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怪獸
大明嫡皇孫,開局救活太子朱標 作者: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標挑挑眉,朱允熥趕緊溜走了,迴到楚秀軒中,也是坐臥不安。
乾清宮中,朱標說道:\"六部大換血,可不是一件小事,父皇要不要再斟酌一下?就算各部串通一氣貪贓枉法,也應該查實了再撤職法辦。隻有這樣,才能讓人心服口服,以免發生大的震蕩。\"
朱元璋道:\"理是這個理。可是你告訴咱,蛇鼠一窩,派誰去查?宋璟正直,宋禮\/黃福清廉,騫義忠厚老實,夏原吉端莊持重,允熥薦的這幾個人就很好。\"
朱標總覺得哪兒不對勁,\"可是他說的那個楊士奇,就讓我很生疑。什麽夢見白胡子老頭,就是一派胡言。\"
朱元璋大手一揮,\"是不是真的,你打發幾個人去找一找不就知道了?\"
一夜之間,任免了這麽多部院高官,南京城裏又是人心惶惶。
朱標命朱楨為主審,朱椿為副審,訊問詹徽、趙勉、張廷蘭。
三人起初還抵賴,朱楨將陳懷恩、喬永升、李介臣傳過來對質。
三人隻得認罪。
朱元璋看了三人的認罪狀,氣得破口大罵。
詹徽、趙勉、張廷蘭曾經被樹立為廉官典型,予以表彰嘉獎,如今卻被查出是巨貪。
朱元璋火冒三丈,把蔣瓛叫過來道:\"陳恆恩的案子,由你接手。查!給咱往死裏查!\"
錦衣衛辦案,主打一個野蠻。
蔣瓛一聲令下,吏部、戶部、工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官員被抓了一大半,錦衣衛北鎮撫司詔獄人滿為患。
詔獄從早到晚響著皮鞭聲,罵聲,哭聲,喊聲。
每天都有死屍拖出來扔到曠野裏喂狗。
審了半個月,審出來的結果讓朱元璋深感絕望。
空印案殺了一大批人,郭桓案殺了一大批人,該貪照樣在貪。
朱元璋開始猶豫了,要不要把這些人全殺了?
朱標到乾清宮報告,那個叫楊士奇的人,真的找見了!
朱元璋問道:\"真的是像允熥說的那樣嗎?\"
朱標答道:\"是!絲毫不差!\"
朱元璋驚得下巴都快掉了!
到了吃晚飯時,朱元璋傳朱允熥過來,問道:\"你爹有沒有又罵你?\"
\"沒有啊,他為什麽罵我?\"
\"你這幾天躲著他一點。楊士奇沒有找到,根本就沒有你說的這麽個人。\"
歐耶!
找不著好,找著了反而沒法解釋了!
朱允熥倏地鬆了一口氣,笑道:\"可是夢裏的那個老頭看起來好真啊!說的也是有鼻子有眼的!\"
朱元璋一笑,\"爺爺問你,爺爺治國是不是很差勁,為什麽手底下盡是些要錢不要命的貪官汙吏?爺爺該怎麽做才能治理好國家。\"
朱允熥:\"爺爺已經做的夠好的了,是那幫人不知死活,怨不得爺爺。\"
朱元璋又一笑,\"不老實,你在拿虛話誑爺爺。你心裏並不是這麽想的。\"
朱允熥忙跳著辯解,\"沒有的事,我說的是真話。\"
朱元璋:\"爺爺再問你一句,爺爺宵衣旰食,夜以繼日,血都熬幹了,為什麽得不到國家的大治?\"
朱元璋自稱帝以來,廢丞相,升六部,廣都府,孜孜不倦追求中央集權,他所做的這一切對於皇權的穩定無疑是最有利的。
但是卻是以犧牲行政效率和社會活力為代價的。專製,必定帶來腐敗。這是無法改變的規律。
明清逐漸走向僵化落後,封閉保守,不能說沒有這方麵的原因。
朱允熥聞言,不知道該如何答,斟酌了半天才說道:
\"爺爺應該試著放權,應該相信製度的力量和團體的力量,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個扛,可以考慮在六部九卿之上,再設一個機構……\"
朱元璋騰地站了起來,目露兇光:
\"放權?怎麽放?再設一個機構?設什麽機構?你是說恢複中書省吧?有誰值得咱信任?是李善長還是胡惟庸?是楊憲還是汪廣洋?\"
\"咱不是沒有放手讓他們幹過。可他們都幹了些啥?除了擅權亂政,就是結黨營私!胡惟庸還勾結韃子和倭奴,是可忍,敦不可忍?″
朱允熥被朱元璋嚇著了,連連後退。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在探索一種合理有效的治理方式,從秦漢起,中原王朝一直實行宰相製度。
朱元璋親手推翻了元朝,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就是:
\"委政權臣,上下蒙蔽\"
洪武元年正月初七,朱元璋就發布了一份十分冗長的詔書,係統闡述了自己的治國理念,決心效法周朝,天子總六官,六官總百事。
原來在朱元璋心目中,壓根就沒有中書省左右丞相的位置!
