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七年,堅韌的劉備在成都的王宮中安然離世,遺詔早已備妥。
劉禪曾無數次設想劉備離去的情景,或許他會痛哭流涕,讓人們讚頌他這個大漢儲君的孝順。
也或許他會一臉莊重,堂堂正正地接過劉備的權柄,同時大刀闊斧地推動革新。
然而當這一刻真正來臨,目睹老人堅忍至他歸來,當著陳到和趙雲的麵留下遺詔,無力的手掌無力地垂下時。
劉禪隻覺仿佛失去了某種無比珍貴的存在。
盡管他們常年未曾相見,盡管相聚短暫,但隻要有劉備在,劉禪便覺得背後有座堅實的山,頭頂有一片庇護的天空。
如今劉備逝去,他感到天空崩塌,不知所措。
最終,還是在諸葛亮的提醒下,他著手處理了一係列事務。
尊劉備為漢昭烈皇帝,封號昭烈帝,安葬於劉備選定的惠陵。
並尊吳皇後為皇太後,生母甘氏為昭烈皇後,養母糜氏為榮德皇後,大赦天下,改元建興,開啟了他劉禪的執政歲月,年僅二十一歲。
簡雍被尊為太傅,徐庶擔任軍師,徐庶雖不參與朝廷,卻受到皇家的供養。
李嚴和諸葛亮繼續輔政,李嚴正式成為尚書令,但不再統管內外軍事,顯見劉備雖常斥責劉禪,卻對他深感安心。
李嚴留守永安城,對於他的顧慮,劉備心知肚明,但作為荊州與東州派係的代表,李嚴的勢力和家人皆牽係於西川。
若說西川有人絕不向他人低頭,李嚴必在其列。
而在當前的西川將領中,李嚴的能力也屬上乘。江東的脾性,若無可靠之人鎮守永安,無人能安心。
劉禪曾考慮讓陳到提前駐守永安,卻被彌留之際的劉備婉拒了...
以劉備的視角而言,西陲之地,提及忠勇無雙,必先提及趙雲與陳到,然趙雲可擔將領之責,陳到卻不具備王者之才。
他與曹孟德帳下的猛將典韋、許褚相似,擅長統兵,精於練軍,堅毅忠誠,但英勇與戰術並非同一概念。
無論是昔日三路大軍挺進奇幻森林的戰役,還是漢中河穀的激戰,趙雲確有調度軍隊之才,守護後方令劉備安心。然而,將他置於前線,趙雲稍顯不足,更何況陳到。
陳到和他的白毦兵,是劉備的最後防線,也是劉禪未來的保障。他所統領的太子府衛隊雖足以應對成都世家的挑釁,但未來劉禪麵臨的挑戰,恐將更為兇險。
於是,李嚴迴歸永安城,而陳到則被封為衛將軍,保衛劉禪及後宮的安全。相較於李嚴的離任,諸葛亮暫留成都,如同屏障般守護著劉禪。盡管劉禪此刻並無過失,其地位亦穩固,但劉備的離世對他的打擊巨大,使得他時常迷茫。若無諸葛亮時刻照拂,恐生變故。
諸葛亮心中亦忐忑。他已擁有設立府衙的權力,如今更攀至權力之巔,劉禪默許下,他幾乎掌控了半個西部王國的軍權。南中督李恢在朝見新君劉禪時,也被悄然替換,無罪名加身,劉禪也不願強加之以莫須有的罪狀。
李恢已無法掀起波瀾,隻讓他移至漢中,參與軍事顧問,保有督軍之名,實則無兵權。對此,李恢並無異議,或許早有此預料,李家如今僅剩他與兒子李遺,侄子李球三人。他留下兒子侄子於成都,而後向劉禪恭敬行禮,隨即動身前往漢中任職。
魏延不再坐鎮漢中,僅靠黃權一人難以支撐全局。誰能料想曹魏與江東在得知劉備逝世後,是否會趁機作祟。漢中重地,決不能失守,李恢的加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漢中的實力空缺。
此刻,駐紮在上庸的魏延,正式晉升為征西將軍,兼領漢中太守,受封都亭侯。黃權接替漢中,改任為鎮西將軍,以抵禦曹魏侵犯,封為關內侯。
趙雲由征南將軍轉為征北將軍,同時被封為永昌亭侯。鄧芝重返西川朝廷,依舊擔任尚書,迴到劉禪身邊。馬忠成為牂牁郡太守,總領南中兵事,雖無庲降都督之名,卻行使著都督的實權。
張嶷被正式任命為越嶲郡太守,但他守護漢中糧道的職責未變,費詩調任為越嶲郡主簿,輔佐他治理郡務。都尉鄂煥轉任中護軍,守衛皇宮,向朗任衛尉,向寵為中領軍,繼續守護成都,職責不變...
