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抬頭看天空。
風卷雲舒。
低頭看弟弟,他的臉也越來越像父皇了,比李景遂還像。
景達出生就特別受寵。
他是嬌兒。
他出生的時候,徐知誥正在逐漸掌控廣陵。
沒幾年,徐溫死了,整個吳國都在徐知誥掌控下。
景達沒吃過苦,生出來就掛在父親肩頭,徐知誥愛極他。
實際上,他比景遷還受寵愛。
景遷的寵愛來自愛屋及烏。
來自道士的吉祥預言。
景達獲得的寵愛很純粹。
李昪隻要看到這個兒子就會發自內心地笑。
景達是父親的光芒,是父親的小太陽。
李璟有沉甸甸的長子的責任和顧慮。
景遷身上有李昪的執念。
景遂剛出生的時候也曾經被冷落過。
隻有景達。
景達是沒有受過一點兒委屈的李昪。
雖說是沒有生母,可是他有三倍而不止的父愛。
連帶著,宋福金對景達都特別視,似乎比對李璟還要好很多。
四個兒子裏麵,景達的笑聲永遠是最響亮的。
徐溫死後,他的正夫人李氏就一直和徐知誥一起生活。
叫了這麽多年母親,徐知誥真的把她當做了親娘。
徐知誥給她養老,李氏心滿意足。
對徐家其他人漠不關心。
她隻喜歡這個養子。
人都渴望溫情。
閑著無事,李氏開始扶養景達。
含飴弄孫。
徐知誥看到這副場景,激動得想哭。
這就是他最渴求的畫麵。
家的味道。
有老母親,有嬌兒。
自己是那個特別有出息的兒子,特別武威的父親。
太圓滿了。
給了徐知誥這種圓滿感的,隻有景達。
玉山公主問景達:
“你怎麽想的?景遂很迷茫,說他不知該怎樣為好。這世上,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景達,你又想怎樣,你可也迷茫?”
景達不知道該怎麽迴答。
玉山不安慰人,她眼睛裏隻有審視。
“姐姐,你覺得迷茫不對,可是如果你是我,難道就一定能做到不迷茫嗎?”
景達疑問。
玉山公主知道他說的沒錯。
她不迷茫,是因為一開始就看透。
能看透,是因為父親從來不曾愛過她。
因此不執著。
因此不迷茫。
她超然。
可是,她也明白,弟弟們的迷茫情有可原。
“不過,就算你們的迷茫都有理由,事情總要解決。你們兄弟兩個,一直這麽迷茫下去,又有什麽好處。”
玉山起身。
“景遷已經去世,父親再不下決心,兄弟鬩牆,是多大的罪過。”
景達走到姐姐身邊:
“這就是做皇子的宿命嗎?為什麽父皇做了皇帝,好像日子並沒有變得很安寧。”
玉山很想笑。
景遂問為什麽李昪做了皇帝,李家人並沒有很幸福。
景達問為什麽李昪做了皇帝,好像日子並沒有很安寧。
“景達,永興公主讓我路過池州的時候,用佛法多開導一下駙馬,前太子,楊璉。”
景達忽然不說話。
玉山想,這才過了多長時間,弟弟們就忘了亡國皇子是什麽樣子。
“景達,想坐那個位置不是什麽羞於啟齒的事情。有能力,讓天下安定,你坐了,就是功德。”
景達聽了這話,卻把頭垂得更低。
他不曉得自己是否有能力坐那個位置,也不清楚天下會不會安定。
徐知誥勵精圖治的前期,景達沒出生。
逐步獲取權力的後期,他年齡尚小。
如今,也不過十五歲。
他沒在其中過多參與。
老師們都說景達聰明。
然而隻有孫晟對他說:
“四皇子並沒超乎尋常的雄才大略,您有才華,有膽識,可惜,也隻適於太平盛世。亂世之中,強敵環伺,您做皇帝,未必比大皇子更強。”
孫晟是個直人,是個硬骨頭。
他被李昪派去做景遂和景達的老師,從來直言不諱。
孫晟這個人,因為不合時宜,被迫做過道士。
做道士的時候,因為性格太耿直古怪,被道觀趕了出來。
沒有辦法,他脫了道袍,穿上儒服,往北走,投奔了李存勖。
孫晟覺得李存勖還算個英雄,是個人物,值得效忠。
然而,不久李存勖被養子李嗣源背叛,不幸身死。
孫晟氣不過李嗣源得位不正,又參與了對李嗣源的叛亂。
最後全家被殺。
隻有他一個人逃到南吳,被徐知誥收留。
那時候徐知誥把招攬人才的延賓亭,已拓展成了禮賢院。
孫晟的地位數一數二,可是卻異常低調。
所以,徐知誥讓他做景遂和景達的老師。
“孫晟說話不好聽,可難得忠心,人又特別耿直。有一天心中遇到困惑了,盡管請教他。”
景遂和景達當然聽父親的話。
“可是,玉山姐姐,孫晟大人既不看好三哥也不不看好我。”
景達很惆悵。
玉山忍不住問:
“他能看好李璟?”
