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兄弟倆抵足而眠,半宿無話。到了天明,朱棣下了床,坐在椅子上發呆。


    太監、宮女提了兩桶水,侍候朱標、朱棣洗漱。


    朱棣揮揮手,\"你們都下去吧,皇兄這裏有孤侍候。\"


    朱標夜夜守靈,十幾天不曾沐浴。朱棣替他解開頭發,洗得幹幹淨淨,又命太監提兩桶水進來,要為朱標洗腳。


    太監忙道:\"王爺,還是奴婢來吧。\"


    朱棣哼了一聲,\"你出去,我來。\"


    說著蹲在地上,撩起朱標麻衣擺子,將他的兩隻腳放入桶中,問道:\"大哥,水熱不熱,要不要兌些涼的?\"


    朱標道:\"還好。\"


    朱棣細細地替他洗了,又擦幹,然後幫他穿鞋。


    朱允熥剛好走了進來,忙說道:\"還是侄兒來吧,怎麽能讓四叔幹這個?\"


    朱棣微微一笑,\"怕什麽?從前在鳳陽,我不會洗頭發不會洗腳,都是你爹幫我洗。\"


    朱允熥這才明白,朱標的威信原來是這樣來的。


    朱標、朱棣、朱允熥到了奉安殿中,所有的親王都到齊了,見朱標來了,都站起身來垂手肅立。


    朱標看見朱尚炳,就想起了朱樉,看見朱濟熺,就想起了朱棡,心中十分淒然,招招手,說道:\"尚炳,濟熺,到大伯這裏來。\"


    遠遠地看見朱允炆擠在人群中,說道:\"允炆,過來!\"


    朱棣問道:\"大哥,爹臨死時,就沒留下片言隻語嗎?\"


    朱標痛苦地搖頭,\"沒有。\"


    諸王無不歎息。


    這時候,郭惠妃走了出來,說道:\"陛下,閏五月初一日,皇爺突然頭暈,對我說,怕是命不久矣,親自寫了一封聖旨,交給我,說若是殯天了,等諸王都來齊了,就拿出來。\"


    朱標悲欣交集,問道:\"父皇的聖旨藏在哪裏了。\"


    郭惠妃道:\"龍床下麵有個錦盒,打開便是。\"


    朱允熥忙鑽到龍床下,果然有個錦盒,打開看,裏麵不是一卷黃綢,而是兩卷黃綢。


    朱允熥展開一卷細的黃綢,略瞟了一眼,嚇出一身冷汗,是命諸嬪妃殉葬的。


    朱標在外麵問:\"允熥,找見了沒有?\"


    朱允熥正作著最激烈的思想鬥爭,慌忙答道:\"找到了。\"


    說著,鑽了出來,托著錦盒雙手呈在朱標麵前。


    朱標沒有接,而是對劉三吾說道:\"卿是父皇老臣了,還是由卿來宣旨吧。\"


    劉三吾道了聲:\"遵命!\"


    小心翼翼翼地打開錦盒,錦盒裏隻有一卷黃綢,展開看了一遍,說道:\"有旨!\"


    朱標、朱允熥率先跪下,緊接著,諸王、勳貴、文武大臣齊刷刷跪下。


    劉三吾朗聲念道:


    \"朕受命於天,勘定群雄,而有天下,三十一年來,憂危積心,日勤不怠。今年七十有一,筋力衰微,命不久矣,此萬物自然之理。\"


    \"朕之嫡長子標,仁明孝友,天下歸心,自禪位以來,憂民勤政。朕之嫡孫允熥,秉性純良,深得朕心。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輔佐,以福吾民。諸藩屏障帝室,兄弟叔侄同心,以安吾家。\"


    \"葬祭之儀,一如漢文勿異。布告天下,使知朕意。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所改。\"


    劉三吾念完了聖旨,底下齊聲高唿:


    \"兒臣遵旨!\"


    \"孫臣遵旨!\"


    \"臣遵旨!\"


