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瞪大雙眸凝視眼前的簡雍,內心忽然湧現出一股奇異的卑微感。
“那家夥……”劉禪欲言又止,想說就剛才他牽馬束韁的短暫時刻,簡雍又是如何得知如此多的信息。然而,話語到嘴邊,他終究因為自身的修養而咽了迴去——不應背後論人是非。
簡雍見劉禪並未追問,便不再贅言,而是徑直將碗筷推至劉禪麵前,催促他盡快用膳,以免待會主人歸來時顯得失禮。
恰在此刻,鄧士則攜妻兒踏入屋內。鄧士則的妻子入門即行大禮,感激二人之前的援手之情,並迅速整理好桌麵剩餘的靈膳,領著孩子悄然退去。
留下的鄧士則在廳堂之中與他們相對。盡管言語間結結巴巴,但可以看出此人頗有幾分修為底蘊。他那虎頭虎腦的兒子雖然年幼,走動之際已顯露出一絲修煉者的根基。與鄧士則飽經風霜的人生曆程截然不同,此子日後在武道上的造詣定然不可小覷。
“小…小人鄧…鄧…鄧…”鄧士則意圖自我介紹,可磕磕巴巴的模樣讓人焦急不已。
正當此時,簡雍忽地一巴掌拍在鄧士則額頭之上,清脆的聲響令劉禪倍感親切。緊接著,簡雍的話音響起:
“慢慢說,難不成你要急著輪迴轉世嗎?”簡雍的話語看似責備,卻也讓鄧士則稍微放緩了語速。
在簡雍銳利目光的注視下,鄧士則的氣息漸漸平穩,原本急促的唿吸變得緩慢了下來。隨後再開口時,雖仍略帶磕絆,卻不再如先前一般緊張急切。
“鄙人乃鄧家之後…鄧範,鄧士則!”鄧範調整唿吸後,口吃的症狀似乎略有減輕,雖然話語依舊遲緩,發音仍有輕微結巴,但卻不至於讓人聽了心煩意亂。
接下來,在簡雍適時的提示之下,鄧範將自己的來曆大致講述了一遍:他本名為鄧範,並非現今所稱,早年隨新野鄧氏族人流落至汝南之地耕作靈田。彼時他年紀尚幼,便隨母生活……
其母曾是修煉世家的千金,不僅精通玄妙的針線術法,更能引導鄧範研讀道經,領悟文字間的天機,並引領他遍訪潁川等地的仙蹤古跡,探尋修真之道。然而,因其出身於旁支,加之鄧家嫡係始終未予接納,鄧範便被視為凡俗子弟。
在如今的潁川,凡夫俗子受盡冷落,更別提鄧範這位身患口疾之輩,無人願傳授他修行秘籍。直至他在陳家祖祠中,瞥見逝去的太丘真人陳寔之墓誌銘:“道文世範,行修士則”,才有所頓悟,遂將名字改為鄧範,意即鄧士則,以示自我期許。
當時鄧範年方十三,其母欲助他投入名門修真派係,擺脫卑微的田耕宿命,卻未能如願。鄧範則堅信自己必能如同那位已故的先知賢者一般,成為世人敬仰的修煉楷模,即便沒有一位修真大師肯傳授他法訣,他亦自信不會遜色於任何人。
他的母親傳授他識文斷字的道篆之法,他的父親留下幾卷藏匿兵書的道符秘籍,這些便是他全部的修行根基。縱使僅有這些,鄧範誓要借此開創屬於自己的修真大道。
那時的鄧範,年僅十三歲。後來,他憑借識文斷字之功,成為了典農都尉府中的煉氣學士,原本期待能借此獲得一個低階修士職務,逐步晉升。怎料在向上級述職時,因緊張過度,口吃症狀愈發嚴重,惹惱了上司,被貶謫至此,負責看守稻草堆。
此地之人大多是不識字的粗鄙之徒,一個個懶散不堪,不願勞作。年幼的鄧範又如何能駕馭得了這些人?久而久之,他甚至連這份看護稻草的微薄職權也被剝奪,隻剩下一個煉氣學士的空殼頭銜。
隨後,其母為他娶了一位賢良的妻子,不久後便離開了人間。妻子對他口疾的疾病毫不介懷,亦不顧忌他貧窮無望的未來,
聽完鄧範的故事,凝視著這位已屆而立之年的男子,麵容卻如同四旬老者般滄桑,他便是這個亂世的微縮寫照。他堅韌修煉,或許懷揣著非同凡響的修為,然而生活的重負早已將他挺拔的脊梁壓彎,如今他隻能竭盡全力地維係生機,僅僅是活下去。
