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變局
宋代魂變:齊淩之抉擇 作者:老薑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寇大人,微臣欲求一令,不返汴梁,直赴河北之地!\"正當齊淩與竇蓉二人情感交融之際,經略安撫司府內,折惟忠已向寇準主動請纓。
\"何故憂慮,難道你覺得王曙一人之力不足以應對?”寇準放下手中卷宗,眼神深邃,神色嚴峻。
折惟忠沉思片刻,微微頷首,“王大人洞察秋毫,斷不會懼他人暗中算計。然而,王大人畢竟為文職,陪同巡查河北的於哲武藝雖高,卻過於江湖習氣。若彌勒教危急之下孤注一擲,微臣擔心王大人難以抵擋。”
\"誰敢——\"寇準眉峰聳立,威嚴自顯。
但下一刻,他卻搖頭歎息起來。
並非敢不敢的問題,若彌勒教勢力如紅蓮教般龐大,一旦察覺王曙觸及其要害,冒險除掉王曙將是必然之舉。
而王曙,確係文弱書生,毫無自衛之力。不像折惟忠和齊淩這兩位將門之後,刀劍一出,五六個壯漢近身不得。
若彌勒教仿照日前黃河之畔,派遣一批死士,王曙的生命便岌岌可危。
至於王曙身旁的副手於哲,正如折惟忠所言,武藝超群,行事卻過於江湖氣,缺乏防人之心,極易讓刺客得手,猝不及防!
\"厲以賢的供詞已核實完畢。方以勢、茅升等貪墨朝廷俸祿,為紅蓮教賣命的昏庸官員,皆逐一落網。永興軍路大局已定,短期內不會有更多波瀾。”折惟忠觀察寇準麵色,低聲闡述離府的理由。
\"嗯,確實如此。隻是……\"寇準皺緊眉頭,低語沉思。
永興軍路的紅蓮教案件,目前可以說已梳理清晰。
京兆府兵馬都轄厲以賢一生作惡多端,卻是個易屈之人。被齊淩與折惟忠聯手押迴府衙後,未待寇準施壓,便全盤托出他知道的紅蓮教詳情。
隨後,寇準依據厲以賢的供詞,順藤摸瓜。在消息泄露前,迅速逮捕了那些領取大宋俸祿,卻在紅蓮教中擔任重要職務的叛徒。
如今,除紅蓮教教主身份尚不明,聖女餘柏蓮與少女葉淩蓮落水生死未卜外,其餘核心成員要麽戰死安化,要麽落入法網。
即使教主最終僥幸逃脫,想恢複先前實力,不曆經十年以上苦修,無異於白日做夢!
沒有紅蓮教在大宋內部的接應,黨項酋長李繼遷擴張領土,攻打宋朝州縣的難度將成倍增加……
隨著丹火源源不斷地供給大宋邊疆軍隊,各種利用火器對抗敵方鐵騎的戰術也被不斷研發演練。下次當項鷂子與大宋勇士在戰場相遇,若雙方皆無後顧之憂,勝負之數,恐非輕易可料。
局勢看似一片大好,按理說,大宋副宰相寇準應當暗自欣慰才是。
然而,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即使紅蓮邪教已被徹底鏟除,他的憂慮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重。
以往他在中樞輔佐兩代天帝,雙腳幾乎未曾踏出汴京,因此即便知曉大宋某些區域政局腐敗,也未料想能腐敗到足以動搖國本的程度。
如今,目睹紅蓮邪教在永興軍路的罪行,以及它對地方官府的深度滲透,寇準心中不禁生出陣陣寒意。
兵馬都監和知州竟淪為紅蓮邪教的左護法和右護法,兩位通判成了氣運使和福祿使。還有一個通判,三位縣令,以及五位主簿,竟甘願充當邪教的分舵主!
至於主簿以下的小吏,及各地所謂的“鄉賢”,暗中投靠紅蓮邪教,助其肆虐的人數,更是難以計數。
可以說,大宋永興軍路已有半數疆域在紅蓮邪教的掌控之中。其教主一道法旨,有時甚至比朝廷的聖諭更具效力。
加入紅蓮邪教的官員所獲利益,遠勝於盡忠職守。
在永興路的官場,盡職之人未必有晉升之機,而加入邪教者卻能得到全教勢力的支持,前程平坦無阻。
若非齊淩這位耿直的年輕人忍受不了不公,被縣令張威和主簿周崇聯手排擠後毅然反擊,揭露周崇身為主簿卻為紅蓮教舵主,盜賣官糧的惡行,紅蓮邪教或許還能暗中發展壯大許久,朝廷才會有所察覺。
假若再讓其發展三五年,永興軍路的官場上,恐怕半數以上官員都將淪為紅蓮聖母的忠實信徒。那時,教主一聲令下,便可能造就第二個李繼遷。
此情此景還不是最糟的。
更糟糕的是,紅蓮、彌勒、純陽三大教派皆由同一教主操控。如此一來,三大教派在永興軍路,河北東西兩路,京東與兩淮地區同時作亂,瞬間能使大宋江山失守半壁!