“也不看好,卻說李璟應該做太子,無關其他,大義名分上至少占理。”
玉山公主笑出聲。
這個孫晟,怪不得前半生那麽坎坷。
說話太直。
在他看來,李昪的幾個兒子都差著意思,何必比來比去,還不如讓李璟當儲君,至少從禮法上來說沒問題,也沒爭議。
景達聽著玉山公主的笑聲,臉紅了起來。
“姐姐,你在嘲笑我嗎?”
“沒有,我隻是覺得孫晟大人是個妙人。”
孫晟來投奔徐知誥的時候,正是徐溫死的前一年。
徐知誥來王夫人屋子裏麵閑坐的時候,提起過這個人。
“別看宋齊丘張揚得厲害,以後真登上大位,國家有事,還得靠孫晟這種人。”
王氏有些疑惑:
“聽說這個孫晟的名聲可不怎麽好。”
徐知誥笑笑。
“孫晟此人,怪得很,他最守世間的規矩,又最不守世間的規矩。”
徐知誥說這些的時候,並沒有避諱玉山。
她在一旁乖巧不出聲,靜靜聽著徐知誥的談論。
孫晟是個怪人,他最講究士大夫忠君節氣那一套。
不過,對於世人的評價似乎根本不看重。
一貫我行我素,還喜歡出口傷人。
“玉山姐姐,孫大人不喜歡齊王,但是他竟然說,若宋皇後是男人,肯定比齊王強。這是什麽話?”
景達很佩服自己的老師,可對於孫晟的一些言論,實在不敢苟同。
“怎麽,孫晟說的有錯?若不是天下男人害怕再出來一個武周皇帝,其實想一想,皇上死了,皇後為什麽不能當女皇?江山非得在兒子手上才可靠?”
玉山諷刺地說道。
景達吃驚地睜大眼睛。
“姐姐,你怎麽會有這麽大逆不道的想法。”
“什麽是逆什麽是道,說的明白嗎?”
玉山召喚小貝,起身往草堂走。
風卷雲舒。
低頭看弟弟,他的臉也越來越像父皇了,比李景遂還像。
景達出生就特別受寵。
他是嬌兒。
他出生的時候,徐知誥正在逐漸掌控廣陵。
沒幾年,徐溫死了,整個吳國都在徐知誥掌控下。
景達沒吃過苦,生出來就掛在父親肩頭,徐知誥愛極他。
實際上,他比景遷還受寵愛。
景遷的寵愛來自愛屋及烏。
來自道士的吉祥預言。
景達獲得的寵愛很純粹。
李昪隻要看到這個兒子就會發自內心地笑。
景達是父親的光芒,是父親的小太陽。
李璟有沉甸甸的長子的責任和顧慮。
景遷身上有李昪的執念。
景遂剛出生的時候也曾經被冷落過。
隻有景達。
景達是沒有受過一點兒委屈的李昪。
雖說是沒有生母,可是他有三倍而不止的父愛。
連帶著,宋福金對景達都特別視,似乎比對李璟還要好很多。
四個兒子裏麵,景達的笑聲永遠是最響亮的。
徐溫死後,他的正夫人李氏就一直和徐知誥一起生活。
叫了這麽多年母親,徐知誥真的把她當做了親娘。
徐知誥給她養老,李氏心滿意足。
對徐家其他人漠不關心。
她隻喜歡這個養子。
人都渴望溫情。
閑著無事,李氏開始扶養景達。
含飴弄孫。
徐知誥看到這副場景,激動得想哭。
這就是他最渴求的畫麵。
家的味道。
有老母親,有嬌兒。
自己是那個特別有出息的兒子,特別武威的父親。
太圓滿了。
給了徐知誥這種圓滿感的,隻有景達。
玉山公主問景達:
“你怎麽想的?景遂很迷茫,說他不知該怎樣為好。這世上,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景達,你又想怎樣,你可也迷茫?”
景達不知道該怎麽迴答。
玉山不安慰人,她眼睛裏隻有審視。
“姐姐,你覺得迷茫不對,可是如果你是我,難道就一定能做到不迷茫嗎?”
