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不住刺激的張元再次昏了過去。
忠伯和小青隻得在村中租了一戶村民的房間,安頓下來。
待得張元蘇醒了過來,便詢問起如今的情況,反正這具身體的事兒他是一樣也記不起來,好像大腦被格式化了一樣。
張元問,忠伯答,期間小青也能補充些,漸漸的張元對這個世界的事情有了個大概的了解。
現在是大新朝天鳳四年,咱家祖上那可是大漢朝皇室宗親。
老爺之前做的是縣令,在任上染了重病過世了,老夫人傷心過度也一病不起跟著去了。
那時少爺才九歲,家中還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個妹妹。
因家道中落,家中貧困,而老爺的弟弟也就是二老爺,身下沒有子嗣,於是便將少爺過繼了過去,已經很多年沒有和哥哥姐姐們聯係。
忠伯是以前老爺身邊的老仆人,一直跟在老爺身邊伺候的,老爺夫人都過世了之後,因怕少爺過繼過去無人伺候,便也跟著去了二老爺家,一直伺候少爺在身邊。
而小青則是前幾年遭災的流民,逃荒路上賣身葬父,少爺看著可憐非央求二老爺將其買了下來,就一直跟在少爺身邊伺候了。
如今新皇登基之後大肆擴建太學,廣招各地學子,發揚儒家文化,這就使得本是平民子弟的少爺也有了去長安學習的機會。
二老爺便給了盤纏讓少爺去長安投奔老友,寫了書信托老友推薦少爺入太學,好參加科考以後博個前程。
少爺之前一直在家務農,沒有出過遠門,忠伯小青怕少爺自己路上不安全,就都陪著來了。
卻不想路上遇到劫匪,落入河中,少爺腦子還摔壞,啊不,是病了,啥都記不得了。
張元“額…忠伯是吧,那…我叫啥呀?”
忠伯:……
小青:……
少爺摔的連自己叫啥都不知道了,嗚嗚好可憐。
忠伯忙迴道:“少爺當真是貴人多忘事,您那名字還是當年老爺給起的,當時老爺做縣令,少爺出生時全縣稻禾皆一莖九穗,是個大豐收年景,故老爺給起名為秀,叫劉秀,字文叔。”
張元“………劉秀???”
天呐,我是劉秀?是那個劉秀嗎?不禁腦中想起一個老太太的聲音:秀兒~是你嗎秀兒~
懵逼中。
了解了大致情況後,現在麵臨的問題就是,沒了驢車,身上的盤纏也不多了,此處離長安路途遙遠,三人不知多久才能到達,隻能路上慢慢想辦法了。
兩日後,主仆三人來到一處縣城。
這兩日風餐露宿,步行艱辛,著實把張元累個夠嗆。
一見此處還算熱鬧,那長街上也是店鋪林立,人來人往,便在街上找了個麵攤點上三碗麵條歇息打尖。
這個時空吃的其實也都非常簡單,麵食為主,一般就麵條,烙麵餅最多。
菜就別提了,一般都能做成個色香味棄權......
不差別的,就那個鹽,一般人家都吃不起,隻能吃醋布。
醋布實際上就是幹海帶,由於幹海帶顏色與醋的顏色一樣,形狀又像布,所以古代老百姓管它叫醋布。
醋布含鹽量極高,價錢便宜便於保存又方便攜帶,剪成絲當鹽用,自然是百姓廚房之佳品。
又由於古代不許販賣私鹽,但販賣幹海帶可就沒事,這東西完全可以當鹽使用,老百姓將之稱為醋布,也是為了逃避官方的打擊。
就算是官方賣的鹽也不好吃,工藝不行純度無法保證,做出來的都是粗鹽。
貴且不說,那股子苦澀的味道不但不好吃影響菜品的味道,而且搞不好還有毒,古人壽命短有很多就跟鹽有關。
正吃飯間,打街上又來了一輛驢車。
車上主仆二人,那少年身著儒服,看著也就十二三歲年紀,看到這邊有麵攤,也尋了過來吃麵。
這裏總共就三張桌,另外兩張桌皆是些販夫走卒。
那少年見劉秀也穿著儒服,便躬身一禮:“請問兄長,小弟是否可與兄長拚桌?”