廢除中書省左右丞相是既定國策,白紙黑字寫進詔書了,卻被人無視了。
廢除中書省後,皇帝同時兼任丞相。
這在理論上不是不可以,但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
朱元璋曾經創造了一項紀錄:
八天之內,處理了內外奏章1660份,奏事3391件!
即使是朱元璋這樣的工作狂,也大唿受不了,換了那些懶蟲皇帝,恐怕要當場嗝屁。
朱元璋不得不對廢除中書省所產生的弊端作出種種補救。
他先仿周製,設春夏秋冬四輔官,四輔官都是些學術大家,搞學術的人去搞政治,自然搞得一塌糊塗。
緊接著仿宋製,設立殿閣大學士,也是搞得不倫不類,形同虛設。
洪武十四年末,朱元璋將司法複審權和政務初審權賦予了翰林、春坊官。
為了防止大權旁落,又打了無數個補丁。
賦予翰林、春坊官很低的職銜。
不得與外廷發生公事往來。
不設固定人員。
沒有固定辦公地點。
說的了,就是高級臨時工。
事實上,在洪武時期,內閣隻是翰林院的一個分支機構。
這樣一群人,既不可能對皇權構成威脅,又能起到顧問的作用。
相當於給馬戴上了一個頭套,基本滿足了朱元璋的既要馬兒跑,又不許馬吃草的要求。
充當這一差事的,一般是進士中的佼佼者,也有極少數有名望的舉人、秀才躋身其中。
科舉出身的齊泰、黃子澄、解縉都曾經擔任過這一職務,非科舉出身的方孝孺也擔任過這一職務。
他們品級不高,沒有實權,但影響力大的驚人。
因為他們是離皇權最近的人。
令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在他眼中溫順聽話的小白兔,在經過漫長的演化之後,變成了一頭怪獸。
這頭怪獸,就是左右明朝命運的內閣。
到了永樂時期,朱棣繼續征召官員輔政,並使之設有固定輔政地點,即文淵閣。而文淵閣位於紫禁城內,故名\"內閣\"
朱棣選入內閣的都是六七品小官,不管幹多少年,升到正五品的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就頂天了。
胡廣、金幼孜、楊士奇、楊榮、解縉、黃淮等,皆是如此。
到了朱高熾手上,內閣地位飛升。
華蓋殿大學士為兵部尚書楊士奇,謹身殿大學士為工部尚書楊榮,武英殿大學士為禮部尚書楊溥。
他們組成了曆史上有名的\"三楊內閣\"。
明代閣臣,基本出身翰林,缺少地方工作經驗,書呆子氣嚴重,擬定的政策與實際情況嚴重脫節,不了解社會實際,容易被地方官忽悠。
武將、親貴缺席,科舉官員獨大,他們不懂經濟,不懂兵法、不懂外交、不懂後勤,長於空談,短於治理,熱衷於搞黨爭。
內閣隻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卻能夠逐漸侵蝕皇權,變得異常強勢。
為了製衡內閣,朱瞻基又開始大力培養太監,後來慢慢搞出了司禮監這個怪胎。
皇帝在內閣~司禮監~六部~言官~錦衣衛之間搞平衡,挑鬥內鬥,坐收漁翁之利,使得內鬥成了明朝政治的底色。
乾清宮中,朱標說道:\"六部大換血,可不是一件小事,父皇要不要再斟酌一下?就算各部串通一氣貪贓枉法,也應該查實了再撤職法辦。隻有這樣,才能讓人心服口服,以免發生大的震蕩。\"
朱元璋道:\"理是這個理。可是你告訴咱,蛇鼠一窩,派誰去查?宋璟正直,宋禮\/黃福清廉,騫義忠厚老實,夏原吉端莊持重,允熥薦的這幾個人就很好。\"
朱標總覺得哪兒不對勁,\"可是他說的那個楊士奇,就讓我很生疑。什麽夢見白胡子老頭,就是一派胡言。\"
朱元璋大手一揮,\"是不是真的,你打發幾個人去找一找不就知道了?\"
