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法訣擴散
宋代魂變:齊淩之抉擇 作者:老薑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古人雲:人之通病,在好為人師。然而,在齊淩看來,教授他人修真之道倒頗有成就感……
當門下弟子各個智慧出眾,求道之心熾烈,且從未質疑師尊傳授之理是否無誤之時,此種情境,猶如置身於羽化登仙之境。然而,臨近齊淩居所的戍衛營地將領們近來卻並未感受到這種愜意。
不僅帳篷內時不時傳出的各種奇異響動,擾亂了他們的清心靜思;空中突如其來的燈籠、靈火、木矢石彈,亦使人頭疼不已。更令人難以承受的是,不時炸響的爆裂之聲,如同妖獸怒吼般刺耳。
無論是在計算修煉資源的文書,還是正研習陣法戰策的武者,每當突聞一聲雷霆般的轟鳴,緊接著發現手中的茶盞燭台因震動而搖擺不定,都會瞬間緊張得汗毛直豎。
等到他們好不容易恢複過來,方才正在進行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幹二淨,隻能從頭再來。若是那些擾人視聽的現象每日定時出現,眾人或許還能設法避讓。偏巧齊淩此舉並無規律可循,往往是出其不意地發作,令人防不勝防。
起初,有些文書向李繼和訴苦,卻被這位老謀深算之人以玩笑話敷衍過去。不久之後,又有一位武將向李繼和抗議,但這位智者僅是皺著眉頭,硬生生將其不滿壓下。
終於,連李繼和也無法忍受這種情況,親自前往齊淩的帳篷附近查探,想看看齊淩究竟在這幾日裏,教授了他的侄兒和親子何種離奇法術。
當他目睹齊淩指導著自家侄兒、親子以及竇沙,僅憑幾段木柴和草索結成的簡陋機關,便將一顆足有西瓜大小的石頭投擲出三四十丈之外時,李繼和頓時改變了主意。
當下下令,所有距齊淩帳篷百步以內的營帳,除去自家帥帳外,盡數遷移。並增補規定,今後駐紮營地,皆須以此為準則。
即齊淩一家人的居處,應緊鄰李繼和的中軍大帳。而大帳周圍百步之內,除齊淩的居室外,不得再有任何其他營帳設立。
“多謝世叔成全!”齊淩對於李繼和突如其來贈予的參軍頭銜並不在意,但對於他主動為自己騰出一片足以容納各種試驗的空間,內心充滿了感激。
齊淩深知自家情況,如今他在修行世界的理科知識已退化至與二十一世紀初中畢業生相仿,除了數學之外,很難傳授竇沙、李昭亮等人太多的抽象理論知識。
目前他能教給竇沙、李昭亮等人最多的,便是各類物理、法力現象的實證演示及其實用應用。如運用杠杆法則拋擲石塊,借助滑輪原理吊運重物,以及利用壓力法則引導水流或砂粒等等。此類實驗確實需要廣闊的空間,遠非帳篷內部狹小之地所能承載。
另外,移走周邊的帳篷,也能有效避免在實驗過程中誤傷他人。
畢竟他這位身為師父的也隻是略有涉獵於修煉之道,更別提那些僅從他那裏學到些皮毛的弟子們,能精準駕馭各種靈材法寶的操控之法了。
“賢侄無需拘禮!你願將修行心得悉數傳授於我,老夫才是應當致以感激之人!”仿佛早已預見般,對於齊淩突如其來的尊稱自己為修道顧問一事,李繼和並未表現出絲毫介懷,而是微笑著揮手示意。
恰逢此刻,李昭亮、李昭遜與竇沙三位弟子已然完成了由木頭和特殊法繩捆綁而成的奇特法陣裝置的調試,並前來請求齊淩予以審查指導。齊淩便隨之走去,仔細觀摩了全程調試過程,隨後更是推開自家修為尚淺的兒子,親自啟動了控製那法陣上拋石機的秘法機關。
“唿!”隨著機關發動,積蓄已久的力量瞬間爆發,那拋石機猶如猛獸咆哮般彈起,將一枚如西瓜大小的靈石迅猛擲向高空。
這一次,由於角度調整得恰到好處,那枚靈石飛行足有六十丈之遙,方才轟然墜落,激起漫天塵土。
“此物較之普通的靈石炮更有優勢,其關鍵在於便於拆解且重量輕盈。”李繼和緊鎖眉頭,反複審視著法陣裝置的結構和所用材料,內行地點了點頭,“傳統靈石炮雖能攻擊至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丈的距離,但其重量卻是此物的數百倍。若這法陣能經工匠加以放大,使得靈石投擲距離突破百丈,將來戰場上便無須勞師動眾去采集木材、鑄造靈石炮了!”