劉秀忙拱手迴到:“老弟不用客氣,隨便坐隨便坐。”
那少年聞言一怔:老…弟……這是哪裏方言?這人說話好生奇怪。
不過看劉秀說話客氣,便謝過坐下,和那仆人點了兩碗麵,那仆人還拿出了一包紅棗跟那少年一邊吃一邊等著上麵,看著街上人來人往甚是熱鬧。
正吃著呢,突然那仆人瞪大眼珠子,臉色通紅,嘴裏發出“呃呃”的聲音,雙手不停抓著脖子,一副很痛苦的樣子,一張臉很快就憋成了豬肝色,不僅不能說話,連聲音都發不出來。
旁邊那少年,一邊急忙問他怎麽了,一邊試著用力給他拍背。
可不管怎麽拍,那仆人都喘不出氣來,眼看那人已是要憋死過去。
那少年都快急哭了,衝老板急道:“快去請郎中,哪裏有郎中,快些幫我找來救人。”
老板也是嚇傻了,聞言才晃過神來忙道:“醫館離得有些遠,叫郎中來怕是來不及呀,不如現在趕快帶他去,興許能救迴一命啊。”
那少年也是病急亂投醫亂了分寸,一聽之下就要扶那仆人起來去往醫館。
這時隻聽旁邊一人大喝一聲:“慢著,現在送去已經來不及了,到了醫館人早都憋死了,現在必須立馬急救,老弟讓一下,讓我看看。”
說話之人正是劉秀,他觀察那人應是吃東西不小心噎到了,若不急救恐怕很快就會憋死,他想起了在學校時學過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決定立即對那人進行急救。
在圍觀眾人的注視下,劉秀已快速自少年懷裏接過仆人,讓他坐著,自己則從背後抱住他,左手握拳抵住仆人上腹部,右手呈掌狀用力往裏往上壓,一下又一下的往後勒,如此幾次後,仆人嘴一張,噗的吐出了一顆大棗。
仆人劇烈咳嗽了幾下,然後又大口大口地唿吸起來。隨著他的大口唿吸,他的臉色逐漸趨於正常,樣子也輕鬆了很多。劉秀放開了那人,後退幾步,雙手叉腰喘著粗氣。
那少年見仆人得救,對劉秀那是連連致謝。更是對那急救之法甚是感興趣,便問起劉秀:“恩公可是學過醫術?剛才若不是恩公出手相助,我家仆人恐怕今天就得喪命於此。”
劉秀笑道:“醫術我也就是懂些粗淺的知識,隻是以前學過這噎人的急救之法,對異物卡喉有奇效,今天也算咱們兄弟有緣,在這裏遇見了。”
那少年道:“小弟鄧禹,今年十三歲,敢問恩公大名?”
劉秀道:“我叫劉秀字文叔,長你幾歲,老弟你也別恩公恩公的了,聽著別扭,不嫌棄就叫我一聲文哥,我叫你小禹兄弟如何?”
鄧禹也是性格豪爽之人,聞言立馬改口:“那小弟就聽文哥的了,文哥此行要去往何處啊?”
劉秀道:“如今皇帝興辦太學,我是要去長安太學上學的。”
鄧禹聞言興奮道:“那可太巧了,我也是要去長安太學上學的,那我跟大哥同路啊,咱們可以結伴而行!”
