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執念
大明嫡皇孫,開局救活太子朱標 作者: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標豁出去了,直言不諱地說道:
\"藍玉在軍中雖有威信,但他的那些舊部在忽蘭忽失溫死了一大半,剩下的不是發配到呂宋去了,就是發配到大小琉球島上去了。\"
\"爹還有什麽不放心的?爹也太高看藍玉了,就算他喪心病狂要反,兒臣就是吃幹飯的麽?\"
\"再說,朝中還有朱楨、朱椿,邊鎮還有朱棣、朱權,武勳中還有徐輝祖、李景隆、平安、沐晟、郭英、耿炳文、楊文、宋晟。\"
朱元璋冷笑道:
\"你還是太天真了。徐輝祖遠非徐達;李景隆遠非李文忠;沐晟遠非沐英,他們根本沒有資格跟藍玉較量;\"
\"郭英、耿炳文、平安、楊文、宋晟隻能跟孫恪、曹震、朱壽一較高下,跟藍玉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藍玉在軍中就是一枝獨秀的存在。他還是常昇的舅舅,他的孫女還是太子妃。你自己說說看,咱怎麽能放心大膽將這樣的人留給子孫後代?\"
朱標苦笑道:\"兒臣已經四十四歲了,監國已經監了快三十年了,父皇真以為兒臣連這些也不懂嗎?
凡事皆有利弊。留著藍玉,他的確可能會變成一代權臣,但殺了藍玉,將來諸王有二心,允熥可以依靠誰?\"
朱元璋大驚:\"誰有二心?\"
朱標長歎一聲:
\"哎!果然是燈下黑!當初老二擅造龍床、龍袍,所建的王府逾禮越製,兒臣病重時,老二多行不軌,父皇全忘了嗎?\"
朱元璋強辯道:\"天底下沒比他更蠢的。\"
朱標小聲嘟囔道:\"蠢人沒什麽好怕的,就怕聰明人。\"
朱元璋問道:\"你在說誰?\"
諸王之中,朱標最忌憚的是朱棣。
徐家一門三王妃,老四和朱桂、朱楹是連襟。
徐輝祖是五軍都督府都督,徐增壽是錦衣衛千戶,徐達的很多舊部都唯老四馬首是瞻。
這樣的人脈、背景,連朱標也發怵。
如果再把藍玉、常昇搞倒了,允熥將來拿什麽和老四相抗衡?
允熥有的,老四全有;允熥沒有的,老四還是有。
老四在北方苦心經營十幾年,廣結善緣,廣收人心,頗受北方官僚士紳擁戴,多次領兵出關痛擊韃子,在軍中威望極高。
朱樉、朱棡也死了,老四在北方一家獨大。
本弱枝強,絕非國家之福。
北燕馮氏,哥哥死了後,弟弟殺光所有兒子繼位燕王。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光了建成的所有兒子。
趙光義繼位後,趙匡胤的兒子被逼得自殺。
這些話,朱標在心中已經想過百十遍了,但他沒法說出口。
見朱標低頭默然無語,朱元璋問道:\"你是在說老四嗎?\"
朱標苦澀地一笑:
\"君子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君臣相疑,父子兄弟叔侄相猜,這大明的天下還有安寧的一天嗎?\"
\"凡事最怕開個壞頭,壞頭一旦開了,人心自然就壞了,人心一旦壞了,就再也收不住腳了。這樣的例子,真是史不絕書啊!″
\"正其心,誠其意,然後家齊,國治,天下平。李世民未殺功臣,也未見功臣篡逆。使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誰願冒天下之大不韙圖謀篡逆?即便有,也是人人得而誅之。\"
\"孟子雲,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請父皇深思之。\"
得國以奇,治國以正。
朱元璋父子在這一點上有著根本的分歧,爭論了快三十年,卻始終無法說服對方。
這最後一次爭論,也是毫無意外地不歡而散。
朱標心灰意冷迴到了乾清宮,偌大的宮殿中冷冷清清的。
殿外雨聲嘩啦嘩啦作響,一陣涼風吹來,朱標備感孤獨。
他從箱底拿出一個錦盒,又從錦盒中取出一軸畫,再徐徐展開,常蘭的模樣闖入眼簾。
整整二十年過去了,常蘭永遠定格在二十四歲。
烏黑的頭發,大而亮的眼睛,彎而俏皮的眉毛,微微上揚的嘴角,活色生香,靈動圓滿。
朱標合衣臥在榻上,微閉雙眼,期翼著能在夢中相見。
人生在世,不過是生老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悔太遲,意難平,想迴頭,命將終。
黎明時分,狂風停,暴雨歇,宮中花草樹木一片狼藉。
天方亮,朱允熥就往乾清宮去。
朱標眼圈發黑,臉色發白,聲音十分低沉:\"爺爺始終容不下藍玉,必欲除之而後快。\"
朱允熥聞言,心裏涼了半截。
好好一員大將,不是死在為國征戰的沙場上,而是死在內部權力鬥爭之中,這不是令親者痛,仇者快嗎?
