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光陰流轉,謝家並未迎來任何人前來吊唁,也沒有人為其聲張正義。即便謝家雖已衰敗多時,依然尚能維持溫飽無憂的生活,但他們並無權貴朋友,那些曾相識或知曉謝家的人此時也不會主動上門湊這份熱鬧。至於尋常百姓,不僅因謝家宅院深邃難以親近,更不用提先前何家所引發的種種謠言,謝家難道做的惡事還少了嗎?
昔日謝家長盛不衰時,無人敢言其非,而今日謝家陷入困境,眾人並未落井下石,已是難能可貴的仁德之舉。至於在風雪中伸出援手,諸多凡夫俗子與衙署內的各位修士官員,望著那神秘人士為謝家布設的法陣與購得的仙棺,皆感歎一句,人間仍有真情實意存焉。
在這短短七日間,年幼僅十載的謝纘深深體會到了人情冷暖,洞察了世間的所謂真情所在。他並不知此是否乃世間大道之體現,但他確知,在這七日內,許多人從他們家門口經過,雖有許多人臉龐他叫不上名號,但確實對他家有著熟悉之情。
這些人曾與其祖父論道天地,縱談古今,乃至深析玄妙之學,預言現今大道盛行之象。然而,這些人在這七日之內,竟無一人踏入謝家大門一步。
他對竹簡上所記載的正義俠士是否存在心生疑慮,更無法目睹其身影。這七日以來,每日清晨黃昏,隻有那位名叫鄧範、口齒略有不便者送來兩餐簡單的清修素食。
至於那位胖修,自那天以後,謝纘便再未見過他的身影。
而在這一周的時間裏,劉禪亦隨簡雍左右,暫且拋開挨打之事,轉而去研習那些先前未曾涉足過的修道知識。
《太史真錄·刺客傳紀》,這是當年太子府內所有王府教習,乃至伊籍、諸葛亮等高人避而不談的一章。刺客之道被視為末流,且手段過於殘酷,背離大道之義。
該傳紀共記載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大刺客,並由簡雍增補了一位要離的故事。六人六事,曹沫、專諸、要離及聶政功成名就,然豫讓與荊軻卻未能如願。
史書中,這六位刺客均被譽為勇士,但在簡雍眼中,除聶政外,其餘皆是心狠手辣之輩。不過區別在於,有人心狠到足以成就大事,有人則尚未達到那份狠勁,故致敗北。
為了實現刺殺目標,不惜殺妻棄子,乃至於盟會上公然脅持,唯有聶政因誤入陷阱而成為例外。其餘之人,均可視為心狠手辣之徒。
然而,簡雍欲告誡劉禪的不隻是心狠手辣這一點,更重要的是切勿破壞規則。在曹沫看來,齊桓公恃強淩弱,自己三戰皆敗,喪失領土,連國君尊嚴也被剝奪,因此他在盟會上脅持齊桓公,迫使對方歸還侵占的土地。
吳國的兩位刺客雖一度為了義氣而行刺本國國君,但這行為的後果,果真是當年那些人們所期待的嗎?
