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日顧田寶夫婦安排好一切,星夜離開蛇山下老屋。
他們沒有去投梨洲酈姑的娘家,也沒有去投百花穀秦家,而是要去投顧田寶祖居的舊地。
這還真是一般人所想不到的。
因為顧家落戶蛇山下已有好幾百年,一直過得好好的,怎麽會突然迴遷呢?
但大難臨頭的顧田寶,恰恰就是要尋找這麽一處思維的“盲區”。
他覺得身處絕境之時,去認祖歸宗,投靠累世以前的血地,不亞於格鬥中使出的一招“迴馬槍”。
迴投壺中的燕落村,他覺得至少有以下三個好處:
一是出人意料,安全。
二是能找到根基和血脈,會得到認同。
三是有歸宿感。某一天如果還是被發現了,能葉落歸根,與祖先長眠在一起,也就死而瞑目了。
急中生智的顧田寶,當時將這個想法在酈姑耳邊一說,酈姑連連點頭讚同。
他們本來夜幕降臨就想出發,但怕前麵有日軍的哨卡,所以等到夜半才悄悄動身。
星光下,顧田寶推著獨輪車循著壺溪向著大山一路向南,妻子在前麵用繩子拉著車子。
這獨輪車上,滿載著生活必需品。
最底下綁的是裝了糧食的麻袋,再上麵是被褥和衣服,最上麵壓著些木炭。
鋤頭和麥葉槍則與車的兩隻手柄縛在一起,以備緊急防身之需。
車駕下麵貼身的抽屜裏,則備了一些火柴、火藥和菜籽、麥籽、穀籽等。
車脊左右也掛滿了大大小小的袋子,裏麵放著鍋碗瓢盆等器具。
可以說,這車子推到哪,他顧田寶一家就能生活到哪。
壺溪在身邊“嘩啦嘩啦”地流淌。
正是子夜時分,萬籟俱寂。
人睡了,雞棲了,連狗都叫累了進了夢鄉。
周圍隻有兩個人迅捷的腳步聲和獨輪車輪胎在地麵碾出的“沙沙”聲。
聽著清亮的溪水聲,顧田寶默默地想,自己的祖先,當年或許就是在這樣的溪聲中從山裏頭出來的,坐在竹筏或木排上,身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山貨,有木材、柴禾,有一捆捆的毛紙、宣紙、元書紙、黃燒紙,以及藥材、木耳、筍幹等土特產。
祖先是商人,靠經銷這些山貨過日子。
有一天,祖先的筏子在湍急的水流中失控,被衝到了蛇山下的岸邊擱淺,數日無法動身,於是就地銷售隨身所帶的商品。
慢慢的,與當地人熟了,也覺得這地方有山水柴米之利,便買地建房,定居下來。
他這番去,竟然是逆祖先足跡而動,溯溪而上去尋根。
那裏雖是祖宗發祥之地,但早已舉目無親。好在他們身上帶著一本家傳的宗譜,可以靠它找到自己對應的族人。
這個舉動當然具有一定的冒險性,但他們想好了,萬一無法認祖歸宗,他們就搭個茅棚住到野山上去,好歹能夠活命,總比提心吊膽呆在蛇山下等死要強一萬倍。
即便如此,為確保萬無一失,他們還是格外小心,盡量避開村莊,走田間的通道。
過橫溪村,快到永王時,聽路人講,前麵大路上有日本鬼子的崗哨,便折向東邊的山腳,傍山沿著小路走。
爺爺和父親在世時,經常跟他講各樣的故事,其中就有湘西的趕屍場景:前麵一人搖著鈴鐺,後麵一人敲著桐鑼,中間是一群以笠覆麵的僵屍。
據說這樣的隊伍經過村莊時,連狗都不敢叫。
他小時聽了這故事怕得要命,睡覺時頭鑽在被窩裏,連屋頂都不敢看,耳邊仿佛還響著那陰徹徹的銅鑼聲。
今夜亡命之際,卻巴不得自己就是一支趕屍隊,具有同樣的懾服萬物讓人退避三舍的影響力。
夫婦倆一鼓作氣,過了永王山腳的前山塢。
快到蕎麥嶺時,為了避開溪東這條進山的主路,他們找了處水淺的地方,小心地過了壺溪溪灘,到了溪西的倉頭地界。而看那倉頭村的屋舍,已經遠在身後。
顧田寶這下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他知道,再往南去,前麵的這段山路,外人是很少知道的,隻要走完幾裏山道,就是古城村了。
古城再往上,人煙會更加稀少。
