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當廣開言路,再造大明盛世!
震驚:我在大明做皇帝 作者:愛潛水的熊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小福子將所知道的消息一一告訴了朱由檢,朱由檢聽後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微笑,這大半個時辰可讓她受了不少罪,要不是有龍椅可以坐著,恐怕他早已經堅持不住,說不定已經暈倒在地。
隻要在拖延半個時辰的時間,讓黑衛軍協防皇宮,他才真正的敢痛下殺手,而不是像現在這般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不敢說出心中所想。
群臣可不知道皇宮守衛發生了一些變化,還在一個又一個的傳閱奏章。一個個心中悲苦,額頭冷汗直冒,卻不敢發出一言,害怕被皇上所忌恨。
英國公張維賢這幾年身體越發的老邁,他本來想倚老賣老求一個矮凳,奈何皇上沒有主動開口,他也隻能把到嘴邊的話語又咽迴肚子當中,勉勵維持著。心中對於龍椅上的皇上有些看不清,之前他本想要一個擁龍之功,奈何現在竟然出了一絲差錯,這更讓他感到奇哉怪矣。
“當今聖上之前為信王的時候,常聽人說,信王喜愛文章,經常跟東林書院的文人打交道,這就使得東林書院在皇上登基之後,先天上就占據優勢。隻不過今天的大朝儀有些古怪,皇上的舉動有些讓人琢磨不透,估計內閣六部大臣心中同樣也是如此。”
“天啟皇帝一年下來上朝的次數並不是很多,每次朝會結束的還很快,哪像今天這樣已經過去了大半個時辰,看來今天皇上會有出人意料之舉。隻是皇上難道不知道他剛剛登基立足未穩,一切以穩字當頭嗎?先做好屁股下的龍椅,才能奢求有所做為!按理來說這麽簡單的道理,皇上不可能不明白,要麽就是小人進了讒言,要麽就是皇上故意為之,要是前者還好說,把那個小人推出來頂罪即可。可要是後者的話,這中間隱含的信息量太過龐大,除非皇上有信心壓製朝臣,才敢行如此險招!”
“這京城的局勢越發的詭異,原以為我還沒到老眼昏花的地步,沒想到今天卻看走了眼,弄不好金鑾殿今天要流血,不知道哪位禦史會第一個出頭?”
張維賢看出了今天的不對勁之處,卻沒有敢聲張,之前心中所想,隻是他的猜測而已,萬一他想錯了呢?他可不想去做那個出頭的椽子,隻想把英國公爵位一代代的傳下去,朝野上的爭鬥,他一直避而遠之,怕就怕這次難以脫身,必須要站出來表態。現在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他倒要看看這位新皇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
其他幾位國公反而沒有察覺出我不尋常之處,隻是覺得新皇剛剛登基,有些焦急過於急於表現,對他們的影響卻微乎其微。手中掌控著三大營,即便三大營從來沒有滿編過,一半以上的人數都在吃空餉,照樣占據著人數的優勢。整個三大營算上那些老弱病殘足足有四萬人,這麽大一股勢力,就連內閣六部大臣也不敢小覷,隻能暗地裏每年拖延一下糧餉的發放,在再安排進去幾個親信在裏麵摻沙子。
大明的勳貴也不是傻子,他們知道三大營算是他們手中最後的一張王牌,要是不能掌控三大營,恐怕身家性命將岌岌可危。這些勳貴家裏每年都會花費大量的銀錢來培養家丁,將培養好的家丁送入三大營當中擔任要職,以此來達到掌控三大營的目的。