一夜之間,任免了這麽多部院高官,南京城裏又是人心惶惶。
朱標命朱楨為主審,朱椿為副審,訊問詹徽、趙勉、張廷蘭。
三人起初還抵賴,朱楨將陳懷恩、喬永升、李介臣傳過來對質。
三人隻得認罪。
朱元璋看了三人的認罪狀,氣得破口大罵。
詹徽、趙勉、張廷蘭曾經被樹立為廉官典型,予以表彰嘉獎,如今卻被查出是巨貪。
朱元璋火冒三丈,把蔣瓛叫過來道:\"陳恆恩的案子,由你接手。查!給咱往死裏查!\"
錦衣衛辦案,主打一個野蠻。
蔣瓛一聲令下,吏部、戶部、工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官員被抓了一大半,錦衣衛北鎮撫司詔獄人滿為患。
詔獄從早到晚響著皮鞭聲,罵聲,哭聲,喊聲。
每天都有死屍拖出來扔到曠野裏喂狗。
審了半個月,審出來的結果讓朱元璋深感絕望。
空印案殺了一大批人,郭桓案殺了一大批人,該貪照樣在貪。
朱元璋開始猶豫了,要不要把這些人全殺了?
朱標到乾清宮報告,那個叫楊士奇的人,真的找見了!
朱元璋問道:\"真的是像允熥說的那樣嗎?\"
朱標答道:\"是!絲毫不差!\"
朱元璋驚得下巴都快掉了!
到了吃晚飯時,朱元璋傳朱允熥過來,問道:\"你爹有沒有又罵你?\"
\"沒有啊,他為什麽罵我?\"
\"你這幾天躲著他一點。楊士奇沒有找到,根本就沒有你說的這麽個人。\"
歐耶!
找不著好,找著了反而沒法解釋了!
朱允熥倏地鬆了一口氣,笑道:\"可是夢裏的那個老頭看起來好真啊!說的也是有鼻子有眼的!\"
朱元璋一笑,\"爺爺問你,爺爺治國是不是很差勁,為什麽手底下盡是些要錢不要命的貪官汙吏?爺爺該怎麽做才能治理好國家。\"
朱允熥:\"爺爺已經做的夠好的了,是那幫人不知死活,怨不得爺爺。\"
朱元璋又一笑,\"不老實,你在拿虛話誑爺爺。你心裏並不是這麽想的。\"
朱允熥忙跳著辯解,\"沒有的事,我說的是真話。\"
朱元璋:\"爺爺再問你一句,爺爺宵衣旰食,夜以繼日,血都熬幹了,為什麽得不到國家的大治?\"
朱元璋自稱帝以來,廢丞相,升六部,廣都府,孜孜不倦追求中央集權,他所做的這一切對於皇權的穩定無疑是最有利的。
但是卻是以犧牲行政效率和社會活力為代價的。專製,必定帶來腐敗。這是無法改變的規律。
明清逐漸走向僵化落後,封閉保守,不能說沒有這方麵的原因。
朱允熥聞言,不知道該如何答,斟酌了半天才說道:
\"爺爺應該試著放權,應該相信製度的力量和團體的力量,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個扛,可以考慮在六部九卿之上,再設一個機構……\"
朱元璋騰地站了起來,目露兇光:
\"放權?怎麽放?再設一個機構?設什麽機構?你是說恢複中書省吧?有誰值得咱信任?是李善長還是胡惟庸?是楊憲還是汪廣洋?\"
\"咱不是沒有放手讓他們幹過。可他們都幹了些啥?除了擅權亂政,就是結黨營私!胡惟庸還勾結韃子和倭奴,是可忍,敦不可忍?″
朱允熥被朱元璋嚇著了,連連後退。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在探索一種合理有效的治理方式,從秦漢起,中原王朝一直實行宰相製度。
朱元璋親手推翻了元朝,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就是:
\"委政權臣,上下蒙蔽\"
洪武元年正月初七,朱元璋就發布了一份十分冗長的詔書,係統闡述了自己的治國理念,決心效法周朝,天子總六官,六官總百事。
原來在朱元璋心目中,壓根就沒有中書省左右丞相的位置!