二人越聊越是覺得投緣,當即決定一起去長安,路上也有個玩伴,不用再寂寞了。
聊的正起勁呢,忽聞對麵一家酒樓門口傳來一陣哄鬧之聲,隻見那酒樓門前聚集了不少百姓,麵攤眾人也都站起身來伸直了脖子想看看那有什麽熱鬧。
細聽之下才得知原來那酒樓開業,花重金請了一名大儒寫了副上聯,並將其掛在了酒樓門前的柱子上,同時揚言誰若能對出下聯便贈送金錯刀(價值五千文)一枚。
這種金錯刀是新皇登基後新發行的大額錢幣,做工精美。
因麵值巨大,所以普通老百姓勞作一年也不一定能攢夠錢兌上一枚,所以都是眼熱的緊,都圍在那酒樓門口。
聽說已經有半月了,每日裏都有讀書人上門想要贏那金錯刀,卻一直無人勝出。
劉秀鄧禹等人也擠到了近前去看熱鬧。
“天為棋盤,星為子,何人能下。”鄧禹邊看上聯邊讀道,隨即認為出此聯者口氣甚大,是個有大誌向的人。
劉秀看了之後大喜,這可真是打瞌睡就有人來給送枕頭啊,就以哥本科的水平這對子不要太簡單好吧!
怕是隻要上過九年義務教育的都能整上幾句。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個敢彈。”
就在眾人絞盡腦子冥思苦想之際,身後突然有人對出了下聯。
眾人皆驚,心中默念更覺下聯對的十分工整。
鄧禹迴頭一看嘴巴頓時張的老大,對上這上聯的正是他新認的大哥劉秀。
心中對劉秀那是佩服的五體投地,我這新認的大哥可真是有大才呀,這麽短時間裏竟能對出這等絕對。
這時,酒樓老板在酒樓中聽到了下聯後覺得甚是工整,於是手捧著金錯刀走了出來交到了劉秀的手中,宣布劉秀贏得了獎金,劉秀也開心的接受了。
那酒樓老板對劉秀拱手作揖道:“公子真是大才,敢問公子高姓大名?是要去往何處?”
劉秀拱手還禮道:“小子劉文叔,此去京城求學,路過貴寶地,看到這上聯一時心癢,獻醜了。”
“公子哪裏話,家兄也在京城為官,這上聯乃是家兄在京城太學大儒處求來的,能對的這麽意境工整的,唯有公子一人,當屬難能可貴。若公子需要我幫忙的話,我可以給家兄修書一封,讓家兄舉薦你個官職。”
劉秀連忙拱手道:“先謝過老板抬愛了,不過就不勞煩老板您啦,小子年齡尚小,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現在為官怕不能勝任。”
那老板聞言也不勉強,二人客套幾句後劉秀鄧禹便告辭離開了。
酒樓前聚集的人慢慢散去,劉秀與鄧禹商量,前兩天剛被劫匪搶了驢車,正愁沒有車輛代步,正巧贏了這筆獎金,想去街上逛逛買個驢車。
鄧禹表示可以與他同乘一輛驢車,劉秀卻覺得鄧禹兩人再加上自己三人,那驢怕是承受不住,生產隊的驢怕是也不敢這麽用啊。
於是還是決定買輛驢車,然後兩人同行做伴前往長安。
於是倆人帶著仆人們就開始在街上尋找牙行,邊走邊閑聊。
劉秀了解到原來鄧禹家在當地雖算大戶,可是在這古代,出趟遠門十分不易,這路途遙遠吃喝拉撒睡,路上劫道的,城門收票的,帶的那點兒盤纏也是得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所以一路上鄧禹也盡是挑些路邊小攤簡簡單單對付一下。
劉秀買了驢之後一盤算,這一路上的吃喝還有到長安之後要給老師的束修,都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啊。
在自身難飽的情況下,要是能邊走邊賺點路費就完美了。
跟鄧禹說了這個想法後,鄧禹皺著眉道:“文哥,這趕路如何還能賺取路費啊,小弟從未聽過啊!你看這路上這麽多去長安的學子,大家條件好點的還能有個驢車,有很多寒門子弟都是走著去長安的,有的人甚至都得提前半年上路,從未聽說趕路還能賺錢的啊!”
