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月站樁畢,收功,到一樓時,見成天樂早在門衛處等候。
時月請他上樓,奉上熱茶,向他介紹了昨夜的審訊情況,說懷文的配合是好的,成果是明顯的,等抓到“快手”,即可審理結案。
判決後,如果刑期較長,服刑期間可視情為懷文爭取假釋,讓他既改造好,又盡量少吃點苦頭。
看到天樂將信將疑的樣子,時月便帶他來到懷文的監禁室,讓看守打開兩道鐵門,兩人入內探監。
成天樂見到戴著手銬的侄兒,便哽咽起來,說:“懷文,沒事吧?他們沒讓你受委屈吧?”
懷文說:“沒有。秦團他們很守信用,沒有動我半個指頭,”頓了頓,又說,“墓不是我盜的,我隻是幫人送貨了而已。我知道的都說了。我會立功贖罪,改過自新,請叔叔放心!”
天樂往懷文手裏塞了包大洋,又佯裝握手,在看守手心裏塞了兩塊。
時月裝作沒看見,轉過身子,說了聲“走吧”。
時月送成天樂到門口,打算與他告別,不想天樂突然握住他的手,說:“賢弟,你是個言而有信之人。雖然做了官,手裏有了權,但跟小時候一點都沒有變。我佩服!到您辦公室坐坐怎樣?有些情況,我也講講。”
時月說:“那當然好啊,你這當保長、隊長的鄉紳,請都請不到啊!有的事情,我也正想向兄長請教。”時月剛才原本已經掩麵打了幾個哈欠,這會聽了天樂的話,精神陡地上來,三步並作兩步迴到辦公室。
一席深談,讓時月收獲良多,對秦夢境內的古墓葬及可疑人員,也有了更加全麵的了解,特別是有個叫“聖僧廟的寺院,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視,成為下一步重點考察的對象。
心情也一子舒暢好多,想到今天已是年初一,得趕快迴家與母親團聚,於是借送天樂之機,兩人一起騎馬出了山塢,再沿江逆流而上。
過了太歲樟,到了一個岔路口,兩人在馬上拱手作別,天樂左拐前去渡口,等船前往江心的梨洲,時月則繼續溯江往西南方向奔馳,直去十多裏外的將台山百花穀。
到達家門口,秦時月輕輕推了下門,門是虛掩的,沒有上栓,隻在門背後靠了一張小竹椅,想來母親確實是等了自己一夜。
他小心移開椅子,盡量不發出一點聲音來。進了門,徑直走到灶台前,見灶山上的兩根紅燭已經燃盡,鑊窟裏還有紅紅的火炭,鍋上則架著三層蒸籠。他打開上麵一格,隨著一陣白霧散去,看到裏麵整整齊齊地排列著白白的麥果。他拿起一個吃了,嗯,好香。
時月媽做的麥果,雖然名稱裏有個“麥”字,其實是用米粉做的。薄而硬的殼內,是鮮美的餡料,裏麵有豬肉、冬筍、蘿卜、豆腐幹等食材,均切成極細的絲,吃起來脆嫩無比。別看這窩窩頭一樣的麥果,其米粉外殼的製作技術要求非常高。
它是用晚米、糯米等幾樣米,按照特定的比例摻和後,煮熟,揉壓、指捏而成。
各樣米的配比,攪拌、揉壓米團時間的長短,都極有講究。隻要有一樣不到位,殼都達不到又薄又挺。
如果糯米偏多,粉團就會過軟,殼就偏厚,立不起來,口感也會太軟、太粘嘴;而糯米少了,殼就會太硬,容易開裂。開了裂的麥果,氣息和餡料外露,水分也會入內,香味和鹹度就會大打折扣。
與米粉的配比道理相同,對麵團的揉壓時間,也是這樣,唯有分寸拿捏到位,指捏時方能得心應手,做出來的麥果才能又挺又圓,殼薄餡足,蒸熟後看上去飽滿透亮,吃起來鬆軟合度,不沾牙齒,而且滿嘴留香。
反正,小小一個麥果,看似簡單,其實套頭多了,妥妥的一項技術活、經驗活,非反複體驗無法掌握。
秦時月從小吃慣了媽媽做的麥果,一般人家做的,根本吃不上口。用當地人的話講,叫“白吃厭憎淡”。
秦時月連吃三個麥果後,輕輕地上樓,但等他推開房門時,母親還是在裏麵喚他了:“是時月迴來了?”
