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事順遂,定安入了冬閑時。
邱瑾瑜少時走南闖北,看天色的經驗還算老道,今年冬日雪落得的確多。
俗話說瑞雪兆豐年,雖然定安氣候好,並算不得上真的遭了三年連旱的禍,但想著來年終是能迎來個豐收年,百姓心中也歡喜。
再加上今年王爺娶了王妃,快至新年時,街上喜氣尤其濃厚。
這是邱瑾瑜同玲瓏婚後的第一個年節,也是因著兩人結合而聚到一起的眾人共同度的第一個年,大夥都格外開懷重視。
玲瓏忙於清算今年收繳上來的稅銀、邱瑾瑜當年的俸祿,稅銀算清之後,還要上交到上京大半,是以這活計也馬虎不得。
往年此事是由嚴靖去辦,遞了賬目給邱瑾瑜,邱瑾瑜便甩手給季管事,每每到這個時候,都是季管事一年間最最焦頭爛額之時。
此前季管事雖知道玲瓏有能耐,卻不知道她竟能把繁複冗雜的賬目算得又快又好,隻一日間就算出了個數,季管事又帶著幾個賬房推演了好幾遍,得出的數竟分毫不差。
丫鬟們跟著巧月二娘張羅著闔府年節期間的吃食,王煥仍兢兢業業的鑽冶鐵作坊,唯有邱瑾瑜最得清閑,整日陪著豆子堆雪人,放爬犁。
今年王府上下算是好好打了番牙祭,二娘在上京時閑著無事,同國邸的廚子學了不少禦膳的做法。
玲瓏掌家之後,府庫年終餘出不少銀錢,就連闔府的下人們年夜飯也吃上了十菜一湯,道道精致,盤盤美味。
到了守歲的時辰,丫鬟們又張羅著包餃子,這習俗雍國卻是沒有,巧月一家與玲瓏跟著一起忙活。
豆子用巧月給的麵團捏了個小人,又用炭灰給小人描了兩道粗重的眉毛,硬說這是姑父,把大家夥逗得直不起腰。
玩累了,邱瑾瑜同玲瓏迴了寢房,一道迴顧著兩人奉旨成婚後共同麵對的種種。
玲瓏說想聽邱瑾瑜吹葉笛,邱瑾瑜就笑著捏她的鼻子,說她愈發的會折騰人了,外麵天寒地凍的,樹都禿了,去哪兒給她尋葉子吹。
說到此處,邱瑾瑜又自懷中摸出了裝有兩人發結的那個荷包,裏麵留著的那枚葉子已經徹底成了幹。
邱瑾瑜說這兩樣算得上是他們二人的定情信物,他都妥善收著呢,定要留到白發滿頭。
玲瓏有些動容,覺著邱瑾瑜看著粗枝大葉,對待這些與她相關的小事上又很是仔細。
說到奉旨成婚這事,玲瓏又同邱瑾瑜說為定安往後的生計著想,應當頒布條新令,但凡願在適婚年齡成家的,可領到些官府予的補貼。
新婚夫婦每生養一個孩兒,也有糧食米麵,錢財可領。
邱瑾瑜笑說玲瓏紅娘做得大方,玲瓏又一本正經的同他講了人口於城邦發展是何等重要,如今鳳陽百廢待興,為長久計,定是要鼓勵百姓多生孩子的。
提及生子,邱瑾瑜摸上玲瓏腹部,兀自嘀咕著。
“這孩子可是嫌咱們不夠勤勉?怎得成婚半年有餘了還不見他來?”
每月都有郎中來給兩人請平安脈,便是在宮中那段時日也沒誤過,都說他們夫妻身子骨健壯,並無隱疾,可玲瓏的肚子卻一直沒有動靜。
“過了除夕,就是龍年了,這孩子若今年能得以降生,往後定非池中之物。”
玲瓏抿唇笑笑:“都說虎父無犬子,王爺這般英武,孩兒定也差不了,隻是若生的是個女娃,又該怎麽說?”
邱瑾瑜神色傲然,挺著胸脯言之鑿鑿。
“那便是虎父無犬女,咱們可不能把女兒養成嬋兒那般磨人的性子,她若整日賴著你我,又怎麽再生老二老三?”