萬一耶律或遼國與三大教派內外勾結,剛剛安定幾十年的中原大地,或許又要麵臨血流成河的浩劫!
若真如此,他寇準便是亡國之臣!
不僅愧對當今帝皇的提拔之恩,更對不起大宋千萬黎民百姓。數十年後,史書之上,他將留下可恥的罵名!
“寇相是否擔憂,下官與王使君不在,開封府會有所遺漏?”折惟忠極為聰慧,見寇準沉默不語,立刻猜到對方的憂慮,壓低嗓音向寇準求證。
寇準視折惟忠如自家晚輩,淡然一笑,道:“然也,開封府有守護京都安寧與皇城安全的重任。老朽或許疏漏,若你與王曙二位皆不在,歹人窺探到空隙,恐生禍端……”
他話留半句,折惟忠心領神會,微笑著接道:“末將並不憂慮常人鼠竊狗盜,他們不過是潛入皇宮竊物炫耀而已。末將憂慮的是,有人居高位,心藏叵測!”
“你有確鑿證據?是誰?隻要有絲毫線索,老朽甘願背負罵名,也要未雨綢繆!”寇準聞言一震,急切追問。
“沒有!”折惟忠毫不猶豫地搖頭否認。
接著,他深深歎息,繼續道:“不過,末將不信,一個小小的孔目能在兩年間,瞞天過海,獨吞控鶴司送往汴梁的所有情報,還抹去一切痕跡。更不信,除齊判官外,無人曾上報提醒,關注永興軍路的異動。”
“你所言有理,老朽也存疑,紅蓮教教主與朝中某高位官員交往密切。然而此刻,老朽手中並無絲毫線索,豈能像在永興軍路般,拉著天子,逐一排查所有三品以上官員及皇室子弟!”寇準無奈點頭,歎氣附和。
在永興軍路,他可自由施展。但在汴梁,他的每一步都受限重重。
別說逐一調查可疑的官員和皇族,便是要查一個六品監察丞,若無充足理由,也要麵對同僚質疑與諫官的彈劾。
“故此,末將打算先從外圍著手,斷其根基。”折惟忠猛然拍案,聲音卻低沉下來,“開封府北院之事,寇相可暫命楊文廣接手,他武藝不遜於末將,亦深得天子信賴。若末將能如對付紅蓮教一般,鏟除彌勒教與純陽教,那朝中那位官員與三教教主,就成了無本之木!即便他們位高權重,也無法達成圖謀!”
“嗯,正是如此。”寇準略作思量,輕輕點頭,旋即,視線又急切地投向折惟忠,“你何時動身前往河北?”
“宜早不宜遲,末將領來的禁軍皆是騎兵,自長安至大名府,隻需十日行程!”折惟忠早有籌謀,當即給出了迴答。
\"何故憂慮,難道你覺得王曙一人之力不足以應對?”寇準放下手中卷宗,眼神深邃,神色嚴峻。
折惟忠沉思片刻,微微頷首,“王大人洞察秋毫,斷不會懼他人暗中算計。然而,王大人畢竟為文職,陪同巡查河北的於哲武藝雖高,卻過於江湖習氣。若彌勒教危急之下孤注一擲,微臣擔心王大人難以抵擋。”
\"誰敢——\"寇準眉峰聳立,威嚴自顯。
但下一刻,他卻搖頭歎息起來。
並非敢不敢的問題,若彌勒教勢力如紅蓮教般龐大,一旦察覺王曙觸及其要害,冒險除掉王曙將是必然之舉。
而王曙,確係文弱書生,毫無自衛之力。不像折惟忠和齊淩這兩位將門之後,刀劍一出,五六個壯漢近身不得。
若彌勒教仿照日前黃河之畔,派遣一批死士,王曙的生命便岌岌可危。
至於王曙身旁的副手於哲,正如折惟忠所言,武藝超群,行事卻過於江湖氣,缺乏防人之心,極易讓刺客得手,猝不及防!
\"厲以賢的供詞已核實完畢。方以勢、茅升等貪墨朝廷俸祿,為紅蓮教賣命的昏庸官員,皆逐一落網。永興軍路大局已定,短期內不會有更多波瀾。”折惟忠觀察寇準麵色,低聲闡述離府的理由。
\"嗯,確實如此。隻是……\"寇準皺緊眉頭,低語沉思。
永興軍路的紅蓮教案件,目前可以說已梳理清晰。
京兆府兵馬都轄厲以賢一生作惡多端,卻是個易屈之人。被齊淩與折惟忠聯手押迴府衙後,未待寇準施壓,便全盤托出他知道的紅蓮教詳情。
隨後,寇準依據厲以賢的供詞,順藤摸瓜。在消息泄露前,迅速逮捕了那些領取大宋俸祿,卻在紅蓮教中擔任重要職務的叛徒。
如今,除紅蓮教教主身份尚不明,聖女餘柏蓮與少女葉淩蓮落水生死未卜外,其餘核心成員要麽戰死安化,要麽落入法網。
即使教主最終僥幸逃脫,想恢複先前實力,不曆經十年以上苦修,無異於白日做夢!