一個朝代,始終帶著一顆猜忌的心,始終容不下自己的武將,這和自廢武功自我閹割有什麽兩樣?
一個人的思想總是配得上他的苦難。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朝廷中重要的職位幾乎都被文官占據,武將一律靠邊站。
將尚武精神閹割掉,的確可以換來內部的穩定,可是在麵對外敵時,就慫得一批,不僅打不過蒙古、金、遼,甚至連小小的西夏也打不過。
麵對金人的步步緊逼,南宋君臣想的不是如何精誠團結,抵卸外辱,而是怎樣殺死主戰派。
而明朝似乎也慢慢走上了宋朝重文輕武的老路,武將受到文官集團的全麵壓製,衛所士兵形同軍奴,逃亡嚴重。
傳首九邊熊廷弼,千刀萬剮袁崇煥,一心赴死盧象昇,死無全屍孫傳庭。
這樣的國家不滅亡,還有天理嗎?
漢末三國混戰不休,公孫瓚都是羌人眼中天神一樣的白馬將軍,曹操掃北剁了踏頓。
唐朝即使行將滅亡了,一個藩鎮也足以吊打北方胡虜。
劍南節度使韋皋,多次攻入吐蕃腹地,前後殺敵數十萬。盧龍節度使張仲武,以一鎮之力,重創迴鶻、契丹、奚族。
這是何等的威武霸氣!
反觀明朝,一個八千萬人口的大國,卻被一個人口不足百萬的邊遠部落打得七零八落。
最後被逼得剃發易服,不願屈從者被從南屠殺到北,神州陸沉,三百年暗無天日。
不是漢人不行了,是被綁住了手腳。
可悲!可恥!
可憐!可恨!
什麽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當一個蹲下尿尿的太監也能成為全民偶像,這樣的民族,其精氣神早已經被集體閹割了,其脊梁早已經被打斷了。
這樣的民族還能有什麽未來?隻能千秋萬代求作奴才而不可得。
可憐者必有可恨處。
知恥者方可以言勇。
朱允熥長歎一聲。
\"藍玉在軍中雖有威信,但他的那些舊部在忽蘭忽失溫死了一大半,剩下的不是發配到呂宋去了,就是發配到大小琉球島上去了。\"
\"爹還有什麽不放心的?爹也太高看藍玉了,就算他喪心病狂要反,兒臣就是吃幹飯的麽?\"
\"再說,朝中還有朱楨、朱椿,邊鎮還有朱棣、朱權,武勳中還有徐輝祖、李景隆、平安、沐晟、郭英、耿炳文、楊文、宋晟。\"
朱元璋冷笑道:
\"你還是太天真了。徐輝祖遠非徐達;李景隆遠非李文忠;沐晟遠非沐英,他們根本沒有資格跟藍玉較量;\"
\"郭英、耿炳文、平安、楊文、宋晟隻能跟孫恪、曹震、朱壽一較高下,跟藍玉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藍玉在軍中就是一枝獨秀的存在。他還是常昇的舅舅,他的孫女還是太子妃。你自己說說看,咱怎麽能放心大膽將這樣的人留給子孫後代?\"
朱標苦笑道:\"兒臣已經四十四歲了,監國已經監了快三十年了,父皇真以為兒臣連這些也不懂嗎?
凡事皆有利弊。留著藍玉,他的確可能會變成一代權臣,但殺了藍玉,將來諸王有二心,允熥可以依靠誰?\"
朱元璋大驚:\"誰有二心?\"
朱標長歎一聲:
\"哎!果然是燈下黑!當初老二擅造龍床、龍袍,所建的王府逾禮越製,兒臣病重時,老二多行不軌,父皇全忘了嗎?\"
朱元璋強辯道:\"天底下沒比他更蠢的。\"
朱標小聲嘟囔道:\"蠢人沒什麽好怕的,就怕聰明人。\"
朱元璋問道:\"你在說誰?\"
諸王之中,朱標最忌憚的是朱棣。
徐家一門三王妃,老四和朱桂、朱楹是連襟。
徐輝祖是五軍都督府都督,徐增壽是錦衣衛千戶,徐達的很多舊部都唯老四馬首是瞻。
這樣的人脈、背景,連朱標也發怵。
如果再把藍玉、常昇搞倒了,允熥將來拿什麽和老四相抗衡?