王平被委以昭武將軍之職,依舊統率無常幽翼軍,駐紮在神秘的漢中之地,遵從天命。
鄧範成為田疇守護者,擔當屯田都尉,掌管漢中的神稻耕植;石苞則晉升為副將,接替安富縣尉一職,屈膝於魏延的羽翼之下。
樸胡受封為巴地之侯,朝廷供奉,不必涉足塵世繁華的成都。賨邑侯杜濩不幸離世,無子承襲,劉禪命智慧的諸葛亮挑選賢才,親自撰寫哀悼之辭,並恩準賨人三年免賦,以示哀思。
漢中之地,新建學府,由朝廷甄選博學者擔任教習,教導賨人與巴人的子弟研讀魔法與智慧,同時接納漢中子弟,一切費用由皇家承擔。
盧毓避世不入朝,擔任學院山長,管理學術之事。
其餘眾多封賞皆交予智者諸葛孔明裁決,包括提拔年輕才俊如楊戲、程祁,以及封賞老將如宗預、廖化等人,劉禪無需一一過問。
劉禪徑直步入皇宮,為他的父親,也是如今的昭烈皇帝劉備守靈。在這次封賞名單中,許多人未被提及,除了他直屬的楊洪、何祗、董允、費禕、諸葛喬,以及漢中嶄露頭角的句扶、陳祗、董厥等人。
關羽之子關興,張飛之子張苞,張紹等人,他尚未給予封賞,非因遺忘,隻因時機未至。
劉備逝去,西川沉浸在悲痛之中,這是曹氏勢力崛起的契機,也是西川最危急的時刻。然而,劉禪並未忘卻他的使命。
他銘記著,父親臨終時緊握他的手,囑咐他:若大漢的榮耀之旗再次飄揚於天地之間,定要告知於他,將他的陵寢遷移至漢室皇陵,與先祖同眠。
那是他一生的渴望,他渴望得到大漢的認可,為此奮鬥至生命最後一息。
劉備在逝世前對劉禪說:
他是個不合格的領袖,做父親不合格,做伴侶不合格,做帝王更是如此。
他未能為子孫留下安寧的世界,反而讓劉禪接手這片破碎的土地,背負起修補的責任。
他希望劉禪不要怨恨他。
劉備彌留之際,已無帝王之威,或許他已無需再費力教導劉禪帝王之道,因為劉禪已讓他感到欣慰。
他隻是告誡劉禪,勿違天意,最後一語如是:
若命運不可違抗,那麽隻需安心快樂地度過此生,隻要不負百姓,不負蒼生,他在冥界,不會責怪身為兒子的劉禪。
隨後,劉備安然離去,留下劉禪身著麻衣孝服,他沒有太子妃,更無皇後。多年來,別說正妻側室,就連侍妾他也未曾有過。以前是劉備的禁令,現在則是他自己的選擇。他就這樣獨自跪在劉備的靈柩旁,眼前的祭火熊熊燃燒。
四周圍滿了從冰窟中取出的巨大冰石,保持室內清涼,同時也確保劉備的遺體不致腐朽...
