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道:\"兒臣資曆淺薄,現在就監國,恐怕有些力不從心。有些要緊的事,還是需要父皇親自辦。\"


    朱標問道:\"是什麽事?\"


    \"遷都!\"


    元末大戰,北平慘遭蹂躪,城池殘破無比,到處斷壁殘垣,直到洪武二十七年,北平地區的人口才增長到十九萬戶,田畝六萬多頃。


    朱標說道:\"遷都北平,首先要疏通大運河,使得南北漕運暢通無阻,不然,南方物資難以運到北方。\"


    京杭大運河始鑿於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


    元朝又開鑿濟州河、會通河與通惠河三段河道,使運河不再繞行洛陽。


    但會通河開鑿不久,即出現了水量不足、航運受阻的情況。


    到洪武初年,會通河年久失修,徹底荒廢了。


    為了向北方運糧,明朝隻得走海路。海上風大浪急,經常出現船毀、人亡、糧翻的慘劇。


    除此之外,海上運糧船常遭倭寇和海盜的襲擾,損失慘重。


    會通河全長近五百裏,疏浚工程耗費繁巨,初步推算,需銀四百萬兩


    如今東倭北虜都挺消停的,朱元璋也想了了這一心願,說道:\"那就修河。\"


    朱標道:\"兒臣提過,但大臣們不讚同,說是太擾民。\"


    對於修河,朱元璋也是心有餘悸的,數十萬精壯民夫聚在一起,若是別有用心的人在其中煽動,後果不堪設想。


    元朝滅亡很多原因,賈魯修黃河就是其一;


    隋朝滅亡很多原因,最大的一是征高麗,二是修運河。


    朱允熥接著:“這是官員們因循守舊,得過且過的借口,河運不通,如同經脈堵塞,怎麽能置之不理。”


    朱元璋沉思片刻,道:“允熥所言甚是。此事交由你二人負責。”


    第二天上朝,朱標再次提出疏浚大運河,以及重建北平城的計劃。


    劉三吾是個人精,立即問道:\"市井間謠言紛紛,說朝廷有遷都北平的打算。請問陛下,是不是這麽一迴事?\"


    朱標和朱允熥原計劃事先不聲張,而采取溫水煮青蛙的辦法,造成既成事實之後,逼群臣接受。


    但這麽大的事,根本瞞不住。


    朱標沒有說話。


    想要開扇窗,他們也是不會同意的,那就幹脆把房頂掀了。


    朱允熥幹脆利落地答道:\"不是傳言,是真的。\"


    朝臣們一陣錯愕,紛紛問:\"遷都?為什麽?\"


    朝堂之上,反對遷都北京的聲音此起彼伏。


    有的緊皺眉頭,神情嚴肅,認為遷都乃是勞民傷財之舉,會給朝廷和老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


    有的慷慨陳詞,認為北平太靠近韃靼,極不安全;


    有的大臣憂心忡忡,擔心遷都動搖江南民心,恐怕別有用心的人趁機作亂。


    朱標端坐在龍椅上,不為所動,心裏跟明鏡似的。


    朝中大臣多為南方籍,遷都北平觸犯了他們的利益,因此極力反對,打的是憂國憂民的招牌,想的卻是自家的一畝三分地。


    大臣們的反對之聲愈發激烈,他們叩頭請罪,祈求皇帝收迴成命。


    朱標一向很尊重朝臣的意見,但這一次,他要堅持到底。


    允熥還小,不能把什麽麻煩事都留給他。


    朱標抬手示意眾人安靜,沉聲道:


    “諸位愛卿,遷都之事關乎國運,朕豈會輕率決定?北平乃是我大明北疆重鎮,戰略意義重大。如今京城偏安江南,北方邊患不斷,實非長治久安之策。”


    “再者,朕已決意疏浚大運河,若遷都北平,一則可加強對北方的掌控,二則可利用漕運之便,繁榮京師。此事利在千秋,利在萬世,朕意己決,卿等休再多言。”


    部分大臣聽後略作思考,態度稍有轉變,但更多人依舊堅決反對。


    此時,劉三吾又站出來,顫巍巍地說道:“陛下,人心思安,一動不如一靜。我朝定都南京己三十年,正是國運昌隆的時候,何必多此一舉呢?”


    這話,算是言簡意賅說出了大臣們的心聲。


    朱允熥反駁道:


    \"正因為國運昌隆,才更需要居安思危。劉大學士難道忘了靖康之變,家國淪喪的奇恥大辱嗎?\"


    \"現在我大明的確強盛,韃子也的確不敢南下。可是五十年之後一百年之後,誰敢保證強弱形勢不會逆轉?\"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曆史使命,上一代人少一些因循苟且,下一代人就會多一些福氣。\"


    \"劉大學士難道忘了,僅僅三十多年前,我堂堂華夏還是處在韃子嚴酷統治之下,而我堂堂漢人,竟然淪為第四等人。\"


    \"沒有燕雲做屏障,中原就永無安寧之日。不和親,不割地,天子守國門,這才是我大明應有的血性。躲在江南貪圖安逸,那成了趙構嗎?\"


    朱允熥的話擲地有聲。


    南方富有,北方貧窮,可是如果不守住此方,南方也會淪為別人眼中的肥肉。


    朝堂上一時陷入沉默。


    朱標道:\"朕支持太子的觀點,重修運河,遷都北平,是兩項基本國策,不容置疑。\"


    工部尚書劉璟站出來說道:“陛下,這兩項工程十分浩大,可否先派人到北平考察,再做定論?”


    朱允熥道:\"父皇,兒臣也正有此意。兒臣建議派工部郎中宋禮,率人前往北平。


    對北平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人口分布等進行詳細勘察。


    順路考察治理北方水患,溝通南北運輸。\"


    宋禮是個奇才,出生於河南洛陽,長期在北方生活和做官,十分了解北方地理、民情。


    宋禮生來聰明伶俐,讀書過目不忘,鄉試會試考一關過一關。


    洪武十二年,經吏部推薦,朱元璋看中了年方二十三歲的宋禮,沒經過殿試,便直接將宋禮從國子監貢生,提撥為山西按察使。


    在山西任職期間,宋禮執法嚴明,鏟奸除惡,興修水利,勸屯勸耕,深受百姓愛戴。


    朱允熥知道宋禮最大的專長是水利工程,便將他調入工部,宋禮在工部期間,政績斐然。


    朱標欣然命令宋禮奔赴北平實地考察。


    同時下令在朝堂上展開討論,廣泛征求大臣們的意見,以便製定更加完善的遷都方案。


    宋禮接到命令後,立刻動身前往北平。


    他一路上風塵仆仆,仔細觀察沿途的山川河流、城鎮鄉村,並記錄下各種數據和信息。


    到達北平後,更是深入城市和鄉村,與當地百姓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工作,宋禮終於完成了勘察任務,返迴京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嫡皇孫,開局救活太子朱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並收藏大明嫡皇孫,開局救活太子朱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