山徑越來越陡,推車的顧田寶明顯感覺到兩條小腿後部的肌肉都吃上了勁。
妻子酈姑不時擔心地迴過頭來問他,能行嗎?撐得住嗎?可千萬別溜坡了,要不人和東西就都沒了。
顧田寶說,沒事,你自己注意就行。不要泄氣,不要停,一口氣上去,但速度不要太快,得不緊不慢,一步一步踏穩了。
酈姑見田寶說話時氣都不怎麽喘,車子也推得穩穩的,便放心了。
她溫柔地看看顧田寶,心裏很慶幸自己嫁了個有力氣的男人,幹什麽活都不怕累。
還有一身的武藝,關鍵時刻把她從日本佬的爪子底下救了出來。
行到一處高地,田寶突然吼了一句:“好啦,石門到了,再往前就是下腳路了。”
酈姑一抬頭,見上方路邊,一左一右矗著兩塊巨石,上下呈長方形,邊沿又整齊如削,真的很像一扇石門的左右兩邊。
田寶腳下使力,加快步伐,口中“嘿嘿”兩聲,將車推進“石門”裏麵停住,讓妻子一起坐在車柄上歇息。
兩人共喝酒葫蘆裏灌著的水。
為了讓酈姑放鬆緊張的神經,顧田寶給她講起了這石門的故事。
這故事,還是顧田寶兩三歲時,坐在爸爸膝上聽的。它有個題目,叫“錦雞叫,石門開”。
傳說這石門,是白天開、晚上關的。
指揮這座石門開關的,不是人,而是對麵山上的一隻錦雞。
清晨,錦雞一叫,石門就開;臨近子夜,錦雞一叫,石門就關。
人們習慣了在錦雞的叫聲中起床,又在錦雞的叫聲中安歇。千百年來,周而複始。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一個輕霧繚繞的淩晨,一名貪睡的放牛郎睡眼惺忪地爬上對麵山上的錦雞嶺,找那隻錦雞。
可找來找去,哪裏見到什麽錦雞?
活的錦雞,看到這麽個活人拿著鉤刀在找它,也早就跑了啊。
放牛郎找不到錦雞,隻找到了一處很像錦雞的一塊大石頭。
他想了想,人們口中的錦雞,莫非就是這塊石頭?
對了,也隻有石頭的錦雞才會千年不死,一直叫下來呢。是了,是了,肯定是它在作怪!
放牛郎這麽一想,就揮動手中的鉤刀,用刀背將石雞的雞冠敲了下來。
也是奇怪,當晚,錦雞沒有叫,而對麵的石門竟然沒能關上,而是“轟隆”一聲塌了,隻剩下兩溜整齊的門框。
“錦雞叫,石門開”的瑞象,從此成為傳說。
當年的小田寶問爸爸:“放牛小鬼為什麽要去找錦雞呢?還打掉了它的雞冠。”
爸爸說:“他想多睡一會啊。而錦雞一叫,東家就會催他起床去牧牛……”
小田寶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想,睡覺那是要緊的啊,誰讓這錦雞一定要在放牛小孩睡覺時叫呢……
酈姑說:“田寶哥,聽了你的故事,我都不覺得自己是在逃難了。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明白自己。我隻要能跟你在一起,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哪怕天天跟著你放牛吃野菜,都是心甘情願快快樂樂的。”
田寶將酈姑抱在胸前,說:“是的,我也是。隻要能跟你在一起,再苦再累都是無所謂的。”
黑暗中,他們走過了古城高高的牌樓。
古城村出過宰相,所以有很多莊嚴的建築。
他們繼續沿著溪流和甑山山體之間的小道,一路逆溪而上。
左邊的溪麵是黑暗的,右邊的山林是黑暗的,隻有一條灰白色的路,指引著他們不斷向前。
五更天樣子,夫妻倆順利穿越橫坑塢,眼前荒無人煙,而燕落村正在遠方一點一點地靠近著。
舊檀有《離鄉》詩曰:
恩仇自古意難平,
戴月披星別故園。
直上高岡迴首望,
河山不見歎連連。
他們沒有去投梨洲酈姑的娘家,也沒有去投百花穀秦家,而是要去投顧田寶祖居的舊地。
這還真是一般人所想不到的。
因為顧家落戶蛇山下已有好幾百年,一直過得好好的,怎麽會突然迴遷呢?
