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道祖的道侶?
朱元璋好聖孫何止可旺三代 作者:爛柯遊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奉天殿中朱元璋還在和大臣們商討新政的相關內容,而在朱雄英這邊。
天邊稍微泛白,朱雄英就帶著道衍和尚、張三豐道長、蔣瓛等人去往應天府遊玩,當然了,出發之前,朱雄英還刻意的偽裝了一下,給自己貼了一個胡子,使得別人不能輕易識別出來。
路上,心情愉悅的朱雄英開口說道:“十多年了,當年匆匆一別,今天終於可以好好領略一番這金陵城。”
此刻,道衍和尚也是搭話道:“貧僧也是經曆過前朝暴虐無道的日子,曾聞當年陛下揚州之行,那揚州城可謂是斷壁殘垣,十不存一,連牲畜更是少之又少。
殿下您在看看今日,在陛下的治理下,揚州城也漸漸恢複往日的盛況,而這金陵城更是盛過以往。洪武盛世,未來可期啊!”
朱雄英很是認可的點了點頭,洪武盛世,準確一點是洪永盛世,指的是在洪武皇帝至永樂皇帝在位期間的盛世。洪武盛世雖說存在爭議,但是有句話說的好,這永樂盛世畢竟是站在洪武盛世之上的,是洪武盛世為其打下的基礎。
若沒有洪武盛世作為基礎,這永樂盛世更是無從談起。也就自己那個四叔,有較好的眼光,不然這永樂盛世都不一定會有。
雖說這洪永盛世曆史上存在一些爭議,但是自己這不是來了嘛,在隨著自己的到來,這洪武盛世自己一定能使其名副其實,自己將近百年的壽命,完全有時間等著自己接過皇爺爺或者自己父親手中的皇位的。
自己以後順利繼位之後,勢必比這永樂盛世做得更好,不僅家家有餘糧,還能住上好的房子、可以讀書、可以有出行工具等等。
在朱雄英還在思緒萬千期間,蔣瓛打馬迴來稟告:“殿下,還有十裏地就能到應天城下了。”
朱雄英聞言一喜,不知不覺就走了一半的路程了啊,看來得加快點腳步了,爭取半個小時左右能在應天城裏吃上早餐。
朱雄英遂對著張三豐道長行了一禮,開口詢問道:“師父,您看這距離應天城不過十裏地,不如我們加快點速度,進城吃上這早膳,如何?”
張三豐道長哪裏有什麽意見,遂開口迴答道:“徒兒不用來詢問為師,想必徒兒這會兒腹中早已是饑渴難耐,那就不妨加快點腳步吧。”
朱雄英很是欣喜的點了點頭,“得嘞!”
……
朝堂上,一個太監雙手捧著一封奏折,來到太監總管樸不成麵前。朱元璋看到之後,示意樸不成送過來。
朱元璋接過,打開一看。內容是錦衣衛的奏報,說皇長孫殿下今日進城,預計半個時辰之後能到。
看完錦衣衛的奏報之後,朱元璋也就泛起了心思。咱的大孫來應天城,想必是想迴來了,就是想要迴來,也不提前告知一下自己的皇爺爺,咱這位皇爺爺也好提前安排人馬接迎啊。
算了算了,還是待會兒下朝再說吧,畢竟朝廷大事為重。
此刻,吏部尚書阮畯接著說道:“陛下,皇長孫殿下的政策,在微臣等人看來,確實可行,但朝廷已無多餘之官員,去做此事。還請陛下聖裁。”
朱元璋聞言,陷入思考,國朝開國以來,因為經曆過前朝不興科舉乃至教化,致使人才凋零,文風不興。開國之初,就曾經舉辦過一次科舉,但結果卻是考生良莠不齊,不堪大用。因此,後麵也就繼續使用舉孝廉製。
思緒未果,朱元璋遂緩緩開口詢問道:“吏部掌管天下官員之升遷和萬千考生之考取,阮愛卿可有良策以解這人手不足之苦?”