母親覺淺,人也警覺,時月的開門聲,或者上樓時木頭樓梯的“咯吱”聲,想來早就被她聽見了。
時月急忙答應,並立在母親房門外,讓她躺一會再起。
母親說:“早就起了,剛念完一卷地藏經。今天是你開的門哦,大年初一男子開門,好的,吉祥啊。那我下去給你燒早飯!”
時月說:“媽,不必了,正月初一的早飯也該是男人燒的。反正蒸籠裏有熱騰騰的麥果,我再下點長壽麵,搭配著吃,行嗎?麥果我吃了,真香啊!媽,您好好歇一會,早飯就歸我了。”說完趕緊下樓去煮麵。
時月不知道母親算不算是個虔誠的佛弟子,隻知道她每逢初一、月半,隻要是晴天,都會去廟裏的佛像前上香。下雨天就在家裏拜灶公,拜門神,拜天地。
今天很安靜。當地的風俗,年初一是不拜年、不串門的,讓一年忙到頭的當家人好好地歇上一天。所以,早飯後,母子倆安安靜靜地閑聊。
屋子是明清時期的徽派風格,白牆黑瓦,高聳著馬頭牆。
母子兩人一邊一個坐在堂前的八仙桌邊,背靠著擱幾聊天。
麵前是明堂,鋪著大青石。明堂裏以大門為中心點,一左一右放著兩口大水缸,水缸內養著金錢草。明堂上方是長方形的天井,可以看到同樣形狀的天空。
天井四角有鐵皮製成的方形水管,雪融後的水,慢慢地通過管子落入明堂石板間的水溝內,再通過鏤空的排水孔流出屋外,發出輕輕的水聲。
大門兩側也鑲嵌著厚厚的青石板,下麵有青石條切割而成的戶檻。門楣上方還有屋瓦,上麵長著一些瓦鬆。瓦鬆上方寫著四個字:千山雲起。秦時月還知道它反麵——也就是大門的正麵上方,也寫著四個字:朗月布輝。
大門進來,兩邊是廂房,除了接近地麵是半尺寬的石礎條,石條上麵還是以木板作牆。木板的上半部鏤空,左邊是萬字紋,象征著日光常照,吉祥如意;右邊是冰裂紋,鑲著幾朵梅花,有“十年寒窗無人識,一朝成名天下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寓意,用來勸學和勉勵。
童年、少年時的秦時月,正是在父母的這種“寒窗”教育下,一頭紮進了書海。
天井邊兩根木柱上方的牛腿是香樟木做的,一邊一隻獅子托底,獅子是透雕,連嘴裏的繡球都雕刻得十分精致。
兩邊的內容是郭子儀慶壽,一邊車馬來往,賓主舉杯歡飲;一邊是幾個仙人送桃,穿袍著靴的仙人笑容可掬,栩栩如生,腳下祥雲如卷,托在掌心的大壽桃似乎還帶著白毛與露水。
秦時月欣賞著屋子裏的一切。
這屋子是行醫的外太公手裏建的,從同樣行醫的外公手裏傳到了媽媽手裏。
他非常喜歡這樣的老屋,冬暖夏涼,寬敞亮堂,又特別的安靜祥和。一個人再怎麽有心事,在這樣的通透的老宅裏坐坐,看看日色,聽聽雨聲,內心就會沉靜、清明起來。
他向母親匯報了工作上的一些事,還有城裏的吃穿住行,讓母親放心。
母親見他不停地打量那個托桃仙人,忽然想到了什麽,說了一句:“昨天夜裏,那個人又來了,還是一個紅布袋,裏頭二十塊大洋啊,這位恩人,也不知道是誰,住在哪裏……”
時月點點頭,說:“姆媽,別多想。吉人自有天相,好人終會得好報的……他不肯現身,自有他的原因,我們不強求,隨緣好嗎?”
臨了忽然想起日本人的“落櫻”計劃,嘴裏不由喃喃出聲:“金台,金台……”
母親問:“兒子,你念著金台幹什麽?”
秦時月愣了一下,問她:“媽也知道金台?”