廢除中書省左右丞相是既定國策,白紙黑字寫進詔書了,卻被人無視了。
廢除中書省後,皇帝同時兼任丞相。
這在理論上不是不可以,但在現實中根本行不通。
朱元璋曾經創造了一項紀錄:
八天之內,處理了內外奏章1660份,奏事3391件!
即使是朱元璋這樣的工作狂,也大唿受不了,換了那些懶蟲皇帝,恐怕要當場嗝屁。
朱元璋不得不對廢除中書省所產生的弊端作出種種補救。
他先仿周製,設春夏秋冬四輔官,四輔官都是些學術大家,搞學術的人去搞政治,自然搞得一塌糊塗。
緊接著仿宋製,設立殿閣大學士,也是搞得不倫不類,形同虛設。
洪武十四年末,朱元璋將司法複審權和政務初審權賦予了翰林、春坊官。
為了防止大權旁落,又打了無數個補丁。
賦予翰林、春坊官很低的職銜。
不得與外廷發生公事往來。
不設固定人員。
沒有固定辦公地點。
說的了,就是高級臨時工。
事實上,在洪武時期,內閣隻是翰林院的一個分支機構。
這樣一群人,既不可能對皇權構成威脅,又能起到顧問的作用。
相當於給馬戴上了一個頭套,基本滿足了朱元璋的既要馬兒跑,又不許馬吃草的要求。
充當這一差事的,一般是進士中的佼佼者,也有極少數有名望的舉人、秀才躋身其中。
科舉出身的齊泰、黃子澄、解縉都曾經擔任過這一職務,非科舉出身的方孝孺也擔任過這一職務。
他們品級不高,沒有實權,但影響力大的驚人。
因為他們是離皇權最近的人。
令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在他眼中溫順聽話的小白兔,在經過漫長的演化之後,變成了一頭怪獸。
這頭怪獸,就是左右明朝命運的內閣。
到了永樂時期,朱棣繼續征召官員輔政,並使之設有固定輔政地點,即文淵閣。而文淵閣位於紫禁城內,故名\"內閣\"
朱棣選入內閣的都是六七品小官,不管幹多少年,升到正五品的翰林侍講、侍讀學士,就頂天了。
胡廣、金幼孜、楊士奇、楊榮、解縉、黃淮等,皆是如此。
到了朱高熾手上,內閣地位飛升。
華蓋殿大學士為兵部尚書楊士奇,謹身殿大學士為工部尚書楊榮,武英殿大學士為禮部尚書楊溥。
他們組成了曆史上有名的\"三楊內閣\"。
明代閣臣,基本出身翰林,缺少地方工作經驗,書呆子氣嚴重,擬定的政策與實際情況嚴重脫節,不了解社會實際,容易被地方官忽悠。
武將、親貴缺席,科舉官員獨大,他們不懂經濟,不懂兵法、不懂外交、不懂後勤,長於空談,短於治理,熱衷於搞黨爭。
內閣隻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卻能夠逐漸侵蝕皇權,變得異常強勢。
為了製衡內閣,朱瞻基又開始大力培養太監,後來慢慢搞出了司禮監這個怪胎。
皇帝在內閣~司禮監~六部~言官~錦衣衛之間搞平衡,挑鬥內鬥,坐收漁翁之利,使得內鬥成了明朝政治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