朝廷人手不足問題得來已久,而這解決辦法無非就是這樣幾項,一乃目前之行的舉孝廉製,二乃科舉製度,三乃征辟製,四乃是從那國子監裏挑選,隻是那國子監的學生尚不能有充足的執政能力,不堪大用啊。
“陛下,曆數曆代選官之製度,如漢之舉孝廉,征辟製,隋唐宋之科舉,而國朝如今之國子監,皆是選官之製度。
老臣以為,不如讓各部都各自推選一二,以供陛下選任。”
說完,吏部尚書阮畯行了一禮,隨後站定,等候朱元璋的後話。
本來思緒未果的朱元璋剛想應允下來,新任禮部尚書李叔正出班啟奏:“陛下,老臣有本奏。”
朱元璋看向這剛被任命為禮部尚書的李叔正,開口說道:“準奏。”
李叔正開口說道:“陛下,阮尚書此策,實乃是治標不治本。老臣認為,欲使國朝人才濟濟,當行隋唐之科舉。
國朝學子千千萬,若能通過科舉這條路徑進入朝堂乃至到地方任一父母官,想必這些學子也會感念陛下之仁德,皇恩之浩蕩的。”
在李叔正說完之後,吏部尚書阮畯隨即反駁道:“李大人,你莫不是忘記陛下曾舉行過一次科舉,但是結果是如何呢?那些考生可謂是良莠不齊,不堪大用。
正因如此,陛下才行這舉孝廉之策,以此來選任朝廷之官吏!”
李叔正對著朱元璋的方向行了一禮,遂開口反駁道:“阮大人,老夫知道,但是哪有如何呢?想必阮大人一定會再說這考生良莠不齊,不堪大用等言辭。
但,自陛下登極以來,甚是看重這教化之事,對天下學子可謂是待遇優厚,多少年了,想必這天下學子無不是心懷報效大明,感恩陛下仁德。
舉孝廉製度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前車曆曆在目,望陛下三思!”
吏部尚書阮畯再次反駁道:“陛下看重教化之事不假,對天下學子更是極其優厚。但南北學子如此良莠不齊,李大人正是想讓當年科舉之事重現,使朝廷顏麵喪失不成!”
見李叔正還要繼續反駁,朱元璋厲聲嗬斥道:“夠了!這奉天殿不是爾等吵鬧之地,若是想吵,下朝之後各自散去爭吵去吧。
至於這舉孝廉和科舉,咱還得再思慮一番,此事容後再議。”
群臣聞言連忙稱是,而禮部尚書李叔正和吏部尚書阮畯見此情形,也隻能停止爭吵,連忙行禮告罪。
舉孝廉的利弊,朱元璋自然知曉。說利,自然是能選拔到人才,例如那仲景、陳龜等人,還有就是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其次就是有一定的促進官員的廉潔自律,畢竟孝廉的含義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
至於弊端嘛,也有。就比如說可能存在濫竽充數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察舉製度的考核也就逐漸鬆弛,導致一些不夠資格的人也被推薦上來,從而影響了選拔的質量和公正性。
其次就是可能導致社會矛盾了,如果舉孝廉的過程中過於注重家族背景和個人品德,而忽視了實際的能力和才能,也就可能會導致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合理,從而引發社會矛盾。
當然了,弊端還有很多,隻是朱元璋不想再想下去罷了。
……
應天府城門處
朱雄英一行人在蔣瓛的操作下,很是順利的進入了應天城。
街道上,可謂是人山人海,喧鬧無比,有商鋪的小二在介紹自家的商品,也有攤位正在吆喝,更有酒樓的夥計正在攬客。
“各位客官都來看看咯,上好的胭脂水粉,隻要三十文錢,送給自己的婆娘,送給自己相愛之人咧。”
“這位客官,小店今日所有貨物打九折,一匹布料可以省好多錢呢。”
“這位客官,吃飯還是住店,小店有上等的客官供客官休息。”
“包子喔,新鮮出爐的包子咯。”
“雜碎咯,香噴噴,剛出鍋的雜碎咯。”
朱雄英望著此等景象,很是滿意的點了點頭,這才是生活嘛,才是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嘛,哪像自己後世那般,年味越來越淡,人情味也開始有淡薄的趨勢。
就更不用說這生活氣息了,想要體驗這生活氣息啊,也隻是去往農村或者城郊結合部,或者說是北方的趕集場所了。
朱雄英感歎一番之後,手指著那賣雜碎的攤子,開口說道:“師父,徒兒想吃這個。”
張三豐看向賣雜碎那個攤子,賣的是豬的下水,對此他倒不覺得什麽,隻是,隻是這徒兒什麽時候喜好如此重口的吃食了?