劉禪不禁心生惻隱,試圖詢問鄧範,既然擁有這般修為與智謀,何以不去他鄉尋找機緣?偏安一隅,僅身為一位守護稻草的小吏,料想也不會有多少人正眼相待。在這動蕩的世界中,“樹移則死,人移則活”,倘若鄧範能離開這片充滿惡意的土地,未嚐不能尋到真正賞識他才能之人。
在之前的交談中,雖尚未看出鄧範有何驚世修為,但他思維敏捷,言談間一旦忽略其口吃的瑕疵,便流露出非凡的見解與見識。
在這個修真與凡塵交織的亂世,鄧範既識文斷字,何處不能覓得一碗粥食?將來未必無法成就一番修真偉業。然而鄧範隻是無奈一笑,用手指向家中空蕩蕩的米缸,告知劉禪與簡雍:他們連這個月的口糧都已耗盡,若在此處繼續棲身,怕是要在飲食上受苦。
這便是現實的殘酷,鄧範並非沒有修為,世間亦不乏能賞識他之人。然而他卻連本月口糧皆無,即便想要離家闖蕩,也無法籌集路費和行糧,更別提在旅途中恐怕還未抵達故土,家人就已駕鶴西去。
劉禪不由得發出一聲長歎,他對鄧範的經曆深感共鳴。自己的過去固然淒涼,遭受欺淩、綁架,未來還將麵臨無數難題困擾。然而比起鄧範的境遇,自己無疑是幸運的。因為自己從未經曆過那樣困頓的生活,他們的困境一個是為生活掙紮,另一個則是為生存奮鬥。
然而,劉禪並未提出帶鄧範同行。除了不清楚此人的真實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像鄧範這樣的人,在這個世間比比皆是。他們並非無用之才,而是缺少展翅高飛的機會和資源。此刻,劉禪內心深處提醒自己:如果這世上、這西川之地仍有眾多如鄧範一般的人,哪怕自己遭遇重重困難,乃至隕落塵埃,那也是天命使然。
那一晚,鄧範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臥榻讓出,全家人都擠在儲存稻草的倉庫裏湊合度日。盡管劉禪再三推辭,最終仍未能拒絕鄧範一家的好意。
至於金錢和糧食,劉禪並未提起。他深知這位口齒不清的朋友雖身處貧困,但絕非可以用金錢收買之人。倘若不慎掏出錢財,這份剛剛建立的友情恐怕就會瞬間消逝。
次日清晨,劉禪一行人被外界的喧囂吵醒,他披上外衣,手中握著法器馬鞭急匆匆地衝出門去,以為又是昨天那些人來找麻煩……
在一片隱秘的修煉之地,卻見簡雍提著兩隻靈禽與鄧範之子鄧忠嬉笑玩耍,使得周圍修士們頗感錯愕。這時劉禪才想起,自己雖不擅長駕馭飛禽走獸,但這位陪伴左右的叔父簡雍,可是曆經南北征戰,生死磨礪,其生存技能早已登峰造極。
當劉禪穿戴整齊時,發現其中一隻靈禽已被煉化為一道美味的靈雞湯,另一隻也在火焰之上被煉製成了燒烤。那香氣撲鼻而來,顯而易見,簡雍對於所謂\"君子遠離廚房\"的修道戒律,根本毫不在意。
與此同時,看著鄧範一家與簡雍之間那份毫無拘束的親近感,劉禪意識到,這才是與這家人融洽共處應有的態度。交情,無論在何處,靠的始終是情感而非物質,這一點他已經深刻領悟。
待到佳肴烹飪完畢,看見鄧忠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喜悅,鄧範也由衷地笑了出來。掛在牆上的那把簡易弓箭,因繁雜俗務已許久未曾碰觸,家中的妻子兒女也久未品嚐過如此純粹的修煉之餘的世俗美食了。
用過餐後,簡雍提出了他的建議:“近段時間我等將在汝南之地遊曆修行,若士則兄並無重大事務,不妨隨我們一同走訪,了解當地修煉界的風土人情,當然,忠兒的飲食起居,全由老夫負責,你看如何?”
