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的實際地位與諸葛聰相差太多,謀略、手腕、氣魄、能力與諸葛聰也相差甚遠,但此人貴在忠誠,禁得住諸葛聰的多次拉攏和誘惑,得到荊王的完全信任。
荊王讓此人入閣的目的就是牽製諸葛聰,對於緊要、重大事務,荊王不會交由他處理,仍由諸葛聰處置,比如這次的荊城保衛戰。
荊州內閣共有五名成員,除去左、右丞相,王閣老是諸葛聰提拔,另外兩名成員張閣老和吳閣老,均出自荊州本地百年世家,是典型的牆頭草。
表麵支持崔家,暗地裏勾結著諸葛家,都想獨立發展,也算是中立派。
實際上,張、吳家對崔家和諸葛家都是心存怨恨的,因為這兩家都是外來戶。
張家和吳家在崔家、諸葛家未入主西南時,就已是當地最有實力的豪強,均有希望統一西南,卻被崔家和諸葛家搶先了一步。
經過這些年,崔家和諸葛家在西南的經營發展,特別是得到西南少數民族的支持後,實力更加壯大。
他們兩家隻能在崔家和諸葛家兩家鬥爭中夾縫生存,但兩家自立的念頭一直沒斷過,隻是在等待時機。
諸葛聰輕蔑地一笑,道:“李閣老別動怒嘛,就是我們不請示大王,我想您老也會暗地裏報告的,這不也等於我們匯報了嘛!哈哈!”
李閣老比他年齡大。
其他成員也隨之哈哈大笑。
王閣老趁機附和道:“按朝廷律令,對於軍機事務,內閣有決策權,隻需向大王知會即可。而且丞相也是由大王親命的荊城保衛戰的總指揮。”
張、吳兩位閣老默不作聲,好像此事與他們無關。
魏通雖也是荊王的人,但他資曆太淺,而且是名武將,對於這些老頭兒的政治術語完全聽不懂,也插不上話。
最重要地是,是他把諸葛孔綁來的,他雖然不懼怕諸葛聰,但對諸葛聰有些愧疚,不敢當麵有什麽過激的言語,唯恐讓諸葛聰找到懲罰他的證據。
李閣老看了魏通一眼,魏通卻低下頭假裝看不到。
他冷哼一聲,道:“老夫一生行得正、坐得正,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向我王報告內閣決策之事乃朝廷律例,何談暗地裏報告。
倒是有些人,把持內閣多年,以內閣決議之名私自安插親信、黨羽,私下培植勢力,與我王爭權。”
王閣老剛要反駁,吳閣老插口道:“諸位,都什麽時候了,不要鬥嘴了。還有商議一下接下來的軍事部署吧。”
張閣老道:“現在一切以軍國之事為主,其他的事先放一放吧。眼下,西路邊軍是指望不上了,東路邊軍的三萬騎兵不知到哪裏了?”
張閣老話音剛落,議事堂外便有一內侍手持信箋,氣喘籲籲地跑到了門外,躬身喊道:“急、急遞,東路邊軍韓子悅的!”。
年輕書辦趕忙跑到門外接過,然後小跑到諸葛聰身旁,輕輕撕開信箋,但他並未取出閱覽,而是交給了諸葛聰。
眾閣老馬上圍上來,諸葛聰抽出信箋紙,快速閱覽完畢。
然後傳遞給其餘四位閣老和魏通。
眾人邊看,諸葛聰邊說道:“東路軍已也遇阻了,在天水關外已與南雍軍交戰。”
魏通問道:“什麽?不可能。北疆到天水關的距離,就是不吃不喝至少需要八天的時間,南雍軍八天前才出發,這信箋傳遞到我們這兒用了三天,他們竟然隻用了五天就到了?!”
王閣老道:“韓子悅的親筆信,能有假?”
魏通皺了皺眉,又問道:“勝負如何?”
諸葛聰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魏通略有些尷尬,自諸葛聰被軟禁後,兩人一句話也未說過。
諸葛聰的親兒子被你魏通綁架到王宮,還要我諸葛聰笑臉相陪嗎?任誰也不會。
李閣老看完書信,歎道:“這是韓子悅三天前寫的,信中隻說到對方是三萬騎兵,勝負未說,那時應該是剛剛交手。南雍領兵的是莫大海!”