但大難臨頭的顧田寶,恰恰就是要尋找這麽一處思維的“盲區”。
他覺得身處絕境之時,去認祖歸宗,投靠累世以前的血地,不亞於格鬥中使出的一招“迴馬槍”。
迴投壺中的燕落村,他覺得至少有以下三個好處:
一是出人意料,安全。
二是能找到根基和血脈,會得到認同。
三是有歸宿感。某一天如果還是被發現了,能葉落歸根,與祖先長眠在一起,也就死而瞑目了。
急中生智的顧田寶,當時將這個想法在酈姑耳邊一說,酈姑連連點頭讚同。
他們本來夜幕降臨就想出發,但怕前麵有日軍的哨卡,所以等到夜半才悄悄動身。
星光下,顧田寶推著獨輪車循著壺溪向著大山一路向南,妻子在前麵用繩子拉著車子。
這獨輪車上,滿載著生活必需品。
最底下綁的是裝了糧食的麻袋,再上麵是被褥和衣服,最上麵壓著些木炭。
鋤頭和麥葉槍則與車的兩隻手柄縛在一起,以備緊急防身之需。
車駕下麵貼身的抽屜裏,則備了一些火柴、火藥和菜籽、麥籽、穀籽等。
車脊左右也掛滿了大大小小的袋子,裏麵放著鍋碗瓢盆等器具。
可以說,這車子推到哪,他顧田寶一家就能生活到哪。
壺溪在身邊“嘩啦嘩啦”地流淌。
正是子夜時分,萬籟俱寂。
人睡了,雞棲了,連狗都叫累了進了夢鄉。
周圍隻有兩個人迅捷的腳步聲和獨輪車輪胎在地麵碾出的“沙沙”聲。
聽著清亮的溪水聲,顧田寶默默地想,自己的祖先,當年或許就是在這樣的溪聲中從山裏頭出來的,坐在竹筏或木排上,身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山貨,有木材、柴禾,有一捆捆的毛紙、宣紙、元書紙、黃燒紙,以及藥材、木耳、筍幹等土特產。
祖先是商人,靠經銷這些山貨過日子。
有一天,祖先的筏子在湍急的水流中失控,被衝到了蛇山下的岸邊擱淺,數日無法動身,於是就地銷售隨身所帶的商品。
慢慢的,與當地人熟了,也覺得這地方有山水柴米之利,便買地建房,定居下來。
他這番去,竟然是逆祖先足跡而動,溯溪而上去尋根。
那裏雖是祖宗發祥之地,但早已舉目無親。好在他們身上帶著一本家傳的宗譜,可以靠它找到自己對應的族人。
這個舉動當然具有一定的冒險性,但他們想好了,萬一無法認祖歸宗,他們就搭個茅棚住到野山上去,好歹能夠活命,總比提心吊膽呆在蛇山下等死要強一萬倍。
即便如此,為確保萬無一失,他們還是格外小心,盡量避開村莊,走田間的通道。
過橫溪村,快到永王時,聽路人講,前麵大路上有日本鬼子的崗哨,便折向東邊的山腳,傍山沿著小路走。
爺爺和父親在世時,經常跟他講各樣的故事,其中就有湘西的趕屍場景:前麵一人搖著鈴鐺,後麵一人敲著桐鑼,中間是一群以笠覆麵的僵屍。
據說這樣的隊伍經過村莊時,連狗都不敢叫。
他小時聽了這故事怕得要命,睡覺時頭鑽在被窩裏,連屋頂都不敢看,耳邊仿佛還響著那陰徹徹的銅鑼聲。
今夜亡命之際,卻巴不得自己就是一支趕屍隊,具有同樣的懾服萬物讓人退避三舍的影響力。
夫婦倆一鼓作氣,過了永王山腳的前山塢。
快到蕎麥嶺時,為了避開溪東這條進山的主路,他們找了處水淺的地方,小心地過了壺溪溪灘,到了溪西的倉頭地界。而看那倉頭村的屋舍,已經遠在身後。
顧田寶這下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他知道,再往南去,前麵的這段山路,外人是很少知道的,隻要走完幾裏山道,就是古城村了。
古城再往上,人煙會更加稀少。
山徑越來越陡,推車的顧田寶明顯感覺到兩條小腿後部的肌肉都吃上了勁。