“前輩所言極是,其實原理相通,隻是此物增添了彈性儲力秘術與可調節配重的法器籃。”齊淩並未藏私,手指指向前方由竹籃與白蠟木煉製的拋石機臂,淡然一笑,“將其放大並無不可。若選用適宜的材料,並確保煉製技藝精湛,最終成品應能使五十斤重的靈石投擲至三百丈之外。”
“竟有如此遠距?”李繼和驚訝之下不禁失聲追問。
“保守估計至少能達兩百丈,若是條件更為優越,則有望達到四百丈以上。”齊淩思索片刻,迴想起往昔影片中所示的扭矩式拋石車,低聲道,“然而晚輩尚未親證其效,所以成敗猶未可知。”
“倘若能達到兩百丈之距,老夫定當親自向朝廷為賢侄請功。自此往後,隻要你沒有觸犯修煉界的禁忌,大宋之內無人膽敢對你出手!”李繼和一把抓住齊淩的手臂,興奮與緊張之情使其老臉漲紅如潮。
大宋軍中早已配備有拋石車,李繼和年少時隨父兄遠征南唐,對此類攻城利器砸破城牆的場景記憶猶新。
然而,大宋現役的拋石車,最遠射程也不過一百五十丈,且其重量動輒數萬斤。
眼前的木質法陣盡管放大十倍也不過二三千斤而已,卻已足以將射程提升至超越羽箭的範疇。一旦批量生產並裝備軍隊,將來宋軍攻城之時,又有哪一國之防禦能抵擋得住此等神器的威勢呢?\"兩百丈的距離應當不在話下。\" 在已向眾人展示了火靈彈的強大威能之後,齊淩心中對於改良後的飛石戰車並沒有太過驚奇。他含笑擺脫了李繼和的挽留,接著喚起李昭亮與李昭遜兩位堂弟的道號,繼續闡述自己的計劃:\"吾與晦之、謙之道友的構想並非將規模做得過大。隻需能把七八斤重的火靈石投擲至二百丈之外,便視作成功之舉。未來我們並不打算單純以巨石作為武器,而是將火靈彈裝入陶甕之中,直擊敵方軍陣深處!\"
\"拋擲火靈陶罐?\" 李繼和再次震驚,連忙緊緊抓住齊淩的手臂,問道:\"七八斤重的火靈彈,你們試驗過其威力幾何了嗎?\"
\"尚未嚐試,尚未尋得合適的測試之地。昨日午後試了一枚半斤重的,足以掀翻二百斤重的大水缸!\" 李昭遜顧慮到家中長輩的身體狀況,走近撫慰著李繼和的背部,語氣柔和地稟報。
李繼和迅速鎮定下來,環顧四周,隨之大聲下令:\"速來人,傳達老夫指令,之前的命令全部作廢。往後紮營時,在本部大軍的背後單獨為齊修士劃出一座營地,李昭亮與李昭遜兩位道友,負責率領兵馬守護此地。營地的規模大小,全憑兩位道友決定!\"
\"遵命!\" 親兵隊長李賢雖不明究竟,依然疾步上前接令而去。
\"此後,不得再允許張真人及其弟子隨意接近並打擾齊修士。若有難以解決之事需求援,也僅限於張真人一人前來!\" 李繼和臉色越發凝重,思索片刻後又下令:\"另外,齊修士在此處的所有舉動,均需嚴格保密。一旦泄露出去,一經查實,必將嚴懲不貸,株連全家!\"
\"遵命!\" 又一位親信上前行禮領命。
\"嗯——\" 李繼和抬頭四處張望,深深吐出一口氣。接著,他伸出手臂將齊淩擁入懷中,如同對待自家血脈般的關懷之情溢於言表,低聲詢問:\"這些秘技,可是出自你們齊家的傳承絕學?昔日老夫與尊祖父共事之時,並未見他展現過。你若早年在汴京時將其獻給陛下,別說擊敗幾位黨項使節,便是誤傷了陛下的親子,他也決計不會對你有任何責難!\"
\"此非家學所授!\" 這樣的問題竇沙早已問過,故而齊淩第二次迴應已是駕輕就熟:\"晚輩在前往金牛寨赴任途中,一邊趕路一邊深思,到底錯在哪裏。反複思考之下,覺得症結所在是我大宋官軍麵對黨項鐵騎實在是勝算渺茫。因此……\"
