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聞言更加不解:“流螢才子?為何聽得耳熟?”
公孫度笑道:“相請不如偶遇,不如二位移步至我營帳,一邊痛飲一邊暢聊,豈不快哉?”
夏凡眼含深意得看了公孫度一眼,不動聲色道:“不可!打斷二位談話,實屬不該,此宴當由凡做東,為二位賠罪!”
公孫度大方道:“區區小事,何足掛齒?吾身為縣尉,略有俸祿,備有美酒佳肴,苦於無人同飲,今日巧遇太史子義與夏流螢,合該我請!”
縣尉相邀,怎能不給麵子?
太史慈正要應下,卻被夏凡搶先道:“美酒?巧了!我前些時日新釀一酒,與大漢已有酒水截然不同,新酒出世,正需有人品鑒。還請二位移步我處,好生品評一番!”說完,夏凡趕緊再次衝兩人分別施禮。
見夏凡久久彎腰不起,太史慈隻好上前扶起,這便算應下了夏凡所請。
公孫度見事已定局,也不再爭,跟隨從招唿一聲,便往夏凡駐地而去。
隻是擦肩而過時,二人對望一眼,會心一笑,心底湧出同樣的一句話——
“呸!賤人!”
……
公孫度乃原史記載的遼東王,野心極大!所以此番從襄平跑到半島,必定是為了拉攏招攬將領,發展勢力。
隻是巧了,太史慈亦是我夏凡得必得之人,如何能輕易拱手相送?
“不過,真是奇怪!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五年後靈帝身死董卓掌政時,公孫度才成為遼東太守,開始經略勢力。怎麽會現在就開始布局了?”
夏凡心中苦思良久也沒得到結論。
三人成席。
因為是在山上,不缺野味。黃忠典韋便去負責燒烤,夏凡則拿出“英雄醉”,給太史慈和公孫度倒滿。
“好香!”
且不管烈酒的口味能不能接受,但是單單酒香這一塊,英雄醉絕對稱得上“酒中呂布”!
太史慈豪飲一碗,猝不及防下,憋得麵色通紅,良久才緩過來:“唿唿,果然夠烈,霸道!”
公孫度見太史慈出醜在先,存了小心,輕嚐一口:“不錯!此酒醇香,辣喉,入腹後猶如火燒一般,非英雄不得飲呐!”
夏凡見狀,再次斟滿,先是誇讚了風景優美,再就是表示了對結識二位的喜悅。
嗯,總之就是很經典的酒席開場白。
如此,推杯換盞幾輪後,夏凡一邊殷勤地給太史慈、公孫度敬酒,同時也不露痕跡的開始套話——
“素聞公孫兄,少有大誌,義父乃玄菟郡守,為何不子承父業,卻來遼東郡任職?”
公孫度聞言放下酒杯,針鋒相對道:“夏公子不也年紀輕輕,滿天下亂跑?如今至遼東,所為何來?如需幫助,吾可盡綿薄之力。”
夏凡聞言,立即大喜起身:“公孫大人之好意,夏凡愧領了!吾來此地,隻為一事:漢室傾頹,不日將天下大亂,正是大好男兒建功立業之時,凡雖不才,亦有濟世為民之誌!太史慈武藝無雙,還請助我!哦,對了,公孫大人方才所言欲助我,還請幫忙勸勸太史兄?”
公孫度暗罵:無恥!
太史慈於此時出聲:“恕我冒昧,如今天下承平,何來大亂?夏公子言語之間,對朝廷無甚敬畏,實屬不該!”
夏凡看著太史慈一本正經的樣子,心中好笑:想來這便是太史慈的試探了!曆史上的你可不是愚忠之輩,休想嚇我!
剛巧公孫度目光投來,夏凡便借機說道:“公孫大人,不知對夏凡所言有何感想?”
公孫度畢竟沒有夏凡先知的優勢,拿不準太史慈心思,不知道是該申斥夏凡好,還是讚揚好。
如果太史慈是心懷野心、不甘平庸之人,自己此時露出一副忠君愛國的守舊模樣,勢必跟其理念不合,難以招攬;
但如太史慈是感念漢室之人,自己若附議夏凡所言,定會失其好感。
“不愧是流螢才子,倒是出了道難題。”
公孫度佯裝思索,緩緩道來:“夏公子所言不錯!吾曾任那冀州刺史,深知官商勾結,黎民苦不堪言。如今迴歸故土,任職一縣,非為貪圖權利,實乃欲為民謀福也!若有一日,天下烽煙四起,吾亦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以身護佑玄菟、遼東二郡,還乞子義助我!”