劉秀聽到鄧禹說路上有很多買不起驢車的學子走路去長安,頓時靈機一動,一拍腦門:“小禹我有一法可行啊,咱可以出租驢車啊!咱可以讓那些囊中羞澀走路去長安的學子一起拚車啊!”
小鄧禹:“啊?……”這也行?我秀哥可太有才了吧,這什麽腦子啊……
“小禹你看,從這裏到長安那路可遠著呢,一路上咱們總能碰到那麽幾個靠雙腿走路的人吧,讓他們花不多的錢在咱們的驢車上租一個座位,既省了力氣,又比單獨買驢車劃算得多,何樂而不為!咱定價也不高,一個座位租一天就收10文錢怎麽樣?”
鄧禹聽得目瞪口呆,跟著文哥走,錢財不發愁啊。
忠伯和小青也覺得這主意真不錯,邊趕路還能賺到外快。
少爺醒了之後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以前從沒發現少爺這麽有學問呀。
在家的時候少爺隻喜歡種地種菜,每日裏在農田裏勞作,從沒聽過他吟詩作對呢,今天竟然對了一個對聯就賺了那麽多的錢,還會想出這麽好的生意來,真不錯!
於劉鄧二人帶著奴仆三人結伴而行,往長安而去。
這順風驢業務別看錢不多,但是目標客戶一多起來,涓涓細流也能匯成大海。
劉鄧就這樣憑借著出租驢車座位,完成了可能是曆史上最早的順風車業務。
不僅路上結識了一大批青年才俊,還賺了一筆去長安的路費。
話說這驢車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就是現代有些地方也還在使用呢。
這一路上,他倆遊覽名山大川,把酒臨風,好不快哉!
“小禹,哥這辦法咋樣?這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文哥,老弟牆都不服就服你了。”
忠伯和小青隻得在村中租了一戶村民的房間,安頓下來。
待得張元蘇醒了過來,便詢問起如今的情況,反正這具身體的事兒他是一樣也記不起來,好像大腦被格式化了一樣。
張元問,忠伯答,期間小青也能補充些,漸漸的張元對這個世界的事情有了個大概的了解。
現在是大新朝天鳳四年,咱家祖上那可是大漢朝皇室宗親。
老爺之前做的是縣令,在任上染了重病過世了,老夫人傷心過度也一病不起跟著去了。
那時少爺才九歲,家中還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個妹妹。
因家道中落,家中貧困,而老爺的弟弟也就是二老爺,身下沒有子嗣,於是便將少爺過繼了過去,已經很多年沒有和哥哥姐姐們聯係。
忠伯是以前老爺身邊的老仆人,一直跟在老爺身邊伺候的,老爺夫人都過世了之後,因怕少爺過繼過去無人伺候,便也跟著去了二老爺家,一直伺候少爺在身邊。
而小青則是前幾年遭災的流民,逃荒路上賣身葬父,少爺看著可憐非央求二老爺將其買了下來,就一直跟在少爺身邊伺候了。
如今新皇登基之後大肆擴建太學,廣招各地學子,發揚儒家文化,這就使得本是平民子弟的少爺也有了去長安學習的機會。
二老爺便給了盤纏讓少爺去長安投奔老友,寫了書信托老友推薦少爺入太學,好參加科考以後博個前程。
少爺之前一直在家務農,沒有出過遠門,忠伯小青怕少爺自己路上不安全,就都陪著來了。
卻不想路上遇到劫匪,落入河中,少爺腦子還摔壞,啊不,是病了,啥都記不得了。
張元“額…忠伯是吧,那…我叫啥呀?”