張三豐道長倒是有些錯怪朱雄英了,雖說這是豬下水沒錯,自己的皇爺爺又沒有因為自己姓朱,從而讓天下百姓不能吃豬。所以啊,這豬下水怎麽吃不得?再何況了,這輩子又不是沒吃過豬下水,有經驗的攤主,完全可以做到肥而不膩,又沒有那腥臭味。
張三豐見蔣瓛已經帶人去占位子,且朱雄英已經往攤子處去,也就不再多說什麽,反正道家又不禁葷腥,吃一次這豬下水又何妨。
隻是,這道衍和尚就不同了,佛家可是禁止吃葷腥的東西,怎麽他也往那攤子走?
張三豐趕緊提醒道:“斯道,怎麽,不怕犯了佛家之戒律了?”
道衍和尚口唱一聲佛號,緩緩開口說道:“昔日道濟大師有言,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貧僧心中有佛祖,又怎會顧忌這葷腥戒律。”
張三豐聞言,心中不禁調侃,你這妖僧莫不是不知道下一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果然是妖僧,連佛門戒律清規都不管了。
“怎麽,這是泛起了還俗的心思了?”張三豐詢問道。
道衍搖了搖頭:“對於貧僧來講,佛本無像,在於人。貧僧是否還俗,對於貧僧都沒有絲毫影響。”
張三豐聽道衍這樣說,也就不想再多說什麽,反正他是怎麽想的,自己又管不著,但是想要對雄英這孩子不利的話,就不要怪自己先行動手了。
朱雄英自然是聽到道衍這邊的對話,但他也是不想管這件事,道衍和尚是否還俗,對於以後都不會有影響。畢竟咋說呢,心懷屠龍之術的人,環境、境遇都不會影響到它想要做的事情。
朱雄英見師父落座後,自己也就落座,隨後轉身問攤主道:“店家,你這雜碎咋賣的?”
攤主也是早早注意到了朱雄英這行人,但看到一行人就二十多人的時候,他也就不敢主動攬客,待朱雄英主動開口,他才離開攤子,來到朱雄英麵前。
“這位客官,這雜碎即可以整碗買,客官也可以根據自己喜歡吃的買,整碗買一碗二十五文,自行搭配的話是一兩兩文錢。”
朱雄英聞言,思緒一下,這價格還算可以,不貴。遂開口說道:“那就給我搭配一碗吧,店家。”
朱雄英也不知道應天府的雜碎跟北平的雜碎味道怎麽樣,也隻能讓店家幫忙了。
這名店家想了一下,隨即把自己的搭配和價格說了出來:“這位客官,小的給您搭配腸子三兩,肺二兩,心一兩,肝一兩,一共十四文錢,看客官還要什麽嗎?”
朱雄英點了點頭,從懷中掏出一兩銀子放在桌子,開口迴複:“行,我就先要這些,他們的話就讓他們自己點,蔥花、胡椒應該有吧?”
店家接過銀子,狠狠的點了點頭,滿是欣喜的說道:“有有有,客官放心,小的雜碎一定很好吃。”
一刻鍾之後,這名攤主陸陸續續給朱雄英一行人遞上了各自的豬雜碎,朱雄英見道衍和尚吃了一口之後,遂開口調侃道:“道衍大師,味道如何?”
道衍和尚聽到朱雄英這樣問,就吧唧一下,算是迴味這豬雜碎的味道,隨後才迴答:“公子,這位店家做的味道不錯,算是佳肴。”
朱雄英聞言,笑了:“嗬嗬嗬,大師真是性情中人,你看看周圍。”
道衍和尚自然注意到周圍人對他的眼神,但他不在乎,別人是怎麽看他又不管,對自己又沒有什麽損失。
“公子,他人之看法,貧僧就靜靜地看著。所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貧僧心中有佛,又何懼世人之眼光?”
就在朱雄英和道衍和尚在聊天的時候,突然有行人對街上的行人喊道:“大家快去城門,道祖顯靈了!道祖攜道祖道侶降世了!大家快去看啊!”
朱雄英聞言,遂看向自己的師父和道衍和尚,隻是看其神情,都是一臉狐疑的模樣,心中也泛起了疑問。
道祖,難道有道侶?怎麽看都覺得是假的?