看著夏凡和太史慈一臉震驚的模樣,公孫度暗中舒爽。
就跟賭博一樣,你夏凡上了籌碼,我也跟上。
要麽我倆都被太史慈淘汰,要麽就都還有第二輪的機會。
太史慈腦中嗡嗡作響:這兩人知道自己在說什麽嗎?謀反,這他娘的是謀反的言論啊!你們都不用隱晦一下嗎?不怕對方告密嗎?
夏凡自然不怕告密,因為類似的話潁川已經說過,當時皇帝沒有處置,現在也掀不起波瀾。
公孫度也不怕告密,所謂山高皇帝遠,襄平城內自己收買了不少關係,風水草動皆在掌握之中。
夏凡跟公孫度對望一眼,彼此毫不退讓。
夏凡:“公孫大人食漢祿,卻侵占漢土,如此做派不甚好吧?”
公孫度笑道:“夏公子開口閉口皆是為民,然,汝為民做過何事?若是虛言之輩,倒叫吾有些失望了。”
夏凡:“吾親身入渤海,剿滅五方海賊,使沿海之民,無懼匪患,此可稱得為民之舉否?”
太史慈眼前一亮:“當真如此?”
公孫度:“吾與義父,身先士卒,每每與北方鮮卑廝殺,屢次退之,庇護一郡之民,如此勉強稱得‘為民’二字。區區海賊,不值一提。”
太史慈轉向公孫度,口出稱讚:“沙場決戰,真英雄也!”
夏凡笑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汝等身擔一郡要職,本就有守土職責;何時份內之事,亦可誇耀?相較之下,凡一介草民,人微言輕,猶能自費錢財,甘冒奇險,剿賊海上,分外之事,我亦擔之!私以為配得起‘為民’二字。”
太史慈聞言點頭:“夏公子所言有理!”
公孫度並不動怒,顯示出良好的氣度:“你我自賣自誇、爭執不下,倒讓太史兄見笑了。眼下你我各有隨從,恰我所知,翻過此山,有兩夥高句麗匪人,不時來遼東劫掠,殊為可恨!”
公孫度笑道:“相請不如偶遇,不如二位移步至我營帳,一邊痛飲一邊暢聊,豈不快哉?”
夏凡眼含深意得看了公孫度一眼,不動聲色道:“不可!打斷二位談話,實屬不該,此宴當由凡做東,為二位賠罪!”
公孫度大方道:“區區小事,何足掛齒?吾身為縣尉,略有俸祿,備有美酒佳肴,苦於無人同飲,今日巧遇太史子義與夏流螢,合該我請!”
縣尉相邀,怎能不給麵子?
太史慈正要應下,卻被夏凡搶先道:“美酒?巧了!我前些時日新釀一酒,與大漢已有酒水截然不同,新酒出世,正需有人品鑒。還請二位移步我處,好生品評一番!”說完,夏凡趕緊再次衝兩人分別施禮。
見夏凡久久彎腰不起,太史慈隻好上前扶起,這便算應下了夏凡所請。
公孫度見事已定局,也不再爭,跟隨從招唿一聲,便往夏凡駐地而去。
隻是擦肩而過時,二人對望一眼,會心一笑,心底湧出同樣的一句話——
“呸!賤人!”
……
公孫度乃原史記載的遼東王,野心極大!所以此番從襄平跑到半島,必定是為了拉攏招攬將領,發展勢力。
隻是巧了,太史慈亦是我夏凡得必得之人,如何能輕易拱手相送?
“不過,真是奇怪!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五年後靈帝身死董卓掌政時,公孫度才成為遼東太守,開始經略勢力。怎麽會現在就開始布局了?”
夏凡心中苦思良久也沒得到結論。
三人成席。
因為是在山上,不缺野味。黃忠典韋便去負責燒烤,夏凡則拿出“英雄醉”,給太史慈和公孫度倒滿。
“好香!”
且不管烈酒的口味能不能接受,但是單單酒香這一塊,英雄醉絕對稱得上“酒中呂布”!
太史慈豪飲一碗,猝不及防下,憋得麵色通紅,良久才緩過來:“唿唿,果然夠烈,霸道!”
公孫度見太史慈出醜在先,存了小心,輕嚐一口:“不錯!此酒醇香,辣喉,入腹後猶如火燒一般,非英雄不得飲呐!”