忠伯:……
小青:……
少爺摔的連自己叫啥都不知道了,嗚嗚好可憐。
忠伯忙迴道:“少爺當真是貴人多忘事,您那名字還是當年老爺給起的,當時老爺做縣令,少爺出生時全縣稻禾皆一莖九穗,是個大豐收年景,故老爺給起名為秀,叫劉秀,字文叔。”
張元“………劉秀???”
天呐,我是劉秀?是那個劉秀嗎?不禁腦中想起一個老太太的聲音:秀兒~是你嗎秀兒~
懵逼中。
了解了大致情況後,現在麵臨的問題就是,沒了驢車,身上的盤纏也不多了,此處離長安路途遙遠,三人不知多久才能到達,隻能路上慢慢想辦法了。
兩日後,主仆三人來到一處縣城。
這兩日風餐露宿,步行艱辛,著實把張元累個夠嗆。
一見此處還算熱鬧,那長街上也是店鋪林立,人來人往,便在街上找了個麵攤點上三碗麵條歇息打尖。
這個時空吃的其實也都非常簡單,麵食為主,一般就麵條,烙麵餅最多。
菜就別提了,一般都能做成個色香味棄權......
不差別的,就那個鹽,一般人家都吃不起,隻能吃醋布。
醋布實際上就是幹海帶,由於幹海帶顏色與醋的顏色一樣,形狀又像布,所以古代老百姓管它叫醋布。
醋布含鹽量極高,價錢便宜便於保存又方便攜帶,剪成絲當鹽用,自然是百姓廚房之佳品。
又由於古代不許販賣私鹽,但販賣幹海帶可就沒事,這東西完全可以當鹽使用,老百姓將之稱為醋布,也是為了逃避官方的打擊。
就算是官方賣的鹽也不好吃,工藝不行純度無法保證,做出來的都是粗鹽。
貴且不說,那股子苦澀的味道不但不好吃影響菜品的味道,而且搞不好還有毒,古人壽命短有很多就跟鹽有關。
正吃飯間,打街上又來了一輛驢車。
車上主仆二人,那少年身著儒服,看著也就十二三歲年紀,看到這邊有麵攤,也尋了過來吃麵。
這裏總共就三張桌,另外兩張桌皆是些販夫走卒。
那少年見劉秀也穿著儒服,便躬身一禮:“請問兄長,小弟是否可與兄長拚桌?”
劉秀忙拱手迴到:“老弟不用客氣,隨便坐隨便坐。”
那少年聞言一怔:老…弟……這是哪裏方言?這人說話好生奇怪。
不過看劉秀說話客氣,便謝過坐下,和那仆人點了兩碗麵,那仆人還拿出了一包紅棗跟那少年一邊吃一邊等著上麵,看著街上人來人往甚是熱鬧。
正吃著呢,突然那仆人瞪大眼珠子,臉色通紅,嘴裏發出“呃呃”的聲音,雙手不停抓著脖子,一副很痛苦的樣子,一張臉很快就憋成了豬肝色,不僅不能說話,連聲音都發不出來。
旁邊那少年,一邊急忙問他怎麽了,一邊試著用力給他拍背。
可不管怎麽拍,那仆人都喘不出氣來,眼看那人已是要憋死過去。
那少年都快急哭了,衝老板急道:“快去請郎中,哪裏有郎中,快些幫我找來救人。”
老板也是嚇傻了,聞言才晃過神來忙道:“醫館離得有些遠,叫郎中來怕是來不及呀,不如現在趕快帶他去,興許能救迴一命啊。”
那少年也是病急亂投醫亂了分寸,一聽之下就要扶那仆人起來去往醫館。
這時隻聽旁邊一人大喝一聲:“慢著,現在送去已經來不及了,到了醫館人早都憋死了,現在必須立馬急救,老弟讓一下,讓我看看。”
說話之人正是劉秀,他觀察那人應是吃東西不小心噎到了,若不急救恐怕很快就會憋死,他想起了在學校時學過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決定立即對那人進行急救。
在圍觀眾人的注視下,劉秀已快速自少年懷裏接過仆人,讓他坐著,自己則從背後抱住他,左手握拳抵住仆人上腹部,右手呈掌狀用力往裏往上壓,一下又一下的往後勒,如此幾次後,仆人嘴一張,噗的吐出了一顆大棗。
仆人劇烈咳嗽了幾下,然後又大口大口地唿吸起來。隨著他的大口唿吸,他的臉色逐漸趨於正常,樣子也輕鬆了很多。劉秀放開了那人,後退幾步,雙手叉腰喘著粗氣。
那少年見仆人得救,對劉秀那是連連致謝。更是對那急救之法甚是感興趣,便問起劉秀:“恩公可是學過醫術?剛才若不是恩公出手相助,我家仆人恐怕今天就得喪命於此。”
劉秀笑道:“醫術我也就是懂些粗淺的知識,隻是以前學過這噎人的急救之法,對異物卡喉有奇效,今天也算咱們兄弟有緣,在這裏遇見了。”
那少年道:“小弟鄧禹,今年十三歲,敢問恩公大名?”