天邊稍微泛白,朱雄英就帶著道衍和尚、張三豐道長、蔣瓛等人去往應天府遊玩,當然了,出發之前,朱雄英還刻意的偽裝了一下,給自己貼了一個胡子,使得別人不能輕易識別出來。
路上,心情愉悅的朱雄英開口說道:“十多年了,當年匆匆一別,今天終於可以好好領略一番這金陵城。”
此刻,道衍和尚也是搭話道:“貧僧也是經曆過前朝暴虐無道的日子,曾聞當年陛下揚州之行,那揚州城可謂是斷壁殘垣,十不存一,連牲畜更是少之又少。
殿下您在看看今日,在陛下的治理下,揚州城也漸漸恢複往日的盛況,而這金陵城更是盛過以往。洪武盛世,未來可期啊!”
朱雄英很是認可的點了點頭,洪武盛世,準確一點是洪永盛世,指的是在洪武皇帝至永樂皇帝在位期間的盛世。洪武盛世雖說存在爭議,但是有句話說的好,這永樂盛世畢竟是站在洪武盛世之上的,是洪武盛世為其打下的基礎。
若沒有洪武盛世作為基礎,這永樂盛世更是無從談起。也就自己那個四叔,有較好的眼光,不然這永樂盛世都不一定會有。
雖說這洪永盛世曆史上存在一些爭議,但是自己這不是來了嘛,在隨著自己的到來,這洪武盛世自己一定能使其名副其實,自己將近百年的壽命,完全有時間等著自己接過皇爺爺或者自己父親手中的皇位的。
自己以後順利繼位之後,勢必比這永樂盛世做得更好,不僅家家有餘糧,還能住上好的房子、可以讀書、可以有出行工具等等。
在朱雄英還在思緒萬千期間,蔣瓛打馬迴來稟告:“殿下,還有十裏地就能到應天城下了。”
朱雄英聞言一喜,不知不覺就走了一半的路程了啊,看來得加快點腳步了,爭取半個小時左右能在應天城裏吃上早餐。
朱雄英遂對著張三豐道長行了一禮,開口詢問道:“師父,您看這距離應天城不過十裏地,不如我們加快點速度,進城吃上這早膳,如何?”
張三豐道長哪裏有什麽意見,遂開口迴答道:“徒兒不用來詢問為師,想必徒兒這會兒腹中早已是饑渴難耐,那就不妨加快點腳步吧。”
朱雄英很是欣喜的點了點頭,“得嘞!”
……
朝堂上,一個太監雙手捧著一封奏折,來到太監總管樸不成麵前。朱元璋看到之後,示意樸不成送過來。
朱元璋接過,打開一看。內容是錦衣衛的奏報,說皇長孫殿下今日進城,預計半個時辰之後能到。
看完錦衣衛的奏報之後,朱元璋也就泛起了心思。咱的大孫來應天城,想必是想迴來了,就是想要迴來,也不提前告知一下自己的皇爺爺,咱這位皇爺爺也好提前安排人馬接迎啊。
算了算了,還是待會兒下朝再說吧,畢竟朝廷大事為重。
此刻,吏部尚書阮畯接著說道:“陛下,皇長孫殿下的政策,在微臣等人看來,確實可行,但朝廷已無多餘之官員,去做此事。還請陛下聖裁。”
朱元璋聞言,陷入思考,國朝開國以來,因為經曆過前朝不興科舉乃至教化,致使人才凋零,文風不興。開國之初,就曾經舉辦過一次科舉,但結果卻是考生良莠不齊,不堪大用。因此,後麵也就繼續使用舉孝廉製。
思緒未果,朱元璋遂緩緩開口詢問道:“吏部掌管天下官員之升遷和萬千考生之考取,阮愛卿可有良策以解這人手不足之苦?”