母親笑笑說:“你還真在想著金台啊?你這個年齡,想英台才對啦。英台是美女,梁山伯的同窗,他們多般配啊,可惜沒能在一起。金台是一位俠客,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大英雄。現在的年輕人不了解,可老輩人哪個不知道金台的?你年少氣盛,正是建功立業之時,想著金台,想跟他一樣有出息,也是對的。”
時月說:“英台的事下次再說,兒子還年輕,目前正要學學金台。媽,那您還是給我講講金台的事吧。”
於是母親就講了金台的故事,從入寺學藝、為父報仇,講到打遍72座擂台,一拳打死黑風,雙掌劈死石猴,再被封為宋代“天朝第一拳師”,得20萬賞銀,然後散財出家,不知所終,把個秦時月聽得如癡如醉。
他想,金台如此偉大,難怪日本人要打金台著作的主意了。憑他“天朝第一”的武功,一旦有什麽著述,那可是無可比擬的稀世珍寶啊。
那金台的遺著為何會在秦夢?難道是金台的墓葬在秦夢?他想到太歲墓和《梁山泊水軍陣法》,想到淩晨剛審訊完畢的成懷文,正在追捕當中的“快手”,心中充滿了急迫的期待與好奇,也生發出保護國粹的強烈使命感。
母親說:“按宋朝的講法,農曆二月十二是花朝節,百花的生日。當然,也有一種講法,說是花朝節就在明天,正月初二。唉,也不知你何時會有個女朋友,要不該送送她花啊草啊布啊之類的,也該帶她來這裏玩玩——這裏可是‘百花穀’哦。唉,我這個年紀,想看看媳婦,也不算過分的要求吧?”
母親的一聲喟歎,將時月從思考中拉迴現實。
他想到了周白蘇、周紫蘇姐妹。想到她們,他倒也沒有胡思亂想,隻是在他接觸的女性當中,唯一可以讓他心動的,恐怕也隻有她們姐妹倆了。
問題是他現在沒有這方麵的心思。他的心思,一半在練武上,一半在案子上。
每值空下來,他就站樁,行拳,讓身體不斷地鬆鬆鬆,在靜默中體會氣機的發動和運行。
接到破案任務以來,他何曾空過?雖然在他的追蹤下,人物在不斷浮現,但案件依然撲朔迷離,沒有露出它的廬山真麵目。
不過,心急吃不得熱豆腐。既然已經挑起了這副擔子,那就坦然麵對吧,幾個案子,一個個對付,一個個研究、分析,通過理清線索,來進一步順藤摸瓜。
案與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條分縷析,不要排除各種可能性,也不要主觀加以強化與拔高,要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對待每個人、每件事。
想到這裏,他對母親說:“媽,該有的總會有的,何況又不是什麽天大的難事,隻是一個媳婦嘛,不用急。老家人不是常說的嗎,一棵樹上總有一隻鳥來停的。四隻腳的蛤蟆難找,兩隻腳的人還不好找?儂看看好腳好手的正常男人,有幾個討勿起老娘的?眼下時局複雜,我手頭也有要緊的工作,空一點再說吧,條件成熟了,我自然會考慮這件事。”
壺溪人的土話中,常將老婆稱作“老娘”,把“娶媳婦”稱作“討老娘”。見母親神色轉悅,他就說要迴團部,有個要緊的事在等著他。母親是個識大局顧大體的人,自然答應他迴去,隻是再三囑咐他要注意安全。
明天是百花生日,送花?秦時月心裏想著,立時有了主意。
他來到花園,剪了幾枝剛開的紅梅,用紅線縛成一束,再塞進一張宣紙條,上麵寫了一首詠梅詩:
疏疏山野梅,
寂寂點汝台。
他日不經意,
迎風朵朵開。
書體用的是王鐸的行草,墨色厚重,筆劃屈曲遒勁,與梅樹的瘦硬盤曲十分吻合。
梅是師父的最愛,也是師姐、師妹喜歡的。一花可讓一家人喜歡,實乃一件珠勝妙事。
時月捧了梅枝,再從家裏翻出兩瓶存放多年的四川宜濱產的“老窖”酒,乘渡船到對江,上窄流老街找到程飽,給他一塊銀元,囑他將花和酒送去屏峰園,交給周家爺孫,然後原船返還百花穀,告別母親迴秦夢。
對於秦時月母子大年初一敘話,舊檀有《春節》詩為記:
除夕歸故裏,
母子語依依。
不想英台事,
金台事可知?