劉禪有條不紊地將穗麥秸稈投入燃燒的聖焰之中,皇宮內早已接受過哀悼儀式的文武百官皆已離去。他並未按照傳統禮儀要求他們陪他在哀痛中度日,如今,國事繁忙,刻不容緩。
在失去了英明君主的庇護後,仍有丞相府可倚仗,然而若眾多朝臣因他耽擱,即便丞相府的能人再多,也無法維係朝廷的正常運轉。後宮並非民間,無法自由出入,悼念先帝。劉永和劉理年幼體弱,早已難以承受哀痛的煎熬。
因此,此刻偌大的宮殿裏,僅剩劉禪獨自麵對靈柩,思緒萬千。
夜幕降臨,劉永和劉理再次承受不住長時間的跪拜,疲憊地被攙扶離去。而劉禪,終於等來了他的期待之人。
大漢的丞相諸葛亮,太傅簡雍,軍師徐庶,三人借夜色悄然步入皇宮,直麵劉禪。
\"參見陛下!\"
\"免禮,三位叔父不必拘泥於禮節!\"劉禪製止了欲行跪拜的三人,盡管他未如傳說中尊稱諸葛亮為亞父,但對他們三人的敬重依然深厚。
\"朕深知三位叔父此行之意,先帝的陵寢,必在邙山大漢塚側!\"
劉禪曾無數次設想劉備離去的情景,或許他會痛哭流涕,讓人們讚頌他這個大漢儲君的孝順。
也或許他會一臉莊重,堂堂正正地接過劉備的權柄,同時大刀闊斧地推動革新。
然而當這一刻真正來臨,目睹老人堅忍至他歸來,當著陳到和趙雲的麵留下遺詔,無力的手掌無力地垂下時。
劉禪隻覺仿佛失去了某種無比珍貴的存在。
盡管他們常年未曾相見,盡管相聚短暫,但隻要有劉備在,劉禪便覺得背後有座堅實的山,頭頂有一片庇護的天空。
如今劉備逝去,他感到天空崩塌,不知所措。
最終,還是在諸葛亮的提醒下,他著手處理了一係列事務。
尊劉備為漢昭烈皇帝,封號昭烈帝,安葬於劉備選定的惠陵。
並尊吳皇後為皇太後,生母甘氏為昭烈皇後,養母糜氏為榮德皇後,大赦天下,改元建興,開啟了他劉禪的執政歲月,年僅二十一歲。
簡雍被尊為太傅,徐庶擔任軍師,徐庶雖不參與朝廷,卻受到皇家的供養。
李嚴和諸葛亮繼續輔政,李嚴正式成為尚書令,但不再統管內外軍事,顯見劉備雖常斥責劉禪,卻對他深感安心。
李嚴留守永安城,對於他的顧慮,劉備心知肚明,但作為荊州與東州派係的代表,李嚴的勢力和家人皆牽係於西川。
若說西川有人絕不向他人低頭,李嚴必在其列。
而在當前的西川將領中,李嚴的能力也屬上乘。江東的脾性,若無可靠之人鎮守永安,無人能安心。
劉禪曾考慮讓陳到提前駐守永安,卻被彌留之際的劉備婉拒了...
以劉備的視角而言,西陲之地,提及忠勇無雙,必先提及趙雲與陳到,然趙雲可擔將領之責,陳到卻不具備王者之才。
他與曹孟德帳下的猛將典韋、許褚相似,擅長統兵,精於練軍,堅毅忠誠,但英勇與戰術並非同一概念。
無論是昔日三路大軍挺進奇幻森林的戰役,還是漢中河穀的激戰,趙雲確有調度軍隊之才,守護後方令劉備安心。然而,將他置於前線,趙雲稍顯不足,更何況陳到。
陳到和他的白毦兵,是劉備的最後防線,也是劉禪未來的保障。他所統領的太子府衛隊雖足以應對成都世家的挑釁,但未來劉禪麵臨的挑戰,恐將更為兇險。
於是,李嚴迴歸永安城,而陳到則被封為衛將軍,保衛劉禪及後宮的安全。相較於李嚴的離任,諸葛亮暫留成都,如同屏障般守護著劉禪。盡管劉禪此刻並無過失,其地位亦穩固,但劉備的離世對他的打擊巨大,使得他時常迷茫。若無諸葛亮時刻照拂,恐生變故。
諸葛亮心中亦忐忑。他已擁有設立府衙的權力,如今更攀至權力之巔,劉禪默許下,他幾乎掌控了半個西部王國的軍權。南中督李恢在朝見新君劉禪時,也被悄然替換,無罪名加身,劉禪也不願強加之以莫須有的罪狀。
李恢已無法掀起波瀾,隻讓他移至漢中,參與軍事顧問,保有督軍之名,實則無兵權。對此,李恢並無異議,或許早有此預料,李家如今僅剩他與兒子李遺,侄子李球三人。他留下兒子侄子於成都,而後向劉禪恭敬行禮,隨即動身前往漢中任職。
魏延不再坐鎮漢中,僅靠黃權一人難以支撐全局。誰能料想曹魏與江東在得知劉備逝世後,是否會趁機作祟。漢中重地,決不能失守,李恢的加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漢中的實力空缺。
此刻,駐紮在上庸的魏延,正式晉升為征西將軍,兼領漢中太守,受封都亭侯。黃權接替漢中,改任為鎮西將軍,以抵禦曹魏侵犯,封為關內侯。
趙雲由征南將軍轉為征北將軍,同時被封為永昌亭侯。鄧芝重返西川朝廷,依舊擔任尚書,迴到劉禪身邊。馬忠成為牂牁郡太守,總領南中兵事,雖無庲降都督之名,卻行使著都督的實權。
張嶷被正式任命為越嶲郡太守,但他守護漢中糧道的職責未變,費詩調任為越嶲郡主簿,輔佐他治理郡務。都尉鄂煥轉任中護軍,守衛皇宮,向朗任衛尉,向寵為中領軍,繼續守護成都,職責不變...
