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心潮澎湃,星辰大海,廣闊未來,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永樂三年六月初一,朱允熥發布文告,決定啟動北平新都的營建,指派朱椿主持遷都,並且從戶部、工部、吏部、兵部、禮部、五軍都督府抽調了大批官員。


    令朱允熥沒料到的是,文告剛剛發出,南京市井間傳出流言,說朝廷準備強征江南富戶充實新都。


    洪武初年,朱元璋強製從湖廣、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向南京遷移人口。被遷移的富戶千方百躲避遷移,遭到了朱元璋的血腥鎮壓,被殺者逾千人,秦淮河為之變赤。


    這一次遷都,又勾起了人們恐怖的迴憶。


    南直隸的米價每天都在上漲,帶動浙江、福建、江西的米價也漲了起來。半個月的功夫,米價己漲了二成五。


    朱允熥聽到這一消息,趕緊發布文告辟謠,宣稱朝廷不會強製移民。


    可是一紙文告並不會平息恐慌。不要說南京的民眾不相信,就是朝中的文武大臣也不相信。


    整個北直隸不過三百萬人口,北平不過十萬人口,不從南方大量移民,如何撐得起一座新都?


    米價還在繼續上漲,無錢買米的貧民日益增多,已經餓死了上千人。


    遷都還沒開始,就是當頭一棒。


    朱允熥這才意識到,遷都的確太難了。


    他立即召集文武大臣開會,征詢破解之道。


    文華殿裏,文武大臣議論紛紛。


    “遷都之事關乎國本,操之太急,所以才有了今日之變。”


    \"饑民鋌而走險就不好辦了。\"


    \"太上皇和陛下該出來管管了,太子畢竟太年輕。\"


    朱允熥剛剛監國,就遇到了嚴峻的挑戰。


    另一邊,北平,朱棣接到朝廷旨意,命他遷往開平。


    燕王府裏一片忙忙碌碌的景象,巍峨的門樓前停著數十乘馬車。


    朱高熾正在指揮燕壬府中的兵丁以及太監往車上搬東西。


    朱棣、朱高煦、朱高燧父子三人酷愛兵器,各種長刀、短刀、長槍、短槍、弓弩、火銃、火槍,應有盡有。


    朱高熾則是滿箱滿櫃的書籍、字畫。


    徐妙雲本想著迴到南方,結果卻去了更北的開平,想著此去塞外,再想迴來就難了,心中惆悵不已。


    朱棣一身戎裝,騎著一匹棗紅色的戰馬,手執馬鞭,仰望門樓上鬥大的\"燕王府\"三個鎏金大字,眼裏滿是不舍。


    張玉、邱福、朱能各領燕山中護衛、燕山左護衛、燕山右護衛,一萬六名王府護衛個個身形挺拔,威武雄壯。


    燕山三護衛人數雖不多,但戰鬥力極強。


    步兵、輕甲騎兵、重甲騎兵、火器兵各占四分之一。


    每名步兵配備的一麵盾,一張弓,外穿硬甲,內穿軟甲。


    輕甲騎兵一人二馬,重甲騎兵一人三馬,火器兵每人配火槍一支,火銃一支。


    整個火器營擁有一百六十門火炮,八百架戰車。


    這樣的配置,簡直不能用豪橫來形容。


    朱棣十分善於吸納各種力量為己所用。


    在他的軍中,有大量蒙古人和少量女真人。這些人精騎善戰,熟悉塞外地形,獲取情報,打入敵營,這都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燕山三護衛押解著大量糧草、輜重、武器,以及帳篷、毛毯等各種戰略物資,浩浩蕩蕩離開北平,前往開平。


    鎮守北平近二十年的燕王就要遷走了,北平城的士紳百姓紛紛走出來觀看。


    燕壬朱棣旗下的軍隊,宛如一股洪流,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猶如戰鼓。士兵們個個英姿颯爽,目光如炬,透露出堅毅和果敢。


    在陽光下,他們的盔甲閃爍著冷冽的光芒,長矛與盾牌交相輝映,形成一片森嚴的陣勢,軍旗飄揚,隨風舞動。


    北平都指揮使鐵鉉奉朱允熥的命令前來送行,立即被燕軍的嚴整和強悍所深震撼了。


    北平都司地處最前線,下屬衛所兵人數高達十二萬,是邊軍中戰鬥力最強的,但和燕軍比起來,就顯得太孱弱了。


    迴去後,鐵鉉就給朱允熥上了一封密折,詳述就任北平都指揮使以來的見聞和觀感,暗戳戳提醒朱標,燕王在北平人脈深厚,影響深遠,燕山三護衛裝備太強,戰力太精。


    南京的糧價還在節節攀升,餓死的人更多了。


    南京和周邊的數個縣,已經零星出現饑民成群搶劫富戶,打死了幾十條人命。


    文華殿中,朱允熥召集群臣議事,討論如何平息南京亂局。


    兵部尚書茹瑺說道:\"臣建議調京軍彈壓,將搶劫者就地正法。\"


    戶部尚書夏元吉說道:\"臣建議派出稽查隊,打擊囤積居哄抬糧價的不法商販。\"


    禮部尚書白信蹈道:\"臣建議朝廷開南通官倉,投放糧食,平抑良價。\"


    附和茹瑺者有之,附和夏元吉者有之,附和白信蹈者有之。


    大臣們分化成三個陣營,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眾皆喧喧,隻有楊士奇沉默不語。


    朱允熥問道:\"楊士奇,你有何見解?\"


    楊士奇答道:\"以臣之見,這三種做法,都無異於火上澆油,肯定會引起更大的恐慌,糧價反而會被抬得更高,局勢反而會更混亂。\"


    朱允熥問道:\"你有何良策?\"


    楊士奇道:\"據臣粗略估算,南京大約有九萬至十二萬饑民。朝廷即使投放再多糧食,這些糧食也一定是被富戶搶購囤積起來了,根本到不了饑民口中。


    朝廷應該省去一切中間環節,大量設置粥廠,對饑民敞開供應,隻饑民中不再出現餓死人的狀況,缺糧的恐慌自然降低了,然後糧價自然降下來了。\"


    楊士奇出身卑微,對民間的了解是那些象牙塔裏的科舉官所無法比擬的。


    在眾言紛紛、莫衷一是的時候,隻有能夠提出切實可行的破解之道。


    朱允熥禁不住擊節讚賞:\"楊士奇,卿所言甚合孤意,這件事就交給卿辦。\"


    楊士奇拱手說道:\"臣領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嫡皇孫,開局救活太子朱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並收藏大明嫡皇孫,開局救活太子朱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