當年的除夕就在一片溫馨祥和中既平淡又不平凡的度過去了,玲瓏叫季管事給闔府下人都備了紅封。
聽鵲兒那沒心眼兒的說,郭昂在上京時就總是來與念雪姐姐搭話,玲瓏索性問了兩人意思,做了主把念雪許給了郭昂為妻。
給兩人辦了場婚事,又給了好些賞賜,府衛們玩笑說王爺忒偏心郭昂,邱瑾瑜當即便遵了玲瓏的意思,同他們說但凡今年能找著媳婦成了家的,全都有賞。
再開了春,定安周邊的路也修得差不多了,邱瑾瑜便著許知州同鳳陽那邊的官吏通了氣,著手開采礦脈,也下了令叫冶鐵坊開始籌備改良兵器一事。
玲瓏此前布下的局見了成效,積雪一化,便有過往商隊為求購果幹糧食而來。
官府手上有農戶們簽下的糧契,商賈們見著定安的農物又賤又好,都紛紛表示願意與定安官府簽下契書,往後凡是定安運去各個城池的東西,他們都盡數收購。
前兩年餘下的陳糧也沒浪費,被玲瓏以低價收了,隨著搬運礦脈原石的車隊發去了鳳陽。
鳳陽南邊就是雍國,各路叛軍一年交戰之下,戰火席卷至了各地,農田大多荒廢,他們的糧草也因此而吃緊。
邱瑾瑜著人放出了風去,說鳳陽城南門處願向雍國兜售糧食,但價錢自是要水漲船高的,也因此賺了不少那些叛軍的錢財。
玲瓏的算盤珠子撥得叮當作響,如此也可把兩地運送原石的銀錢賺迴,還綽綽有餘,她在盡力為夏兆造勢,隻盼夏兆能早日出兵,逐個剿滅叛軍,還雍國百姓安定。
隻是這勢頭進了四月便不得不慢了下來,玲瓏記得城外田莊莊主說過一句話,旱三年澇三年。
也不知是不是那一語成了真,自四月中旬起,一連下了好幾日的雨。
起初雨勢淅淅瀝瀝纏纏綿綿,百姓們還很是開懷,說春雨最是潤土,今年隻等著糧滿倉了。
可這雨卻越下越大,大有天破了個窟窿,窟窿越漏越大的勢頭,王府裏人人都被這天氣拐得蔫巴巴的。
二娘剛收了給玲瓏洗好的小衣,遞到鼻下聞了聞。
“這鬼天氣連一日的日頭都不得見,衣裳晾幹了也有股子餿味。”
玲瓏坐在書案前,看著屋簷下連成線的雨珠,總有種不好的預感。
邱瑾瑜少時走南闖北,看天色的經驗還算老道,今年冬日雪落得的確多。
俗話說瑞雪兆豐年,雖然定安氣候好,並算不得上真的遭了三年連旱的禍,但想著來年終是能迎來個豐收年,百姓心中也歡喜。
再加上今年王爺娶了王妃,快至新年時,街上喜氣尤其濃厚。
這是邱瑾瑜同玲瓏婚後的第一個年節,也是因著兩人結合而聚到一起的眾人共同度的第一個年,大夥都格外開懷重視。
玲瓏忙於清算今年收繳上來的稅銀、邱瑾瑜當年的俸祿,稅銀算清之後,還要上交到上京大半,是以這活計也馬虎不得。
往年此事是由嚴靖去辦,遞了賬目給邱瑾瑜,邱瑾瑜便甩手給季管事,每每到這個時候,都是季管事一年間最最焦頭爛額之時。
此前季管事雖知道玲瓏有能耐,卻不知道她竟能把繁複冗雜的賬目算得又快又好,隻一日間就算出了個數,季管事又帶著幾個賬房推演了好幾遍,得出的數竟分毫不差。
丫鬟們跟著巧月二娘張羅著闔府年節期間的吃食,王煥仍兢兢業業的鑽冶鐵作坊,唯有邱瑾瑜最得清閑,整日陪著豆子堆雪人,放爬犁。
今年王府上下算是好好打了番牙祭,二娘在上京時閑著無事,同國邸的廚子學了不少禦膳的做法。
玲瓏掌家之後,府庫年終餘出不少銀錢,就連闔府的下人們年夜飯也吃上了十菜一湯,道道精致,盤盤美味。
到了守歲的時辰,丫鬟們又張羅著包餃子,這習俗雍國卻是沒有,巧月一家與玲瓏跟著一起忙活。
豆子用巧月給的麵團捏了個小人,又用炭灰給小人描了兩道粗重的眉毛,硬說這是姑父,把大家夥逗得直不起腰。
玩累了,邱瑾瑜同玲瓏迴了寢房,一道迴顧著兩人奉旨成婚後共同麵對的種種。
玲瓏說想聽邱瑾瑜吹葉笛,邱瑾瑜就笑著捏她的鼻子,說她愈發的會折騰人了,外麵天寒地凍的,樹都禿了,去哪兒給她尋葉子吹。
說到此處,邱瑾瑜又自懷中摸出了裝有兩人發結的那個荷包,裏麵留著的那枚葉子已經徹底成了幹。
邱瑾瑜說這兩樣算得上是他們二人的定情信物,他都妥善收著呢,定要留到白發滿頭。
玲瓏有些動容,覺著邱瑾瑜看著粗枝大葉,對待這些與她相關的小事上又很是仔細。
說到奉旨成婚這事,玲瓏又同邱瑾瑜說為定安往後的生計著想,應當頒布條新令,但凡願在適婚年齡成家的,可領到些官府予的補貼。
新婚夫婦每生養一個孩兒,也有糧食米麵,錢財可領。
邱瑾瑜笑說玲瓏紅娘做得大方,玲瓏又一本正經的同他講了人口於城邦發展是何等重要,如今鳳陽百廢待興,為長久計,定是要鼓勵百姓多生孩子的。
提及生子,邱瑾瑜摸上玲瓏腹部,兀自嘀咕著。
“這孩子可是嫌咱們不夠勤勉?怎得成婚半年有餘了還不見他來?”
