定是行不通的,隻有往迴殺才有一線生機。
於是他舉刀開始下令,朝著來時方向命令全軍猛衝。於是新軍剩餘的四千多騎兵像一把尖錐一樣迅猛的衝向了高句麗軍隊的包圍圈。
高句麗大將高文德的命令還未傳到,下麵的形勢已經急轉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