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給予他諸多啟示的田豫,這段時間盡管田豫未曾主動教導,但劉禪在治國理政和籠絡人心方麵,都從他身上獲益匪淺。
此刻,劉禪必須離開,他需火速趕往上庸,而心中那股不安的預感愈發強烈。
孟達提前半年發動叛亂,看似有利,卻有違常理。郭模的背叛和信件泄露,不應發生,不應成為諸葛亮與孟達之間關係破裂的導火索。
要說諸葛亮借此公報私仇,難以置信;若言孔明懼怕孟達,更是無稽之談。然而事實擺在那裏,諸葛亮的急躁昭然若揭,逼反孟達,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而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正是劉禪最為憂慮的所在...
他有種預感,或許遺漏了某個關鍵,才使得現狀陷入如此奇妙的境地。更重要的是,他察覺到不可預測的變數如同魔法般湧現,他的布局似乎永遠追趕不上這片神秘大陸的瞬息萬變。
正當他準備繞道返迴上庸之際,簡雍擋住了他的去路。
“此刻的上庸必定風雲變幻,此刻迴去,你無法扭轉乾坤。漢中、荊州,乃至宛城,都在孕育著動蕩,先耐心觀察,靜待時變!”
簡雍從不輕易幹預劉禪的決策,除非他洞察到了潛在的危機,此刻便是如此。盡管簡雍的智略並非廣為人知,但他的豐富經驗不容小覷。
他此刻攔下劉禪,必然有其深意。而劉禪雖焦慮不安,卻並未反駁。
等待期間,新城郡也在經曆著奇異的變革。孟達雖較曆史提前許多投降,但命運的輪迴讓他做出了相同的抉擇。他的疑慮與反複無常使他逐漸喪失對所有人的信任,無論是被他逼反的智者諸葛亮,還是試圖拉攏的司馬仲達,或是西川的假援軍,江東的虛偽盟友。
他拒絕了所有人,任由漢中大軍滯留於木闌塞之外,而那些所謂的江東盟友也被他阻擋在西城附近的安橋城,猶如門外之客。
在這片上庸的土地上,他決心孤軍堅守。麾下的士兵眾多,他的軍事才華也確實不辜負曹丕的期望。論能力,他無可挑剔。他深信隻要給他時間,任何侵略者都無法越雷池半步。他需要整合上庸的士兵與官員,引導他們一同向西川投降,這是他的籌碼。
麵對諸葛亮關於司馬懿可能的突襲警告,他的迴應一如曆史,他早已計算好一切,從宛城向洛陽請求出兵,再到收到指令,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諸葛亮深知孟達心中仍有疑慮,便令魏延隨時準備出兵攻打木闌塞,直接自漢中突入上庸。即使無人留守新城郡,也要確保其不失。
然而,當諸葛亮的指令抵達魏延手中,魏延尚未對木闌塞發起攻擊,木闌塞的防守力量已然易主。申儀率軍占據了木闌塞的險要位置,牢牢鉗製住了魏延的大軍。申儀的指揮才能或許不及魏延,但要突破木闌塞的天險,絕非短時間內能實現。
魏延帳下的勇將姚靜、鄭他率先衝鋒,非但未能建功,反而因急躁大敗而歸,還因此受到魏延的嚴厲懲罰。
進攻陷入了僵持狀態。
此刻,江東的軍隊已無暇多言,直接進攻安橋城,他們不再提及盟友,隻想奪取上庸,把它納入江東的版圖...
