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鬆都趨利避害了,何況寧飛?


    真把人家逼的自戕了,禦史老爺們的唾沫星子能把寧飛淹死!


    於是他把頭壓低,假裝沒看見。


    “嘶!”


    正武帝倒吸一口冷氣,養兵千日,到用時了,一個個都不吱聲了是吧?


    “幾位愛卿為國著想,朕委實受用,此案關乎社稷,確需謹慎行事,不如都察院、諸文官、十六衛各出兩人秘審一番再做決斷,幾位覺得如何?”


    寧飛差點被逗笑。


    堂堂正武帝,舉朝上下可隨意拿捏任何人的權謀大能,居然用商量口吻和幾個禦史老爺說話。


    這皇帝果然不是好當的,你要純粹奔著昏君去,那倒無妨;隻要還有底線,小日子就甭想過舒服了。


    “臣等遵旨!”


    隻要禦史老爺們不鬧,文官武將沒一個敢冒頭的,趕緊領旨,並很快商議出審問名單。


    冉希聖、宋永科配上新任左武衛上將軍任繼業、剛被提拔成上將軍的喬俊和都察院餘鬆、林休。


    這配置可是有講究的,真正站在太子那邊的隻有一個冉希聖,剩下五位都有心置八皇子於死地,由此也能看出正武帝殺八皇子的決心。


    太子一派很是生氣,卻也無可奈何,嚴格來說,餘鬆、林休都不是寧飛的人,他們壓根沒理由找人家茬,也根本惹不起。


    “八皇子一事日後再議,諸位愛卿可還有本奏?”


    正武帝擺出一副心力交瘁模樣,即使大家都知道他是演的,也沒人敢拆穿。


    地方官見正武帝一麵比天還難,平日裏不知被壓下多少奏折,連忙趁此機會一一如實稟報。


    還是老樣子,無非旱澇災害、邊疆戰亂等事。


    且不說正武帝早已通過通政司知曉這一幹事,就算不知,乃初次聞得,也絕不想管。


    朝廷稅收他有用處,隻要不出大事,他便會湊活著過,對此置若罔聞,因此發揮擺爛上司傳統藝能,熱情禮貌不幹活!


    不是讓你迴去等信就是說他知道了,日後定當提上日程,再誇獎一番,便就糊弄過去。


    隻是其中有一件事是正武帝本就要管的,如今正好趁機下台階。


    “黃河水患由來已久,今年又有多處堤壩決口,波及兩岸百姓,似這般今年決口明年修繕,不過幾年,必出大事,倘若黃河奪淮,大乾必危!”


    “限諸位愛卿五日之內舉薦幹吏組成河道衙門,歸朕直接管轄,道台為正二品,可能做到?”


    所謂治水,不是該如何治,而是誰來治!


    說白了,就算沒有束水攻沙這等高級法子,堤壩建的牢固一些,也能省去許多無用開支,可惜有人壓根不想好好幹活。


    正武帝也曾讓餘鬆去查過此事,確實砍了一批人,但再往上查,可就涉及太子乃至大乾國本了!


    大乾此前就有專門的治水部門,名為都水監,掛靠在工部名下,歸朝廷直接管理。


    但早被太子滲透,將其握在手中,是否為攫取利益並不好說,太子有關隴豪強做靠山,並不缺錢,隻缺名聲,分文不貪而得民心於黃淮未嚐不可。


    更多牽扯的還是地方豪強之間的鬥爭!


    大乾靠關隴起家,這夥人打天下時衝的太靠前,沒少得罪人,尤其燕趙、中州,更是世仇。


    這便是為何正武帝要在潼關囤積重兵的緣由,別看現下一個個服服帖帖,一旦關隴有變,燕趙、中州必然揭竿而起!


    就算不會如此,黃淮安瀾,中州、燕趙也能借機積蓄實力,因此饒是關隴豪強消極對待此事,正武帝也一直默許。


    然帝王之術要義之一便是,不僅讓人吃的太飽會動國本,吃不飽同樣出事!


    曆史經驗告訴正武帝,一旦黃河決堤,借道淮河,屆時百姓受災,叛軍四起,王朝必然覆滅。


    可惜關隴豪強眼界太淺,亦或者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就算中州、燕趙造反,他們也能扼守潼關、河東為屏,偏安一隅之下,甚至能更好控製大乾!


    但正武帝不行,他是大乾的正武帝,不是關隴的正武帝,豈能丟掉祖宗江山,被後人唾棄?


    而且今年所決堤壩大大小小有五六十處,且不說去年才十幾處堤壩決口,有乾一朝,興修堤壩不到二百,何況隻黃淮一帶,最多也就一百。


    如今一半決口,明年再決,就算黃河不搶淮河河道,也定餓殍千裏,烽煙遍地!


    因此,正武帝必須盡快解決此事,而且已做好了任用都察院一幹禦史的準備,此事必為關隴不容,危險萬分,隻有他們敢往上衝。


    至於錢從何來,文官武將哪個不中飽私囊,豬既養肥,該殺之過年了!


    “臣等遵旨。”


    一眾文官表情各異,尤其戴忠,臉色極不好看,擺明了在盤算如何在此事上使絆子,不想讓中州、燕趙好過。


    “啟奏父皇,隴西叛亂已有多日,前時多有耽誤,如今其已尾大不掉,朝廷理應速剿才是。”


    太子見一幹地方官不再說話,不緊不慢站出來給寧飛挖坑。


    “啟奏陛下,九殿下驍勇善戰,天下皆知,不如令其前往平叛,揚我大乾天威!”


    刑部侍郎甘瑞出班附議。


    和其他文官不同,他其實忠於八皇子,但對其造反一事並不知情,怕受牽連,也有心幫其報仇,便投靠太子門下,幫他給寧飛使絆子。


    “寧飛,你怎麽看?”


    寧飛冷冷一笑,能怎麽看,不想看!


    若非事先有所準備,還真會被這幫人打個措手不及。


    “迴陛下話,兒臣兩次擅自調兵,承蒙您與文武百官相護,這才無事,如今朝廷有用,自然不能畏首畏尾,兒臣願往平叛,不破隴西,勢不迴還!”


    “好!”


    正武帝看寧飛的眼神裏多了幾分欣賞。


    這小子可不是個愣頭青,腦子極其好用,必然知曉此去隴西危險萬分,卻仍舊願擔重任,足以看出他有進取之心!


    但常言道不怕富二代躺平擺爛,就怕他們有心創業,守成之君固然寂寂無名,卻也不會葬送大好河山,因此正武帝也好借機試試寧飛實力。


    “那便自左武衛下屬折衝府抽調兩千兵馬,六部則速備錢糧械甲,盡快出征。”


    兩千兵馬看似寒磣,尤其比之史書上十萬乃至數十萬大軍,更是不值一提。


    但有道是殺雞焉用牛刀,又不是二龍山土匪,不僅訓練有素,還驍勇善戰,按大乾昔日範例,兩千已算多了,甚至還有調五百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乾九皇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灰狼小灰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灰狼小灰灰並收藏大乾九皇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