    朱楨、朱檀、朱桱、朱??的生母俱已被處死。


    剩下的的嬪妃,不論年老年輕,有子無子,一律殉葬。


    郭惠妃是郭子興的女兒,與馬皇後情同姐妹,生了朱椿、朱桂、朱橞三個兒子,卻依然逃不脫殉葬的命運。


    她臉色蒼白,身體搖搖欲墜,等著劉三吾念第二封聖旨,然而,劉三吾將錦盒雙手呈給朱標之後,便躬身退下了。


    錦盒裏隻有一封聖旨嗎?另一封命嬪妃殉葬的聖旨呢?不見了?誰敢有這個膽子?


    是他!一定是他!常蘭的兒子,果然像常蘭一樣心慈!


    郭惠妃心髒狂跳不已,她疑惑地望向朱允熥,隻見朱允熥低垂著頭,臉上什麽表情也沒有。


    跪伏於地的嬪妃們,也和郭惠妃一樣,既喜且懼。她們相互看一眼,又垂下了眼瞼。


    朱元璋的葬禮,隆重而繁瑣。


    先是小殮,後是大殮,


    永樂三年閏五月二十三日,朱元璋駕崩後第二天,在京文武官員命婦俱素服,去金銀首飾,用麻布大袖、圓領長衫、麻布蓋頭,在自己宅子中哭臨三日。


    聽選官、辦事官、監生、僧道、坊廂老人俱穿素服,晨起赴朝厥哭臨。


    外國四夷使臣,穿著工部統一製作的孝服,隨朝官哭臨祭奠。


    在京諸寺廟道觀敲鍾三萬杵。


    在京禁屠宰十三日。


    做完了這些,禮部給朱元璋上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歸葬南京明孝陵。


    出殯的那一天,南京城家家俱槁素。


    五軍都督府調集九萬健卒,手持著長戟,在奉天門通往孝陵的長達三十裏的道路上警戒。


    當九十九名壯漢,抬著朱元璋的梓宮,從奉天門出來的時候,景陽樓上的喪鍾分秒不差地敲了九下。


    沉悶的鍾聲傳向南京城的每一個角落。


    隨著三聲炮響,無數的禮花在南京城的上空飛舞。


    哀樂聲響起,朱標麵容憔悴,在朱允熥攙扶下,走在送葬隊伍的最前列,諸王扶著梓宮,緩緩跟隨在後。


    在京的勳臣、皇親、文武官員緊跟在梓宮後麵。


    金吾衛在前,羽林衛在後,虎豹營在左,龍驤營在右,護衛著梓宮向孝陵而去。


    一路上,百姓們自發地跪在道路兩旁,目送著朱元璋的靈柩遠去。


    在震天的哭聲中,梓宮到達孝陵。


    僧侶們誦經超度,道士們做法祈福,眾人肅穆莊重。


    孝陵位於金陵王氣聚集的鍾山南麓,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


    朱元璋一眼看中這個地方,作為將來百年後的安身之所。


    洪武九年開始籌建陵墓。陵區完全按中軸對稱形式設計,從第一進院落的金水橋,到第三進院落的寶城上,十餘座建築層層遞升,盡顯皇權的至高無上。


    洪武十五年,陵墓建成,當年八月,馬皇後病逝,九月即下葬於此。


    因馬皇後諡曰\"孝慈皇後\",此陵便被稱為\"孝陵\"


    十六年後,朱元璋陪他最摯愛的發妻來了。


    南京的天氣就是這麽善變,剛剛還豔陽高照,梓宮剛剛放進陵墓,封好,天空就突然下起雨來。


    巨大的雨點打在臉上,帶著些許溫熱,些許微涼。


    一個偉大的時代落下帷幕。


    驅逐韃虜,恢複中原,收取燕雲十六州,重新統一南北,五百年一遇的英雄,歸於塵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嫡皇孫,開局救活太子朱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並收藏大明嫡皇孫,開局救活太子朱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