然而此番,他們在突襲安橋城的瞬間遭遇慘烈挫敗,一隊神秘騎士從側翼襲來,領頭者正是當年曹仁麾下那名威震四方的勇將,曾一舉擊潰甘興霸的牛金。
緊接著,司馬懿再度收複安橋城,派遣悍將牛金駐防,此番大軍中,除司馬懿外,還有荊州的統治者,胡質,他的存在便是他對挑戰洛陽那位權力巔峰者的膽識來源。
胡質,原為曹丕臨終製約世家勢力進入荊州屏障的棋子,如今徐晃隕落,文聘沉默,這位僅有行政權的刺史卻展現出明智之舉。
鑒於司馬懿掌控著荊襄兵馬大權,胡質自然不會與之對抗,他順從地聽從命令,雖未列入司馬懿的出征名單,但在後方始終竭盡全力提供支持。
占領西境附近的安橋後,司馬懿迅速指令部將胡遵奇襲木闌塞,胡遵的加入讓魏延企圖迅速攻略新城郡的計劃化為泡影。
魏興郡的兵馬在申儀的引領下直撲房陵,未與司馬懿會合,反而趁孟達轉移至上庸城之際,搶占了新城郡南部的戰略要地。
孟達之子孟興意圖帶兵前往上庸與父會合,卻在途中陷入申儀的埋伏,一役後行蹤成謎。其麾下將領石苞,帶領新組建的賨人士兵向申儀投降。
麵對這位陌生人,申儀雖有所警惕,但並未拒絕石苞的歸順,讓他鎮守城外,靜待戰局終結。
司馬懿的速度超越了曆史,六日內疾馳千裏,收複了安橋和木闌塞兩座堅壘,兵鋒直指上庸城。
孟達對這突如其來的速度感到驚愕,但他畢竟是曹丕所信賴的將領,雖失先機,卻搶先在城外布兵設防,構築了堡壘木欄。
然而這些防禦並未能阻擋司馬懿,他率軍飛馳至四麵環水、一麵臨山的上庸城,避開堡壘,不知從何處調集的船隊趁著夜色強行渡河。
次日清晨,孟達登上城牆,隻見上庸城已被全麵包圍,八路大軍從八方發起無休止的猛烈攻擊,由司馬仲達親自指揮。
這一切,是劉禪剛到宛城時聽到的最新戰況。
此刻,司馬仲達已對上庸城晝夜不停攻打了整整十日。
而此刻,劉禪剛剛踏入宛城的城門。
“叔父,侄兒總覺得這次有些不對勁啊!”劉禪一路上心緒不寧,還在汝南時上庸就已烽煙四起,等他抵達宛城,上庸之戰幾乎已近尾聲。
他覺得事態太過混亂,必定有什麽關鍵之處被他忽視了...
\"這些疑慮先不必掛懷,蒼穹尚且穩固,我們這些古稀之輩尚在,你隻需按部就班行事!\"
相比於劉禪,那個已顯慌亂,甚至憂慮能否安然返迴漢中之地的年輕君主,簡雍卻全無一絲驚懼,反而不斷責誡劉禪,敦促他保持鎮定,照常行事。
正是由於這位老者的沉著,才讓劉禪未徹底失去方寸,憶起在這宛城中仍有他的布局。他此刻蒞臨宛城,是為了啟動隱藏的計策,司馬懿奇襲新城孟達,兵力分散抵禦西川與江東,而劉禪便要在此切斷司馬懿的後路。
他一無所有,此地又是中土核心,自然無力在宛城掀起風浪。但此時,他確信能趁宛城空虛,解救被流放於此的申耽。
有了申耽,他便能馳援孟達。如今,江東與西川的援軍都被阻於壁壘之外,此局非昔日孟達與劉封攻陷上庸之時。
那時,申家無意紛爭,申耽算是將孟達拱手相讓,任由劉封踏入。然而現在,申儀與司馬懿並無如此胸懷,通往上庸的三途僅剩南陽一線。
唯有他,還有機會為孟達翻盤。
不多時,劉禪再次立於申耽府邸之前,望著緊閉的門戶,手已悄然觸及腰間的劍鞘。幸而這時代並未禁止士人佩劍,否則他還不知如何帶走人。
深吸一口清氣,劉禪猛踹向申耽府門,卻隻覺腳踝扭傷,大門紋絲未動,顯然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熒幕上的場景果然不可盡信。
簡雍在一旁看著劉禪蹦躂著跺腳,眼神中盡是無奈,搖頭之後,伸手輕叩申耽府門。
\"申耽大人可在?\"
他高聲唿叫,毫不顧忌是否會被他人聽見。門扉開啟後,一位笑容滿麵的老者步出,手中握著一柄滴血的寶劍。
\"再不來,老夫真以為你們是曹氏派來陷害的了!\"
此人正是申耽,那把鮮血淋漓的劍暗示著他剛解決了府內的危機。
同一時刻,一群居民從四鄰的府邸中衝出,紛紛向申耽行禮。
\"當年侯音衛發動叛亂遭誅,雖老夫置身事外,卻與他們中某些人有過交情。如今,正是他們迴報的時候了。\"
申耽指著眾人,淡笑著揭露他們的來曆:那些曾是南陽叛軍殘部,流亡多年後受田豫赦免的亡命之徒...
