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宗藩改革
大明嫡皇孫,開局救活太子朱標 作者: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的悲傷來得很猛烈,去的更決絕。
當朱允熥再次來到了永壽宮時,他的臉色已經好多了。
朱允熥挨著他坐下。
朱元璋長歎一聲說道:
\"起先你說的話,爺爺還將信將疑。這一次你三叔也死了,由不得咱不信。你還知道什麽,全說出來,咱也好防患於未然。\"
朱允熥不敢貿然行事,搪塞道: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或有一得。孫兒不過是偶爾言中了,哪有什麽未卜先知的本事?\"
朱元璋撫著他的背,說道:
\"爺爺七十多的人了,還能有幾年活頭。將來是你坐江山,爺爺放心不下,想多替你做一些事情。有什麽話,你但說無妨,明白嗎?\"
事己至此,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朱允熥思索再三,說道:
\"爺爺英明神武,高瞻遠矚,但孫兒認為,爺爺在北方分封那麽多藩王,其實是有很多弊端。\"
朱元璋問:\"什麽弊端?\"
朱允熥道:\"陝西封了五個藩王,山西封了四個藩王,遼東封了三個藩王,這些地方都是很偏遠很貧瘠的,現在還勉強供養得起,但再過個幾十年,宗室子弟就翻了幾倍了,地方拿什麽供養?\"
朱元璋反問道:\"咱出生入死打下的江山,子孫後代難道不能享享福嗎?\"
朱允熥道:\"天下人都希望子孫享福,這是人之常情。可是天下的土地總是有限的,這個人占有的多了,那個人就占有的少了。老子說,多藏則厚失。\"
\"藩王們在地方上占有大量民田和產業,還經常幹一些魚肉人民的事,怎能不招人怨恨?長此以往,恐非朱家之福。\"
這樣的話,也隻有允熥敢說,換了別的人,早就人頭落地。
的確,朱樉在西安、朱檀在青州、朱桂在大同、朱楩在岷州,傷天害理的事沒少做。
對此,朱元璋也頭疼,訓也訓過,打也打過,罵也罵過,罰也罰過,可是有什麽用處?
朱允熥繼續說道:\"再者,封建諸藩,時間久了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這都是血淋淋的教訓,不能不讓人三思。\"
朱元璋陷入長久的沉默,當初大封藩王,就有很多人反對。
翰林院編修葉伯巨就公開唱反調。朱元璋將葉伯巨抓到錦衣衛詔獄打死了,反對的聲音才停息。
見朱元璋若有所思,朱允熥放開膽子說道:
“而且,各藩王擁兵自重,若有心懷不軌者趁機作亂,後果將不堪設想。”
朱元璋眉頭緊鎖,他明白朱允熥所言並非毫無道理。然而,此時的他也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一方麵,他深知藩王製度的潛在危險;另一方麵,大封藩王是他為了鞏固朱家天下所采取的策略,如今要改變談何容易。
朱元璋注視著朱允熥,心中暗自感歎:允熥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見識,實屬難得。看來選他繼承大統是再合適不過的。
\"你接著講。\"
“孫兒認為,三叔戰功赫赫,從前還有二叔、三叔相製衡,現在二叔、三叔先後去了,北方大地,燕藩一家獨大,實非大明之福。”
朱元璋沉默片刻,眼中閃過一絲決然,\"你是說,怕老四有異誌?\"
朱允熥連連搖頭,\"孫兒可沒這樣說!四叔忠勇無雙,怎麽會有異誌呢?但是保不齊有些心懷叵測之徒,慫恿四叔。\"
\"爺爺難道忘了李世民是怎麽幹下弑兄逼父殺弟的勾當的嗎?還不是尉遲恭、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這些人挑唆的?\"
朱元璋生平最恨的就是李淵一家人,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老李家不分男女老少,全都擼胳膊上陣,不是老娘廢兒子,就是小姑子鬥嫂子,要不就是侄子殺姑姑,專挑親人下手。
朱元璋每與文人雅士論史,便對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父子痛加抨擊。
說他們為子孫後代立了個壞榜樣,使得李唐皇室三百年來流血不斷。
朱允熥的話,激起了朱元璋內心的恐懼。
看來,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了。
朱元璋沉思良久,緩緩開口道:“你這是想削藩嗎?”