時月請他上樓,奉上熱茶,向他介紹了昨夜的審訊情況,說懷文的配合是好的,成果是明顯的,等抓到“快手”,即可審理結案。
判決後,如果刑期較長,服刑期間可視情為懷文爭取假釋,讓他既改造好,又盡量少吃點苦頭。
看到天樂將信將疑的樣子,時月便帶他來到懷文的監禁室,讓看守打開兩道鐵門,兩人入內探監。
成天樂見到戴著手銬的侄兒,便哽咽起來,說:“懷文,沒事吧?他們沒讓你受委屈吧?”
懷文說:“沒有。秦團他們很守信用,沒有動我半個指頭,”頓了頓,又說,“墓不是我盜的,我隻是幫人送貨了而已。我知道的都說了。我會立功贖罪,改過自新,請叔叔放心!”
天樂往懷文手裏塞了包大洋,又佯裝握手,在看守手心裏塞了兩塊。
時月裝作沒看見,轉過身子,說了聲“走吧”。
時月送成天樂到門口,打算與他告別,不想天樂突然握住他的手,說:“賢弟,你是個言而有信之人。雖然做了官,手裏有了權,但跟小時候一點都沒有變。我佩服!到您辦公室坐坐怎樣?有些情況,我也講講。”
時月說:“那當然好啊,你這當保長、隊長的鄉紳,請都請不到啊!有的事情,我也正想向兄長請教。”時月剛才原本已經掩麵打了幾個哈欠,這會聽了天樂的話,精神陡地上來,三步並作兩步迴到辦公室。
一席深談,讓時月收獲良多,對秦夢境內的古墓葬及可疑人員,也有了更加全麵的了解,特別是有個叫“聖僧廟的寺院,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視,成為下一步重點考察的對象。
心情也一子舒暢好多,想到今天已是年初一,得趕快迴家與母親團聚,於是借送天樂之機,兩人一起騎馬出了山塢,再沿江逆流而上。
過了太歲樟,到了一個岔路口,兩人在馬上拱手作別,天樂左拐前去渡口,等船前往江心的梨洲,時月則繼續溯江往西南方向奔馳,直去十多裏外的將台山百花穀。
到達家門口,秦時月輕輕推了下門,門是虛掩的,沒有上栓,隻在門背後靠了一張小竹椅,想來母親確實是等了自己一夜。
他小心移開椅子,盡量不發出一點聲音來。進了門,徑直走到灶台前,見灶山上的兩根紅燭已經燃盡,鑊窟裏還有紅紅的火炭,鍋上則架著三層蒸籠。他打開上麵一格,隨著一陣白霧散去,看到裏麵整整齊齊地排列著白白的麥果。他拿起一個吃了,嗯,好香。
時月媽做的麥果,雖然名稱裏有個“麥”字,其實是用米粉做的。薄而硬的殼內,是鮮美的餡料,裏麵有豬肉、冬筍、蘿卜、豆腐幹等食材,均切成極細的絲,吃起來脆嫩無比。別看這窩窩頭一樣的麥果,其米粉外殼的製作技術要求非常高。
它是用晚米、糯米等幾樣米,按照特定的比例摻和後,煮熟,揉壓、指捏而成。
各樣米的配比,攪拌、揉壓米團時間的長短,都極有講究。隻要有一樣不到位,殼都達不到又薄又挺。
如果糯米偏多,粉團就會過軟,殼就偏厚,立不起來,口感也會太軟、太粘嘴;而糯米少了,殼就會太硬,容易開裂。開了裂的麥果,氣息和餡料外露,水分也會入內,香味和鹹度就會大打折扣。
與米粉的配比道理相同,對麵團的揉壓時間,也是這樣,唯有分寸拿捏到位,指捏時方能得心應手,做出來的麥果才能又挺又圓,殼薄餡足,蒸熟後看上去飽滿透亮,吃起來鬆軟合度,不沾牙齒,而且滿嘴留香。
反正,小小一個麥果,看似簡單,其實套頭多了,妥妥的一項技術活、經驗活,非反複體驗無法掌握。
秦時月從小吃慣了媽媽做的麥果,一般人家做的,根本吃不上口。用當地人的話講,叫“白吃厭憎淡”。
秦時月連吃三個麥果後,輕輕地上樓,但等他推開房門時,母親還是在裏麵喚他了:“是時月迴來了?”