“那家夥……”劉禪欲言又止,想說就剛才他牽馬束韁的短暫時刻,簡雍又是如何得知如此多的信息。然而,話語到嘴邊,他終究因為自身的修養而咽了迴去——不應背後論人是非。
簡雍見劉禪並未追問,便不再贅言,而是徑直將碗筷推至劉禪麵前,催促他盡快用膳,以免待會主人歸來時顯得失禮。
恰在此刻,鄧士則攜妻兒踏入屋內。鄧士則的妻子入門即行大禮,感激二人之前的援手之情,並迅速整理好桌麵剩餘的靈膳,領著孩子悄然退去。
留下的鄧士則在廳堂之中與他們相對。盡管言語間結結巴巴,但可以看出此人頗有幾分修為底蘊。他那虎頭虎腦的兒子雖然年幼,走動之際已顯露出一絲修煉者的根基。與鄧士則飽經風霜的人生曆程截然不同,此子日後在武道上的造詣定然不可小覷。
“小…小人鄧…鄧…鄧…”鄧士則意圖自我介紹,可磕磕巴巴的模樣讓人焦急不已。
正當此時,簡雍忽地一巴掌拍在鄧士則額頭之上,清脆的聲響令劉禪倍感親切。緊接著,簡雍的話音響起:
“慢慢說,難不成你要急著輪迴轉世嗎?”簡雍的話語看似責備,卻也讓鄧士則稍微放緩了語速。
在簡雍銳利目光的注視下,鄧士則的氣息漸漸平穩,原本急促的唿吸變得緩慢了下來。隨後再開口時,雖仍略帶磕絆,卻不再如先前一般緊張急切。
“鄙人乃鄧家之後…鄧範,鄧士則!”鄧範調整唿吸後,口吃的症狀似乎略有減輕,雖然話語依舊遲緩,發音仍有輕微結巴,但卻不至於讓人聽了心煩意亂。
接下來,在簡雍適時的提示之下,鄧範將自己的來曆大致講述了一遍:他本名為鄧範,並非現今所稱,早年隨新野鄧氏族人流落至汝南之地耕作靈田。彼時他年紀尚幼,便隨母生活……
其母曾是修煉世家的千金,不僅精通玄妙的針線術法,更能引導鄧範研讀道經,領悟文字間的天機,並引領他遍訪潁川等地的仙蹤古跡,探尋修真之道。然而,因其出身於旁支,加之鄧家嫡係始終未予接納,鄧範便被視為凡俗子弟。
在如今的潁川,凡夫俗子受盡冷落,更別提鄧範這位身患口疾之輩,無人願傳授他修行秘籍。直至他在陳家祖祠中,瞥見逝去的太丘真人陳寔之墓誌銘:“道文世範,行修士則”,才有所頓悟,遂將名字改為鄧範,意即鄧士則,以示自我期許。
當時鄧範年方十三,其母欲助他投入名門修真派係,擺脫卑微的田耕宿命,卻未能如願。鄧範則堅信自己必能如同那位已故的先知賢者一般,成為世人敬仰的修煉楷模,即便沒有一位修真大師肯傳授他法訣,他亦自信不會遜色於任何人。
他的母親傳授他識文斷字的道篆之法,他的父親留下幾卷藏匿兵書的道符秘籍,這些便是他全部的修行根基。縱使僅有這些,鄧範誓要借此開創屬於自己的修真大道。
那時的鄧範,年僅十三歲。後來,他憑借識文斷字之功,成為了典農都尉府中的煉氣學士,原本期待能借此獲得一個低階修士職務,逐步晉升。怎料在向上級述職時,因緊張過度,口吃症狀愈發嚴重,惹惱了上司,被貶謫至此,負責看守稻草堆。
此地之人大多是不識字的粗鄙之徒,一個個懶散不堪,不願勞作。年幼的鄧範又如何能駕馭得了這些人?久而久之,他甚至連這份看護稻草的微薄職權也被剝奪,隻剩下一個煉氣學士的空殼頭銜。
隨後,其母為他娶了一位賢良的妻子,不久後便離開了人間。妻子對他口疾的疾病毫不介懷,亦不顧忌他貧窮無望的未來,
聽完鄧範的故事,凝視著這位已屆而立之年的男子,麵容卻如同四旬老者般滄桑,他便是這個亂世的微縮寫照。他堅韌修煉,或許懷揣著非同凡響的修為,然而生活的重負早已將他挺拔的脊梁壓彎,如今他隻能竭盡全力地維係生機,僅僅是活下去。