妻子酈姑不時擔心地迴過頭來問他,能行嗎?撐得住嗎?可千萬別溜坡了,要不人和東西就都沒了。
顧田寶說,沒事,你自己注意就行。不要泄氣,不要停,一口氣上去,但速度不要太快,得不緊不慢,一步一步踏穩了。
酈姑見田寶說話時氣都不怎麽喘,車子也推得穩穩的,便放心了。
她溫柔地看看顧田寶,心裏很慶幸自己嫁了個有力氣的男人,幹什麽活都不怕累。
還有一身的武藝,關鍵時刻把她從日本佬的爪子底下救了出來。
行到一處高地,田寶突然吼了一句:“好啦,石門到了,再往前就是下腳路了。”
酈姑一抬頭,見上方路邊,一左一右矗著兩塊巨石,上下呈長方形,邊沿又整齊如削,真的很像一扇石門的左右兩邊。
田寶腳下使力,加快步伐,口中“嘿嘿”兩聲,將車推進“石門”裏麵停住,讓妻子一起坐在車柄上歇息。
兩人共喝酒葫蘆裏灌著的水。
為了讓酈姑放鬆緊張的神經,顧田寶給她講起了這石門的故事。
這故事,還是顧田寶兩三歲時,坐在爸爸膝上聽的。它有個題目,叫“錦雞叫,石門開”。
傳說這石門,是白天開、晚上關的。
指揮這座石門開關的,不是人,而是對麵山上的一隻錦雞。
清晨,錦雞一叫,石門就開;臨近子夜,錦雞一叫,石門就關。
人們習慣了在錦雞的叫聲中起床,又在錦雞的叫聲中安歇。千百年來,周而複始。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一個輕霧繚繞的淩晨,一名貪睡的放牛郎睡眼惺忪地爬上對麵山上的錦雞嶺,找那隻錦雞。
可找來找去,哪裏見到什麽錦雞?
活的錦雞,看到這麽個活人拿著鉤刀在找它,也早就跑了啊。
放牛郎找不到錦雞,隻找到了一處很像錦雞的一塊大石頭。
他想了想,人們口中的錦雞,莫非就是這塊石頭?
對了,也隻有石頭的錦雞才會千年不死,一直叫下來呢。是了,是了,肯定是它在作怪!
放牛郎這麽一想,就揮動手中的鉤刀,用刀背將石雞的雞冠敲了下來。
也是奇怪,當晚,錦雞沒有叫,而對麵的石門竟然沒能關上,而是“轟隆”一聲塌了,隻剩下兩溜整齊的門框。
“錦雞叫,石門開”的瑞象,從此成為傳說。
當年的小田寶問爸爸:“放牛小鬼為什麽要去找錦雞呢?還打掉了它的雞冠。”
爸爸說:“他想多睡一會啊。而錦雞一叫,東家就會催他起床去牧牛……”
小田寶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想,睡覺那是要緊的啊,誰讓這錦雞一定要在放牛小孩睡覺時叫呢……
酈姑說:“田寶哥,聽了你的故事,我都不覺得自己是在逃難了。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明白自己。我隻要能跟你在一起,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哪怕天天跟著你放牛吃野菜,都是心甘情願快快樂樂的。”
田寶將酈姑抱在胸前,說:“是的,我也是。隻要能跟你在一起,再苦再累都是無所謂的。”
黑暗中,他們走過了古城高高的牌樓。
古城村出過宰相,所以有很多莊嚴的建築。
他們繼續沿著溪流和甑山山體之間的小道,一路逆溪而上。
左邊的溪麵是黑暗的,右邊的山林是黑暗的,隻有一條灰白色的路,指引著他們不斷向前。
五更天樣子,夫妻倆順利穿越橫坑塢,眼前荒無人煙,而燕落村正在遠方一點一點地靠近著。
舊檀有《離鄉》詩曰:
恩仇自古意難平,
戴月披星別故園。
直上高岡迴首望,
河山不見歎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