\"何止是勝算渺茫,簡直是毫無取勝可能!\" 齊淩尚未說完,李繼和便鬆開手臂,不滿地打斷了他的話。
\"因此,晚輩在前往金牛寨的路上,一路行走,一路思索應對大量騎兵的方法。在見識了機關傀儡後,便開始研究火靈彈。在見到廢舊的飛石戰車後,便思索如何加以改造,摒棄直接將火靈彈扔向黨項鐵騎頭頂的做法。最好還要保證投擲距離足夠遠,使得黨項與遼國的騎兵都無法發起衝鋒!\"
既已拜入李繼和這位元嬰大能的庇護之下,齊淩明白,自己之前堅定要避開前身所屬家族及其舊識勢力範圍的打算,已然無法實現。
待永興軍路的紛擾悉數化解之後,他必然需直麵前身的曾祖父、叔公們,以及諸多堂兄弟和親戚朋友。與其那時費盡心思解釋火靈石等修真資源來源何處,不如現下便給李繼和留下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到時候,有了老將軍無心間的背書支持,他在解釋時將會輕鬆許多。
“你是個有慧根的弟子,當年朝廷辜負了你!”然而,李繼和並不知曉齊淩此舉背後是為了未來的布局。聽到這番解釋,他不禁發出一聲悠長的歎息:“皇家的脾性,原本就複雜多變……”
本欲代其身為仙宗帝師的外甥向齊淩致歉,但考慮到君臣之間的禮儀,話到嘴邊又不得不吞迴腹中。
“古人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對於前身遭受的種種屈辱,齊淩其實並不放在心上,甚至認為那是前身咎由自取。於是,他淡然一笑,低聲補充道:“晚輩反倒覺得,若非此次機緣,晚輩難以掙脫儒家學院的束縛,更難從典籍中抽身而出,看清我大宋真實的麵貌。故而,也可說是因禍得福。”
“你真是這樣想的嗎?”李繼和再次愣住,隨即便笑容滿麵地追問。
“除去被追捕之時,其他時刻確實如此想。”齊淩稍作遲疑後,毅然做出了肯定的迴答。
李繼和指著齊淩,笑著搖頭。接著,他壓低聲音,以一種討好之意商議道:“你也清楚,李家乃修真世家,子弟繁多。老夫讓昭亮與昭遜追隨你學習修煉之術,並未安排其他子弟。如此一來,免不了有人詬病我對他們厚此薄彼。倘若這些並非源自你的家族傳承,且你又願意傳授予外人……”
“前輩盡管派人前來一同旁聽便是。隻是能領悟多少,晚輩不敢打包票。”齊淩立刻接話,爽朗地許諾。
他深知,無論如何掩藏,自身總會流露出與眾不同的特質。想要擺脫這一困境,僅靠自己盡力模仿宋人的行為舉止已然不夠。因此,最佳的輔助手段便是製造出更多特立獨行的人物。
這樣一來,在眾多異類之中,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麵展現出些許獨特之處,也並不會顯得太過突兀。
唯有如此,無論是繼續留守永興軍路,還是重返汴京,他方有可能過上向往已久的平靜修道生涯。
這個計劃,齊淩早已深思熟慮,一旦付諸實踐,便不會輕易更改。
當門下弟子各個智慧出眾,求道之心熾烈,且從未質疑師尊傳授之理是否無誤之時,此種情境,猶如置身於羽化登仙之境。然而,臨近齊淩居所的戍衛營地將領們近來卻並未感受到這種愜意。
不僅帳篷內時不時傳出的各種奇異響動,擾亂了他們的清心靜思;空中突如其來的燈籠、靈火、木矢石彈,亦使人頭疼不已。更令人難以承受的是,不時炸響的爆裂之聲,如同妖獸怒吼般刺耳。
