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登的喪禮由隱退多年的元老張昭主持,孫權也在張昭的扶持下,步出寢宮。無人邀請這位長老,不僅因他已近八十高齡,更因他與孫權的關係早已微妙複雜。人們常言,張昭與孫權的矛盾源自長沙桓王時代。張昭曾是桓王孫策的得力顧問,孫策臨終時的輔政重臣,卻選擇了性格與孫策相近的弟弟孫翊為繼承人,這讓孫權心中如梗。也有人認為,是赤壁之戰的抉擇,那時江東危在旦夕,張昭卻主張投降,成了他們之間難以愈合的裂痕。


    在神秘的黃龍元年,孫權登基為王,被天命加冕,眾人皆望張昭能擔任大司徒,此乃萬民之願。然而,孫權親自否決了這一期望,使得宮廷內外一片愕然。


    他給出的理由,如同謎語般深邃:“世局動蕩,執掌重任者肩負重責,實非尊榮之道。”這番話,雖讓人無言以對,卻也讓人們心中有了答案。


    隨後,各種詭異傳言如風起雲湧,張昭與孫權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微妙,最終,張昭選擇了退避。他向孫權上表,請求告老還鄉,安享晚年,並交出手中所有的軍事權力。孫權迴應,賜予他輔吳大將軍之銜,地位僅次於大司徒,同時封他為婁侯,擁有萬戶領地的尊榮。


    然而,這些榮耀並未改變張昭的本性。他接受而不傲,感激而不顯,轉而潛心學術。他注解《聖言錄》與《古陸傳說》,據說成果斐然,但也可能因鑽研過深,張昭的性情愈發堅毅,甚至有些剛烈。


    他們的衝突在遼東公孫家族之事上達到頂峰。孫權在海外發現神秘的夷州,欲借海路征服遼東,以獲取戰馬和士兵,更妄圖聯合公孫家族共抗曹魏帝國。張昭對此嗤之以鼻,他無視夷州的代價,視海路征伐為荒謬之舉,對孫權大加指責,言辭激烈。


    兩人的辯論升級至怒火中燒,孫權憤而拔劍,朝臣們無不驚駭。張昭無力說服孫權,江東使者仍被派出,而孫權也無法打動張昭,他毅然閉門不出,宣告永不踏出家門。


    一時間,緊張的氣氛凝固了。孫權一氣之下封閉了張昭的門戶,宣示他既然不願外出,就永遠別想出來。張昭則以更決絕的行動迴應,命令仆人從內側封閉宅門,向孫權宣告:你越是想讓我出去,我越不會出去。


    這戲劇性的一幕令所有人瞠目結舌。那時,人們常見張家仆人翻牆采買,也總有些來曆不明的人攜帶食材,費盡心思送到張府。不久,封土被鏟除,門戶不再緊閉,但張昭依舊未曾邁出家門半步...


    於是,孫權以神秘的咒火焚燒張家宅邸,然而張昭依舊無動於衷,令孫權驚懼,險些未及時施展禁咒熄滅烈焰。


    那次,江東群臣首次見識到張昭的堅韌如鐵石。


    隨後,一連串奇幻事件接踵而至,使孫權無法如史冊記載般,憑堅毅喚醒張昭。


    正當孫權深陷迷惘,張昭卻出人意料地現身,主動走向孫權,站在了他的身旁。


    實則,張昭與孫權心中並無他人所想的芥蒂。


    他們之間的問題,純粹如水晶般透明。


    張昭視孫權如同親子,由孫策和吳太後托付於他,他發誓要一生守護。而孫權視張昭為兄母賜予的攝政者,他的職責是輔佐,不斷提醒孫權,張昭僅是他的顧問,助他成就霸業,而非持續責難。