曹沫那一刀,割裂了盟誓的信任根基,從此盟壇之上再無信誓旦旦之說。刺客之道已然被視為邪門歪道,若再以這種方式打破天下的秩序,雖能成就一時之勝,卻也會給天下帶來悲痛之哀。
昔日儒家所倡言的理念確乎顯得稚嫩,對此,即便是孔宣子亦心知肚明。然而彼時,人間眾生尚懷仁義道德於胸襟之內。
如今曆經數百載滄桑,天下曆經多位仙帝更迭,這天地間的潮流已然變換了模樣。
混沌之風興起,黃庭修煉之法盛行世間,修道人士與儒者們皆以此間靜坐論道視為天下之福祉,而非躬行實務,此舉非為良好風尚。
若論及儒家法則,踐行法家學術,簡雍固然不及那位一手構築《蜀道真經》的先賢,但他身為一代神通廣大之士,見識廣博,常能洞察民間風俗之優劣。
他期望劉禪借此事,洞察天下潮流之所向,即便未來劉禪不得已需運用那些偏門邪道之法,也務必勿令天下再度陷入自私自利之境地。
百姓無知,倘若居高位者行事狡譎,那民間風氣便會隨之沉淪,屆時,隻怕再無勇士願舍身報效國家矣。
此正是劉禪耗費整整七日光陰領悟到的王者之道的第一課。簡雍並不直接教授他應當如何去行動,而是告誡他何種行為不可為。
七日過後,謝家舉哀安葬,並未舉行宏大葬禮,甚至可說是頗顯淒清。隨後,謝纘收拾妥當行李,攜帶謝家僅存的幾卷道藏竹簡,隨同劉禪一行再度啟程,他甚至未曾詢問此行的目的地何在。
陳郡雖小,地理位置卻頗為微妙,眾人並未在此地過多停留浪費時光,緊接著,他們踏入了潁川境內。
此刻的潁川早已不同於往昔,昔日這裏堪稱中原大地人傑地靈的象征,荀家豪門與陳家寒門,曾是潁川乃至整個天下的傑出代表。
文範大師陳實曾任郡守功曹五任,受豫州五度征召,又六次應三公之邀,更被大將軍府兩次征辟,可謂天下寒門之希望。那時,管寧、華歆以及眾多世家子弟皆在陳實膝下聆聽講學。
荀家八駿,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汪、荀爽、荀肅、荀旉等一眾賢侄,見到陳實均須行弟子之禮。
黨錮之亂雖擾動天下安寧,但卻不敢對陳實有絲毫放肆之舉,這就是其威望所致。
然而今日之潁川,已世家林立,昔日的陳家也已成為世家豪族之一,其族長陳群更是朝廷重臣,陳家子弟遍居各地官職,聲名遠揚。寒門在潁川之地已難覓立足之地。
陳實的墓碑之前,鄧範睹及“文為世範,行為士則”八字,內心不禁感慨萬千,恍如隔世。十餘年前,他曾希冀借鄧氏一門請教穎川,卻遭到無數人的冷遇拒絕。
如今故地重遊,前景卻依舊撲朔迷離,真是命運弄人。
荀家當下雖已收斂許多鋒芒,但其實力依然強大不可小覷。盡管荀家兩位長老已駕鶴西去,然而荀家根基深厚,府邸中雖然看似人丁稀少,但在朝中荀家的子弟卻是勢力非凡。
荀彧的長子因曹植之事早早去世,次子荀俁與其弟荀粲也曾參與過那次聞名遐邇的玄學辯論大會,談論“言不盡意論”。
兩位修煉者各持己見,此番爭論可謂令天下修士眼界大開,見識到了荀氏家族深厚的道法傳承。其中一位在朝廷擔任監察仙使,另一位則迎娶了曹洪之女,行走世間,修為名聲震動八方。
除此之外,荀衍之子荀紹,官居太仆,荀諶之子荀閎,位列黃門仙卿,均是名聲顯赫,雖未曾結成修真宗派,但卻絕非世俗勢力所能輕易冒犯之族。
此刻的荀家雖不算嚴格封閉門戶,但往來的修士已不及當年繁盛之景。昔年荀氏八龍並峙之時,無疑是荀家最為鼎盛的時期,荀家三位叔侄分別效力於兩大修煉陣營,其眼界之高堪稱無出其右。
然而如今,他們隻能依仗祖先的遺澤,再無任何值得稱道的修行成就。除去那位在外唇槍舌劍的子弟外,其餘之人所做不過是維係荀家的榮光,自不能與根基深厚、威勢如虹的陳家相提並論。
穎川許昌之地,陳家府邸人潮湧動,然而來到穎陰縣後,卻顯得頗為冷寂。盡管如此,簡雍仍帶領著劉禪親自上門拜訪荀家。
此刻荀家中並無資深長輩在場,劉禪初時並未過多思索,僅當作一次尋常拜會。豈料簡雍入內,並未去找留在家中的一眾荀家晚輩,而是徑直遞上一方精致的玉玨,在庭院內靜候佳音。