劉禪不禁心生惻隱,試圖詢問鄧範,既然擁有這般修為與智謀,何以不去他鄉尋找機緣?偏安一隅,僅身為一位守護稻草的小吏,料想也不會有多少人正眼相待。在這動蕩的世界中,“樹移則死,人移則活”,倘若鄧範能離開這片充滿惡意的土地,未嚐不能尋到真正賞識他才能之人。
在之前的交談中,雖尚未看出鄧範有何驚世修為,但他思維敏捷,言談間一旦忽略其口吃的瑕疵,便流露出非凡的見解與見識。
在這個修真與凡塵交織的亂世,鄧範既識文斷字,何處不能覓得一碗粥食?將來未必無法成就一番修真偉業。然而鄧範隻是無奈一笑,用手指向家中空蕩蕩的米缸,告知劉禪與簡雍:他們連這個月的口糧都已耗盡,若在此處繼續棲身,怕是要在飲食上受苦。
這便是現實的殘酷,鄧範並非沒有修為,世間亦不乏能賞識他之人。然而他卻連本月口糧皆無,即便想要離家闖蕩,也無法籌集路費和行糧,更別提在旅途中恐怕還未抵達故土,家人就已駕鶴西去。
劉禪不由得發出一聲長歎,他對鄧範的經曆深感共鳴。自己的過去固然淒涼,遭受欺淩、綁架,未來還將麵臨無數難題困擾。然而比起鄧範的境遇,自己無疑是幸運的。因為自己從未經曆過那樣困頓的生活,他們的困境一個是為生活掙紮,另一個則是為生存奮鬥。
然而,劉禪並未提出帶鄧範同行。除了不清楚此人的真實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像鄧範這樣的人,在這個世間比比皆是。他們並非無用之才,而是缺少展翅高飛的機會和資源。此刻,劉禪內心深處提醒自己:如果這世上、這西川之地仍有眾多如鄧範一般的人,哪怕自己遭遇重重困難,乃至隕落塵埃,那也是天命使然。
那一晚,鄧範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臥榻讓出,全家人都擠在儲存稻草的倉庫裏湊合度日。盡管劉禪再三推辭,最終仍未能拒絕鄧範一家的好意。
至於金錢和糧食,劉禪並未提起。他深知這位口齒不清的朋友雖身處貧困,但絕非可以用金錢收買之人。倘若不慎掏出錢財,這份剛剛建立的友情恐怕就會瞬間消逝。
次日清晨,劉禪一行人被外界的喧囂吵醒,他披上外衣,手中握著法器馬鞭急匆匆地衝出門去,以為又是昨天那些人來找麻煩……
在一片隱秘的修煉之地,卻見簡雍提著兩隻靈禽與鄧範之子鄧忠嬉笑玩耍,使得周圍修士們頗感錯愕。這時劉禪才想起,自己雖不擅長駕馭飛禽走獸,但這位陪伴左右的叔父簡雍,可是曆經南北征戰,生死磨礪,其生存技能早已登峰造極。
當劉禪穿戴整齊時,發現其中一隻靈禽已被煉化為一道美味的靈雞湯,另一隻也在火焰之上被煉製成了燒烤。那香氣撲鼻而來,顯而易見,簡雍對於所謂\"君子遠離廚房\"的修道戒律,根本毫不在意。
與此同時,看著鄧範一家與簡雍之間那份毫無拘束的親近感,劉禪意識到,這才是與這家人融洽共處應有的態度。交情,無論在何處,靠的始終是情感而非物質,這一點他已經深刻領悟。
待到佳肴烹飪完畢,看見鄧忠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喜悅,鄧範也由衷地笑了出來。掛在牆上的那把簡易弓箭,因繁雜俗務已許久未曾碰觸,家中的妻子兒女也久未品嚐過如此純粹的修煉之餘的世俗美食了。
用過餐後,簡雍提出了他的建議:“近段時間我等將在汝南之地遊曆修行,若士則兄並無重大事務,不妨隨我們一同走訪,了解當地修煉界的風土人情,當然,忠兒的飲食起居,全由老夫負責,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