這世間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呆傻之人,更不用說大明這些沒落的勳貴,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些勳貴在朝野上下,早已經編織出一張巨大的網,裏麵有文臣也有武將,就算是皇帝想要理清鏟除,花費的代價太過龐大,甚至還會動搖大明王朝的根基,也隻能一點一點的削弱,猶如隔靴搔癢一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朱由檢早就看大明這些腐朽的勳貴不順眼,隻不過一直沒有下手的機會,現在竟然有了機會,那就分而化之,先兌一半的勳貴開刀,如果另一半勳貴還不識相,那就把僵局打破,將這些勳貴一股腦的清理幹淨,省得以後麻煩不斷,他一直信奉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朝堂上的大明勳貴不知道新皇朱由檢已經打算對他們動手,他們還沉浸在加官進爵的喜悅之中,卻沒有想到危險已經悄悄臨近。他們想要的安撫一丁點沒有,反而枉送了性命,真是徒唿奈何,今天朱由檢會給他們生動的上一堂課,天堂地獄也隻在旦夕之間而已。
大殿將軍早已被偷偷換掉,現在在外麵值守的大殿將軍,全部都是朱由檢的心腹,他們執行命令不會打一丁點兒折扣,相信會給那些禦史一個大大的驚喜。
一個時辰多一點的時間過去,奏章在所有的朝臣手中轉了一遍,此時所有人再也不複之前的精神奕奕,反而跟霜打的茄子似的有氣無力。長時間跪坐,腰酸背痛,再加上時不時吹來的冷風,更讓群臣備受煎熬。特別是那些靠近金鑾殿殿門的官員更是冰火兩重天,要不是怕丟了官員的體統,非得帶個暖爐不可。
朱由檢端正了一下坐姿,將雙手各自放在了一旁,輕咳一聲,臉色不悲不喜,語氣平靜的說道:“諸位愛卿,奏章已經傳閱給愛卿,愛卿恐怕心中已經有了計較,可曾發現任何不妥之處,皆可言之。朕初登大位,當廣開言路,再造大明盛世!”
群臣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心,沒有一個站出來反對,誰也不知道皇上心裏麵到底是怎麽想的?給先皇上諡號和廟號,這件事情說小也算小,說大也算大,沒有一個所謂的界限,全憑皇上的心意而定。新皇剛剛登基,正是意氣風發之時,誰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去觸黴頭,新官上任還三把火呢,更不要說皇帝。要是被皇帝所忌恨,就算有再大的靠山也難以保住一條性命,何必為了他人圖做嫁衣?
朝堂上愣頭青什麽時候都有,但也要看是什麽時候,得先皇上諡號和廟號算是皇上的家事,過多的插手沒有多大的好處,反而還會遭人忌恨。更不用說此事也沒有什麽爭議,不像嘉靖朝的大朝儀之爭,裏麵的爭鬥牽扯太廣,不知道有多少文武大臣掉了腦袋,伴君如伴虎,可不,隻是說說而已。
隻要在拖延半個時辰的時間,讓黑衛軍協防皇宮,他才真正的敢痛下殺手,而不是像現在這般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不敢說出心中所想。
群臣可不知道皇宮守衛發生了一些變化,還在一個又一個的傳閱奏章。一個個心中悲苦,額頭冷汗直冒,卻不敢發出一言,害怕被皇上所忌恨。
英國公張維賢這幾年身體越發的老邁,他本來想倚老賣老求一個矮凳,奈何皇上沒有主動開口,他也隻能把到嘴邊的話語又咽迴肚子當中,勉勵維持著。心中對於龍椅上的皇上有些看不清,之前他本想要一個擁龍之功,奈何現在竟然出了一絲差錯,這更讓他感到奇哉怪矣。
“當今聖上之前為信王的時候,常聽人說,信王喜愛文章,經常跟東林書院的文人打交道,這就使得東林書院在皇上登基之後,先天上就占據優勢。隻不過今天的大朝儀有些古怪,皇上的舉動有些讓人琢磨不透,估計內閣六部大臣心中同樣也是如此。”
“天啟皇帝一年下來上朝的次數並不是很多,每次朝會結束的還很快,哪像今天這樣已經過去了大半個時辰,看來今天皇上會有出人意料之舉。隻是皇上難道不知道他剛剛登基立足未穩,一切以穩字當頭嗎?先做好屁股下的龍椅,才能奢求有所做為!按理來說這麽簡單的道理,皇上不可能不明白,要麽就是小人進了讒言,要麽就是皇上故意為之,要是前者還好說,把那個小人推出來頂罪即可。可要是後者的話,這中間隱含的信息量太過龐大,除非皇上有信心壓製朝臣,才敢行如此險招!”
“這京城的局勢越發的詭異,原以為我還沒到老眼昏花的地步,沒想到今天卻看走了眼,弄不好金鑾殿今天要流血,不知道哪位禦史會第一個出頭?”