\"申耽閣下,您的手段超凡,悄然間凝聚出這百人勢力,不愧曾是神秘的上庸領主!\" 劉禪注視著這群年齡已長卻個個剽悍的戰士,心中讚歎。
他再次向申耽發出邀請:\"如今司馬懿發動奇襲,孟達恐非其敵手,我們當速往援救上庸!\"
\"不慌,不慌!\" 申耽豪笑,\"既然離去,自當給曹氏留下懸念……\"
\"您隻有百人……\" 劉禪抑製不住插話,他覺得即便這些人是當年曹仁屠殺中幸存的猛士,也無法撼動宛城根基……
\"不慌,不慌!\" 申耽似乎未察覺劉禪的憂慮,帶領這群悍匪,偕同劉禪一行人無聲無息地離開了這片廢墟。
半個時辰後,宛城衛隊才遲遲趕到,望著申耽空蕩的府邸,兩名倒在血泊中的老仆,衛隊長立即封鎖宛城,同時派遣士兵追蹤上庸方向,他深信,申耽已然逃遁。
此刻的宛城本就虛弱,士兵分批出動後,城防更加空虛。更重要的是,申耽並未離去,而是潛伏在此,自建安二十四年曹仁屠城以來,宛城雖曆經田豫、楊俊及司馬懿三人治理,仍顯蕭條。
而此刻的宛城居民多為田豫從各地遷移的賊匪,對南陽郡的理解遠不及申耽的追隨者。他們迅速找到了一處隱蔽的藏身之地,目睹宛城陷入混亂。
劉禪憂慮時間緊迫,擔憂他們在宛城無法脫身,但看到鎮靜的申耽,想起他曾是威震天下的諸侯,也隻能耐心等待,期待申耽展現更多手段。
夜幕降臨,搜尋申耽的士兵一無所獲,守將隻得增派兵力,同時緊急稟報圍困孟達的司馬懿將軍,告知申耽已逃。他告誡司馬懿要警惕,以免被申耽乘虛而入。
子時來臨,全城陷入黑暗,他們終於從藏身處現身。
\"這座城,命運多舛啊!\" 申耽輕撫斑白的胡須,輕輕揮手,百人隊伍分散消失,令劉禪困惑不已。
然而瞬間,他明白了他們的意圖——宛城瞬間火光熊熊,四麵八方仿佛燃燒起來,起初火勢微弱,星星點點的火苗在這座城中蔓延……
然而,這烈焰肆虐的範圍太過廣闊,以宛城現今的防衛力量,根本無力同時遏製,更何況那位戍衛將領亦不具備平息此火的神通。
火焰在風中唿嘯,迅速蔓燃,逐漸連成一片熾烈的火海,生動地證明了“螢火亦能引發森林大火”的古老咒語。
刹那間,整個宛城陷入了空前的混亂。
在這紛亂之中,申耽會合了慌忙歸來的眾人,他們突襲了幾處正在竭力滅火的曹軍,將俘虜無情地拋入熊熊烈火,銷毀所有痕跡。
他們的鎧甲兵器,被申耽等人披掛於身,偽裝成曹軍。
僅僅片刻,宛城的火勢未減,反而愈演愈烈,連城中的平民也紛紛加入到滅火的行列,使得城市陷入更深的動蕩。
此刻,一支百人左右的“曹軍”隊伍抵達城門,領頭之人高聲唿叫:
“將軍何方?將軍何方?我們找到申耽了,我們找到申耽了!”