魏通馬上拿過信箋,邊讀邊倒吸著一口涼氣,喃喃道:“原來是涿州騎去了,怪不得這麽快。”
莫大海領兵,涿州騎肯定被他帶在身邊,他在北部邊界可是見識過涿州騎的厲害的。
眾閣老同時臉色一變,他們在諸葛方的戰報中屢次提到莫大海,這可是個狠人。
諸葛聰鎮定地道:“別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莫大海雖厲害,但韓將軍在邊軍多年,與豫州交戰一直占優勢。
據老夫推算,莫大海軍距天水關的距離可比韓將軍所率邊軍的距離遠多了,南雍軍能在短時間內趕到天水關,所消耗的體力要比我軍大得多。而且,據信中所說,天水關應該還沒失守,關內還有1萬守軍。”
王閣老道:“這樣的話,天水天與東路邊軍可以對南雍軍形成前後夾擊,而且是以逸待勞。我軍勝算多矣!”
吳、張兩位閣老不懂軍事,卻能聽得明白,重重地點頭。
隻有魏通緊皺眉頭,他搖搖頭道:“我軍的確占優勢,但南雍軍的目的是拖住東路邊軍,以延緩支援荊城的時間,以便南雍軍主力趕到荊城。我擔心韓子悅貪功中計,會與莫大海糾纏。”
諸葛聰精光一閃,馬上命令道:“命令韓子悅不得與南雍軍交戰,馬上通過天水關,來援荊城。”
可惜,這道命令已經晚了。
正如諸葛聰、王閣老所分析得那樣,莫大海在天水關遭遇了天水關和東路邊軍的前後夾擊,韓子悅貪功心切,一心想滅掉莫大海部,與之交起手來。
莫大海此戰打得十分辛苦,天水關那一方,他派五千仙貝族騎兵防禦,實則是想引誘天水關的士兵出關。
但韓子悅和天水關的守將都是經驗豐富的將領,看穿了他的計謀,命令關內全軍不得出擊。
關外的韓子悅一方,由莫大海帶領一千涿州騎打頭陣,二萬多輕騎兵在後衝殺,與之正麵對抗。
如果是在正常情況下,以涿州騎和仙貝騎兵的實力,以少勝多是家常便飯。
荊王讓此人入閣的目的就是牽製諸葛聰,對於緊要、重大事務,荊王不會交由他處理,仍由諸葛聰處置,比如這次的荊城保衛戰。
荊州內閣共有五名成員,除去左、右丞相,王閣老是諸葛聰提拔,另外兩名成員張閣老和吳閣老,均出自荊州本地百年世家,是典型的牆頭草。
表麵支持崔家,暗地裏勾結著諸葛家,都想獨立發展,也算是中立派。
實際上,張、吳家對崔家和諸葛家都是心存怨恨的,因為這兩家都是外來戶。
張家和吳家在崔家、諸葛家未入主西南時,就已是當地最有實力的豪強,均有希望統一西南,卻被崔家和諸葛家搶先了一步。
經過這些年,崔家和諸葛家在西南的經營發展,特別是得到西南少數民族的支持後,實力更加壯大。
他們兩家隻能在崔家和諸葛家兩家鬥爭中夾縫生存,但兩家自立的念頭一直沒斷過,隻是在等待時機。
諸葛聰輕蔑地一笑,道:“李閣老別動怒嘛,就是我們不請示大王,我想您老也會暗地裏報告的,這不也等於我們匯報了嘛!哈哈!”
李閣老比他年齡大。
其他成員也隨之哈哈大笑。
王閣老趁機附和道:“按朝廷律令,對於軍機事務,內閣有決策權,隻需向大王知會即可。而且丞相也是由大王親命的荊城保衛戰的總指揮。”
張、吳兩位閣老默不作聲,好像此事與他們無關。
魏通雖也是荊王的人,但他資曆太淺,而且是名武將,對於這些老頭兒的政治術語完全聽不懂,也插不上話。
最重要地是,是他把諸葛孔綁來的,他雖然不懼怕諸葛聰,但對諸葛聰有些愧疚,不敢當麵有什麽過激的言語,唯恐讓諸葛聰找到懲罰他的證據。
李閣老看了魏通一眼,魏通卻低下頭假裝看不到。
他冷哼一聲,道:“老夫一生行得正、坐得正,正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斜。向我王報告內閣決策之事乃朝廷律例,何談暗地裏報告。
倒是有些人,把持內閣多年,以內閣決議之名私自安插親信、黨羽,私下培植勢力,與我王爭權。”
王閣老剛要反駁,吳閣老插口道:“諸位,都什麽時候了,不要鬥嘴了。還有商議一下接下來的軍事部署吧。”
張閣老道:“現在一切以軍國之事為主,其他的事先放一放吧。眼下,西路邊軍是指望不上了,東路邊軍的三萬騎兵不知到哪裏了?”