劉秀道:“我叫劉秀字文叔,長你幾歲,老弟你也別恩公恩公的了,聽著別扭,不嫌棄就叫我一聲文哥,我叫你小禹兄弟如何?”
鄧禹也是性格豪爽之人,聞言立馬改口:“那小弟就聽文哥的了,文哥此行要去往何處啊?”
劉秀道:“如今皇帝興辦太學,我是要去長安太學上學的。”
鄧禹聞言興奮道:“那可太巧了,我也是要去長安太學上學的,那我跟大哥同路啊,咱們可以結伴而行!”
二人越聊越是覺得投緣,當即決定一起去長安,路上也有個玩伴,不用再寂寞了。
聊的正起勁呢,忽聞對麵一家酒樓門口傳來一陣哄鬧之聲,隻見那酒樓門前聚集了不少百姓,麵攤眾人也都站起身來伸直了脖子想看看那有什麽熱鬧。
細聽之下才得知原來那酒樓開業,花重金請了一名大儒寫了副上聯,並將其掛在了酒樓門前的柱子上,同時揚言誰若能對出下聯便贈送金錯刀(價值五千文)一枚。
這種金錯刀是新皇登基後新發行的大額錢幣,做工精美。
因麵值巨大,所以普通老百姓勞作一年也不一定能攢夠錢兌上一枚,所以都是眼熱的緊,都圍在那酒樓門口。
聽說已經有半月了,每日裏都有讀書人上門想要贏那金錯刀,卻一直無人勝出。
劉秀鄧禹等人也擠到了近前去看熱鬧。
“天為棋盤,星為子,何人能下。”鄧禹邊看上聯邊讀道,隨即認為出此聯者口氣甚大,是個有大誌向的人。
劉秀看了之後大喜,這可真是打瞌睡就有人來給送枕頭啊,就以哥本科的水平這對子不要太簡單好吧!
怕是隻要上過九年義務教育的都能整上幾句。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個敢彈。”
就在眾人絞盡腦子冥思苦想之際,身後突然有人對出了下聯。
眾人皆驚,心中默念更覺下聯對的十分工整。
鄧禹迴頭一看嘴巴頓時張的老大,對上這上聯的正是他新認的大哥劉秀。
心中對劉秀那是佩服的五體投地,我這新認的大哥可真是有大才呀,這麽短時間裏竟能對出這等絕對。
這時,酒樓老板在酒樓中聽到了下聯後覺得甚是工整,於是手捧著金錯刀走了出來交到了劉秀的手中,宣布劉秀贏得了獎金,劉秀也開心的接受了。
那酒樓老板對劉秀拱手作揖道:“公子真是大才,敢問公子高姓大名?是要去往何處?”