無論是在計算修煉資源的文書,還是正研習陣法戰策的武者,每當突聞一聲雷霆般的轟鳴,緊接著發現手中的茶盞燭台因震動而搖擺不定,都會瞬間緊張得汗毛直豎。
等到他們好不容易恢複過來,方才正在進行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幹二淨,隻能從頭再來。若是那些擾人視聽的現象每日定時出現,眾人或許還能設法避讓。偏巧齊淩此舉並無規律可循,往往是出其不意地發作,令人防不勝防。
起初,有些文書向李繼和訴苦,卻被這位老謀深算之人以玩笑話敷衍過去。不久之後,又有一位武將向李繼和抗議,但這位智者僅是皺著眉頭,硬生生將其不滿壓下。
終於,連李繼和也無法忍受這種情況,親自前往齊淩的帳篷附近查探,想看看齊淩究竟在這幾日裏,教授了他的侄兒和親子何種離奇法術。
當他目睹齊淩指導著自家侄兒、親子以及竇沙,僅憑幾段木柴和草索結成的簡陋機關,便將一顆足有西瓜大小的石頭投擲出三四十丈之外時,李繼和頓時改變了主意。
當下下令,所有距齊淩帳篷百步以內的營帳,除去自家帥帳外,盡數遷移。並增補規定,今後駐紮營地,皆須以此為準則。
即齊淩一家人的居處,應緊鄰李繼和的中軍大帳。而大帳周圍百步之內,除齊淩的居室外,不得再有任何其他營帳設立。
“多謝世叔成全!”齊淩對於李繼和突如其來贈予的參軍頭銜並不在意,但對於他主動為自己騰出一片足以容納各種試驗的空間,內心充滿了感激。
齊淩深知自家情況,如今他在修行世界的理科知識已退化至與二十一世紀初中畢業生相仿,除了數學之外,很難傳授竇沙、李昭亮等人太多的抽象理論知識。
目前他能教給竇沙、李昭亮等人最多的,便是各類物理、法力現象的實證演示及其實用應用。如運用杠杆法則拋擲石塊,借助滑輪原理吊運重物,以及利用壓力法則引導水流或砂粒等等。此類實驗確實需要廣闊的空間,遠非帳篷內部狹小之地所能承載。
另外,移走周邊的帳篷,也能有效避免在實驗過程中誤傷他人。
畢竟他這位身為師父的也隻是略有涉獵於修煉之道,更別提那些僅從他那裏學到些皮毛的弟子們,能精準駕馭各種靈材法寶的操控之法了。
“賢侄無需拘禮!你願將修行心得悉數傳授於我,老夫才是應當致以感激之人!”仿佛早已預見般,對於齊淩突如其來的尊稱自己為修道顧問一事,李繼和並未表現出絲毫介懷,而是微笑著揮手示意。
恰逢此刻,李昭亮、李昭遜與竇沙三位弟子已然完成了由木頭和特殊法繩捆綁而成的奇特法陣裝置的調試,並前來請求齊淩予以審查指導。齊淩便隨之走去,仔細觀摩了全程調試過程,隨後更是推開自家修為尚淺的兒子,親自啟動了控製那法陣上拋石機的秘法機關。
“唿!”隨著機關發動,積蓄已久的力量瞬間爆發,那拋石機猶如猛獸咆哮般彈起,將一枚如西瓜大小的靈石迅猛擲向高空。
這一次,由於角度調整得恰到好處,那枚靈石飛行足有六十丈之遙,方才轟然墜落,激起漫天塵土。
“此物較之普通的靈石炮更有優勢,其關鍵在於便於拆解且重量輕盈。”李繼和緊鎖眉頭,反複審視著法陣裝置的結構和所用材料,內行地點了點頭,“傳統靈石炮雖能攻擊至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丈的距離,但其重量卻是此物的數百倍。若這法陣能經工匠加以放大,使得靈石投擲距離突破百丈,將來戰場上便無須勞師動眾去采集木材、鑄造靈石炮了!”