嗓音沙啞尖銳,全身布滿塵土與煙灰,臉上仿佛烙印著火舌的痕跡,盡顯狼狽淒涼。
城牆上的戍衛將領聞訊,立即飛奔下來,親自追問那個逃跑的申耽所在。
看見守將,這群人略顯騷動,但強自抑製住衝動。
“申耽何在?”
守將甫一走近,未待眾人行禮,便咆哮起來,腦中閃現申耽設局的可能,那狡猾之徒根本沒有逃走!
“來者可是東裏兗將軍?”這一聲詢問讓劉禪辨識出眼前的人,昔日南陽郡守,曾被侯音囚禁,又被宗子卿救出的東裏兗。
後來他成為於禁的向導,卻又在曹仁的命令下,把於禁推向絕境。先是投降關羽,後又歸順呂蒙,最終隨於禁重返曹氏麾下。於禁因羞愧自盡,而這東裏兗,竟悄然投奔司馬懿,重迴宛城,真如陰魂般難以擺脫。
“老夫便是東裏兗,快說申耽在哪!”
東裏兗急躁的怒喝打斷了劉禪的思緒,將他的目光拉迴現實。月色下焦急的東裏兗令劉禪無聲地歎了口氣。他大概明白申耽如何利用這群人的恨意為自己效勞了,東裏兗與南陽人的恩怨...嗬嗬...
“迴稟將軍!”一名“曹軍”士兵緩步走出,低頭走到東裏兗麵前深深一拜,“我等已捉到逃亡的申耽,特來獻於將軍!”
“哦?”毫不知情的東裏兗滿心驚喜,“快帶上來,讓老夫瞧個究竟!”
“申耽,就在這裏!”通報的聲音驟然變得猙獰,不待東裏兗反應過來,一把長刀直刺進他的胸膛,鮮血噴湧而出,也讓他看清了殺手的真容...
\"辛...丹恩?\"
\"東裏兗已隕落,爾等,尚不屈服?\"
此刻,劉禪必須離開,他需火速趕往上庸,而心中那股不安的預感愈發強烈。
孟達提前半年發動叛亂,看似有利,卻有違常理。郭模的背叛和信件泄露,不應發生,不應成為諸葛亮與孟達之間關係破裂的導火索。
要說諸葛亮借此公報私仇,難以置信;若言孔明懼怕孟達,更是無稽之談。然而事實擺在那裏,諸葛亮的急躁昭然若揭,逼反孟達,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而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正是劉禪最為憂慮的所在...
他有種預感,或許遺漏了某個關鍵,才使得現狀陷入如此奇妙的境地。更重要的是,他察覺到不可預測的變數如同魔法般湧現,他的布局似乎永遠追趕不上這片神秘大陸的瞬息萬變。
正當他準備繞道返迴上庸之際,簡雍擋住了他的去路。
“此刻的上庸必定風雲變幻,此刻迴去,你無法扭轉乾坤。漢中、荊州,乃至宛城,都在孕育著動蕩,先耐心觀察,靜待時變!”