    孫權一直以此自我安慰,即便內心無數次感到,自己更像是在張昭庇護下成長,但他拒絕接受這樣的依賴關係。


    直至那個夜晚。


    孫權看見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一如往昔在他最痛苦困厄時出現。


    這次,老人沒有責備,沒有咆哮,隻是輕擁他的頭,在耳邊低語。


    “當年,真的不該讓你執意出戰,這是一條荊棘滿途的道路。”


    這句尋常的話語,令孫權情感崩潰。


    幼失怙恃,無人描繪父親的形象,他也無從學習如何為人父。故孫登離去後,他懊悔,他悲痛。


    覺得自己虧欠了這個兒子。


    此刻,聽見張昭平淡的話語,他再也無法忍耐,放聲哀號,淚水決堤,丟棄了一切帝王的尊嚴。


    撕心裂肺的呐喊,傾瀉出內心的悲憤。


    悲傷過後,孫權病倒,雖無生命之虞,卻似耗盡所有力氣。


    張昭,以其未知的身份,代替孫權,以父之名,送孫登踏上最後的旅程。


    而江東的臣民,見到張昭出現,不知為何,內心瞬間平靜下來。


    孫權最終挺身而出,他不僅是父親,更是帝王,是江東的建國之主。


    傷痛已足夠漫長。


    “釋放朱據吧,他在幽禁中的日子夠久了!”


    首要之事,便是釋放被囚禁一個月的朱據,恢複其所有權利。


    “朱桓將軍對江東有大功,以公侯之禮厚葬,其子朱異承襲爵位及官職,統帥其部屬。”


    “英勇的全琮,戰功顯赫,今次小挫後大振,重掌驃騎將軍之位,繼續統領大軍,抵禦荊楚之魔裔侵襲。”


    “諸葛恪胸懷大將之略,率陳表部眾駐守神秘的丹楊之地,抵禦妖靈侵擾。”


    “顧譚雖曾失誤,然才智尚存,令其投入其祖父麾下,聽憑調遣,以贖其過。”


    “虞翻……讓他歸巢吧,歲月已長,不宜再使他疲於奔波。”


    孫權迅疾調整格局,迅速安置了那些受罰的臣子,撥亂反正。


    這場浩劫源自校事府的隱蕃,他們的陰謀幾乎滴水不漏。


    隻是他們忽視了兩位,一位是孫登,另一位是張昭。


    兩人麵對校事府的策劃束手無策,但他們以獨特的方式,阻止了孫權滑向黑暗深淵的命運。


    當虞翻在交州邊境被人截獲,當他被帶迴建業,當他見到張昭,知曉這段日子的動蕩之後。


    他沒有去覲見孫權,而是前往孫登的墓前,深鞠一躬,以示敬意。


    不獨虞翻,左將軍朱據邁出府邸的第一步,也是直奔孫登之墓。


    重新執掌兵權的全琮亦是如此。


    朱異、顧譚、諸葛恪、張休、張承、陸伯言。


    這些建業與江東的知名人物,在奔赴新的戰場前,不約而同來到孫登的墓前,默默致敬,無言的表達哀思。


    而吳國太子的位置,果然如孫登臨終所願,傳給了他的忠實追隨者,他最器重的弟弟,也是最像他的那位,孫和。


    同時,孫權的生活漸漸恢複正常,孫和成為太子,孫霸封為魯王,孫奮封為齊王,一切恢複了平靜。


    第二年,孫權又添一子,取名為孫休,延續家族血脈。


    隱蕃成為過往,呂1成了曆史,就連再度出仕,協助孫權穩固政局的張昭,也漸漸退迴府中頤養天年。


    這次他真的病倒了,太醫診後也隻能說,年事已高,身心勞累,張昭能撐到現在,實乃天眷。


    孫權對此雖早有預見,仍難掩悲傷,隻叮囑太醫竭盡全力保全張昭的生命。


    正當孫權關注這位江東元老之際,他並不知道,身後悄然醞釀起一場足以顛覆江東的風暴。


    而這一次,風暴的源頭不再指向曹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三國逆轉乾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玉米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玉米芽並收藏我在三國逆轉乾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