母親覺淺,人也警覺,時月的開門聲,或者上樓時木頭樓梯的“咯吱”聲,想來早就被她聽見了。
時月急忙答應,並立在母親房門外,讓她躺一會再起。
母親說:“早就起了,剛念完一卷地藏經。今天是你開的門哦,大年初一男子開門,好的,吉祥啊。那我下去給你燒早飯!”
時月說:“媽,不必了,正月初一的早飯也該是男人燒的。反正蒸籠裏有熱騰騰的麥果,我再下點長壽麵,搭配著吃,行嗎?麥果我吃了,真香啊!媽,您好好歇一會,早飯就歸我了。”說完趕緊下樓去煮麵。
時月不知道母親算不算是個虔誠的佛弟子,隻知道她每逢初一、月半,隻要是晴天,都會去廟裏的佛像前上香。下雨天就在家裏拜灶公,拜門神,拜天地。
今天很安靜。當地的風俗,年初一是不拜年、不串門的,讓一年忙到頭的當家人好好地歇上一天。所以,早飯後,母子倆安安靜靜地閑聊。
屋子是明清時期的徽派風格,白牆黑瓦,高聳著馬頭牆。
母子兩人一邊一個坐在堂前的八仙桌邊,背靠著擱幾聊天。
麵前是明堂,鋪著大青石。明堂裏以大門為中心點,一左一右放著兩口大水缸,水缸內養著金錢草。明堂上方是長方形的天井,可以看到同樣形狀的天空。
天井四角有鐵皮製成的方形水管,雪融後的水,慢慢地通過管子落入明堂石板間的水溝內,再通過鏤空的排水孔流出屋外,發出輕輕的水聲。
大門兩側也鑲嵌著厚厚的青石板,下麵有青石條切割而成的戶檻。門楣上方還有屋瓦,上麵長著一些瓦鬆。瓦鬆上方寫著四個字:千山雲起。秦時月還知道它反麵——也就是大門的正麵上方,也寫著四個字:朗月布輝。
大門進來,兩邊是廂房,除了接近地麵是半尺寬的石礎條,石條上麵還是以木板作牆。木板的上半部鏤空,左邊是萬字紋,象征著日光常照,吉祥如意;右邊是冰裂紋,鑲著幾朵梅花,有“十年寒窗無人識,一朝成名天下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寓意,用來勸學和勉勵。
童年、少年時的秦時月,正是在父母的這種“寒窗”教育下,一頭紮進了書海。
天井邊兩根木柱上方的牛腿是香樟木做的,一邊一隻獅子托底,獅子是透雕,連嘴裏的繡球都雕刻得十分精致。
兩邊的內容是郭子儀慶壽,一邊車馬來往,賓主舉杯歡飲;一邊是幾個仙人送桃,穿袍著靴的仙人笑容可掬,栩栩如生,腳下祥雲如卷,托在掌心的大壽桃似乎還帶著白毛與露水。
秦時月欣賞著屋子裏的一切。
這屋子是行醫的外太公手裏建的,從同樣行醫的外公手裏傳到了媽媽手裏。
他非常喜歡這樣的老屋,冬暖夏涼,寬敞亮堂,又特別的安靜祥和。一個人再怎麽有心事,在這樣的通透的老宅裏坐坐,看看日色,聽聽雨聲,內心就會沉靜、清明起來。
他向母親匯報了工作上的一些事,還有城裏的吃穿住行,讓母親放心。
母親見他不停地打量那個托桃仙人,忽然想到了什麽,說了一句:“昨天夜裏,那個人又來了,還是一個紅布袋,裏頭二十塊大洋啊,這位恩人,也不知道是誰,住在哪裏……”
時月點點頭,說:“姆媽,別多想。吉人自有天相,好人終會得好報的……他不肯現身,自有他的原因,我們不強求,隨緣好嗎?”
臨了忽然想起日本人的“落櫻”計劃,嘴裏不由喃喃出聲:“金台,金台……”
母親問:“兒子,你念著金台幹什麽?”
秦時月愣了一下,問她:“媽也知道金台?”