簡雍從不輕易幹預劉禪的決策,除非他洞察到了潛在的危機,此刻便是如此。盡管簡雍的智略並非廣為人知,但他的豐富經驗不容小覷。
他此刻攔下劉禪,必然有其深意。而劉禪雖焦慮不安,卻並未反駁。
等待期間,新城郡也在經曆著奇異的變革。孟達雖較曆史提前許多投降,但命運的輪迴讓他做出了相同的抉擇。他的疑慮與反複無常使他逐漸喪失對所有人的信任,無論是被他逼反的智者諸葛亮,還是試圖拉攏的司馬仲達,或是西川的假援軍,江東的虛偽盟友。
他拒絕了所有人,任由漢中大軍滯留於木闌塞之外,而那些所謂的江東盟友也被他阻擋在西城附近的安橋城,猶如門外之客。
在這片上庸的土地上,他決心孤軍堅守。麾下的士兵眾多,他的軍事才華也確實不辜負曹丕的期望。論能力,他無可挑剔。他深信隻要給他時間,任何侵略者都無法越雷池半步。他需要整合上庸的士兵與官員,引導他們一同向西川投降,這是他的籌碼。
麵對諸葛亮關於司馬懿可能的突襲警告,他的迴應一如曆史,他早已計算好一切,從宛城向洛陽請求出兵,再到收到指令,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諸葛亮深知孟達心中仍有疑慮,便令魏延隨時準備出兵攻打木闌塞,直接自漢中突入上庸。即使無人留守新城郡,也要確保其不失。
然而,當諸葛亮的指令抵達魏延手中,魏延尚未對木闌塞發起攻擊,木闌塞的防守力量已然易主。申儀率軍占據了木闌塞的險要位置,牢牢鉗製住了魏延的大軍。申儀的指揮才能或許不及魏延,但要突破木闌塞的天險,絕非短時間內能實現。
魏延帳下的勇將姚靜、鄭他率先衝鋒,非但未能建功,反而因急躁大敗而歸,還因此受到魏延的嚴厲懲罰。
進攻陷入了僵持狀態。
此刻,江東的軍隊已無暇多言,直接進攻安橋城,他們不再提及盟友,隻想奪取上庸,把它納入江東的版圖...
然而此番,他們在突襲安橋城的瞬間遭遇慘烈挫敗,一隊神秘騎士從側翼襲來,領頭者正是當年曹仁麾下那名威震四方的勇將,曾一舉擊潰甘興霸的牛金。
緊接著,司馬懿再度收複安橋城,派遣悍將牛金駐防,此番大軍中,除司馬懿外,還有荊州的統治者,胡質,他的存在便是他對挑戰洛陽那位權力巔峰者的膽識來源。
胡質,原為曹丕臨終製約世家勢力進入荊州屏障的棋子,如今徐晃隕落,文聘沉默,這位僅有行政權的刺史卻展現出明智之舉。
鑒於司馬懿掌控著荊襄兵馬大權,胡質自然不會與之對抗,他順從地聽從命令,雖未列入司馬懿的出征名單,但在後方始終竭盡全力提供支持。
占領西境附近的安橋後,司馬懿迅速指令部將胡遵奇襲木闌塞,胡遵的加入讓魏延企圖迅速攻略新城郡的計劃化為泡影。
魏興郡的兵馬在申儀的引領下直撲房陵,未與司馬懿會合,反而趁孟達轉移至上庸城之際,搶占了新城郡南部的戰略要地。
孟達之子孟興意圖帶兵前往上庸與父會合,卻在途中陷入申儀的埋伏,一役後行蹤成謎。其麾下將領石苞,帶領新組建的賨人士兵向申儀投降。
麵對這位陌生人,申儀雖有所警惕,但並未拒絕石苞的歸順,讓他鎮守城外,靜待戰局終結。
司馬懿的速度超越了曆史,六日內疾馳千裏,收複了安橋和木闌塞兩座堅壘,兵鋒直指上庸城。
孟達對這突如其來的速度感到驚愕,但他畢竟是曹丕所信賴的將領,雖失先機,卻搶先在城外布兵設防,構築了堡壘木欄。
然而這些防禦並未能阻擋司馬懿,他率軍飛馳至四麵環水、一麵臨山的上庸城,避開堡壘,不知從何處調集的船隊趁著夜色強行渡河。
次日清晨,孟達登上城牆,隻見上庸城已被全麵包圍,八路大軍從八方發起無休止的猛烈攻擊,由司馬仲達親自指揮。
這一切,是劉禪剛到宛城時聽到的最新戰況。
此刻,司馬仲達已對上庸城晝夜不停攻打了整整十日。
而此刻,劉禪剛剛踏入宛城的城門。
“叔父,侄兒總覺得這次有些不對勁啊!”劉禪一路上心緒不寧,還在汝南時上庸就已烽煙四起,等他抵達宛城,上庸之戰幾乎已近尾聲。
他覺得事態太過混亂,必定有什麽關鍵之處被他忽視了...