每月都有郎中來給兩人請平安脈,便是在宮中那段時日也沒誤過,都說他們夫妻身子骨健壯,並無隱疾,可玲瓏的肚子卻一直沒有動靜。
“過了除夕,就是龍年了,這孩子若今年能得以降生,往後定非池中之物。”
玲瓏抿唇笑笑:“都說虎父無犬子,王爺這般英武,孩兒定也差不了,隻是若生的是個女娃,又該怎麽說?”
邱瑾瑜神色傲然,挺著胸脯言之鑿鑿。
“那便是虎父無犬女,咱們可不能把女兒養成嬋兒那般磨人的性子,她若整日賴著你我,又怎麽再生老二老三?”
當年的除夕就在一片溫馨祥和中既平淡又不平凡的度過去了,玲瓏叫季管事給闔府下人都備了紅封。
聽鵲兒那沒心眼兒的說,郭昂在上京時就總是來與念雪姐姐搭話,玲瓏索性問了兩人意思,做了主把念雪許給了郭昂為妻。
給兩人辦了場婚事,又給了好些賞賜,府衛們玩笑說王爺忒偏心郭昂,邱瑾瑜當即便遵了玲瓏的意思,同他們說但凡今年能找著媳婦成了家的,全都有賞。
再開了春,定安周邊的路也修得差不多了,邱瑾瑜便著許知州同鳳陽那邊的官吏通了氣,著手開采礦脈,也下了令叫冶鐵坊開始籌備改良兵器一事。
玲瓏此前布下的局見了成效,積雪一化,便有過往商隊為求購果幹糧食而來。
官府手上有農戶們簽下的糧契,商賈們見著定安的農物又賤又好,都紛紛表示願意與定安官府簽下契書,往後凡是定安運去各個城池的東西,他們都盡數收購。
前兩年餘下的陳糧也沒浪費,被玲瓏以低價收了,隨著搬運礦脈原石的車隊發去了鳳陽。
鳳陽南邊就是雍國,各路叛軍一年交戰之下,戰火席卷至了各地,農田大多荒廢,他們的糧草也因此而吃緊。
邱瑾瑜著人放出了風去,說鳳陽城南門處願向雍國兜售糧食,但價錢自是要水漲船高的,也因此賺了不少那些叛軍的錢財。
玲瓏的算盤珠子撥得叮當作響,如此也可把兩地運送原石的銀錢賺迴,還綽綽有餘,她在盡力為夏兆造勢,隻盼夏兆能早日出兵,逐個剿滅叛軍,還雍國百姓安定。
隻是這勢頭進了四月便不得不慢了下來,玲瓏記得城外田莊莊主說過一句話,旱三年澇三年。
也不知是不是那一語成了真,自四月中旬起,一連下了好幾日的雨。
起初雨勢淅淅瀝瀝纏纏綿綿,百姓們還很是開懷,說春雨最是潤土,今年隻等著糧滿倉了。
可這雨卻越下越大,大有天破了個窟窿,窟窿越漏越大的勢頭,王府裏人人都被這天氣拐得蔫巴巴的。
二娘剛收了給玲瓏洗好的小衣,遞到鼻下聞了聞。
“這鬼天氣連一日的日頭都不得見,衣裳晾幹了也有股子餿味。”
玲瓏坐在書案前,看著屋簷下連成線的雨珠,總有種不好的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