朝廷人手不足問題得來已久,而這解決辦法無非就是這樣幾項,一乃目前之行的舉孝廉製,二乃科舉製度,三乃征辟製,四乃是從那國子監裏挑選,隻是那國子監的學生尚不能有充足的執政能力,不堪大用啊。
“陛下,曆數曆代選官之製度,如漢之舉孝廉,征辟製,隋唐宋之科舉,而國朝如今之國子監,皆是選官之製度。
老臣以為,不如讓各部都各自推選一二,以供陛下選任。”
說完,吏部尚書阮畯行了一禮,隨後站定,等候朱元璋的後話。
本來思緒未果的朱元璋剛想應允下來,新任禮部尚書李叔正出班啟奏:“陛下,老臣有本奏。”
朱元璋看向這剛被任命為禮部尚書的李叔正,開口說道:“準奏。”
李叔正開口說道:“陛下,阮尚書此策,實乃是治標不治本。老臣認為,欲使國朝人才濟濟,當行隋唐之科舉。
國朝學子千千萬,若能通過科舉這條路徑進入朝堂乃至到地方任一父母官,想必這些學子也會感念陛下之仁德,皇恩之浩蕩的。”
在李叔正說完之後,吏部尚書阮畯隨即反駁道:“李大人,你莫不是忘記陛下曾舉行過一次科舉,但是結果是如何呢?那些考生可謂是良莠不齊,不堪大用。
正因如此,陛下才行這舉孝廉之策,以此來選任朝廷之官吏!”
李叔正對著朱元璋的方向行了一禮,遂開口反駁道:“阮大人,老夫知道,但是哪有如何呢?想必阮大人一定會再說這考生良莠不齊,不堪大用等言辭。
但,自陛下登極以來,甚是看重這教化之事,對天下學子可謂是待遇優厚,多少年了,想必這天下學子無不是心懷報效大明,感恩陛下仁德。
舉孝廉製度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前車曆曆在目,望陛下三思!”
吏部尚書阮畯再次反駁道:“陛下看重教化之事不假,對天下學子更是極其優厚。但南北學子如此良莠不齊,李大人正是想讓當年科舉之事重現,使朝廷顏麵喪失不成!”
見李叔正還要繼續反駁,朱元璋厲聲嗬斥道:“夠了!這奉天殿不是爾等吵鬧之地,若是想吵,下朝之後各自散去爭吵去吧。
至於這舉孝廉和科舉,咱還得再思慮一番,此事容後再議。”
群臣聞言連忙稱是,而禮部尚書李叔正和吏部尚書阮畯見此情形,也隻能停止爭吵,連忙行禮告罪。
舉孝廉的利弊,朱元璋自然知曉。說利,自然是能選拔到人才,例如那仲景、陳龜等人,還有就是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其次就是有一定的促進官員的廉潔自律,畢竟孝廉的含義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
至於弊端嘛,也有。就比如說可能存在濫竽充數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察舉製度的考核也就逐漸鬆弛,導致一些不夠資格的人也被推薦上來,從而影響了選拔的質量和公正性。
其次就是可能導致社會矛盾了,如果舉孝廉的過程中過於注重家族背景和個人品德,而忽視了實際的能力和才能,也就可能會導致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合理,從而引發社會矛盾。
當然了,弊端還有很多,隻是朱元璋不想再想下去罷了。
……
應天府城門處
朱雄英一行人在蔣瓛的操作下,很是順利的進入了應天城。
街道上,可謂是人山人海,喧鬧無比,有商鋪的小二在介紹自家的商品,也有攤位正在吆喝,更有酒樓的夥計正在攬客。
“各位客官都來看看咯,上好的胭脂水粉,隻要三十文錢,送給自己的婆娘,送給自己相愛之人咧。”
“這位客官,小店今日所有貨物打九折,一匹布料可以省好多錢呢。”
“這位客官,吃飯還是住店,小店有上等的客官供客官休息。”
“包子喔,新鮮出爐的包子咯。”
“雜碎咯,香噴噴,剛出鍋的雜碎咯。”
朱雄英望著此等景象,很是滿意的點了點頭,這才是生活嘛,才是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嘛,哪像自己後世那般,年味越來越淡,人情味也開始有淡薄的趨勢。
就更不用說這生活氣息了,想要體驗這生活氣息啊,也隻是去往農村或者城郊結合部,或者說是北方的趕集場所了。
朱雄英感歎一番之後,手指著那賣雜碎的攤子,開口說道:“師父,徒兒想吃這個。”
張三豐看向賣雜碎那個攤子,賣的是豬的下水,對此他倒不覺得什麽,隻是,隻是這徒兒什麽時候喜好如此重口的吃食了?