“前輩所言極是,其實原理相通,隻是此物增添了彈性儲力秘術與可調節配重的法器籃。”齊淩並未藏私,手指指向前方由竹籃與白蠟木煉製的拋石機臂,淡然一笑,“將其放大並無不可。若選用適宜的材料,並確保煉製技藝精湛,最終成品應能使五十斤重的靈石投擲至三百丈之外。”
“竟有如此遠距?”李繼和驚訝之下不禁失聲追問。
“保守估計至少能達兩百丈,若是條件更為優越,則有望達到四百丈以上。”齊淩思索片刻,迴想起往昔影片中所示的扭矩式拋石車,低聲道,“然而晚輩尚未親證其效,所以成敗猶未可知。”
“倘若能達到兩百丈之距,老夫定當親自向朝廷為賢侄請功。自此往後,隻要你沒有觸犯修煉界的禁忌,大宋之內無人膽敢對你出手!”李繼和一把抓住齊淩的手臂,興奮與緊張之情使其老臉漲紅如潮。
大宋軍中早已配備有拋石車,李繼和年少時隨父兄遠征南唐,對此類攻城利器砸破城牆的場景記憶猶新。
然而,大宋現役的拋石車,最遠射程也不過一百五十丈,且其重量動輒數萬斤。
眼前的木質法陣盡管放大十倍也不過二三千斤而已,卻已足以將射程提升至超越羽箭的範疇。一旦批量生產並裝備軍隊,將來宋軍攻城之時,又有哪一國之防禦能抵擋得住此等神器的威勢呢?\"兩百丈的距離應當不在話下。\" 在已向眾人展示了火靈彈的強大威能之後,齊淩心中對於改良後的飛石戰車並沒有太過驚奇。他含笑擺脫了李繼和的挽留,接著喚起李昭亮與李昭遜兩位堂弟的道號,繼續闡述自己的計劃:\"吾與晦之、謙之道友的構想並非將規模做得過大。隻需能把七八斤重的火靈石投擲至二百丈之外,便視作成功之舉。未來我們並不打算單純以巨石作為武器,而是將火靈彈裝入陶甕之中,直擊敵方軍陣深處!\"
\"拋擲火靈陶罐?\" 李繼和再次震驚,連忙緊緊抓住齊淩的手臂,問道:\"七八斤重的火靈彈,你們試驗過其威力幾何了嗎?\"
\"尚未嚐試,尚未尋得合適的測試之地。昨日午後試了一枚半斤重的,足以掀翻二百斤重的大水缸!\" 李昭遜顧慮到家中長輩的身體狀況,走近撫慰著李繼和的背部,語氣柔和地稟報。
李繼和迅速鎮定下來,環顧四周,隨之大聲下令:\"速來人,傳達老夫指令,之前的命令全部作廢。往後紮營時,在本部大軍的背後單獨為齊修士劃出一座營地,李昭亮與李昭遜兩位道友,負責率領兵馬守護此地。營地的規模大小,全憑兩位道友決定!\"
\"遵命!\" 親兵隊長李賢雖不明究竟,依然疾步上前接令而去。
\"此後,不得再允許張真人及其弟子隨意接近並打擾齊修士。若有難以解決之事需求援,也僅限於張真人一人前來!\" 李繼和臉色越發凝重,思索片刻後又下令:\"另外,齊修士在此處的所有舉動,均需嚴格保密。一旦泄露出去,一經查實,必將嚴懲不貸,株連全家!\"
\"遵命!\" 又一位親信上前行禮領命。
\"嗯——\" 李繼和抬頭四處張望,深深吐出一口氣。接著,他伸出手臂將齊淩擁入懷中,如同對待自家血脈般的關懷之情溢於言表,低聲詢問:\"這些秘技,可是出自你們齊家的傳承絕學?昔日老夫與尊祖父共事之時,並未見他展現過。你若早年在汴京時將其獻給陛下,別說擊敗幾位黨項使節,便是誤傷了陛下的親子,他也決計不會對你有任何責難!\"