沒有紅蓮教在大宋內部的接應,黨項酋長李繼遷擴張領土,攻打宋朝州縣的難度將成倍增加……
隨著丹火源源不斷地供給大宋邊疆軍隊,各種利用火器對抗敵方鐵騎的戰術也被不斷研發演練。下次當項鷂子與大宋勇士在戰場相遇,若雙方皆無後顧之憂,勝負之數,恐非輕易可料。
局勢看似一片大好,按理說,大宋副宰相寇準應當暗自欣慰才是。
然而,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即使紅蓮邪教已被徹底鏟除,他的憂慮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重。
以往他在中樞輔佐兩代天帝,雙腳幾乎未曾踏出汴京,因此即便知曉大宋某些區域政局腐敗,也未料想能腐敗到足以動搖國本的程度。
如今,目睹紅蓮邪教在永興軍路的罪行,以及它對地方官府的深度滲透,寇準心中不禁生出陣陣寒意。
兵馬都監和知州竟淪為紅蓮邪教的左護法和右護法,兩位通判成了氣運使和福祿使。還有一個通判,三位縣令,以及五位主簿,竟甘願充當邪教的分舵主!
至於主簿以下的小吏,及各地所謂的“鄉賢”,暗中投靠紅蓮邪教,助其肆虐的人數,更是難以計數。
可以說,大宋永興軍路已有半數疆域在紅蓮邪教的掌控之中。其教主一道法旨,有時甚至比朝廷的聖諭更具效力。
加入紅蓮邪教的官員所獲利益,遠勝於盡忠職守。
在永興路的官場,盡職之人未必有晉升之機,而加入邪教者卻能得到全教勢力的支持,前程平坦無阻。
若非齊淩這位耿直的年輕人忍受不了不公,被縣令張威和主簿周崇聯手排擠後毅然反擊,揭露周崇身為主簿卻為紅蓮教舵主,盜賣官糧的惡行,紅蓮邪教或許還能暗中發展壯大許久,朝廷才會有所察覺。
假若再讓其發展三五年,永興軍路的官場上,恐怕半數以上官員都將淪為紅蓮聖母的忠實信徒。那時,教主一聲令下,便可能造就第二個李繼遷。
此情此景還不是最糟的。
更糟糕的是,紅蓮、彌勒、純陽三大教派皆由同一教主操控。如此一來,三大教派在永興軍路,河北東西兩路,京東與兩淮地區同時作亂,瞬間能使大宋江山失守半壁!
萬一耶律或遼國與三大教派內外勾結,剛剛安定幾十年的中原大地,或許又要麵臨血流成河的浩劫!
若真如此,他寇準便是亡國之臣!
不僅愧對當今帝皇的提拔之恩,更對不起大宋千萬黎民百姓。數十年後,史書之上,他將留下可恥的罵名!
“寇相是否擔憂,下官與王使君不在,開封府會有所遺漏?”折惟忠極為聰慧,見寇準沉默不語,立刻猜到對方的憂慮,壓低嗓音向寇準求證。
寇準視折惟忠如自家晚輩,淡然一笑,道:“然也,開封府有守護京都安寧與皇城安全的重任。老朽或許疏漏,若你與王曙二位皆不在,歹人窺探到空隙,恐生禍端……”
他話留半句,折惟忠心領神會,微笑著接道:“末將並不憂慮常人鼠竊狗盜,他們不過是潛入皇宮竊物炫耀而已。末將憂慮的是,有人居高位,心藏叵測!”
“你有確鑿證據?是誰?隻要有絲毫線索,老朽甘願背負罵名,也要未雨綢繆!”寇準聞言一震,急切追問。
“沒有!”折惟忠毫不猶豫地搖頭否認。
接著,他深深歎息,繼續道:“不過,末將不信,一個小小的孔目能在兩年間,瞞天過海,獨吞控鶴司送往汴梁的所有情報,還抹去一切痕跡。更不信,除齊判官外,無人曾上報提醒,關注永興軍路的異動。”
“你所言有理,老朽也存疑,紅蓮教教主與朝中某高位官員交往密切。然而此刻,老朽手中並無絲毫線索,豈能像在永興軍路般,拉著天子,逐一排查所有三品以上官員及皇室子弟!”寇準無奈點頭,歎氣附和。
在永興軍路,他可自由施展。但在汴梁,他的每一步都受限重重。
別說逐一調查可疑的官員和皇族,便是要查一個六品監察丞,若無充足理由,也要麵對同僚質疑與諫官的彈劾。
“故此,末將打算先從外圍著手,斷其根基。”折惟忠猛然拍案,聲音卻低沉下來,“開封府北院之事,寇相可暫命楊文廣接手,他武藝不遜於末將,亦深得天子信賴。若末將能如對付紅蓮教一般,鏟除彌勒教與純陽教,那朝中那位官員與三教教主,就成了無本之木!即便他們位高權重,也無法達成圖謀!”
“嗯,正是如此。”寇準略作思量,輕輕點頭,旋即,視線又急切地投向折惟忠,“你何時動身前往河北?”
“宜早不宜遲,末將領來的禁軍皆是騎兵,自長安至大名府,隻需十日行程!”折惟忠早有籌謀,當即給出了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