朱允熥眼神堅定地說道:\"都是一家人,孫兒從未想過削藩,但宗藩改革卻是必然的。\"
朱元璋:\"如何改?\"
朱允熥:\"孫兒的意思是,現有的二十三個親王,作為內藩,可以一直世襲下去。但從今以後,便不再分封了。
朱家不養懶漢,凡宗室子弟,想要當王的,便隻能憑自己本事打出去,這便是外藩。\"
朱元璋滿臉疑惑,\"這……能行嗎?誰願意啊?\"
朱允熥笑道:\"孫兒跟高煦、高燧、有爋、濟熿說過,他們求之不得呢,連呂宋那種地方也爭著搶著要呢!\"
朱元璋聞言,禁不住怦然心動。
子又生子,孫又生孫,要不了幾代,朱家子孫就成千上萬了,南北數省就算全封了,也不夠封的。
對,封到海外去!
內藩拱衛京師,外藩拱衛內藩!
朱元璋頓覺心胸無限寬廣,深思三晝夜之後,他決定就按照允熥說的這麽做。
北平,燕王府,朱棣第一個接到了詔書,命他進京,有要事相商。
來傳詔的,是盛庸和鐵鉉。
這兩個人,朱棣不熟,但是知道。
盛庸原是鄧愈手下,洪武四年,隨軍去了遼東,立下了不少功勞。
鐵鉉是色目人的後裔,由國子生被選授禮部給事中,後調任都督府斷事,深得父皇器重,賜字\"鼎石\"。
朱棣一向禮賢下士,對盛庸和鐵玄十分客氣,在王府中擺下宴席,親自接等。
盛庸和鐵玄卻毫不領情,像商量好了似的,異口同聲說道:\"謝燕王爺厚賜,臣等還有公務在身,恕不能從命。\"
朱棣寬容笑:\"公務再要緊,也不妨礙吃一頓飯啊。\"
盛庸道:\"殿下有所不知,陛下任命我為北平都指揮使,任命鐵鉉為北平布政使,我們初來乍到的,公務不熟悉,所以不敢耽擱。\"
望著盛庸和鐵鉉揚長而去的背影,朱棣整個人都不好了,這是在為遷走燕藩作準備嗎?
當朱允熥再次來到了永壽宮時,他的臉色已經好多了。
朱允熥挨著他坐下。
朱元璋長歎一聲說道:
\"起先你說的話,爺爺還將信將疑。這一次你三叔也死了,由不得咱不信。你還知道什麽,全說出來,咱也好防患於未然。\"
朱允熥不敢貿然行事,搪塞道: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或有一得。孫兒不過是偶爾言中了,哪有什麽未卜先知的本事?\"
朱元璋撫著他的背,說道:
\"爺爺七十多的人了,還能有幾年活頭。將來是你坐江山,爺爺放心不下,想多替你做一些事情。有什麽話,你但說無妨,明白嗎?\"
事己至此,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朱允熥思索再三,說道:
\"爺爺英明神武,高瞻遠矚,但孫兒認為,爺爺在北方分封那麽多藩王,其實是有很多弊端。\"
朱元璋問:\"什麽弊端?\"
朱允熥道:\"陝西封了五個藩王,山西封了四個藩王,遼東封了三個藩王,這些地方都是很偏遠很貧瘠的,現在還勉強供養得起,但再過個幾十年,宗室子弟就翻了幾倍了,地方拿什麽供養?\"
朱元璋反問道:\"咱出生入死打下的江山,子孫後代難道不能享享福嗎?\"
朱允熥道:\"天下人都希望子孫享福,這是人之常情。可是天下的土地總是有限的,這個人占有的多了,那個人就占有的少了。老子說,多藏則厚失。\"
\"藩王們在地方上占有大量民田和產業,還經常幹一些魚肉人民的事,怎能不招人怨恨?長此以往,恐非朱家之福。\"
這樣的話,也隻有允熥敢說,換了別的人,早就人頭落地。
的確,朱樉在西安、朱檀在青州、朱桂在大同、朱楩在岷州,傷天害理的事沒少做。
對此,朱元璋也頭疼,訓也訓過,打也打過,罵也罵過,罰也罰過,可是有什麽用處?
