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2年6月,政府在劃定的深圳特區界線上設立了一道特區管理線,建在深圳經濟特區與非特區之間,這條管理線,就是民間俗稱的“二線關”。(區別民間俗稱為一線關的海關)


    特區成立之初,國家挑選了深圳的福田、羅湖和南山三個區為作為經濟特區的試點地。試點的這三個區就是深圳特區內(被稱為關內),特區外的深圳市管轄範圍被稱為關外。關內關外,實施不同的經濟管理製度,關內才是特區,關外不是。關內在土地使用費、企業稅率等方麵都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上優惠大,經濟上獲利機會多,遂使得深圳特區成為了世人心目中淘金的熱土,吸引了無數人投奔這裏。


    由於引進關內加工區的原材料、機器設備、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等都是免稅的,因此,特區管理線(二線關)的設立可以有效防止走私。同時,二線關作為一條邊界管理線,對湧入特區的流動人口、車輛可以進行有效的管理。二關線於1985年正式投入使用,全長84.6公裏,東起背仔角,西至南頭姑婆角。由鐵絲網、巡邏公路、執勤崗樓、居民耕作口、公路檢查站、海關查驗場及供電、照明、通訊、供水等設施組成。全線實行篩網式巡查和檢查,非深圳戶口的人員進入特區內需要辦理邊防證或者深圳暫住證,有深圳戶口的憑身份證可以自由出入。如,從寶安區進入特區內就需要經過“南頭關”,從龍崗區進入特區內就需要經過“布吉關”。


    因為二線關的存在,猶如一道橫亙在特區內外的鴻溝,隔開了深圳市特區內外,也割裂了人們的感覺。隻有迴到關內,人們才感覺迴到了深圳,即使就在深圳市的寶安區或龍崗區,人們也不認為是在深圳。一市兩重天,關內外的發展在各方麵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無論是城市建成區麵貌、市政管理、市井繁華程度,還是消費水平、收入水平,以及房地產價格、治安狀況等方方麵麵,關內都明顯好於、高於關外。特區成立十六年來,經過不斷的完善和調整,現在關內基本完成了產業轉移,勞動密集型企業多在關外,而關內則集中發展高科技產業和商貿服務業。


    出來打工的,誰不想工作好工資待遇高呢,誰不想待在經濟發達環境好的地方呢,誰不想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呢?因此每當關內有企業或用人單位招聘啟事發布出來,前來應聘的人猶如過江之鯽洶湧而來。幾十上百個人競爭一個崗位那是司空見慣,上千人競爭一個職位也不稀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人們為了獲得一個好工作,大顯身手,竭盡所能地展現自己的履曆和才華,無不賣力地推銷自己。


    宿舍裏八個人,傅美枝年齡最小,今年二十歲的她是人生中第一次來深圳,對於剛剛來到深圳的傅美枝來說,對深圳關內關外的體會完全沒有。到深圳後這半個月來她都是通過聽室友姐姐們講在深圳打拚的見聞來了解深圳,除了宿舍小區和鵬都國際大酒店,她還沒去過深圳別的地方。當然了,今天下午下班後和時可意、第五美潔、王麗萍三位姐姐一起去逛的東門老街可以算作是除了宿舍和公司這兩點以外她了解深圳的第一個地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醫路人生:一位村醫的奮鬥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車無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車無恙並收藏醫路人生:一位村醫的奮鬥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