張三豐道長倒是有些錯怪朱雄英了,雖說這是豬下水沒錯,自己的皇爺爺又沒有因為自己姓朱,從而讓天下百姓不能吃豬。所以啊,這豬下水怎麽吃不得?再何況了,這輩子又不是沒吃過豬下水,有經驗的攤主,完全可以做到肥而不膩,又沒有那腥臭味。
張三豐見蔣瓛已經帶人去占位子,且朱雄英已經往攤子處去,也就不再多說什麽,反正道家又不禁葷腥,吃一次這豬下水又何妨。
隻是,這道衍和尚就不同了,佛家可是禁止吃葷腥的東西,怎麽他也往那攤子走?
張三豐趕緊提醒道:“斯道,怎麽,不怕犯了佛家之戒律了?”
道衍和尚口唱一聲佛號,緩緩開口說道:“昔日道濟大師有言,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貧僧心中有佛祖,又怎會顧忌這葷腥戒律。”
張三豐聞言,心中不禁調侃,你這妖僧莫不是不知道下一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果然是妖僧,連佛門戒律清規都不管了。
“怎麽,這是泛起了還俗的心思了?”張三豐詢問道。
道衍搖了搖頭:“對於貧僧來講,佛本無像,在於人。貧僧是否還俗,對於貧僧都沒有絲毫影響。”
張三豐聽道衍這樣說,也就不想再多說什麽,反正他是怎麽想的,自己又管不著,但是想要對雄英這孩子不利的話,就不要怪自己先行動手了。
朱雄英自然是聽到道衍這邊的對話,但他也是不想管這件事,道衍和尚是否還俗,對於以後都不會有影響。畢竟咋說呢,心懷屠龍之術的人,環境、境遇都不會影響到它想要做的事情。
朱雄英見師父落座後,自己也就落座,隨後轉身問攤主道:“店家,你這雜碎咋賣的?”
攤主也是早早注意到了朱雄英這行人,但看到一行人就二十多人的時候,他也就不敢主動攬客,待朱雄英主動開口,他才離開攤子,來到朱雄英麵前。
“這位客官,這雜碎即可以整碗買,客官也可以根據自己喜歡吃的買,整碗買一碗二十五文,自行搭配的話是一兩兩文錢。”
朱雄英聞言,思緒一下,這價格還算可以,不貴。遂開口說道:“那就給我搭配一碗吧,店家。”
朱雄英也不知道應天府的雜碎跟北平的雜碎味道怎麽樣,也隻能讓店家幫忙了。
這名店家想了一下,隨即把自己的搭配和價格說了出來:“這位客官,小的給您搭配腸子三兩,肺二兩,心一兩,肝一兩,一共十四文錢,看客官還要什麽嗎?”
朱雄英點了點頭,從懷中掏出一兩銀子放在桌子,開口迴複:“行,我就先要這些,他們的話就讓他們自己點,蔥花、胡椒應該有吧?”
店家接過銀子,狠狠的點了點頭,滿是欣喜的說道:“有有有,客官放心,小的雜碎一定很好吃。”
一刻鍾之後,這名攤主陸陸續續給朱雄英一行人遞上了各自的豬雜碎,朱雄英見道衍和尚吃了一口之後,遂開口調侃道:“道衍大師,味道如何?”
道衍和尚聽到朱雄英這樣問,就吧唧一下,算是迴味這豬雜碎的味道,隨後才迴答:“公子,這位店家做的味道不錯,算是佳肴。”
朱雄英聞言,笑了:“嗬嗬嗬,大師真是性情中人,你看看周圍。”
道衍和尚自然注意到周圍人對他的眼神,但他不在乎,別人是怎麽看他又不管,對自己又沒有什麽損失。
“公子,他人之看法,貧僧就靜靜地看著。所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貧僧心中有佛,又何懼世人之眼光?”
就在朱雄英和道衍和尚在聊天的時候,突然有行人對街上的行人喊道:“大家快去城門,道祖顯靈了!道祖攜道祖道侶降世了!大家快去看啊!”
朱雄英聞言,遂看向自己的師父和道衍和尚,隻是看其神情,都是一臉狐疑的模樣,心中也泛起了疑問。
道祖,難道有道侶?怎麽看都覺得是假的?