母親笑笑說:“你還真在想著金台啊?你這個年齡,想英台才對啦。英台是美女,梁山伯的同窗,他們多般配啊,可惜沒能在一起。金台是一位俠客,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大英雄。現在的年輕人不了解,可老輩人哪個不知道金台的?你年少氣盛,正是建功立業之時,想著金台,想跟他一樣有出息,也是對的。”
時月說:“英台的事下次再說,兒子還年輕,目前正要學學金台。媽,那您還是給我講講金台的事吧。”
於是母親就講了金台的故事,從入寺學藝、為父報仇,講到打遍72座擂台,一拳打死黑風,雙掌劈死石猴,再被封為宋代“天朝第一拳師”,得20萬賞銀,然後散財出家,不知所終,把個秦時月聽得如癡如醉。
他想,金台如此偉大,難怪日本人要打金台著作的主意了。憑他“天朝第一”的武功,一旦有什麽著述,那可是無可比擬的稀世珍寶啊。
那金台的遺著為何會在秦夢?難道是金台的墓葬在秦夢?他想到太歲墓和《梁山泊水軍陣法》,想到淩晨剛審訊完畢的成懷文,正在追捕當中的“快手”,心中充滿了急迫的期待與好奇,也生發出保護國粹的強烈使命感。
母親說:“按宋朝的講法,農曆二月十二是花朝節,百花的生日。當然,也有一種講法,說是花朝節就在明天,正月初二。唉,也不知你何時會有個女朋友,要不該送送她花啊草啊布啊之類的,也該帶她來這裏玩玩——這裏可是‘百花穀’哦。唉,我這個年紀,想看看媳婦,也不算過分的要求吧?”
母親的一聲喟歎,將時月從思考中拉迴現實。
他想到了周白蘇、周紫蘇姐妹。想到她們,他倒也沒有胡思亂想,隻是在他接觸的女性當中,唯一可以讓他心動的,恐怕也隻有她們姐妹倆了。
問題是他現在沒有這方麵的心思。他的心思,一半在練武上,一半在案子上。
每值空下來,他就站樁,行拳,讓身體不斷地鬆鬆鬆,在靜默中體會氣機的發動和運行。
接到破案任務以來,他何曾空過?雖然在他的追蹤下,人物在不斷浮現,但案件依然撲朔迷離,沒有露出它的廬山真麵目。
不過,心急吃不得熱豆腐。既然已經挑起了這副擔子,那就坦然麵對吧,幾個案子,一個個對付,一個個研究、分析,通過理清線索,來進一步順藤摸瓜。
案與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條分縷析,不要排除各種可能性,也不要主觀加以強化與拔高,要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對待每個人、每件事。
想到這裏,他對母親說:“媽,該有的總會有的,何況又不是什麽天大的難事,隻是一個媳婦嘛,不用急。老家人不是常說的嗎,一棵樹上總有一隻鳥來停的。四隻腳的蛤蟆難找,兩隻腳的人還不好找?儂看看好腳好手的正常男人,有幾個討勿起老娘的?眼下時局複雜,我手頭也有要緊的工作,空一點再說吧,條件成熟了,我自然會考慮這件事。”
壺溪人的土話中,常將老婆稱作“老娘”,把“娶媳婦”稱作“討老娘”。見母親神色轉悅,他就說要迴團部,有個要緊的事在等著他。母親是個識大局顧大體的人,自然答應他迴去,隻是再三囑咐他要注意安全。
明天是百花生日,送花?秦時月心裏想著,立時有了主意。
他來到花園,剪了幾枝剛開的紅梅,用紅線縛成一束,再塞進一張宣紙條,上麵寫了一首詠梅詩:
疏疏山野梅,
寂寂點汝台。
他日不經意,
迎風朵朵開。
書體用的是王鐸的行草,墨色厚重,筆劃屈曲遒勁,與梅樹的瘦硬盤曲十分吻合。
梅是師父的最愛,也是師姐、師妹喜歡的。一花可讓一家人喜歡,實乃一件珠勝妙事。
時月捧了梅枝,再從家裏翻出兩瓶存放多年的四川宜濱產的“老窖”酒,乘渡船到對江,上窄流老街找到程飽,給他一塊銀元,囑他將花和酒送去屏峰園,交給周家爺孫,然後原船返還百花穀,告別母親迴秦夢。
對於秦時月母子大年初一敘話,舊檀有《春節》詩為記:
除夕歸故裏,
母子語依依。
不想英台事,
金台事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