劉禪一行人心懷憂慮,隻能耐心等候。不久後,他們被引領至荀家後山深處。在那裏,山澗清澈流水之畔,他們發現了一座草廬,周圍數畝薄田,一爐清香四溢的仙茗升騰著淡雅青煙。這時,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映入眾人眼簾,他步履穩健地向他們緩步而來。
“故交來訪,實乃樂事!”老人語氣平和地道。
“不過是路過穎川,順道來看看你這老家夥是不是還在人間,別多想。”簡雍則麵露譏笑迴應。
這一幕情景,老人的溫文爾雅與簡雍的嘲諷笑容形成鮮明反差,令一旁的眾人不知該如何接話。
直至他們踏入草廬之內,圍繞案幾坐下,簡雍這才向劉禪等人揭示真相,指向那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直言:“此人來曆暫且不論,隻提他的過往功績,那是何等赫赫威望!昔日身為袁本初的首席謀士,竟親手將眼看就要一統仙界的袁家基業毀之一旦,確是驚人之舉!張翼德曾言,即便是二十多萬頭妖獸齊聚,也無法敗得如此迅速。”
聽見簡雍提及此事,原本撫須沉思的老者臉色瞬間凝固,險些扯掉了自己的胡須。
“簡憲和,你再這般言語,信不信我一腳把你踢出屋去!”老者怒喝道。
“荀友若,你現在若有這份力氣,不妨隨我一道下山重走江湖,免得哪日你在這山上悄然離世,連個知情人都沒有!”簡雍毫不示弱地迴敬。
聽見這話,剛才還假意憤慨的老者忽然停下腳步,搖頭苦笑不已。
“你就別在這裏挖苦我了,自從我把袁公的基業揮霍殆盡後,便已無心再攪弄風雲,不折騰了!”
此時劉禪就算是傻子也知道這個老人是誰了,當年官渡之戰之中袁紹謀主,荀家豪傑,下落不明的荀諶。
此刻,即便是被塵世蒙蔽的劉禪也清晰地認出了這位老者的身份,在那昔日官渡戰場上,身為袁紹麾下智囊團之首,荀氏一族的傑出子弟,曾一度消失於人海之中的荀諶......
昔日謝家長盛不衰時,無人敢言其非,而今日謝家陷入困境,眾人並未落井下石,已是難能可貴的仁德之舉。至於在風雪中伸出援手,諸多凡夫俗子與衙署內的各位修士官員,望著那神秘人士為謝家布設的法陣與購得的仙棺,皆感歎一句,人間仍有真情實意存焉。
在這短短七日間,年幼僅十載的謝纘深深體會到了人情冷暖,洞察了世間的所謂真情所在。他並不知此是否乃世間大道之體現,但他確知,在這七日內,許多人從他們家門口經過,雖有許多人臉龐他叫不上名號,但確實對他家有著熟悉之情。
這些人曾與其祖父論道天地,縱談古今,乃至深析玄妙之學,預言現今大道盛行之象。然而,這些人在這七日之內,竟無一人踏入謝家大門一步。
他對竹簡上所記載的正義俠士是否存在心生疑慮,更無法目睹其身影。這七日以來,每日清晨黃昏,隻有那位名叫鄧範、口齒略有不便者送來兩餐簡單的清修素食。
至於那位胖修,自那天以後,謝纘便再未見過他的身影。
而在這一周的時間裏,劉禪亦隨簡雍左右,暫且拋開挨打之事,轉而去研習那些先前未曾涉足過的修道知識。
《太史真錄·刺客傳紀》,這是當年太子府內所有王府教習,乃至伊籍、諸葛亮等高人避而不談的一章。刺客之道被視為末流,且手段過於殘酷,背離大道之義。
該傳紀共記載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大刺客,並由簡雍增補了一位要離的故事。六人六事,曹沫、專諸、要離及聶政功成名就,然豫讓與荊軻卻未能如願。
史書中,這六位刺客均被譽為勇士,但在簡雍眼中,除聶政外,其餘皆是心狠手辣之輩。不過區別在於,有人心狠到足以成就大事,有人則尚未達到那份狠勁,故致敗北。
為了實現刺殺目標,不惜殺妻棄子,乃至於盟會上公然脅持,唯有聶政因誤入陷阱而成為例外。其餘之人,均可視為心狠手辣之徒。
然而,簡雍欲告誡劉禪的不隻是心狠手辣這一點,更重要的是切勿破壞規則。在曹沫看來,齊桓公恃強淩弱,自己三戰皆敗,喪失領土,連國君尊嚴也被剝奪,因此他在盟會上脅持齊桓公,迫使對方歸還侵占的土地。
吳國的兩位刺客雖一度為了義氣而行刺本國國君,但這行為的後果,果真是當年那些人們所期待的嗎?