夏凡見狀,再次斟滿,先是誇讚了風景優美,再就是表示了對結識二位的喜悅。
嗯,總之就是很經典的酒席開場白。
如此,推杯換盞幾輪後,夏凡一邊殷勤地給太史慈、公孫度敬酒,同時也不露痕跡的開始套話——
“素聞公孫兄,少有大誌,義父乃玄菟郡守,為何不子承父業,卻來遼東郡任職?”
公孫度聞言放下酒杯,針鋒相對道:“夏公子不也年紀輕輕,滿天下亂跑?如今至遼東,所為何來?如需幫助,吾可盡綿薄之力。”
夏凡聞言,立即大喜起身:“公孫大人之好意,夏凡愧領了!吾來此地,隻為一事:漢室傾頹,不日將天下大亂,正是大好男兒建功立業之時,凡雖不才,亦有濟世為民之誌!太史慈武藝無雙,還請助我!哦,對了,公孫大人方才所言欲助我,還請幫忙勸勸太史兄?”
公孫度暗罵:無恥!
太史慈於此時出聲:“恕我冒昧,如今天下承平,何來大亂?夏公子言語之間,對朝廷無甚敬畏,實屬不該!”
夏凡看著太史慈一本正經的樣子,心中好笑:想來這便是太史慈的試探了!曆史上的你可不是愚忠之輩,休想嚇我!
剛巧公孫度目光投來,夏凡便借機說道:“公孫大人,不知對夏凡所言有何感想?”
公孫度畢竟沒有夏凡先知的優勢,拿不準太史慈心思,不知道是該申斥夏凡好,還是讚揚好。
如果太史慈是心懷野心、不甘平庸之人,自己此時露出一副忠君愛國的守舊模樣,勢必跟其理念不合,難以招攬;
但如太史慈是感念漢室之人,自己若附議夏凡所言,定會失其好感。
“不愧是流螢才子,倒是出了道難題。”
公孫度佯裝思索,緩緩道來:“夏公子所言不錯!吾曾任那冀州刺史,深知官商勾結,黎民苦不堪言。如今迴歸故土,任職一縣,非為貪圖權利,實乃欲為民謀福也!若有一日,天下烽煙四起,吾亦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以身護佑玄菟、遼東二郡,還乞子義助我!”
看著夏凡和太史慈一臉震驚的模樣,公孫度暗中舒爽。
就跟賭博一樣,你夏凡上了籌碼,我也跟上。
要麽我倆都被太史慈淘汰,要麽就都還有第二輪的機會。
太史慈腦中嗡嗡作響:這兩人知道自己在說什麽嗎?謀反,這他娘的是謀反的言論啊!你們都不用隱晦一下嗎?不怕對方告密嗎?
夏凡自然不怕告密,因為類似的話潁川已經說過,當時皇帝沒有處置,現在也掀不起波瀾。
公孫度也不怕告密,所謂山高皇帝遠,襄平城內自己收買了不少關係,風水草動皆在掌握之中。
夏凡跟公孫度對望一眼,彼此毫不退讓。
夏凡:“公孫大人食漢祿,卻侵占漢土,如此做派不甚好吧?”
公孫度笑道:“夏公子開口閉口皆是為民,然,汝為民做過何事?若是虛言之輩,倒叫吾有些失望了。”
夏凡:“吾親身入渤海,剿滅五方海賊,使沿海之民,無懼匪患,此可稱得為民之舉否?”
太史慈眼前一亮:“當真如此?”
公孫度:“吾與義父,身先士卒,每每與北方鮮卑廝殺,屢次退之,庇護一郡之民,如此勉強稱得‘為民’二字。區區海賊,不值一提。”
太史慈轉向公孫度,口出稱讚:“沙場決戰,真英雄也!”
夏凡笑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汝等身擔一郡要職,本就有守土職責;何時份內之事,亦可誇耀?相較之下,凡一介草民,人微言輕,猶能自費錢財,甘冒奇險,剿賊海上,分外之事,我亦擔之!私以為配得起‘為民’二字。”
太史慈聞言點頭:“夏公子所言有理!”
公孫度並不動怒,顯示出良好的氣度:“你我自賣自誇、爭執不下,倒讓太史兄見笑了。眼下你我各有隨從,恰我所知,翻過此山,有兩夥高句麗匪人,不時來遼東劫掠,殊為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