張閣老話音剛落,議事堂外便有一內侍手持信箋,氣喘籲籲地跑到了門外,躬身喊道:“急、急遞,東路邊軍韓子悅的!”。
年輕書辦趕忙跑到門外接過,然後小跑到諸葛聰身旁,輕輕撕開信箋,但他並未取出閱覽,而是交給了諸葛聰。
眾閣老馬上圍上來,諸葛聰抽出信箋紙,快速閱覽完畢。
然後傳遞給其餘四位閣老和魏通。
眾人邊看,諸葛聰邊說道:“東路軍已也遇阻了,在天水關外已與南雍軍交戰。”
魏通問道:“什麽?不可能。北疆到天水關的距離,就是不吃不喝至少需要八天的時間,南雍軍八天前才出發,這信箋傳遞到我們這兒用了三天,他們竟然隻用了五天就到了?!”
王閣老道:“韓子悅的親筆信,能有假?”
魏通皺了皺眉,又問道:“勝負如何?”
諸葛聰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魏通略有些尷尬,自諸葛聰被軟禁後,兩人一句話也未說過。
諸葛聰的親兒子被你魏通綁架到王宮,還要我諸葛聰笑臉相陪嗎?任誰也不會。
李閣老看完書信,歎道:“這是韓子悅三天前寫的,信中隻說到對方是三萬騎兵,勝負未說,那時應該是剛剛交手。南雍領兵的是莫大海!”
魏通馬上拿過信箋,邊讀邊倒吸著一口涼氣,喃喃道:“原來是涿州騎去了,怪不得這麽快。”
莫大海領兵,涿州騎肯定被他帶在身邊,他在北部邊界可是見識過涿州騎的厲害的。
眾閣老同時臉色一變,他們在諸葛方的戰報中屢次提到莫大海,這可是個狠人。
諸葛聰鎮定地道:“別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莫大海雖厲害,但韓將軍在邊軍多年,與豫州交戰一直占優勢。
據老夫推算,莫大海軍距天水關的距離可比韓將軍所率邊軍的距離遠多了,南雍軍能在短時間內趕到天水關,所消耗的體力要比我軍大得多。而且,據信中所說,天水關應該還沒失守,關內還有1萬守軍。”
王閣老道:“這樣的話,天水天與東路邊軍可以對南雍軍形成前後夾擊,而且是以逸待勞。我軍勝算多矣!”
吳、張兩位閣老不懂軍事,卻能聽得明白,重重地點頭。
隻有魏通緊皺眉頭,他搖搖頭道:“我軍的確占優勢,但南雍軍的目的是拖住東路邊軍,以延緩支援荊城的時間,以便南雍軍主力趕到荊城。我擔心韓子悅貪功中計,會與莫大海糾纏。”
諸葛聰精光一閃,馬上命令道:“命令韓子悅不得與南雍軍交戰,馬上通過天水關,來援荊城。”
可惜,這道命令已經晚了。
正如諸葛聰、王閣老所分析得那樣,莫大海在天水關遭遇了天水關和東路邊軍的前後夾擊,韓子悅貪功心切,一心想滅掉莫大海部,與之交起手來。
莫大海此戰打得十分辛苦,天水關那一方,他派五千仙貝族騎兵防禦,實則是想引誘天水關的士兵出關。
但韓子悅和天水關的守將都是經驗豐富的將領,看穿了他的計謀,命令關內全軍不得出擊。
關外的韓子悅一方,由莫大海帶領一千涿州騎打頭陣,二萬多輕騎兵在後衝殺,與之正麵對抗。
如果是在正常情況下,以涿州騎和仙貝騎兵的實力,以少勝多是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