\"這些疑慮先不必掛懷,蒼穹尚且穩固,我們這些古稀之輩尚在,你隻需按部就班行事!\"
相比於劉禪,那個已顯慌亂,甚至憂慮能否安然返迴漢中之地的年輕君主,簡雍卻全無一絲驚懼,反而不斷責誡劉禪,敦促他保持鎮定,照常行事。
正是由於這位老者的沉著,才讓劉禪未徹底失去方寸,憶起在這宛城中仍有他的布局。他此刻蒞臨宛城,是為了啟動隱藏的計策,司馬懿奇襲新城孟達,兵力分散抵禦西川與江東,而劉禪便要在此切斷司馬懿的後路。
他一無所有,此地又是中土核心,自然無力在宛城掀起風浪。但此時,他確信能趁宛城空虛,解救被流放於此的申耽。
有了申耽,他便能馳援孟達。如今,江東與西川的援軍都被阻於壁壘之外,此局非昔日孟達與劉封攻陷上庸之時。
那時,申家無意紛爭,申耽算是將孟達拱手相讓,任由劉封踏入。然而現在,申儀與司馬懿並無如此胸懷,通往上庸的三途僅剩南陽一線。
唯有他,還有機會為孟達翻盤。
不多時,劉禪再次立於申耽府邸之前,望著緊閉的門戶,手已悄然觸及腰間的劍鞘。幸而這時代並未禁止士人佩劍,否則他還不知如何帶走人。
深吸一口清氣,劉禪猛踹向申耽府門,卻隻覺腳踝扭傷,大門紋絲未動,顯然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熒幕上的場景果然不可盡信。
簡雍在一旁看著劉禪蹦躂著跺腳,眼神中盡是無奈,搖頭之後,伸手輕叩申耽府門。
\"申耽大人可在?\"
他高聲唿叫,毫不顧忌是否會被他人聽見。門扉開啟後,一位笑容滿麵的老者步出,手中握著一柄滴血的寶劍。
\"再不來,老夫真以為你們是曹氏派來陷害的了!\"
此人正是申耽,那把鮮血淋漓的劍暗示著他剛解決了府內的危機。
同一時刻,一群居民從四鄰的府邸中衝出,紛紛向申耽行禮。
\"當年侯音衛發動叛亂遭誅,雖老夫置身事外,卻與他們中某些人有過交情。如今,正是他們迴報的時候了。\"
申耽指著眾人,淡笑著揭露他們的來曆:那些曾是南陽叛軍殘部,流亡多年後受田豫赦免的亡命之徒...
\"申耽閣下,您的手段超凡,悄然間凝聚出這百人勢力,不愧曾是神秘的上庸領主!\" 劉禪注視著這群年齡已長卻個個剽悍的戰士,心中讚歎。
他再次向申耽發出邀請:\"如今司馬懿發動奇襲,孟達恐非其敵手,我們當速往援救上庸!\"
\"不慌,不慌!\" 申耽豪笑,\"既然離去,自當給曹氏留下懸念……\"
\"您隻有百人……\" 劉禪抑製不住插話,他覺得即便這些人是當年曹仁屠殺中幸存的猛士,也無法撼動宛城根基……
\"不慌,不慌!\" 申耽似乎未察覺劉禪的憂慮,帶領這群悍匪,偕同劉禪一行人無聲無息地離開了這片廢墟。
半個時辰後,宛城衛隊才遲遲趕到,望著申耽空蕩的府邸,兩名倒在血泊中的老仆,衛隊長立即封鎖宛城,同時派遣士兵追蹤上庸方向,他深信,申耽已然逃遁。
此刻的宛城本就虛弱,士兵分批出動後,城防更加空虛。更重要的是,申耽並未離去,而是潛伏在此,自建安二十四年曹仁屠城以來,宛城雖曆經田豫、楊俊及司馬懿三人治理,仍顯蕭條。