劉秀拱手還禮道:“小子劉文叔,此去京城求學,路過貴寶地,看到這上聯一時心癢,獻醜了。”
“公子哪裏話,家兄也在京城為官,這上聯乃是家兄在京城太學大儒處求來的,能對的這麽意境工整的,唯有公子一人,當屬難能可貴。若公子需要我幫忙的話,我可以給家兄修書一封,讓家兄舉薦你個官職。”
劉秀連忙拱手道:“先謝過老板抬愛了,不過就不勞煩老板您啦,小子年齡尚小,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現在為官怕不能勝任。”
那老板聞言也不勉強,二人客套幾句後劉秀鄧禹便告辭離開了。
酒樓前聚集的人慢慢散去,劉秀與鄧禹商量,前兩天剛被劫匪搶了驢車,正愁沒有車輛代步,正巧贏了這筆獎金,想去街上逛逛買個驢車。
鄧禹表示可以與他同乘一輛驢車,劉秀卻覺得鄧禹兩人再加上自己三人,那驢怕是承受不住,生產隊的驢怕是也不敢這麽用啊。
於是還是決定買輛驢車,然後兩人同行做伴前往長安。
於是倆人帶著仆人們就開始在街上尋找牙行,邊走邊閑聊。
劉秀了解到原來鄧禹家在當地雖算大戶,可是在這古代,出趟遠門十分不易,這路途遙遠吃喝拉撒睡,路上劫道的,城門收票的,帶的那點兒盤纏也是得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所以一路上鄧禹也盡是挑些路邊小攤簡簡單單對付一下。
劉秀買了驢之後一盤算,這一路上的吃喝還有到長安之後要給老師的束修,都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啊。
在自身難飽的情況下,要是能邊走邊賺點路費就完美了。
跟鄧禹說了這個想法後,鄧禹皺著眉道:“文哥,這趕路如何還能賺取路費啊,小弟從未聽過啊!你看這路上這麽多去長安的學子,大家條件好點的還能有個驢車,有很多寒門子弟都是走著去長安的,有的人甚至都得提前半年上路,從未聽說趕路還能賺錢的啊!”
劉秀聽到鄧禹說路上有很多買不起驢車的學子走路去長安,頓時靈機一動,一拍腦門:“小禹我有一法可行啊,咱可以出租驢車啊!咱可以讓那些囊中羞澀走路去長安的學子一起拚車啊!”
小鄧禹:“啊?……”這也行?我秀哥可太有才了吧,這什麽腦子啊……
“小禹你看,從這裏到長安那路可遠著呢,一路上咱們總能碰到那麽幾個靠雙腿走路的人吧,讓他們花不多的錢在咱們的驢車上租一個座位,既省了力氣,又比單獨買驢車劃算得多,何樂而不為!咱定價也不高,一個座位租一天就收10文錢怎麽樣?”
鄧禹聽得目瞪口呆,跟著文哥走,錢財不發愁啊。
忠伯和小青也覺得這主意真不錯,邊趕路還能賺到外快。
少爺醒了之後就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以前從沒發現少爺這麽有學問呀。
在家的時候少爺隻喜歡種地種菜,每日裏在農田裏勞作,從沒聽過他吟詩作對呢,今天竟然對了一個對聯就賺了那麽多的錢,還會想出這麽好的生意來,真不錯!
於劉鄧二人帶著奴仆三人結伴而行,往長安而去。
這順風驢業務別看錢不多,但是目標客戶一多起來,涓涓細流也能匯成大海。
劉鄧就這樣憑借著出租驢車座位,完成了可能是曆史上最早的順風車業務。
不僅路上結識了一大批青年才俊,還賺了一筆去長安的路費。
話說這驢車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就是現代有些地方也還在使用呢。
這一路上,他倆遊覽名山大川,把酒臨風,好不快哉!
“小禹,哥這辦法咋樣?這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文哥,老弟牆都不服就服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