\"此非家學所授!\" 這樣的問題竇沙早已問過,故而齊淩第二次迴應已是駕輕就熟:\"晚輩在前往金牛寨赴任途中,一邊趕路一邊深思,到底錯在哪裏。反複思考之下,覺得症結所在是我大宋官軍麵對黨項鐵騎實在是勝算渺茫。因此……\"
\"何止是勝算渺茫,簡直是毫無取勝可能!\" 齊淩尚未說完,李繼和便鬆開手臂,不滿地打斷了他的話。
\"因此,晚輩在前往金牛寨的路上,一路行走,一路思索應對大量騎兵的方法。在見識了機關傀儡後,便開始研究火靈彈。在見到廢舊的飛石戰車後,便思索如何加以改造,摒棄直接將火靈彈扔向黨項鐵騎頭頂的做法。最好還要保證投擲距離足夠遠,使得黨項與遼國的騎兵都無法發起衝鋒!\"
既已拜入李繼和這位元嬰大能的庇護之下,齊淩明白,自己之前堅定要避開前身所屬家族及其舊識勢力範圍的打算,已然無法實現。
待永興軍路的紛擾悉數化解之後,他必然需直麵前身的曾祖父、叔公們,以及諸多堂兄弟和親戚朋友。與其那時費盡心思解釋火靈石等修真資源來源何處,不如現下便給李繼和留下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到時候,有了老將軍無心間的背書支持,他在解釋時將會輕鬆許多。
“你是個有慧根的弟子,當年朝廷辜負了你!”然而,李繼和並不知曉齊淩此舉背後是為了未來的布局。聽到這番解釋,他不禁發出一聲悠長的歎息:“皇家的脾性,原本就複雜多變……”
本欲代其身為仙宗帝師的外甥向齊淩致歉,但考慮到君臣之間的禮儀,話到嘴邊又不得不吞迴腹中。
“古人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對於前身遭受的種種屈辱,齊淩其實並不放在心上,甚至認為那是前身咎由自取。於是,他淡然一笑,低聲補充道:“晚輩反倒覺得,若非此次機緣,晚輩難以掙脫儒家學院的束縛,更難從典籍中抽身而出,看清我大宋真實的麵貌。故而,也可說是因禍得福。”
“你真是這樣想的嗎?”李繼和再次愣住,隨即便笑容滿麵地追問。
“除去被追捕之時,其他時刻確實如此想。”齊淩稍作遲疑後,毅然做出了肯定的迴答。
李繼和指著齊淩,笑著搖頭。接著,他壓低聲音,以一種討好之意商議道:“你也清楚,李家乃修真世家,子弟繁多。老夫讓昭亮與昭遜追隨你學習修煉之術,並未安排其他子弟。如此一來,免不了有人詬病我對他們厚此薄彼。倘若這些並非源自你的家族傳承,且你又願意傳授予外人……”
“前輩盡管派人前來一同旁聽便是。隻是能領悟多少,晚輩不敢打包票。”齊淩立刻接話,爽朗地許諾。
他深知,無論如何掩藏,自身總會流露出與眾不同的特質。想要擺脫這一困境,僅靠自己盡力模仿宋人的行為舉止已然不夠。因此,最佳的輔助手段便是製造出更多特立獨行的人物。
這樣一來,在眾多異類之中,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麵展現出些許獨特之處,也並不會顯得太過突兀。
唯有如此,無論是繼續留守永興軍路,還是重返汴京,他方有可能過上向往已久的平靜修道生涯。
這個計劃,齊淩早已深思熟慮,一旦付諸實踐,便不會輕易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