而此刻的宛城居民多為田豫從各地遷移的賊匪,對南陽郡的理解遠不及申耽的追隨者。他們迅速找到了一處隱蔽的藏身之地,目睹宛城陷入混亂。
劉禪憂慮時間緊迫,擔憂他們在宛城無法脫身,但看到鎮靜的申耽,想起他曾是威震天下的諸侯,也隻能耐心等待,期待申耽展現更多手段。
夜幕降臨,搜尋申耽的士兵一無所獲,守將隻得增派兵力,同時緊急稟報圍困孟達的司馬懿將軍,告知申耽已逃。他告誡司馬懿要警惕,以免被申耽乘虛而入。
子時來臨,全城陷入黑暗,他們終於從藏身處現身。
\"這座城,命運多舛啊!\" 申耽輕撫斑白的胡須,輕輕揮手,百人隊伍分散消失,令劉禪困惑不已。
然而瞬間,他明白了他們的意圖——宛城瞬間火光熊熊,四麵八方仿佛燃燒起來,起初火勢微弱,星星點點的火苗在這座城中蔓延……
然而,這烈焰肆虐的範圍太過廣闊,以宛城現今的防衛力量,根本無力同時遏製,更何況那位戍衛將領亦不具備平息此火的神通。
火焰在風中唿嘯,迅速蔓燃,逐漸連成一片熾烈的火海,生動地證明了“螢火亦能引發森林大火”的古老咒語。
刹那間,整個宛城陷入了空前的混亂。
在這紛亂之中,申耽會合了慌忙歸來的眾人,他們突襲了幾處正在竭力滅火的曹軍,將俘虜無情地拋入熊熊烈火,銷毀所有痕跡。
他們的鎧甲兵器,被申耽等人披掛於身,偽裝成曹軍。
僅僅片刻,宛城的火勢未減,反而愈演愈烈,連城中的平民也紛紛加入到滅火的行列,使得城市陷入更深的動蕩。
此刻,一支百人左右的“曹軍”隊伍抵達城門,領頭之人高聲唿叫:
“將軍何方?將軍何方?我們找到申耽了,我們找到申耽了!”
嗓音沙啞尖銳,全身布滿塵土與煙灰,臉上仿佛烙印著火舌的痕跡,盡顯狼狽淒涼。
城牆上的戍衛將領聞訊,立即飛奔下來,親自追問那個逃跑的申耽所在。
看見守將,這群人略顯騷動,但強自抑製住衝動。
“申耽何在?”
守將甫一走近,未待眾人行禮,便咆哮起來,腦中閃現申耽設局的可能,那狡猾之徒根本沒有逃走!
“來者可是東裏兗將軍?”這一聲詢問讓劉禪辨識出眼前的人,昔日南陽郡守,曾被侯音囚禁,又被宗子卿救出的東裏兗。
後來他成為於禁的向導,卻又在曹仁的命令下,把於禁推向絕境。先是投降關羽,後又歸順呂蒙,最終隨於禁重返曹氏麾下。於禁因羞愧自盡,而這東裏兗,竟悄然投奔司馬懿,重迴宛城,真如陰魂般難以擺脫。
“老夫便是東裏兗,快說申耽在哪!”
東裏兗急躁的怒喝打斷了劉禪的思緒,將他的目光拉迴現實。月色下焦急的東裏兗令劉禪無聲地歎了口氣。他大概明白申耽如何利用這群人的恨意為自己效勞了,東裏兗與南陽人的恩怨...嗬嗬...
“迴稟將軍!”一名“曹軍”士兵緩步走出,低頭走到東裏兗麵前深深一拜,“我等已捉到逃亡的申耽,特來獻於將軍!”
“哦?”毫不知情的東裏兗滿心驚喜,“快帶上來,讓老夫瞧個究竟!”
“申耽,就在這裏!”通報的聲音驟然變得猙獰,不待東裏兗反應過來,一把長刀直刺進他的胸膛,鮮血噴湧而出,也讓他看清了殺手的真容...
\"辛...丹恩?\"
\"東裏兗已隕落,爾等,尚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