曹沫那一刀,割裂了盟誓的信任根基,從此盟壇之上再無信誓旦旦之說。刺客之道已然被視為邪門歪道,若再以這種方式打破天下的秩序,雖能成就一時之勝,卻也會給天下帶來悲痛之哀。
昔日儒家所倡言的理念確乎顯得稚嫩,對此,即便是孔宣子亦心知肚明。然而彼時,人間眾生尚懷仁義道德於胸襟之內。
如今曆經數百載滄桑,天下曆經多位仙帝更迭,這天地間的潮流已然變換了模樣。
混沌之風興起,黃庭修煉之法盛行世間,修道人士與儒者們皆以此間靜坐論道視為天下之福祉,而非躬行實務,此舉非為良好風尚。
若論及儒家法則,踐行法家學術,簡雍固然不及那位一手構築《蜀道真經》的先賢,但他身為一代神通廣大之士,見識廣博,常能洞察民間風俗之優劣。
他期望劉禪借此事,洞察天下潮流之所向,即便未來劉禪不得已需運用那些偏門邪道之法,也務必勿令天下再度陷入自私自利之境地。
百姓無知,倘若居高位者行事狡譎,那民間風氣便會隨之沉淪,屆時,隻怕再無勇士願舍身報效國家矣。
此正是劉禪耗費整整七日光陰領悟到的王者之道的第一課。簡雍並不直接教授他應當如何去行動,而是告誡他何種行為不可為。
七日過後,謝家舉哀安葬,並未舉行宏大葬禮,甚至可說是頗顯淒清。隨後,謝纘收拾妥當行李,攜帶謝家僅存的幾卷道藏竹簡,隨同劉禪一行再度啟程,他甚至未曾詢問此行的目的地何在。
陳郡雖小,地理位置卻頗為微妙,眾人並未在此地過多停留浪費時光,緊接著,他們踏入了潁川境內。
此刻的潁川早已不同於往昔,昔日這裏堪稱中原大地人傑地靈的象征,荀家豪門與陳家寒門,曾是潁川乃至整個天下的傑出代表。
文範大師陳實曾任郡守功曹五任,受豫州五度征召,又六次應三公之邀,更被大將軍府兩次征辟,可謂天下寒門之希望。那時,管寧、華歆以及眾多世家子弟皆在陳實膝下聆聽講學。
荀家八駿,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汪、荀爽、荀肅、荀旉等一眾賢侄,見到陳實均須行弟子之禮。
黨錮之亂雖擾動天下安寧,但卻不敢對陳實有絲毫放肆之舉,這就是其威望所致。
然而今日之潁川,已世家林立,昔日的陳家也已成為世家豪族之一,其族長陳群更是朝廷重臣,陳家子弟遍居各地官職,聲名遠揚。寒門在潁川之地已難覓立足之地。
陳實的墓碑之前,鄧範睹及“文為世範,行為士則”八字,內心不禁感慨萬千,恍如隔世。十餘年前,他曾希冀借鄧氏一門請教穎川,卻遭到無數人的冷遇拒絕。
如今故地重遊,前景卻依舊撲朔迷離,真是命運弄人。
荀家當下雖已收斂許多鋒芒,但其實力依然強大不可小覷。盡管荀家兩位長老已駕鶴西去,然而荀家根基深厚,府邸中雖然看似人丁稀少,但在朝中荀家的子弟卻是勢力非凡。
荀彧的長子因曹植之事早早去世,次子荀俁與其弟荀粲也曾參與過那次聞名遐邇的玄學辯論大會,談論“言不盡意論”。
兩位修煉者各持己見,此番爭論可謂令天下修士眼界大開,見識到了荀氏家族深厚的道法傳承。其中一位在朝廷擔任監察仙使,另一位則迎娶了曹洪之女,行走世間,修為名聲震動八方。