景達疑問。
玉山公主知道他說的沒錯。
她不迷茫,是因為一開始就看透。
能看透,是因為父親從來不曾愛過她。
因此不執著。
因此不迷茫。
她超然。
可是,她也明白,弟弟們的迷茫情有可原。
“不過,就算你們的迷茫都有理由,事情總要解決。你們兄弟兩個,一直這麽迷茫下去,又有什麽好處。”
玉山起身。
“景遷已經去世,父親再不下決心,兄弟鬩牆,是多大的罪過。”
景達走到姐姐身邊:
“這就是做皇子的宿命嗎?為什麽父皇做了皇帝,好像日子並沒有變得很安寧。”
玉山很想笑。
景遂問為什麽李昪做了皇帝,李家人並沒有很幸福。
景達問為什麽李昪做了皇帝,好像日子並沒有很安寧。
“景達,永興公主讓我路過池州的時候,用佛法多開導一下駙馬,前太子,楊璉。”
景達忽然不說話。
玉山想,這才過了多長時間,弟弟們就忘了亡國皇子是什麽樣子。
“景達,想坐那個位置不是什麽羞於啟齒的事情。有能力,讓天下安定,你坐了,就是功德。”
景達聽了這話,卻把頭垂得更低。
他不曉得自己是否有能力坐那個位置,也不清楚天下會不會安定。
徐知誥勵精圖治的前期,景達沒出生。
逐步獲取權力的後期,他年齡尚小。
如今,也不過十五歲。
他沒在其中過多參與。
老師們都說景達聰明。
然而隻有孫晟對他說:
“四皇子並沒超乎尋常的雄才大略,您有才華,有膽識,可惜,也隻適於太平盛世。亂世之中,強敵環伺,您做皇帝,未必比大皇子更強。”
孫晟是個直人,是個硬骨頭。
他被李昪派去做景遂和景達的老師,從來直言不諱。
孫晟這個人,因為不合時宜,被迫做過道士。
做道士的時候,因為性格太耿直古怪,被道觀趕了出來。
沒有辦法,他脫了道袍,穿上儒服,往北走,投奔了李存勖。
孫晟覺得李存勖還算個英雄,是個人物,值得效忠。
然而,不久李存勖被養子李嗣源背叛,不幸身死。
孫晟氣不過李嗣源得位不正,又參與了對李嗣源的叛亂。
最後全家被殺。
隻有他一個人逃到南吳,被徐知誥收留。
那時候徐知誥把招攬人才的延賓亭,已拓展成了禮賢院。
孫晟的地位數一數二,可是卻異常低調。
所以,徐知誥讓他做景遂和景達的老師。
“孫晟說話不好聽,可難得忠心,人又特別耿直。有一天心中遇到困惑了,盡管請教他。”
景遂和景達當然聽父親的話。
“可是,玉山姐姐,孫晟大人既不看好三哥也不不看好我。”
景達很惆悵。
玉山忍不住問:
“他能看好李璟?”
“也不看好,卻說李璟應該做太子,無關其他,大義名分上至少占理。”
玉山公主笑出聲。
這個孫晟,怪不得前半生那麽坎坷。
說話太直。
在他看來,李昪的幾個兒子都差著意思,何必比來比去,還不如讓李璟當儲君,至少從禮法上來說沒問題,也沒爭議。
景達聽著玉山公主的笑聲,臉紅了起來。
“姐姐,你在嘲笑我嗎?”
“沒有,我隻是覺得孫晟大人是個妙人。”
孫晟來投奔徐知誥的時候,正是徐溫死的前一年。
徐知誥來王夫人屋子裏麵閑坐的時候,提起過這個人。
“別看宋齊丘張揚得厲害,以後真登上大位,國家有事,還得靠孫晟這種人。”
王氏有些疑惑:
“聽說這個孫晟的名聲可不怎麽好。”
徐知誥笑笑。
“孫晟此人,怪得很,他最守世間的規矩,又最不守世間的規矩。”
徐知誥說這些的時候,並沒有避諱玉山。
她在一旁乖巧不出聲,靜靜聽著徐知誥的談論。
孫晟是個怪人,他最講究士大夫忠君節氣那一套。
不過,對於世人的評價似乎根本不看重。
一貫我行我素,還喜歡出口傷人。
“玉山姐姐,孫大人不喜歡齊王,但是他竟然說,若宋皇後是男人,肯定比齊王強。這是什麽話?”
景達很佩服自己的老師,可對於孫晟的一些言論,實在不敢苟同。
“怎麽,孫晟說的有錯?若不是天下男人害怕再出來一個武周皇帝,其實想一想,皇上死了,皇後為什麽不能當女皇?江山非得在兒子手上才可靠?”
玉山諷刺地說道。
景達吃驚地睜大眼睛。
“姐姐,你怎麽會有這麽大逆不道的想法。”
“什麽是逆什麽是道,說的明白嗎?”
玉山召喚小貝,起身往草堂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