朱允熥繼續說道:\"再者,封建諸藩,時間久了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這都是血淋淋的教訓,不能不讓人三思。\"
朱元璋陷入長久的沉默,當初大封藩王,就有很多人反對。
翰林院編修葉伯巨就公開唱反調。朱元璋將葉伯巨抓到錦衣衛詔獄打死了,反對的聲音才停息。
見朱元璋若有所思,朱允熥放開膽子說道:
“而且,各藩王擁兵自重,若有心懷不軌者趁機作亂,後果將不堪設想。”
朱元璋眉頭緊鎖,他明白朱允熥所言並非毫無道理。然而,此時的他也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一方麵,他深知藩王製度的潛在危險;另一方麵,大封藩王是他為了鞏固朱家天下所采取的策略,如今要改變談何容易。
朱元璋注視著朱允熥,心中暗自感歎:允熥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見識,實屬難得。看來選他繼承大統是再合適不過的。
\"你接著講。\"
“孫兒認為,三叔戰功赫赫,從前還有二叔、三叔相製衡,現在二叔、三叔先後去了,北方大地,燕藩一家獨大,實非大明之福。”
朱元璋沉默片刻,眼中閃過一絲決然,\"你是說,怕老四有異誌?\"
朱允熥連連搖頭,\"孫兒可沒這樣說!四叔忠勇無雙,怎麽會有異誌呢?但是保不齊有些心懷叵測之徒,慫恿四叔。\"
\"爺爺難道忘了李世民是怎麽幹下弑兄逼父殺弟的勾當的嗎?還不是尉遲恭、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這些人挑唆的?\"
朱元璋生平最恨的就是李淵一家人,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老李家不分男女老少,全都擼胳膊上陣,不是老娘廢兒子,就是小姑子鬥嫂子,要不就是侄子殺姑姑,專挑親人下手。
朱元璋每與文人雅士論史,便對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父子痛加抨擊。
說他們為子孫後代立了個壞榜樣,使得李唐皇室三百年來流血不斷。
朱允熥的話,激起了朱元璋內心的恐懼。
看來,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了。
朱元璋沉思良久,緩緩開口道:“你這是想削藩嗎?”
朱允熥眼神堅定地說道:\"都是一家人,孫兒從未想過削藩,但宗藩改革卻是必然的。\"
朱元璋:\"如何改?\"
朱允熥:\"孫兒的意思是,現有的二十三個親王,作為內藩,可以一直世襲下去。但從今以後,便不再分封了。
朱家不養懶漢,凡宗室子弟,想要當王的,便隻能憑自己本事打出去,這便是外藩。\"
朱元璋滿臉疑惑,\"這……能行嗎?誰願意啊?\"
朱允熥笑道:\"孫兒跟高煦、高燧、有爋、濟熿說過,他們求之不得呢,連呂宋那種地方也爭著搶著要呢!\"
朱元璋聞言,禁不住怦然心動。
子又生子,孫又生孫,要不了幾代,朱家子孫就成千上萬了,南北數省就算全封了,也不夠封的。
對,封到海外去!
內藩拱衛京師,外藩拱衛內藩!
朱元璋頓覺心胸無限寬廣,深思三晝夜之後,他決定就按照允熥說的這麽做。
北平,燕王府,朱棣第一個接到了詔書,命他進京,有要事相商。
來傳詔的,是盛庸和鐵鉉。
這兩個人,朱棣不熟,但是知道。
盛庸原是鄧愈手下,洪武四年,隨軍去了遼東,立下了不少功勞。
鐵鉉是色目人的後裔,由國子生被選授禮部給事中,後調任都督府斷事,深得父皇器重,賜字\"鼎石\"。
朱棣一向禮賢下士,對盛庸和鐵玄十分客氣,在王府中擺下宴席,親自接等。
盛庸和鐵玄卻毫不領情,像商量好了似的,異口同聲說道:\"謝燕王爺厚賜,臣等還有公務在身,恕不能從命。\"
朱棣寬容笑:\"公務再要緊,也不妨礙吃一頓飯啊。\"
盛庸道:\"殿下有所不知,陛下任命我為北平都指揮使,任命鐵鉉為北平布政使,我們初來乍到的,公務不熟悉,所以不敢耽擱。\"
望著盛庸和鐵鉉揚長而去的背影,朱棣整個人都不好了,這是在為遷走燕藩作準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