除此之外,荀衍之子荀紹,官居太仆,荀諶之子荀閎,位列黃門仙卿,均是名聲顯赫,雖未曾結成修真宗派,但卻絕非世俗勢力所能輕易冒犯之族。
此刻的荀家雖不算嚴格封閉門戶,但往來的修士已不及當年繁盛之景。昔年荀氏八龍並峙之時,無疑是荀家最為鼎盛的時期,荀家三位叔侄分別效力於兩大修煉陣營,其眼界之高堪稱無出其右。
然而如今,他們隻能依仗祖先的遺澤,再無任何值得稱道的修行成就。除去那位在外唇槍舌劍的子弟外,其餘之人所做不過是維係荀家的榮光,自不能與根基深厚、威勢如虹的陳家相提並論。
穎川許昌之地,陳家府邸人潮湧動,然而來到穎陰縣後,卻顯得頗為冷寂。盡管如此,簡雍仍帶領著劉禪親自上門拜訪荀家。
此刻荀家中並無資深長輩在場,劉禪初時並未過多思索,僅當作一次尋常拜會。豈料簡雍入內,並未去找留在家中的一眾荀家晚輩,而是徑直遞上一方精致的玉玨,在庭院內靜候佳音。
劉禪一行人心懷憂慮,隻能耐心等候。不久後,他們被引領至荀家後山深處。在那裏,山澗清澈流水之畔,他們發現了一座草廬,周圍數畝薄田,一爐清香四溢的仙茗升騰著淡雅青煙。這時,一位須發皆白的老者映入眾人眼簾,他步履穩健地向他們緩步而來。
“故交來訪,實乃樂事!”老人語氣平和地道。
“不過是路過穎川,順道來看看你這老家夥是不是還在人間,別多想。”簡雍則麵露譏笑迴應。
這一幕情景,老人的溫文爾雅與簡雍的嘲諷笑容形成鮮明反差,令一旁的眾人不知該如何接話。
直至他們踏入草廬之內,圍繞案幾坐下,簡雍這才向劉禪等人揭示真相,指向那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直言:“此人來曆暫且不論,隻提他的過往功績,那是何等赫赫威望!昔日身為袁本初的首席謀士,竟親手將眼看就要一統仙界的袁家基業毀之一旦,確是驚人之舉!張翼德曾言,即便是二十多萬頭妖獸齊聚,也無法敗得如此迅速。”
聽見簡雍提及此事,原本撫須沉思的老者臉色瞬間凝固,險些扯掉了自己的胡須。
“簡憲和,你再這般言語,信不信我一腳把你踢出屋去!”老者怒喝道。
“荀友若,你現在若有這份力氣,不妨隨我一道下山重走江湖,免得哪日你在這山上悄然離世,連個知情人都沒有!”簡雍毫不示弱地迴敬。
聽見這話,剛才還假意憤慨的老者忽然停下腳步,搖頭苦笑不已。
“你就別在這裏挖苦我了,自從我把袁公的基業揮霍殆盡後,便已無心再攪弄風雲,不折騰了!”
此時劉禪就算是傻子也知道這個老人是誰了,當年官渡之戰之中袁紹謀主,荀家豪傑,下落不明的荀諶。
此刻,即便是被塵世蒙蔽的劉禪也清晰地認出了這位老者的身份,在那昔日官渡戰場上,身為袁紹麾下智囊團之首,荀氏一族的傑出子弟,曾一度消失於人海之中的荀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