王平被委以昭武將軍之職,依舊統率無常幽翼軍,駐紮在神秘的漢中之地,遵從天命。
鄧範成為田疇守護者,擔當屯田都尉,掌管漢中的神稻耕植;石苞則晉升為副將,接替安富縣尉一職,屈膝於魏延的羽翼之下。
樸胡受封為巴地之侯,朝廷供奉,不必涉足塵世繁華的成都。賨邑侯杜濩不幸離世,無子承襲,劉禪命智慧的諸葛亮挑選賢才,親自撰寫哀悼之辭,並恩準賨人三年免賦,以示哀思。
漢中之地,新建學府,由朝廷甄選博學者擔任教習,教導賨人與巴人的子弟研讀魔法與智慧,同時接納漢中子弟,一切費用由皇家承擔。
盧毓避世不入朝,擔任學院山長,管理學術之事。
其餘眾多封賞皆交予智者諸葛孔明裁決,包括提拔年輕才俊如楊戲、程祁,以及封賞老將如宗預、廖化等人,劉禪無需一一過問。
劉禪徑直步入皇宮,為他的父親,也是如今的昭烈皇帝劉備守靈。在這次封賞名單中,許多人未被提及,除了他直屬的楊洪、何祗、董允、費禕、諸葛喬,以及漢中嶄露頭角的句扶、陳祗、董厥等人。
關羽之子關興,張飛之子張苞,張紹等人,他尚未給予封賞,非因遺忘,隻因時機未至。
劉備逝去,西川沉浸在悲痛之中,這是曹氏勢力崛起的契機,也是西川最危急的時刻。然而,劉禪並未忘卻他的使命。
他銘記著,父親臨終時緊握他的手,囑咐他:若大漢的榮耀之旗再次飄揚於天地之間,定要告知於他,將他的陵寢遷移至漢室皇陵,與先祖同眠。
那是他一生的渴望,他渴望得到大漢的認可,為此奮鬥至生命最後一息。
劉備在逝世前對劉禪說:
他是個不合格的領袖,做父親不合格,做伴侶不合格,做帝王更是如此。
他未能為子孫留下安寧的世界,反而讓劉禪接手這片破碎的土地,背負起修補的責任。
他希望劉禪不要怨恨他。
劉備彌留之際,已無帝王之威,或許他已無需再費力教導劉禪帝王之道,因為劉禪已讓他感到欣慰。
他隻是告誡劉禪,勿違天意,最後一語如是:
若命運不可違抗,那麽隻需安心快樂地度過此生,隻要不負百姓,不負蒼生,他在冥界,不會責怪身為兒子的劉禪。
隨後,劉備安然離去,留下劉禪身著麻衣孝服,他沒有太子妃,更無皇後。多年來,別說正妻側室,就連侍妾他也未曾有過。以前是劉備的禁令,現在則是他自己的選擇。他就這樣獨自跪在劉備的靈柩旁,眼前的祭火熊熊燃燒。
四周圍滿了從冰窟中取出的巨大冰石,保持室內清涼,同時也確保劉備的遺體不致腐朽...
劉禪有條不紊地將穗麥秸稈投入燃燒的聖焰之中,皇宮內早已接受過哀悼儀式的文武百官皆已離去。他並未按照傳統禮儀要求他們陪他在哀痛中度日,如今,國事繁忙,刻不容緩。
在失去了英明君主的庇護後,仍有丞相府可倚仗,然而若眾多朝臣因他耽擱,即便丞相府的能人再多,也無法維係朝廷的正常運轉。後宮並非民間,無法自由出入,悼念先帝。劉永和劉理年幼體弱,早已難以承受哀痛的煎熬。
因此,此刻偌大的宮殿裏,僅剩劉禪獨自麵對靈柩,思緒萬千。
夜幕降臨,劉永和劉理再次承受不住長時間的跪拜,疲憊地被攙扶離去。而劉禪,終於等來了他的期待之人。
大漢的丞相諸葛亮,太傅簡雍,軍師徐庶,三人借夜色悄然步入皇宮,直麵劉禪。
\"參見陛下!\"
\"免禮,三位叔父不必拘泥於禮節!\"劉禪製止了欲行跪拜的三人,盡管他未如傳說中尊稱諸葛亮為亞父,但對他們三人的敬重依然深厚。
\"朕深知三位叔父此行之意,先帝的陵寢,必在邙山大漢塚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