張維賢看出了今天的不對勁之處,卻沒有敢聲張,之前心中所想,隻是他的猜測而已,萬一他想錯了呢?他可不想去做那個出頭的椽子,隻想把英國公爵位一代代的傳下去,朝野上的爭鬥,他一直避而遠之,怕就怕這次難以脫身,必須要站出來表態。現在也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他倒要看看這位新皇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
其他幾位國公反而沒有察覺出我不尋常之處,隻是覺得新皇剛剛登基,有些焦急過於急於表現,對他們的影響卻微乎其微。手中掌控著三大營,即便三大營從來沒有滿編過,一半以上的人數都在吃空餉,照樣占據著人數的優勢。整個三大營算上那些老弱病殘足足有四萬人,這麽大一股勢力,就連內閣六部大臣也不敢小覷,隻能暗地裏每年拖延一下糧餉的發放,在再安排進去幾個親信在裏麵摻沙子。
大明的勳貴也不是傻子,他們知道三大營算是他們手中最後的一張王牌,要是不能掌控三大營,恐怕身家性命將岌岌可危。這些勳貴家裏每年都會花費大量的銀錢來培養家丁,將培養好的家丁送入三大營當中擔任要職,以此來達到掌控三大營的目的。這世間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呆傻之人,更不用說大明這些沒落的勳貴,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些勳貴在朝野上下,早已經編織出一張巨大的網,裏麵有文臣也有武將,就算是皇帝想要理清鏟除,花費的代價太過龐大,甚至還會動搖大明王朝的根基,也隻能一點一點的削弱,猶如隔靴搔癢一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朱由檢早就看大明這些腐朽的勳貴不順眼,隻不過一直沒有下手的機會,現在竟然有了機會,那就分而化之,先兌一半的勳貴開刀,如果另一半勳貴還不識相,那就把僵局打破,將這些勳貴一股腦的清理幹淨,省得以後麻煩不斷,他一直信奉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朝堂上的大明勳貴不知道新皇朱由檢已經打算對他們動手,他們還沉浸在加官進爵的喜悅之中,卻沒有想到危險已經悄悄臨近。他們想要的安撫一丁點沒有,反而枉送了性命,真是徒唿奈何,今天朱由檢會給他們生動的上一堂課,天堂地獄也隻在旦夕之間而已。
大殿將軍早已被偷偷換掉,現在在外麵值守的大殿將軍,全部都是朱由檢的心腹,他們執行命令不會打一丁點兒折扣,相信會給那些禦史一個大大的驚喜。
一個時辰多一點的時間過去,奏章在所有的朝臣手中轉了一遍,此時所有人再也不複之前的精神奕奕,反而跟霜打的茄子似的有氣無力。長時間跪坐,腰酸背痛,再加上時不時吹來的冷風,更讓群臣備受煎熬。特別是那些靠近金鑾殿殿門的官員更是冰火兩重天,要不是怕丟了官員的體統,非得帶個暖爐不可。
朱由檢端正了一下坐姿,將雙手各自放在了一旁,輕咳一聲,臉色不悲不喜,語氣平靜的說道:“諸位愛卿,奏章已經傳閱給愛卿,愛卿恐怕心中已經有了計較,可曾發現任何不妥之處,皆可言之。朕初登大位,當廣開言路,再造大明盛世!”
群臣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心,沒有一個站出來反對,誰也不知道皇上心裏麵到底是怎麽想的?給先皇上諡號和廟號,這件事情說小也算小,說大也算大,沒有一個所謂的界限,全憑皇上的心意而定。新皇剛剛登基,正是意氣風發之時,誰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去觸黴頭,新官上任還三把火呢,更不要說皇帝。要是被皇帝所忌恨,就算有再大的靠山也難以保住一條性命,何必為了他人圖做嫁衣?
朝堂上愣頭青什麽時候都有,但也要看是什麽時候,得先皇上諡號和廟號算是皇上的家事,過多的插手沒有多大的好處,反而還會遭人忌恨。更不用說此事也沒有什麽爭議,不像嘉靖朝的大朝儀之爭,裏麵的爭鬥牽扯太廣,不知道有多少文武大臣掉了腦袋,伴君如伴虎,可不,隻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