允熥有的,老四全有;允熥沒有的,老四還是有。
老四在北方苦心經營十幾年,廣結善緣,廣收人心,頗受北方官僚士紳擁戴,多次領兵出關痛擊韃子,在軍中威望極高。
朱樉、朱棡也死了,老四在北方一家獨大。
本弱枝強,絕非國家之福。
北燕馮氏,哥哥死了後,弟弟殺光所有兒子繼位燕王。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殺光了建成的所有兒子。
趙光義繼位後,趙匡胤的兒子被逼得自殺。
這些話,朱標在心中已經想過百十遍了,但他沒法說出口。
見朱標低頭默然無語,朱元璋問道:\"你是在說老四嗎?\"
朱標苦澀地一笑:
\"君子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君臣相疑,父子兄弟叔侄相猜,這大明的天下還有安寧的一天嗎?\"
\"凡事最怕開個壞頭,壞頭一旦開了,人心自然就壞了,人心一旦壞了,就再也收不住腳了。這樣的例子,真是史不絕書啊!″
\"正其心,誠其意,然後家齊,國治,天下平。李世民未殺功臣,也未見功臣篡逆。使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誰願冒天下之大不韙圖謀篡逆?即便有,也是人人得而誅之。\"
\"孟子雲,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請父皇深思之。\"
得國以奇,治國以正。
朱元璋父子在這一點上有著根本的分歧,爭論了快三十年,卻始終無法說服對方。
這最後一次爭論,也是毫無意外地不歡而散。
朱標心灰意冷迴到了乾清宮,偌大的宮殿中冷冷清清的。
殿外雨聲嘩啦嘩啦作響,一陣涼風吹來,朱標備感孤獨。
他從箱底拿出一個錦盒,又從錦盒中取出一軸畫,再徐徐展開,常蘭的模樣闖入眼簾。
整整二十年過去了,常蘭永遠定格在二十四歲。
烏黑的頭發,大而亮的眼睛,彎而俏皮的眉毛,微微上揚的嘴角,活色生香,靈動圓滿。
朱標合衣臥在榻上,微閉雙眼,期翼著能在夢中相見。
人生在世,不過是生老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悔太遲,意難平,想迴頭,命將終。
黎明時分,狂風停,暴雨歇,宮中花草樹木一片狼藉。
天方亮,朱允熥就往乾清宮去。
朱標眼圈發黑,臉色發白,聲音十分低沉:\"爺爺始終容不下藍玉,必欲除之而後快。\"
朱允熥聞言,心裏涼了半截。
好好一員大將,不是死在為國征戰的沙場上,而是死在內部權力鬥爭之中,這不是令親者痛,仇者快嗎?
一個朝代,始終帶著一顆猜忌的心,始終容不下自己的武將,這和自廢武功自我閹割有什麽兩樣?
一個人的思想總是配得上他的苦難。
宋朝是文人的天下,朝廷中重要的職位幾乎都被文官占據,武將一律靠邊站。
將尚武精神閹割掉,的確可以換來內部的穩定,可是在麵對外敵時,就慫得一批,不僅打不過蒙古、金、遼,甚至連小小的西夏也打不過。
麵對金人的步步緊逼,南宋君臣想的不是如何精誠團結,抵卸外辱,而是怎樣殺死主戰派。
而明朝似乎也慢慢走上了宋朝重文輕武的老路,武將受到文官集團的全麵壓製,衛所士兵形同軍奴,逃亡嚴重。
傳首九邊熊廷弼,千刀萬剮袁崇煥,一心赴死盧象昇,死無全屍孫傳庭。
這樣的國家不滅亡,還有天理嗎?
漢末三國混戰不休,公孫瓚都是羌人眼中天神一樣的白馬將軍,曹操掃北剁了踏頓。
唐朝即使行將滅亡了,一個藩鎮也足以吊打北方胡虜。
劍南節度使韋皋,多次攻入吐蕃腹地,前後殺敵數十萬。盧龍節度使張仲武,以一鎮之力,重創迴鶻、契丹、奚族。
這是何等的威武霸氣!
反觀明朝,一個八千萬人口的大國,卻被一個人口不足百萬的邊遠部落打得七零八落。
最後被逼得剃發易服,不願屈從者被從南屠殺到北,神州陸沉,三百年暗無天日。
不是漢人不行了,是被綁住了手腳。
可悲!可恥!
可憐!可恨!
什麽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當一個蹲下尿尿的太監也能成為全民偶像,這樣的民族,其精氣神早已經被集體閹割了,其脊梁早已經被打斷了。
這樣的民族還能有什麽未來?隻能千秋萬代求作奴才而不可得。
可憐者必有可恨處。
知恥者方可以言勇。
朱允熥長歎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